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今晚看崑曲新銳們的《臨川四夢·湯顯祖》!

2020-12-22 閃電新聞

今晚,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實驗劇場演出的首個劇目崑曲《臨川四夢·湯顯祖》將在江南劇院上演。該劇首演於2008年的劇目,在此後的十二年中,演出極少,在戲迷群體中的曝光量與知名度似乎也低於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此前或之後創排的一些新劇。然而,《臨川四夢·湯顯祖》卻是一部極具開拓性又承載著極大信息量的特殊劇目,從12年前的首演版本到今晚即將與觀眾見面的實驗劇場版,它所承載的信息量已經大到難以用一行字的標題來對這場演出進行概括。

從2007到2020,

這是一部「開山之作」

柯軍教戲2007年,著名編劇張弘受香港近念·二十面體之邀,為偉大的文學家湯顯祖寫一部劇目,歷經多方探尋,深思之後《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劇本由此誕生。2008年,這部劇目正式在香港首演。首演版的演員陣容精簡而強大,石小梅、胡錦芳、趙堅、柯軍、李鴻良、龔隱雷。這不僅是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首次與港臺地區合作創排劇目,也是崑劇院首次與非傳統戲曲院團的合作。首演版導演胡恩威出身媒體人,也並非傳統戲曲劇目導演。以當時的視角來看,《臨川四夢·湯顯祖》的創作演出,是一次大膽又「大步」的「跨界」。自此之後,這樣的「跨界」合作,成為崑劇院在堅持傳統、有序傳承基礎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創作方式。

然而,與此前或之後新編劇目多以現代舞美設計為主流的審美取向不同,《臨川四夢·湯顯祖》堅定的保持了傳統戲曲舞臺「一桌二椅」、空靈寫意的審美取向,僅在一桌二椅之後架設一臺半透明紗質屏風,作為舞臺的分割,樂隊坐在屏後,屏風前的區域完全交給了演員。這種源自於傳統的國風極簡主義設計,將演員的表演空間延伸到最大程度,令舞臺展現出一種清淨平和的美感,讓觀眾將注意力完全聚焦於表演本身,使演員成為場上唯一的焦點。正是《臨川四夢·湯顯祖》的整體呈現,為崑劇院復排、創作劇目指明了審美方向,明確的析出了南昆傳統審美風格的精髓,奠定了崑劇院日後審美取捨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臨川四夢·湯顯祖》是崑劇院的一部「開山之作」,正是因為這部劇目,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找到了一條能夠切合院團特色、最大程度展現院團優勢的藝術可持續發展之路。

舊皮新骨,

醒目的傳統與隱藏的先鋒

無論是從劇名還是從第一印象來說《臨川四夢·湯顯祖》都是一部傳統而極具古典審美的劇目。編劇張弘以巧妙的方式,對「臨川四夢」——《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和《邯鄲夢》的代表性摺子和關鍵情節進行了串聯,完好的保存了這些傳統摺子的精華。對於一個對崑曲不怎麼了解或僅有通識概念的觀眾來說,這樣的結構方式,能夠帶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觀劇感受。全劇依律填詞,曲牌念白,切合格律,整體風貌也極為古樸傳統。

然而,從情節架構到精神內核,《臨川四夢·湯顯祖》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先鋒劇目。全劇以湯顯祖為自己尋找墓園——實則是心靈最後的歸宿為串聯線,在尋找的過程中一路上遇上「臨川四夢」中的人物與故事。在相遇的故事中,湯顯祖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更是一個參與者。他與自己筆下的人物對話,交流,如果有喜歡網絡文學的青年觀眾,大約一定會覺得這樣的架構極為熟悉,在時下流行的通俗小說領域,這正是最為紅火的類型——穿越。穿越小說中的「穿書」,正是這種主角穿越到自己或他人寫下的故事中,從而開展另外一段劇情的架構。但,在戲曲藝術的舞臺上,這種情節架構似乎從未出現過。

在戲曲舞臺上,很少出現的,除了這種穿越型的架構,還有這部劇目的精神內核。戲曲劇目的主流欣賞方向,以唱念做打為主,新編戲中,則對劇情與表達目標的要求較高——要麼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要麼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指向性。但在《臨川四夢·湯顯祖》這部劇目中,編劇顯然更注重的是一種探索和詢問,或者說是與內心的交流。而這種精神內核,雖然在先鋒戲劇中更為常見,但在傳統的戲曲舞臺上,確實非常少。相較於強調故事性這種比較主流的編劇方向,《臨川四夢·湯顯祖》更為偏向於人生觀的探索。

更為難得的是,這一切都很好的被包裹在程式與格律的外觀之下。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卻毫無違和感,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和諧。

先鋒與傳統有機融合,

12年後舞臺上充滿青春氣息

今晚上演的實驗劇場版本《臨川四夢·湯顯祖》,在首演版的基礎上,做了微調,保留了精華和主幹情節,調整節奏後縮短了演出時長。雖然不能說是全新亮相,但卻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石小梅、胡錦芳、趙堅、柯軍、李鴻良、龔隱雷,老師們手把手的把戲傳給了學生。不僅僅是表演的技巧,更多的是12年來,對這部戲的思考和感悟。楊陽、周鑫、蔡晨成、趙于濤、錢偉、朱賢哲崑劇院的第四代青年演員們與崑山當代崑劇院的青年花旦林雨佳攜手,將再度呈現這部劇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豔

