隨著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熱映、以及此前BBC宣布的《無妄之災》將拍成迷你劇的消息,影視界似乎又迎來了一股「阿加莎熱潮」。如果國外也有「IP」這個說法的話,那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譽為「世界三大推理宗師」之一的阿加莎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銷量僅次於《聖經》以及莎士比亞的著作,據此改編的作品也不計其數。今天,文藝星青年帶您走近那些將阿加莎的作品改編得比較成功的優秀之作。
關於阿加莎·克裡斯蒂
出生於1890年的阿加莎·克裡斯蒂是世界上第一位同時創造了兩位名偵探角色的作家——波洛和馬普爾小姐,前者出場於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後者則在小說集《星期二晚間俱樂部》中第一次與大家見面。
一戰時期,阿加莎成為了醫院的志願者,並獲得了藥劑師的資格,這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專業上的支持;而她筆下的馬普爾小姐,也似乎是因為戀人或丈夫喪生戰場而沒有結婚的英國女性的縮影。
阿加莎·克裡斯蒂
阿加莎在第一段婚姻失敗後,開始了一場前往中東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她在旅途中結識了後來成為自己第二任丈夫的英國考古學家馬洛溫。除了收穫了愛情之外,這段旅途也成為了阿加莎創作的靈感來源,《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等名篇都在這個時期完成。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阿加莎·克裡斯蒂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因此她在作品中更加注重對人的描繪。無論是後期波洛依靠心理學的推理,以及馬普爾小姐的對於人物的觀察,處處都體現著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人性關懷。
小說特點
對人物的精細刻畫
小說的靈魂是人物形象,而阿加莎·克裡斯蒂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她將「人」完全地貫穿於寫作之中。她向讀者們展現了一個個獨特甚至怪誕的豐富多彩的心理世界,細緻入微地展現不同人物的多彩性格。
波洛是她筆下最出名的偵探。這位其貌不揚的比利時人有著法國紳士一般的氣質。衣著整潔且彬彬有禮;而通過描寫他對食物的高要求以及口頭禪的兩個細節的描寫,讓這個滑稽的小老頭形象躍然紙上。
除了主角之外,她對於其他人物的塑造也同樣令人驚嘆。比如《怪屋》中的約瑟芬,一個在成長的過程中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的小女孩,壓抑陰暗的家庭環境和不幸的處境是讓她從小就性格怪異、心理扭曲。 但同時其家人似乎卻明知如此但又對她視而不見,任其扭曲地成長,並且逐漸使得約瑟芬自身和家人的悲劇成為必然,怨懟心理最終潛伏下來並慢慢失控。阿加莎用尚未成年的約瑟芬的身份視角,將人性的發展變化以及帶來的各種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一覽無餘,讓人唏噓不已,又刻骨銘心。
《無人生還》圖書封面
而由阿加莎的《無人生還》所開闢的「孤島模式」(又稱「暴風雪山莊模式」),則是人性最好的展示場。所謂孤島模式,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由於特殊情況而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絡,並且暫時無法離開這個環境。而與此同時,兇案發生,兇手就在這些人中間,偵探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展開有限度的搜查和推理。
阿加莎很好地將孤島模式與人性的描寫結合在一起,在《無人生還》中的大量心理描寫,以及從兇手角度的自述,體現了阿加莎對人性細緻入微的觀察。在絕境中,有人因其多年來已無法承受罪惡感帶來的痛苦而坦然面對;有人從不懺悔自己的罪錯而不以為意;從貴族到底層,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裝扮,在最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最後的兇手自白中表露出的身份和動機,讓人性的悲哀在最後無法抑止。
控方證人(電影/1957)
電影海報
