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七日,被稱為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因此很多人認為「七夕」是中國情人節。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民間風俗#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出自《詩經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雖然詩中提到了織女「報章」、牽牛「服箱」,但這也只是就這兩顆星的名稱而產生的聯想,真正將天空星辰變成唯美的民間愛情故事,一直等到漢代,方才出現鵲橋相會的說法。
唐韓鄂《歲華紀麗》提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此時,織女已經不再是一個星座,而變成仙女,演繹出一場悲歡離合,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代,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完善豐富細節,到明朝的時候方才形成了我們如今知道的完整版本。
在民間傳說中,織女既是天上的仙女,也是王母娘娘之外孫女,平日裡織布,閒暇時候浴於銀河。牛郎分家時被兄嫂為難壓榨,僅分到了一頭老牛。好在這頭老牛不同尋常,可憐牛郎沒老婆,便指點他去銀河偷得了織女天衣。
沒有了天衣,織女就是個凡人,不能回到天宮,只好和牛郎結為夫妻。幾年後,生得一兒一女,夫唱婦和,男耕女織,日子雖然緊巴,但也逍遙幸福。
不料,王母娘娘得知了織女和凡人私會的事情,雷霆大怒,派遣天神將織女捉拿回來,牛郎望著遠去的老婆,失聲痛哭卻又無能無力。
關鍵時候,老牛最後幫了一把牛郎,告訴他在自己死後,剝下牛皮,就可以上天。
牛郎依計行事,挑著扁擔把兒女裝進筐裡,緩緩飛到了天上。
眼看牛郎就要和織女相會,王母立刻拔簪劃出一道銀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最後兩人真摯的感情感動了上天,準許兩人每年七夕這一天,由喜鵲搭橋相會。從而留下了這麼一段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愛情故事。
乍一聽,七月七鵲橋會,這一天做「情人節」實在最合適不過了。但真情卻是殘酷的,這一天壓根不是什麼「情人節」,而是古代「三八婦女節」!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民間,傳說織女纖纖玉手,心靈手巧,擅長織出精美錦繡,絕對的女紅大家。
要知道,古代對女子賢惠能幹的定義標準和現在截然不同,不要求能歌善舞,也不要求精通詩詞歌賦,而是要求下得了廚房,進得了繡房,一雙巧手擅做美食,還能縫能補。
織女擅長女紅,自然成了最佳的偶像。民間每個女子都嚮往擁有織女那樣的巧手,所以七夕節誕生在牛郎織女神話故事之前,是女子乞求能夠擁有織女一般巧手的特殊節日。稱為「乞巧節」。
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有所提及,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人俱習之。」
作為古代僅有的,女人向天乞巧,希望擁有心靈手巧的特殊節日,「乞巧節」毫不誇張地說,帶有濃濃的脂粉味道,可謂古代的「婦女」節,有著各種有趣的慶祝活動。
除了穿七孔針別在胸前,古代女子還是擺設瓜果酒菜,祭祀牛郎織女二星,以各種方式舒緩生活壓力,慶祝這個「偉大」的勞動婦女節日。
根據記載,明朝時候,婦女們會將一碗井水放在太陽下暴曬,然後等水結成一層薄薄的皮,把繡針輕輕放在上面,大家相互比較水底針影。
誰的針能在碗底投射成花鳥獸影,又或者衣服剪影,認為這是織女顯靈,乞來了巧,如果影子粗如錘、細如絲、沒有形成任何有趣的投影,那就是沒求來織女的庇護,這一年的運氣都不會太好。
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有趣的遊戲,抓蜘蛛。
到了七月七前幾天,即便是平日裡害怕蟲蟻的女孩子也會捉蜘蛛放進小盒中,至七月七這一天打開,看誰的盒子裡結下的蜘蛛網最密,視為得巧之人。
既然是節日,自然少不了熱鬧的集會,和如今的商家一樣,到了乞巧節的前幾天,就挖空心思做出了各種乞巧的商品拿出來販賣。
到了七夕那一天,集市上人山人海,女人們三五成群結伴而行看稀奇,為了討好他們,各家商鋪都會提前打掃乾淨,撒上香粉,吸引顧客。連美食瓜果,也是極盡考究,做成各種有趣的形象,吸引那些年輕女孩的注意。為了活躍氣氛,現場還會安排兒童作詩吟誦,年輕女子表演女紅巧活,引來無數女子鼓掌叫好,和現在的商場促銷沒什麼區別。
所以在古代,七夕節並非什麼情人節,而是「婦女節」、「女孩節」。以向織女乞巧為由的,一場徹頭徹尾的女性狂歡節,購物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