通訊員:韓琛

圖片:蔡冉冉

視頻:華苓

校對 蘇雲

相關焦點

  • 湯顯祖大師的《臨川四夢》盛夏開演!
    「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為傳奇劇本,中國古典名著,由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作。該劇文詞優美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崑曲代表作之一,是舞臺常演劇目。《邯鄲夢》為四夢中最後一夢,寫於1601年,是年湯顯祖52歲。它藉助《枕中記》黃梁一夢的故事,再現明代官場,對超脫生死困擾的途徑再次做了一番探討,是一部於思想性、藝術性、哲理性為一體的劇作,價值不容忽視。
  • 戲訊 | 第六屆湖南藝術節9月啟幕;崑曲《臨川四夢》折服臺灣觀眾
    上海崑劇團2018年開春在臺北上演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以其典雅優美、細膩婉轉再次折服臺灣觀眾。《臨川四夢》是湯顯祖凝聚畢生心血創作的《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牡丹亭》的合稱。「四部作品一氣呵成在臺演出是首次,更是盛會,反響非常好。演到《牡丹亭》時全場爆滿,看表演的既有八十多歲的老人,也有十幾歲的中學生。」
  • 臨川四夢皆入戲,再道邯鄲黃粱一夢!
    「臨川四夢」,即他的四部代表作品:《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皆堪稱是中國的戲劇寶典。      臨川四夢,一夢「鬼也」,一夢「俠也」,一夢「佛也」,一夢「仙也」。      前兩夢,《牡丹》與《紫釵》,乃夢情也,最為人所動。      後兩夢,《南柯》與《邯鄲》,乃夢世也,亦為人所悟。    「四夢」皆以夢境寫人生,以虛幻寫現實,將批評與理想訴諸筆端,四百多年過去,至今仍有震撼凡俗的衝擊力!
  • 演出海報|孟京輝把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排成了話劇
    孟京輝第一次從中國古典名著入手,創作的話劇《臨川四夢》好不好看?宋陽與上海大地之歌室內交響樂團要演奏三個小時的莫扎特?女Rocker娃娃是否會再唱《飄洋過海來看你》?這些演出不能錯過。孟京輝導演話劇《臨川四夢》演出時間:2016年12月23日——2017年1月8日 19:30演出地點:中國國家話劇院劇場一向以實驗先鋒著稱的孟京輝,將導演一部改編自湯顯祖作品的話劇《臨川四夢》,這也是孟京輝第一次從中國古典名著入手進行的一次創作。
  • 朱 虹:湯顯祖與「臨川四夢」
    在「臨川四夢」中,湯顯祖最為看重,社會影響力最大,文學水平最高的是《牡丹亭》。「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還在從政之時,他就開始構思創作。回鄉一年之後,始得完成。該劇結構典雅,妙筆生花,一舉奠定湯顯祖戲曲大家地位,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巔峰之作,被譽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嚮往自由和愛情。忽一日,杜麗娘私出遊園,夢到與少年書生柳夢梅成就完美愛情。
  • 臨川四夢之首《紫釵記》:我們為什麼不能和湯翁一起做個夢呢?
    現在這首曲子成了卡拉OK裡必備的金曲,越劇迷們K歌必唱的曲目,因為對這個越劇劇本的喜愛,連帶了對崑曲原劇的濃厚興趣,從而也想跟隨湯顯祖老先生的妙筆,去探索一下《紫釵記》的淵源,還有在今人的演繹下,為劇本如何貼上21世紀的標籤。
  • 解讀湯顯祖400年前做的四個夢
    日本著名戲曲史專家青木正兒曾將他們相提並論,此後,湯顯祖也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2016,進入兩位大師逝世400周年的紀念活動年。為此,「2016湯顯祖·莎士比亞廣州戲劇文化年」隨即拉開帷幕。今天小格特意撥打了「周公」的解夢熱線,率先為大家解讀一番崑曲名作——湯顯祖《臨川四夢》。
  • 《臨川四夢》赴京巡演即將開啟!
    長期以來,崑曲似乎難以擺脫曲高和寡的印象。為何《臨川四夢》打破了這種傳統?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認為,《臨川四夢》的成功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今年恰逢湯顯著逝世400周年,紀念這位先賢無疑成為業界的最大考題,《臨川四夢》的適時上演交上了最切合時機的答卷。其次,經過多年來《牡丹亭》的孕育,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觀眾對於崑曲有所了解。
  • 南柯非夢:一個崑曲小生眼中的《南柯夢》
    而與《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的《南柯夢》,同樣出自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筆下。《南柯夢》的傳奇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也在於它的演出經歷:雖然原劇本44折唱詞與曲牌都被完整保留下來,卻未曾在近代舞臺上連本搬演。因此,《南柯夢》也被業內稱為「四夢中的最後一夢」。直到2012年,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與臺灣合力將其打造成一部崑曲精品。
  • 湯顯祖和他的臨川四夢:妙筆寫盡變幻夢境,真情演繹紛繁人生
