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學刊 微信號:hlmxkzzs
新朋友們點擊標題下藍色字「紅樓夢學刊」關注
小提示:點擊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化妝術在中國古已有之。作為女子的一種主要美容手段,化妝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韓非子》中就有「故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的描述,說明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講究在臉上塗抹脂粉以增加美麗了。從漢代以後,女子化妝開始越來越普遍,而化妝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歷代文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常常有對女子妝容的描寫,如:杜甫的「卻嫌脂粉涴顏色,澹掃蛾眉朝至尊」;《花間集》中李珣所寫「翠鈿檀注助容光」(檀注即現代意義的口紅)等等,說明化妝已經是古代女子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了。而傳為一時美談的張敞畫眉的故事,也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古代女子的化妝習慣。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女子們用來化妝的美容用品,按其用途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護膚用品、彩妝用品以及藥妝用品。護膚用品,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起保護作用的,這是最基礎層,以對皮膚起到滋潤作用為最常見。彩妝用品,就是我們常見的胭脂水粉之類,它能起到修飾作用,掩飾瑕疵,突出優點,為面部增添色彩。而藥妝用品則是當皮膚出現問題時所使用的具有醫療效果的用品。通過這種簡單的分類,再來看古代女子所使用的化妝品,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作為一部古代貴族家庭生活的大百科全書,《紅樓夢》中比較詳盡的描述了那個時候貴族女子的美容化妝品。仔細檢讀,發現其中寫到了許多彩妝用品,有畫眉之墨、妝粉、胭脂、指甲染色用品,另外還提到屬於藥妝用品的薔薇硝。
一、畫眉之墨
在第三回寶玉初見黛玉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對話:
寶玉又道:「妹妹尊名?」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道:「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顰顰』二字妙極。」探春便道:「何處出典?」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妹妹眉尖若蹙,取這個字豈不美?」
這段話中談到了古代女子的化妝術之一:畫眉。畫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楚辭·大招》中有記:「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長袂拂面,善留客只。」「黛黑」就是指用黑色來畫眉。在最開始所使用的畫眉材料是燒焦的柳枝,隨後出現了一種叫做「黛」的黑色礦物,也稱「石黛」。具體作法是將這種黑色礦物放在石硯上磨碾成粉末,然後加水調和。今人在發掘漢墓時,曾多次發現了用於磨黛的石硯,這充分說明了用石黛來畫眉在漢代就已經很廣泛了。隨著中原與西域地區交往的日益增加,到了南北朝時期,女子畫眉使用的是一種從西域傳入的叫做青雀頭黛的深灰色畫眉材料。而隋唐時期的婦女則使用一種原產于波斯的畫眉材料——螺子黛,這種畫眉材料經過加工製成各種規定的塊狀,使用時只需蘸水即可,不用再研磨。由於模樣及製作過程都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這種黛塊被當時的人稱為「石墨」或「畫眉墨」。到了宋代,畫眉墨就已經廣泛使用,很少有人再用石黛了。所以難怪當探春聽到寶玉的話以後會說:「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在宋陳元靚等人編撰的類書《事林廣記》中就有關於畫眉墨製作方法的詳細記載。其中「畫眉集香圓」條:「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裡就說明了在宋末元初時,是用煙薰來製作畫眉的材料。到了清末,西式的化妝品隨著西洋文化一併傳入,其中杆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製的黑色油脂,使用簡單又方便攜帶,中國古老的畫眉材料遂被逐漸代替。