將阿加莎的作品進行改編並搬上電影屏幕的不在少數,而1957年由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比利·懷爾德執導的《控方證人》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除了商業上的成功之外,《控方證人》的口碑也極佳。在國外的影評網站爛番茄上,這部電影收穫了100%的新鮮度;在國內的豆瓣上這部片也獲得了9.6的高分,位居豆瓣電影Top 250的第45位。在次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這部電影入圍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七項提名。
《控方證人》被譽為美國影史上最出色的法庭電影之一,沒有過多的焦點人物,甚至兇手幾乎已經被明確到一個人頭上。但是影片仍給觀眾帶來了迄今為止都讓人津津樂道的反轉結局——就在觀眾們以為真相大白的時候,卻掀起了最後的戲劇高潮,以一種無人意料到的結局收尾。懷爾德甚至在最後提醒看過影片的觀眾們不要給還沒看過影片的人「劇透」。
本片是從阿加莎本人創作的同名舞臺劇改編而來,所以場景變化相對較少,尤其是雷納德講述案情的來龍去脈這一段其實是稍顯枯燥的。但導演與編劇對於細節元素獨具匠心的運用,以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既沒有影響觀眾了解事件經過,又讓這一段枯燥的敘述變得生動有趣,而且為之後的劇情發展做好了鋪墊。此外,影片中的臺詞也是為影片增色的一大元素,邏輯縝密卻不失幽默,寥寥幾句話就能刻畫出人物的性格。
普利姆索爾小姐與弗裡德爵士
為了戲劇衝突的需要,懷爾德加上了原著沒有的普利姆索爾小姐一角,她與弗裡德爵士的互動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的喜劇效果,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有一個小花絮,雖然角色在戲裡面針鋒相對,但在戲外,兩位演員可是恩愛的夫妻。
除了導演之外,這部影片的演員配置也堪稱豪華。演員陣容同樣星光熠熠,威爾弗裡德爵士的扮演者查爾斯·勞頓曾獲得過第六屆奧斯卡的最佳男演員獎,而飾演克裡斯汀的瑪琳·黛德麗位列百年來最偉大的銀幕女影星第九名,還有曾獲奧斯卡提名的愛爾莎·蘭切斯特、以及託尼獎得主約翰·威廉士等等。這部影片如此成功,與各位藝術家們的表演是分不開的。
東方快車謀殺案(電影/1974)
電影海報
可能是阿加莎實在是太受歡迎了,1974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陣容同樣豪華。導演西德尼·呂美特曾憑藉《十二怒漢》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飾演波洛的阿爾伯特·芬尼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比安奇(現為「布克」)的扮演者馬丁·巴爾薩姆已是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得主。還有兩位好萊塢大牌女星勞倫·白考爾與英格麗·褒曼的加盟……可以說在演員陣容方面就已經賺足眼球。
將一部深受世人喜愛的作品進行改編永遠不容易,而且那個時代的電影也沒有高科技的CG等手段來為之增光添彩。因此這部電影無論是在劇情上,還是在演員的演技上,都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波洛詢問英格麗·褒曼所飾演的格萊塔的那場戲裡,這段五分多鐘的鏡頭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於是,從英格麗的角色走進車廂開始,鏡頭就聚焦在了她的臉上,而英格麗出色的演技不但經受住了這段長鏡頭的考驗,而且也讓她憑藉這個戲份不多的小角色在次年奧斯卡上獲得了最佳女配角獎。
火車廂內的一場戲
電影中「東方快車」的內景都在倫敦的攝影棚裡拍攝,而很多棚拍的火車戲為了方便拍攝,都會擴大車廂布景空間。但是呂美特卻堅持還原火車車廂真實的狹小空間感,這讓電影的拍攝遇到了一些技術上的挑戰。例如,為了貼合原著中的懷舊感,西德尼決定在電影中使用背光照明,然而侷促的火車車廂空間並不足夠進行布光,於是劇組想出了一種獨特的解決方法,他們在每拍一場戲前,他們都會把背景裡的車廂內飾重新上光一遍,用其反光效果替代背光照明。也正是西德尼的堅持,讓觀眾在觀影時真切地體會到了在狹小空間裡的緊張感和壓迫感。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已經84歲高齡的阿加莎出席了這部電影的首映禮,可見她對於這一部電影改編作品的滿意程度,而且她認為阿爾伯特與她心目中的波洛的形象最接近。但實際上阿爾伯特當時僅38歲,比波洛要年輕不少。另外,電影使用到的那輛「東方快車」實際上並不能跑太遠,現在有部分火車的車架仍保存在比利時的博物館裡。
馬普爾小姐探案(電視劇/2004)
傑拉爾丁·麥克伊萬扮演的馬普爾小姐
作為阿加莎筆下的另一位「偵探」,而且也是世界偵探推理小說界為數不多的女性偵探,馬普爾小姐憑藉著其細膩縝密的心思、平易近人的氣質,受到了許多推理小說愛好者的喜愛,因此馬普爾小姐系列也經常被改編並將之搬上熒幕。
