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咱媽給咱做過的菜!襄縣人必看!

2021-02-17 掌上襄城


媽媽的炒菜燒飯與眾不同,最普通但百吃不厭,不管吃下了多少山珍海味,媽媽永遠都是餐桌上最美的主角。

一到過年咱媽都會忙碌起來,記憶最深的還是炸丸子麻葉,這個時候咱都會圍在鍋臺前,等著剛出鍋的丸子,嚼起來嘎嘣脆,噴香,噴香的,比現在市場上買的要好吃的沒影,過年期間丸子、小酥肉、焦葉子也成了咱們最稀罕吃的小零食。


豆絲,每個媽媽必備菜,毋庸多說,大夥都喜歡...

薯稀飯,紅薯稀飯相信各家各戶都吃過,其實紅薯是個好東西,清理腸道還抗癌,咱襄縣人煮紅玉飯有的喜歡抓點小米大米啥的一起煮

花炒雞蛋,每到槐花飄香的季節,就去鉤槐花,把一串串的花從樹上面散落下來。那些白白的花兒採摘回去,被巧手的媽媽仔細地清洗過,與雞蛋仔一起翻炒

麻葉麵條,襄縣人的最愛,每年秋天,就會有人蹲在早市上,鋪個小攤,用手團芝麻葉。這一坨坨被炸黑了的葉子做出的麵條,是記憶中永恆的經典。


知道襄縣朋友認出這個菜了沒?樣雖不咋滴,味道強滴很,豬肉、白菜、木耳、粉條、胡蘿蔔多些樣子一起燴...地鍋大雜燴.

椿豆腐,襄縣媽媽都會做,但是不知道一個細節,就是香椿豆腐用生豆油比香油拌著還香...

黃豆芽粉條五花肉,這個菜只想說太太太好吃了,特別是用地鍋熬出來的,拿著兩個饃,盛一碗菜,肉有肥有瘦,菜稀的用饃沾著吃...俺滴口水出來啦....最家常的菜!

天的時候,襄縣嫩豆角哪都是,有院子的在自家院子裡就能種幾顆,啥時候吃啥時候掐幾根,開水一戳,涼水一拔,拍個蒜瓣,放點鹽味精,麻醬挖一勺...美類很...

熗綠豆芽,原理,綠豆芽,青辣椒絲,糖醋鹽味精就這麼簡單...

肉湯,襄縣媽媽閉上眼睛都會做,有的喜歡帶骨頭一起煮,有的純肉煮的、有的喜歡禁羊肉滑肌、有的喜歡摻白菜粉條一起燴的···


菜角,每次炸菜角,媽媽們還會炸糖角,一鹹一甜,想吃那個吃那個~


饃,襄縣媽媽最拿手的也是最省事,一般不會炒菜,就著老乾 媽,別提了····


包子上高中的時候周末回家,一頓能列5個,比街上的不知好吃多少倍!大肉的、韭菜雞蛋的、紅薯紅豆包·····

襄縣的媽媽們都是居家過日子的一把好手,隨著啥季節臨近,就會醃製各種小菜小醬豆啥的,下面這幾樣都是咱平頂山家裡常吃的各種小菜...

小菜1~醬豆,做起來有點複雜,但和香油一調,jiu個饃最強啦..


小菜2~醃鹹菜,紅臘蘿蔔洗淨切條曬半乾,用辣椒麵、鹽和調料粉一起搓,放罐子裡,啥時候吃啥時候切幾條,放點香油一調,吃起來個蹦個蹦脆,好吃...

小菜3~綠蒜,又名臘八蒜,又在臘八節當天製作故而得名。臘八蒜清脆可口、酸辣適中的同時又不失大蒜獨特的味道,!

小菜3~酸白菜。用鹽、醋醃製,一醃就是一大缸,可以吃到春節之後的。


小菜3~芥菜絲。在眾多襄縣媽媽的菜譜中,這芥菜常常也是一道拿手菜,保底菜,壓軸菜。


小菜3~糖蒜瓣。小時候家裡的飯桌上總會有一小碟醃菜,或酸或甜或鹹,蔬菜經過了鹽的洗禮,好像被開發出了新的神奇的味道。

子,餃子已經不是節慶假日中的奢侈品,但它仍是過年時的主流,餃子是襄縣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襄縣媽媽們在春節前幾日就開始籌備餃子餡,根據自家口味,分別調製出多種多樣的餡料,但大多都以豬肉臘蘿蔔粉條等原料為主,有的包成月牙狀,有的圖省事包成貓耳朵狀的,這些餃子被襄縣勤勞的媽媽們,無論捏制出什麼樣形狀或餡料,我們已不在意它是什麼味道,吃的是媽媽包在餡中的那種滋味,那種情懷。

襄縣媽媽做的菜,做的這些味道,早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她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為我們烹飪著熟悉的味道,那是襄縣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時間的味道——更是襄縣媽媽的味道...