    湯顯祖是明代著名的戲曲家和文學家。他在戲曲創作方面取得了斐然突出的成績。其中《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是他的代表作。由於湯顯祖祖籍江西臨川,所以他的這四部著名的戲曲作品被合稱為「臨川四夢」。一:曉窗圓夢的《紫釵記》。
  • 「跨越時空的對話」——紀念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展在雪梨...
    整個展覽分為3個部分,呈現了「湯莎」兩人生活時代和作品的異同,展示了湯顯祖代表作《臨川四夢》以及崑曲之美,同時以書籍、影音資料等媒介為觀眾深入了解湯顯祖相關著作搭建了互動平臺。  展覽以「跨越時空的對話」為出發點,通過「湯莎對話」引出對湯顯祖及其作品以及中國文化的介紹,以當代視角傳播中國美學,將崑曲元素與空間設計相結合,引入中國傳統捲軸的形式來呈現展覽內容,並通過科技元素讓觀眾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 湯顯祖——「臨川四夢」皆入戲,傲骨一生也含情
    這就是湯顯祖的真性情!三、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夢夢有愛情久旱必雨,久雨必晴。在1593年,湯顯祖奉旨告別徐聞縣,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就是5年。這算是湯顯祖從政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光。遂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巒重疊,土地貧瘠,湯顯祖卻反以為幸,笑言自己是在「仙縣」當「仙令」。他決意以「情」施政,將遂昌建成「有情之天下」。
  • 崑曲丨青春版《牡丹亭》觀後感
    收穫真是不小,如:《穆桂英掛帥》、《竇娥冤》、《霸王別姬》…………《西廂記》、《牡丹亭》等,我本來想看《西廂記》的,但後來我選了《牡丹亭》,因朋友跟我說這是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我雖然沒看過中國傳統戲曲,但還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的,不至於孤弱寡聞。《牡丹亭》我是知道的,但青春版就沒聽說過了,這讓我有了很大興趣,所以就決定看它了。
  • 別告訴我你不知道玉茗堂四夢是什麼!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以潔白素雅白茶花玉茗命名,可見堂主必定是位格韻高絕、情操高潔的文人雅士。 位於江西臨川沙井巷後的玉茗堂,實際上只是整個庭院的一部分,院內還包括「省蘭堂」、「寒光堂」、「清遠樓」、「芙蓉館」、「四夢臺」等,佔地共1000多平方。
  • 戲劇文學巨匠——湯顯祖丨周育德說牡丹亭·壹
    他一生撰寫的傳奇劇作《臨川四夢》是明代晚期最優秀的戲曲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以其不滅的光輝照耀著劇壇和文壇。《牡丹亭》四百年來經久不衰,演繹著戲中生死之戀,傳遞著人間的百般真情,人們為之著迷、為之稱頌、為之流連。新中國成立以來,《牡丹亭》還多次作為國慶獻禮劇目演出,毛澤東主席曾親筆題寫劇中最經典的【皂羅袍】曲詞。
  • 熱點 《南柯夢》即將登陸國家大劇院,唯美劇照搶先看
    在本次的崑曲藝術周中,3月14、15日,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將為北京觀眾帶來上下本傳奇崑曲《南柯夢》。這也是我國古典劇作家湯顯祖《臨川四夢》中最後被全本搬上舞臺的「一夢」。在發布會現場,江蘇省昆優秀青年演員、劇目主演施夏明、單雯當場為與會媒體演唱了《南柯夢》選段。
  • 600年崑曲如何破圈?柯軍:從最傳統抵達最先鋒
    △先鋒崑曲《浮士德》「藝術創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藝術家的觀念,當代崑曲創作也需要觀念。在我的理想中,崑曲一定是通向未來的,但是它仍須以傳統作為出發點。其次,我想讓傳統的表演程式進入到新的表演層次中,讓表演者達到與現實中的『我』合一。」柯軍認為,崑曲是演員創造力的體現,長久以來處於被動接受的戲曲演員需要重拾自己的頭腦。「先鋒崑曲」正是他對自身價值的重新審視,也是藉助崑曲的手段思考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方式。
  •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墓現身:「湯臨川玉茗先生墓」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同時在墓園共發現明清時期墓葬42座,其中明代墓葬40座,出土了墓志銘6方,在墓園發現刻有 「湯臨川玉茗先生墓」、「玉茗公墓」的兩塊墓頂石蓋板,結合墓園所葬湯氏家族成員排列規律,初步確定4號墓為湯顯祖與其傅氏夫人的雙室合葬墓,據左為尊的古制,湯顯祖位於4號墓左室。此前,撫州市人民公園曾有湯顯祖墓,不過據介紹是衣冠冢。
  • 張靜嫻:《非遺雙絕·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
    10月15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來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靜嫻,和主持人張穎一起聊聊她與古琴、崑曲的情緣。《血手記》張靜嫻具有豐富的崑曲表演經驗,對於這次演唱,她希望從曾經的表演經歷中尋找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