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常說,湯顯祖有「臨川四夢」,即他的四部代表作品:《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皆堪稱是中國的戲劇寶典。
臨川四夢,一夢「鬼也」,一夢「俠也」,一夢「佛也」,一夢「仙也」。
前兩夢,《牡丹》與《紫釵》,乃夢情也,最為人所動。
後兩夢,《南柯》與《邯鄲》,乃夢世也,亦為人所悟。
「四夢」皆以夢境寫人生,以虛幻寫現實,將批評與理想訴諸筆端,四百多年過去,至今仍有震撼凡俗的衝擊力!
粵劇戲寶
「霧月夜抱泣落紅,險些破碎了燈釵夢……」
對於廣東的粵劇迷來說,最熟悉的湯顯祖作品莫過於《牡丹亭》與《紫釵記》。
而劇中兩段折子戲《牡丹亭驚夢》之《幽媾》和《紫釵記》之《劍合釵圓》,更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粵劇戲寶,只要鑼鼓聲一響起,定能張口就來。
香港著名粵劇劇作家唐滌生將湯顯祖著作《牡丹亭》與《紫釵記》改編成粵劇《牡丹亭驚夢》與《紫釵記》。分別在1956年與1957年由粵劇團「仙鳳鳴」在香港首演,隨即譽滿香江,紅遍省港澳。
屈指一算,這兩部粵劇作品自首演之日起,都經已上演近六十載,而湯翁的經典之作也由此植根南國,傳唱至今。
崑曲瑰寶
「崑腔巍然曲宗,牡丹豔冠群芳,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從明朝到今天,《牡丹亭》幾乎成為崑曲之代名詞。但在年輕一代的印象中,曲藝是陽春白雪般的存在,還沒開始接觸便將崑曲關在了大門之外。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2004年白先勇策劃青春版《牡丹亭》,全劇精簡為二十九出,舞臺美術設計充分凸顯戲曲的美學精神,作曲極富新意。
在2008年12月,上海崑劇院更是重拳推出「臨川四夢」系列傳奇,採用音樂清唱劇形式,崑曲與現代音樂水乳交融,提升了崑曲的表現空間。
贛劇明珠
「兩顆『明珠』(贛劇、《臨川四夢》)的結合,或許有著非凡意義。」
早在2010年,為了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藝,南昌大學贛劇研究中心就創作了新編贛劇《臨川四夢》。
根據內容的不同,四夢以不同的風格呈現出來。
而將四個不同內容、獨立成篇的作品,濃縮成折戲一次性地呈現,既能較為準確地展現了四夢不同的內涵,又讓整臺演出色彩繽紛,增強了觀賞價值。
新編贛劇《臨川四夢》採用贛腔演繹,一方面凸顯了贛劇的曲牌特色,而另一方面使其更為通俗活潑,朗朗上日,將典雅簡貴的高雅藝術轉換成通俗熱鬧的藝術典範,為高雅藝術的通俗化探出了新路。
詞劇新秀
百年難得一見的湯顯祖「話劇作品」——湯顯祖的作品常見於戲曲領域,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劇種演繹著,有崑曲、粵劇、贛劇、豫劇、黃梅戲等形式,但在話劇的演繹上則少之又少。
話劇《邯鄲記》創作於2016年,是為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特殊時機而演出的名著劇目。
導演王筱頔將此次創排《邯鄲記》稱之為是「一次相對成功的探索性演出」,並將《邯鄲記》稱之為「詞劇」,除了因保留劇本中的原詞而得名外,更是恰好與莎士比亞的「詩劇」對應而生。
廣話版《邯鄲記》中,最與眾不同的探索,就是拋開了傳統認為的湯顯祖「抨擊官場」之說,用「清遠道人」(湯顯祖的號)替代了原來的「呂洞賓」來渡化「盧生」,充滿了「人生自渡」的哲學詩意。
賦予經典《邯鄲記》以全新的美學形式,相信觀眾們更能理解中國名著在今日所給予我們的深刻內涵。
如果你未看過原著,不必慌,直接來觀賞一下廣話版的《邯鄲記》!
話劇《邯鄲記》演出詳請
演出時間:2019年4月30日-5月5日 每晚19:45
演出地點:廣州話劇藝術中心 十三號劇院
(廣州市天河區沙河頂新二街13號,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內)
諮詢電話:020-87262551
購票連結:http://gzhjyyzx.maitix.com/m/#/
微信購票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