點擊」閱讀原文「可免費中華神皂~

相關焦點

  • 【一起玩兒】| 那些年,咱媽給做過的黑暗料理...
    在我寫過的N多個菜譜裡,有一類菜是我最愛的,那就是「媽媽的菜」,雖然我總吐槽我媽做的菜就那麼幾十道且味道一成不變,但還是媽媽的味道最戳心尖兒。當然,我媽做菜也是憑心情的,哪怕是做菜做了幾十年的老司機,偶爾,也有翻車的時候。。。我說兩件你們感受一下。。。生完二寶剛出月子會所回到家那幾天,我媽承擔起了做飯的任務。
  • 老公的「咱媽」哲學
    婚後,老公不僅在母親面前「媽長媽短」地叫得親熱,跟親朋好友提起母親時也很自然地說「我媽」,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說的是他自個兒的媽呢!每逢我和他商討母親的事,老公總是「咱媽,咱媽」的,說得好像我媽跟他很親近似的。他叫得很順很甜,一下子就俘虜了我母親的心。母親也因此大受影響,「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在我跟前總說老公的優點,讓我珍惜他,說他是個難得的好男人。
  • 《咱爸咱媽》世界上誰的愛能夠比上他
    介平2020推出最新流行單曲《咱爸咱媽》由蘇玉娜作詞、賈金喜作曲,上海雨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廣發行。咱爸咱媽作詞:蘇玉娜作曲:賈金喜演唱:介平混縮:介平發行:雨陌文化一份樸實情兩肩撐起家早出晚歸的忙碌苦累他不怕風雨中飄搖生活中掙扎只為那兒女都能夠幸福的長大咱爸咱媽兒女的神話省吃儉用為兒鋪路
  • 這些年,媽給俺做過的菜!你媽給你做過沒?
    >↑玩微信的固鎮人,都在關注固鎮人公眾號!紅芋飯,紅芋稀飯相信各家各戶都吃過,其實紅芋是個好東西,清理腸道還抗癌,咱固鎮人煮紅玉飯有的喜歡抓點小米大米啥的一起,有的砍幾塊紅芋直接和拉一點面水就管啦...
  • 你吃過哪些河南麵食,這些你都挑戰過嗎
    近日《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團隊主創成立來到鄭州拍攝年度美食人文紀錄片《此種滋味》,終於就瞄上了咱大鄭州的燴麵。對於每一個河南人來說,最不陌生的就是咱老家的燴麵味道!當然如果有親朋好友來河南,推薦一碗地道的河南燴麵絕對是不會掉譜!
  • 幹豆角燒五花肉,咱湖北人必須把這道菜做得漂漂亮亮.
    咱湖北人絕對不陌生。因為這幾乎是大家從小吃到大、最最常見的家常美食。沒錯兒,幹豆角又叫幹豇豆,小時候經常看到,家裡的老人在酷暑時節把新鮮豆角煮熟脫水後徹底曬乾,保存起來。老輩人做幹豆角的初衷,更多的原因應該是為了把吃不完的新鮮豆角更好地保存起來,等到過季之後當作一種口糧。現如今生活水平飛速發展,大家肚子裡都不缺油水,但是像這種當年的家常「硬」菜卻經常想不起來去吃了,偶爾在各種「土菜館」遇到的時候,除了感嘆其美味,就是各種情懷和懷舊。嘻嘻!要說買幹豆角太容易了,菜場裡有的是。咱乾脆想吃的時候就在家裡自己動手唄,一點都不難。
  • 今晚,咱就這麼過!
    今晚,咱就這麼過! 往期薦讀【徐新榮:做大做強扶貧產業
  • 邢臺:「有能力了咱就做點好事兒」
    四年來從未爽約,沙河石軍校的飯店前每月都有一次愛心午餐「有能力了咱就做點好事兒」街頭百餘人暖心「聚餐」12月15日,農曆十一月初一,天有些冷,武當山飯店門前,有百餘人正圍坐一起,熱鬧地吃著大鍋菜,飯店門前的條幅上寫著「武當山飯店愛心午餐」。環衛工人、園林工人,還有殘疾人,在開心地吃著、聊著,10名身穿紅馬甲的義工在其間穿梭幫忙。
  • 陸文憲 | 三岔的日常:咱爸咱媽坐18號線上成都啦
    那天去地鐵踩點回來,就想哪天真的是可以試試,帶著咱爸咱媽坐18號線上成都。其實,老人家也是眼巴巴等倒起的。這不,方大娘頭天晚上覺得方二姐包的抄手合口味,就傻吃。吃得又出故障了,上半夜胃難受。方二姐起來給她弄這弄那,嘔吐了,方才慢慢睡。想不到,居然今天卻一大早就起來了。第一眼看見女娃子,就說,走哇,今天上成都,昨天下午就給老六說好了的。
  • 喝彩,咱禹城的這些人用心歌唱心中不落的太陽!
    喝彩,咱禹城的這些人用心歌唱心中不落的太陽!圖/玉香圖說禹城,因你精彩!本期圖說一場咱禹城這些人用心組織的晚會,歌唱人民心中不落的太陽!受父輩影響,一生熱愛公益;六年巡河,守護下一代安全;20餘場紅色宣講,關愛始終在路上。關東亮堅持關愛不間斷,始終在路上。「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直做好事。」
  • 「柯湘」是咱博山人,堂會原來「被堂會」