二、妝粉
在膚色上,中國人歷來以白為美。因此從古到今的女子在化妝時,都注重膚色的白皙光滑,而使用妝粉是一種有效的辦法。曹雪芹當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紅樓夢》中具體寫到妝粉的有兩處,一處是在第四十四回「變生不測鳳姐潑醋,喜出望外平兒理妝」中寫到:
平兒聽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見粉。寶玉忙走至妝檯前,將一個宣窯磁盒揭開,裡面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兒,拈了一根,遞與平兒,又笑說道:「這不是鉛粉,這是紫茉莉花種研碎了,對上料制的。」
平兒倒在掌上看時,果見「輕」、「白」、「紅」、「香」,四樣俱美;撲在面上,也容易勻淨,且能潤澤,不象別的粉澀滯。
在第六十回中寫到,蕊官送了些擦春癬的薔薇硝給芳官,賈環見了也要。芳官因是蕊官所贈,不願意給他,於是另拿了茉莉粉代替。賈環在拿給彩雲的時候,作者借著賈環的眼睛,再一次寫出了這種茉莉粉的特色:
賈環看了一看,果見比先的帶些紅色,聞聞也是噴香,因笑道:「這是好的,硝粉一樣,留著擦罷,橫豎比外頭買的高就好。」
這兩段話中所提到的妝粉,據文中描述具有「輕」、「白」、「紅」、「香」的特色,擦在臉上「容易勻淨」,而且非常「潤澤」不「澀滯」。文中更是借賈寶玉的口說出了這種妝粉是用紫茉莉的種子磨碎了,再加上別的香料製成的。
紫茉莉,多年生草本花卉,紫茉莉科紫茉莉屬,其名因花色紫紅香如茉莉而來,又因其花一般多在傍晚開放,在北方一些地方,也將其稱為「夜來香」。紫茉莉還有很多別名,比如草茉莉、胭脂花、地雷花、官粉花、粉豆花、夜晚花、燒湯花、茉牛花、潮來花、夜嬌嬌、洗澡花等等。據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所載:「紫茉莉,此草二、三月發苗,莖逢節則粗如骨節狀。葉長尖綠,前銳後大。小暑後開花,有紫、白、黃三色,又有一本五色者,花朝暮合。結實外有苞,內含青子成簇,大如豌豆,久則黑。子內有白粉。」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編撰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記載得更加詳細:「紫茉莉,原產熱帶美洲。全國各地栽培。種子的胚乳幹後加香料,可製成化妝用香粉;根藥用,祛溼利尿,活血解毒;葉可治瘡毒。」紫茉莉的果實呈球形,直徑約5到8毫米,黑色有縱稜和網狀紋理,形似地雷狀。種子白色,其胚乳呈細膩的白粉狀,有淡香,可制化妝用香粉。用這種粉搽臉,可消除面部斑點等,使面部逐漸光潔白皙,收到美容的功效,其官粉花的名字即由此而來。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也可根據實際需要添加其他香料,使效果更加顯著。
文中賈寶玉特地告訴平兒說「這不是鉛粉」,這說明當時的女子是普遍使用鉛粉來作為妝粉的。
說到鉛粉,就應該先弄清楚在中國古代婦女使用妝粉的歷史。關於使用妝粉的歷史至少也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說文解字》:「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這已經很清楚的告訴了我們古代以米粉來做妝粉的事實。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作米粉法:梁米第一,粟米第二。研(白牙)也使甚細,各自純作,莫雜餘種。於木槽中下水,腳蹋十遍,淨淘,水清乃止。大甕中多著冷水以浸米,不須易水,臭爛乃佳。日滿,更汲新水,就甕中沃之,以手把攪,淘去醋氣,多與遍數,氣盡乃止。稍出,著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攪之。接取白汁,絹袋濾,著別甕中。粗沉者更研之,水沃,接取如初。研盡,以杷子就甕中良久痛抨,然後澄之。接去清水,貯出淳汁,著大盆中,以板一向攪,勿左右廻轉,三百餘匝,停置,蓋甕,勿令塵汚。良久,清澄,以杓徐徐接去清汁,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著布上,糠上安灰;灰溼,更以幹者易之,灰不復溼乃止。然後削去四畔粗白無光潤者,別收之以供粗用。其中心圓如缽形,酷似鴨子白光潤者,名曰『粉英』。無風塵好日時,舒布於床上,刀削粉英如梳曝之,乃至粉幹足。手痛挼勿住,擬人客作餅,及作香粉以供妝摩身體。」由於這種方法簡單實用,所以在民間也流傳廣泛,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然採用這種方法來製作米粉。
