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拙
筆者近日追了一個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該劇講述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司馬懿輔佐曹丕,忍辱負重步步為營,最終逆襲稱帝的故事。
劇裡的看點很多:看曹操哭郭嘉哭荀彧哭雲長,看甄宓「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看司馬懿和夫人的插科打諢患難與共,還可以看東漢末年的「名士風流」。
這裡的「風流」可不是拈花惹草妻妾成群,而是:
誰沒個心事,心事都在琴音裡
哥擦的不是劍,擦的是志取天下的胸襟
吟詩作賦,乃公子之間的日常
就連「校事府」的小丫頭,丹青也甚好!
司馬懿hold不住了,我也要畫畫……
魏晉南北朝的三百餘年,國家處於分裂狀態,戰亂連年,然而文藝卻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其中緣故是怎樣的?今天我們暫且撇開曹氏父子的詩文不說,來聊聊當時尚處在藝術萌芽期的中國書畫。
漢魏的文藝男中,琴棋書畫綜合排名第一的,應是楊修。劇中對楊修在詩文音樂方面的才華都有所特寫,卻沒有披露他還是一位被史書記載的畫家:
楊修,字德祖,華陰人也。有俊才,為丞相主簿,與陳思王友善。武帝以知有餘,又袁氏之甥也,且密於植,遂惡之。《魏志》有傳,《西京圖》、《嚴君平像》、《吳季札像》,並晉明帝題字傳於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說,楊修青年才俊,與曹植乃知己之交,卻被曹操所嫌棄,屢不得志。他給好些人畫過肖像,畫上有晉明帝的題跋,流傳於後世。
楊修
能被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記載,可見楊修的繪畫水平是冠絕一時的。這一小段文字告訴我們一個重要信息:東漢末年,名士畫畫可能是一個普遍現象。楊修出類拔萃,所以他以畫家的身份被史書記載了。
我們還可以推測,楊修的風雅做派必定引領並輻射了三國的名士圈子。如此想來,司馬懿在家畫畫的那一幕就不顯得誇張和突兀了。畫畫和撫琴一樣,是當時「名士風流」一種寫照。
那麼,為什麼楊修畫的不是山水、竹石,而是以畫人物肖像傳世呢?
中國畫門類諸多,最早成熟起來的是人物畫,原因是早期的繪畫往往和道德捆綁在一起,而人物畫、故事畫恰恰有「人倫教化」之用。所以漢代以前,沒有藝術家一說,只有畫匠。畫匠最大的功用,是受皇帝的召喚,於宮廷、寺觀、墓室中圖畫神話傳說、聖人祖宗、功臣名將、孝子故事等「重大歷史題材」。
當時代的思潮從漢代的獨尊儒學、道德教化轉向魏晉的玄學清談、人物品評,繪畫的主題也順應著從相對樸素的歷史題材轉向對技法要求更高的人物肖像。當「名士風流」於三國時期蔚然成風,繪事的從業者也由卑微工匠替換為豪門貴族,繪畫才踏上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之旅。楊修便是處在這樣一個藝術史的萌芽期。
鍾繇欣賞蔡邕書法
東漢末年,亦是書法第一次走上藝術史的重要節點。
劇中提到了兩位重要的書家:未曾露面的蔡邕和年邁的太尉鍾繇。
唐代孫過庭《書譜》開篇即說: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這裡的「鍾」、「張」指的便是鍾繇、張芝,到王羲之的年代,鍾繇已是書法史上祖師級人物。
鍾繇之前還有哪些書家呢?為何漢魏忽然出現了書家,並開啟了書法史?劇裡也有提示。
蔡邕石碑拓片
蔡邕的墨跡作為珍貴的禮物從司馬府出發,輾轉鐘太尉、吏部尚書陳群之手以後又回到司馬府。這一幕點出了,書法在當時已經成為了藝術,並成為貴族的收藏品。而此書的作者、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究竟何許人也?《歷代名畫記》又有記載:
蔡邕字伯喈,陳留郡圉人。工書畫,善鼓琴。建寧中為郎中,校書東觀,刊正六經文字,書於太學石壁,天下模學。靈帝詔邕畫赤泉五代將相於省,兼命為贊及書。邕書、畫與贊,皆擅名於代,時稱三美。
「書畫贊三美」,看來蔡邕也是一個如楊修般文史藝術樣樣精通的全才。蔡邕書寫的《熹平石經》成為後學的楷模,而劇中的幾張端莊厚重的隸書墨跡(墨跡應是白紙黑字,而劇裡道具為黑紙白字,乃石刻拓本,此處應是該劇的BUG)與傳世《熹平石經》筆法一致。
司馬懿在辦公
書法的歷史,在秦以前,目的皆為功用,見於甲骨卜辭、青銅銘文、摩崖石刻,而源於象形文字的篆書一直是正統書寫字體。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疆土擴大,公務繁多,以橫豎筆畫為主、便於快速書寫的隸書(「隸書」之意為「隸屬」之書,乃篆書的附屬)逐漸取代曲線較多、書寫速度較慢的篆書成為官方字體。
《軍師聯盟》劇中,我們看到每一位官員的辦公桌上都放著一堆木簡,而他們的日常也正是以工整的隸書來書寫公文。
劇中蔡邕題《曹娥碑》
東漢末年,為表彰名人事跡,刻碑成風,大家熟知的《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都是此時刊刻。當統治者意識到文章勒石之後將名垂千古,便對書法的優美度開始在意起來,要求名文、美書,一時間書家競秀,隸書也就大放異彩、姿態萬千了。於是乎,書法第一次擁抱了個性和美感。
「名士風流」意味著貴族開始建立審美意識,名士親身參與書畫的實踐,意味著書法、繪畫已逾越了最初的公文書寫、彰顯功德等實用功能,邁向了藝術史的歷程。
——The End——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在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