    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博山人,無人不知楊春霞在孫即功家裡唱「堂會」的轟動,在「文革」與改革開放交替的當口,那是一個何等的風景!很久以來,我就有一個採訪孫即功的願望,急切想知道「堂會」的細枝末節。楊春霞2018年1月21日,當我說請您拉拉當年請楊春霞唱堂戲的事情,孫即功一連串地嘆息,「拉啥囔?」一點沒有我期待中的侃侃而談。「楊春霞是咱博山人啊!」
  • 今兒入伏,咱又該吃餃子了,在北京還有這些講究!
    今兒入伏啦~ 咱北京人熟悉的「伏天兒」來啦!!
  • 北京隊,咱能不能局氣一點?
    注意,我可沒說揚納基斯和胡加時的「握手門」是秦曉雯導演的,雖然很多人這麼猜測,但是我沒有證據,所以並沒有多說。我知道,他們說我所謂的假新聞,是我說他們700萬年薪挖角李慕豪,的確,深圳隊也在稍晚些時候,發布了一則公告。注意這則公告,深圳隊說的,是賽季中自媒體的報導,而並非說的是我這一篇。另外,明眼人其實可以輕易從這則闢謠中看出破綻——
  • 「哥,嫂子把咱媽趕回家了」,小姑子的一席話,救活了我的婚姻
    但問題是,很多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直順利,而且有些人顯得比身邊很多人都不順,這時候就不能安於現狀了,就算你想破罐破摔,生活一直不順,你也不會過得舒坦。話雖如此,但依然會有人選擇破罐破摔。而這樣的人,你如果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在逃避,通過逃避的方式安於現狀,並不是說他們逃避了就可以讓問題自行消失。
  • 讓咱這樣美一次
    《喜馬拉雅天梯》導演肖寒和浙江經視凱琳 現場分享的兩個視頻可以幫助你快速深刻地了解向陽花基金。第一個簡單展示了三年來走過的路。這個視頻是由志願者楊準和他的團隊製作的,前期陳周和陳眉羽也加入了部分準備工作,視頻詞是我為向陽花做的總結。 發布會另一個重要的環節為是2015年向陽花勳章獲得者頒發刻有他們名字的勳章。為他們頒獎的是上一屆勳章部分獲得者和一直以來為向陽花作出貢獻的代表。
  • 菩薩太忙了,咱回家鍛鍊身體吧
    姑奶奶晚上夢到了去世幾十年的婆婆,婆婆說:「供菩薩,保全家平安。」姑奶奶本來就信鬼呀神呀的,只是在家沒有知音,這回有說服力了,誰反對跟誰急。在菩薩專賣店,一向省吃儉用的姑奶奶花高價「請」回一尊菩薩。這天早晨敬過菩薩,下樓買菜,一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來,當時右腿就不聽使喚,到醫院拍片檢查,骨折了。姑奶奶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靠兒女。姑奶奶在床上躺的全身酸疼,晚上睡不著。
  • 孩爸,孩媽們注意啦!開學前必須帶咱娃兒「瘋」一次!
    孩爸,孩媽們注意了! 開學前必須帶咱娃兒「瘋」一次!昨天,哥去親戚家串門,9歲的大侄兒淚流滿面,原來是得了「開學恐懼症」,暑假還沒玩夠呢…… 要不去看電影?動作片、文藝片、恐怖片、動畫片、日本……可他的反應是……
  • 「咱媽幾時死,帶薪喪假是七天」孩子沒良心的話,讓母親含恨而終
    哥哥說:咱媽也差不多是這幾天的事了,你就請假回來一趟吧。小柳的公司還是比較人性化的,直屬親戚去世,員工可以請7天帶薪的喪假。可當小柳在家呆了五天,看著母親還是老樣子,好像還好了一點點,給自己的媽媽餵完粥之後就在門口和哥哥抱怨,「咱媽什麼時候死啊,我公司帶薪喪假就就7天,要是還不死,公司還以為我亂來呢。」
  • 阿國網絡隨筆:為啥咱立不起來呀?
    為孩子做牛做馬,一做就是30年40年甚至50年。    結果是自己累,孩子也累。    咋解脫呀?    當孩子的教練。    自己會多少,教給孩子多少。    這個動作孩子學會了,孩子還會麻煩我們嗎?    當孩子的保姆,是辛苦一輩子。    當孩子的教練,是辛苦一陣子。
  • 咱爸咱媽說|掃碼時代,請拉我一把
    掃碼支付、線上預約、微信發圈、視頻通話……智能時代,這些司空見慣的生活日常,卻是很多老年人渴望學會的技能。他們的普遍願望是,不被時代落下,不被邊緣化。  【咱爸咱爸說】  「就怕別人讓我掃碼」  「打開設置」「連接wifi」「打開應用商店,找到滴滴打車」……10月19日,66歲的尤蘭女參加了泰州市老年活動中心舉辦的第21期智慧型手機應用講座。她一邊拿本子仔細記要點,一邊用手機跟著老師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