另一種妝粉是俗稱「胡粉」的鉛粉。「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夏商時已出現,為我國古老的化妝品。」因為是將白鉛融化而成,所以這種妝粉又叫「鉛華」或「鉛粉」。然而所謂鉛粉,實際上並不是純粹的鉛,其中還包含了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關於胡粉的製作方法,《天工開物》中有詳細的記載:「凡造胡粉,每鉛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水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糊甑縫。安火四兩,養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為度,其不盡者留作黃丹料。每掃下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於上。將幹,截成瓦定形,或如磊塊,待幹收貨。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故曰韶粉(俗誤朝粉)。今則各省直饒為之矣。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擦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胡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最初這種所謂的鉛粉沒有經過脫水處理,多呈糊狀。自漢代以後,隨著加工工藝的逐步改善,水分被分離出來,鉛粉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粉末狀。鉛粉的質地十分細膩,色澤潤白,比起米粉來更加易於保存,所以深受婦女們的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然而經過現代人的實驗證明,由於這種胡粉的主要成分是鉛等金屬,如果長期使用,容易引起鉛中毒,皮膚會逐漸發黑。
這樣比較起來,紅樓女兒們所使用的用紫茉莉來製作的妝粉比起市面上流行的鉛粉來說,要天然健康得多。難怪賈寶玉要特地告訴平兒,讓她放心使用。看來,曹雪芹是注意到了鉛粉的毒副作用的。
三、胭脂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愛吃胭脂的「毛病」人盡皆知。如:第十九回襲人勸寶玉時說:「再不許謗僧毀道的了。還有更要緊的一件事,再不許弄花兒,弄粉兒,偷著吃人嘴上擦的胭脂,和那個愛紅的毛病兒了。」在第二十一回湘雲幫寶玉梳頭的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寶玉不答,因鏡臺兩邊都是妝奩等物,順手拿起來賞玩,不覺拈起了一盒子胭脂,意欲往口邊送,又怕湘雲說,正猶豫間,湘雲在身後伸過手來,「㕷」的一下將胭脂從他手中打落,說道:「不長進的毛病兒!多早晚才改呢?」 第二十三回中金釧打趣寶玉說:「我這嘴上是才擦的香香甜甜的胭脂,你這會子可吃不吃了?」
在這幾段中只是粗略的提到了「胭脂」,而在第四十四回平兒理妝時,對於這種化妝品——胭脂,作者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然後看見胭脂,也不是一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裡賣的胭脂不平淨,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夠拍臉的了。」
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豔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這一段話中,「胭脂」一詞出現了三次,根據文意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個「胭脂」,指的是女子用於化妝的美容品,第三個「胭脂」是指製作這種美容品的原材料。並且可以看出,這種叫做「胭脂」的美容品,可以「抹在唇上」,也可以用水化開,用來拍臉。這就相當於現代的口紅和腮紅。而且是裝在盒子裡,「如玫瑰膏子一樣」。在第九回寶玉要去家塾上學,來和黛玉辭行時說:「好妹妹,等我下學再吃晚飯。那胭脂膏子也等我來再制。」可見大觀園裡的女子使用的是膏狀的胭脂,並且這種「胭脂」是自己製作的,與外面普通女子所用是不一樣的。