英國電視臺ITV拍攝的《馬普爾小姐探案》目前為止一共六季,前三季由在舞臺劇方面頗有建樹的傑拉爾丁·麥克伊萬扮演馬普爾小姐。該劇一經推出便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中央電視臺也曾引進該劇,並在綜合頻道與電視劇頻道播出。
馬普爾小姐與其他的偵探不同,在案件發生後,她最先做的事情是找人聊天,不著邊際的泛泛而談讓人莫名其妙。傑拉爾丁很好地抓住了馬普爾小姐的神韻——「奇怪的老姑娘」「有點神經過敏」,在心機一轉、靈機一動之間,馬普爾小姐這種天馬行空的談話與對周遭人事的冷靜觀察,讓真相水落石出。
雖然一季僅有四集,但一個半小時的時長還是能讓觀眾大呼過癮。這次的電視劇在對原著的改編方面可以說十分大膽,在第一季的《寓所迷案》中,電視劇對馬普爾小姐的年輕時代進行了探索;而第三季的《零時》其實並不是馬普爾系列小說。這雖然使得電視劇與原著有些出入,但畢竟如果只是簡單的將小說往上搬的話也未免太無趣。
電視劇中馬普爾小姐門前一景
原汁原味的英國鄉村風情也是這部劇受到大眾喜愛的原因之一。劇組相當用心地準備了聖瑪麗米德村的一切——大到公園和街道,小到家裡的盆景和桌布。懷舊氣息濃鬱的服裝造型以及純正優雅的英國口音,實在是讓人很難對這部電視劇說不。
無人生還(迷你電視劇/2015)
電視劇海報
在阿加莎誕辰125周年之際,英國電視臺BBC推出了電視迷你劇版的《無人生還》。作為阿加莎作品中廣受追捧的一部小說,《無人生還》在此前也被多次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但效果卻都不盡人意。這次BBC敢直接翻拍,想必也是鼓足了勇氣。而這次與以往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其他英語國家翻拍的《無人生還》都採取了舞臺劇中的結局,這是第一個採取原著結局的影視改編版本。
阿加莎並沒有在小說裡安插類似于波洛或者馬普爾一樣的偵探,所以整部劇在對人、人性以及作案動機上的描繪上著墨最多。大牌雲集的演員陣容讓本劇又增加了不少看點,十位主演都是英國本土的實力派演員,將各自的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群受邀進入豪宅的人在被指出各自所犯過的罪行時,有人慌張否認,有人不以為意。而當殺戮開始,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將用生命贖罪時,他們自私自利的秉性再次展露無遺,所有人都在互相猜忌,都對身邊的人抱持著極大的疑心。
劇中的十位主演
無論是罪行較輕的「一半是殭屍般」的女僕、又或者是撞到人後無動於衷的紈絝子弟,他們的氣質都相當貼切,將各自角色的特點都展現了出來。又如醫生這一角色,他是因為酗酒而犯下過錯,脆弱敏感的他與歇斯底裡的女主維拉之間衝突也將本部劇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而這部劇引起的最大爭議,也恰恰是因為在對人物及人性的刻畫上花費了大量篇幅,導致最後在解密的過程中根本沒有把犯罪手法等作案細節交代清楚——有些觀眾可能看到謎底被揭開之後,都不清楚兇手是怎麼殺人的。因此有人調侃道,畢竟這本小說經久不衰,也就默認了觀眾們其實都看過原著。
無人生還(話劇/2007)
話劇海報
這部由阿加莎本人親自操刀改編的舞臺劇版《無人生還》,最令人的訝異的莫過於她對於作品結局的更改。但沒人能揣測阿加莎自己的心思,所以即使爭論不休也沒個結果。而此後絕大多數的改編作品,也都以舞臺劇版本的結尾為基準。
當然,如果撇開關於結局的爭議,《無人生還》仍是一部廣受歡迎的劇作。1943年,《無人生還》在倫敦聖詹姆斯劇院首演,2007年首次登陸中國。中國版的《無人生還》由林奕執導,並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捕鼠器戲劇工作室出品。除了2014年和2015年二度上演之後,在今年也推出了《無人生還》十周年紀念版。
《無人生還》以其緊湊密集的情節所著稱,再加上音響燈光等舞臺效果的運用,使得該劇充滿了懸疑色彩。近三個小時的演出滴水不漏,神秘緊張地氣氛如同像海浪一樣將觀眾包圍,密不透風的劇情設置仿佛一張巨網,配以同步逼真的音效、與燈光的配合讓人身臨其境。
話劇劇照
舞臺設置方面,與別墅客廳面積差不多大的舞臺是本劇的唯一場景,而它被大門分成了兩個部分,層次很清楚,讓敘事有了充分地迴旋餘地,讓一些客廳之外的謀殺場景變得現實;精緻的燈光效果也是本劇的亮點之一,在「夜晚」,橘黃色的燈光營造了看似溫暖,實則飽含著主人公們的惶恐與不安。
劇中的十次謀殺中共有三次發生於舞臺之上,也就是觀眾可見的範圍內。但兇手分明就在眾目睽睽之下作案,觀眾席上卻無人發覺——注意力被活躍在舞臺前景的演員和緊湊的劇情所吸引。這種雙線安排實現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緊張刺激,就如同魔術中的「錯誤引導」一般。
當然,全程三個小時的驚悚對於觀眾來說真的可能有些吃不消,所以主創人員們還是非常貼心地設置了兩位調節氣氛的角色:阿姆斯特朗醫生與布洛爾,很多時候觀眾還沒從恐怖中抽離就已經被逗笑。而且由於笑點的設置相當巧妙,貼合了角色氣質,所以就算是在這樣一部懸疑話劇中也毫不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