胭脂是古代婦女常用的化妝品,歷代典籍中有關胭脂的寫法有很多,如焉支、燕支、燕脂、閼氏等等。而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塗之作桃花妝。」還有一種說法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了大量的異域物品,其中就有胭脂。這一說法源自張華的《博物志》,但由於其書已散佚,我們僅能從後人書中所引看到。如明張自烈《正字通》曰:「紅藍即紅花,北方有焉支山,山多紅藍,北人採其花染緋,取英鮮者為燕脂,故單于妻號閼氏,音焉支。紅藍夏作花,……一名黃藍,《博物志》雲張騫得種於西域也。」不管是哪種說法,我們可以肯定,古代婦女所使用的胭脂,是用一種叫做紅藍花的植物製成的。
紅藍花,又名紅花、黃藍,草本,菊科紅花屬,是一種常用的藥物染料和美容化妝品原料,在我國自漢代以後的各種典籍中多有記載。其原產地在埃及,大約漢代時期經中亞傳入我國。其花色澤紅豔鮮亮,匈奴人採來製作染料,並用以製作婦女的美容品——胭脂,「胭脂」一詞即是源於匈奴語的譯音。魏晉以後,紅藍花在中原地區被廣泛種植,《齊民要術》中就有專篇介紹紅藍花的栽培技術。其後還專門附有胭脂的製作方法,「作燕脂法:預燒落藜、藜、藋及蒿作灰,以湯淋取清汁,揉花,布袋絞取純汁著甕碗中,取醋石榴兩三個,擘取子,搗破,少著粟飯漿水極酸者和之,布絞取沈,以和花汁,下白米粉大如酸棗,以淨竹箸不膩者良久痛攪,蓋冒至夜,瀉去上清汁,至淳處止,傾著白練角袋子中懸之,明日幹浥浥時,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陰乾之則成矣。」由於紅藍花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若不將黃色素分離出去,則不能得到純正的紅色。利用紅色素不溶於酸而溶於鹼的特性,《齊民要術》中的方法是極為科學的。先用鹼性的草木灰水溶出紅色素,並將其沉固於花中,再用酸性的醋石榴中和,這樣就可以把紅色素單獨沉澱出來。反覆幾次之後,便可將黃色素全部除盡,得到色彩純正豔麗的紅色了。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又在其中加入了動物性油脂,如牛髓、豬胰等,這種「燕支」就成了一種粘稠潤滑的膏狀,而燕支被寫成「胭脂」即始於此,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脂」。常見的胭脂主要有膏脂狀、張片狀(將色素附著於紙帛等物上)、餅狀、粉狀等。《紅樓夢》中有一句:「然後看見胭脂,也不是一張。」這說明,當時女子所使用的主要還是張片狀的胭脂。
此外,我國古代醫書中還記載了可用其他各種植物花卉來製作胭脂,如玫瑰、薔薇、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這些植物花卉中能夠提取出天然的紅色素,因此也常常被用來製作胭脂。到明清時期,隨著玫瑰、薔薇等色彩豔麗的觀賞花卉的大面積種植,紅花逐漸淡出胭脂製作的行列,此時的胭脂,多用玫瑰、薔薇等花卉的花瓣來製作了。如《御香飄渺錄》中就詳細記載了慈禧所用胭脂的製作方法:採集上好的玫瑰花瓣,在乾淨的石臼中把花瓣舂成厚漿,然後用細紗過濾取汁。將當年新繅就的蠶絲剪成適宜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完全浸透後再取出曬乾即成。
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中有一種胭脂花,它是屬於報春花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花為暗紅色,花期一般在5、6月,根據前文所述用鮮花來製作胭脂的方法,這就與當時賈寶玉所說的制胭脂膏子的季節不同。書中第八回寫賈寶玉在薛姨媽家看寶釵的金鎖,這時黛玉來了,寶玉才知道外面下著雪呢。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這個時節應該是在冬季。從薛姨媽那裡回去後沒幾天,寶玉就去家塾上學了。臨行前去跟黛玉辭行時說等下學回來再制胭脂膏子,因此可見他所使用的原材料,不是這種花期在夏季的胭脂花。另有一種叫做「胭脂草」的植物,其果實成熟時呈深紅紫色,民間常用來當作胭脂塗在女孩子的額角。這種胭脂草屬商陸科商陸屬,入藥能瀉水、利尿、消腫。但這種胭脂草有毒,用來製作成胭脂塗抹在嘴唇上就太危險了,所以大觀園裡用來製作胭脂的也就不可能是這種胭脂草。在清初陳淏子所著《花鏡》中,提到了紫茉莉也可以用來製作胭脂:「系紫茉莉科多年生草本,……一名『胭脂花』,可以點唇」。由前面所講妝粉的情況可見,大觀園中是種植了紫茉莉的。紫茉莉的花期一般為6至11月,而曹雪芹所生活的北方在11月下雪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文中所寫賈寶玉用來製作胭脂的原材料,很有可能就是紫茉莉。(待續)(本文原載於《紅樓夢學刊》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