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Amelie注目深圳」,將文藝進行到底
特區40年。
每一個半路抵達的人,每一個奮鬥並紮根於此的人,每一個在這座城市出生、長大的人,每一個在這裡付出歡樂與汗水的人,每一個與城市一起共振的人。
我們在這裡初入社會,我們在這裡初次創業,我們在這裡認識另一個有趣的人,我們在這裡與有共同價值觀的人為同一個目標奮力前行。
我們在這裡相愛,我們的青春和夢想在這裡燃燒,我們與這座叫深圳的城市,一起成長。
是的,我們的故事,滲透在城市的每一個肌理中,有時在陽光下,有時在樹影裡,有時在白天,有時在黑夜,有時被聚光燈照耀,有時被孤獨擁抱。我們如此與眾不同,我們獨一無二,我們的人生細節如涓涓細流,終將匯入一座城市的大海,共同組成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
我們,不可替代。
這是由Amelie進行的同題對話,傾聽每一個屬於深圳個體的聲音,注目每一個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的滾燙的生命印痕。
今天登場的,是何暟恩(KellyHe)。
Amelie與KellyHe一起看展覽。
Amelie:你是在哪一年來到深圳的?這座城市當時最吸引你的是什麼?還記得第一天來的情景嗎?
KellyHe:我出生在深圳,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村民,我們族譜能追溯到明朝,所以生活在深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由於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從小到大,我的同學們都來自五湖四海。每年寒暑假期間,他們都紛紛回到各自的老家。所以,那時我總覺得,不回老家的我有些異類。小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我們沒有老家可以回呢?媽媽說:「這就是你的父輩努力生活的地方,這就是你的老家。」一直到現在,這句話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這是我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最初探索。
1989年,我們家從羅湖筍崗村的元勳舊址,搬進了筍崗新村的西班牙式建築
80年代,和小夥伴在小梅沙。
80年代,和爸爸在位於東門的工人文化宮。
2000年,在深圳世界之窗
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們搬了三次家,都是出於拆遷的緣故。我隱約地記得,在1989年,我們從歷史悠久的古老的寨堡式村圍建築搬走了(就在如今羅湖筍崗村的元勳舊址),村圍前的小河是我兒時最喜歡的地方,承載著我童年最美好的時光與記憶。這一年,我們搬到了有西班牙建築特色的小洋樓(筍崗新村)。
隨著深圳的經濟發展與騰飛,原先只能見到最熟悉的三姑六姨的村子,慢慢地,也住進了越來越多的陌生男女。後來,我們家裡就開始有了電話、電腦,家門口開始有了公交車。一切都在逐漸地變化,就這樣,我們從原有的農村封閉生活走向了城市化生活方式。所以,作為一個祖輩都生活在羅湖筍崗村的我,對深圳的感情是深厚而複雜的,或者說,我是與深圳一同成長起來的,見證了深圳的巨變。
Amelie:你在這座城市完成了哪些人生大事?你認為深圳的哪些城市特質成就了今天的你?
KellyHe:深圳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城市。我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業都是在這裡完成。它讓我感知到一個城市的變化及為城市發展而拼搏的年輕人——他們為這座城市的發展付出努力,而城市也帶給他們富足的生活。
大學畢業沒多久,我就去到香港繼續上學並工作。深圳成長的小孩們特別能「作」,不願意囿於舒適區,而是喜歡積極嘗試。
我曾經在香港國際拍賣行與畫廊工作。2018年時,我獲得了一個回深圳的機會,深圳的藍岸畫廊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團隊。出於對當代藝術的熱愛,同時也是希望能將國際經驗帶回深圳,我欣然接受了這一邀請,再次將人生的軌跡與深圳連接起來。
2019年在深圳梵墅裡探討當代藝術
雖然我出生在深圳,但因我先前主要在香港發展,回來後面臨著人脈圈的斷層。但如今,我已經重新建立自己的事業和朋友圈。借著畫廊的平臺,現在與客戶、合作方都是朋友一樣地相處,無話不談。深圳有句話非常對,叫「來了就是深圳人」,大家的包容性特別強。
而且,我把更多的國際化的藝術引入到策展與大型裝置藝術,在畫廊和深圳的公共空間展示,並且舉辦公益分享當代藝術與藝術收藏的沙龍活動,每次策劃的展覽都會受到媒體和市民的熱愛,並且看到他們對於藝術與美學有了更新的認識與觀賞的享受。並且培養了一批愛好與收藏藝術的朋友,他們對於我的專業策展與收藏建議的認可,都帶給我在藝術道路上繼續前進的信心。與香港相比,不論是生活與事業,深圳都給予我一種家一般的溫暖。
2019年為華論壇會員做藝術沙龍分享
Amelie:你在這座城市私人生活地圖是怎樣的(比如,常在哪裡吃飯、運動、朋友聚會、買買買、閱讀,等等)?打卡頻次最高的地方有哪些?(如公園、商場、餐廳、景點等)和我們談一談你的體驗吧。
KellyHe:作為一名老羅湖人,80年代最早接觸的是東門的早茶。小時候是爺爺和奶奶帶著我們兄妹幾人去深圳唯一的酒樓——新安酒樓喝早茶,當時買單還是按桌上的點心碟數量來計算的,所以真的會出現像周星馳電影裡那樣,吃完後將點心碟扔出去的情況。到了90年代,我念大學的時候,開始有了湖貝的海鮮一條街,每年過年時必在寶發和華城聚會。
2018年再次搬回深圳後,我常常跟朋友吃飯約會的地方基本都在福田的卓越、皇庭廣場,還有就是南山的歡樂海岸、華僑城創意園和萬象天地。在福田和南山,餐廳選擇比較多,且口味多元化,在吃飯前可以逛街,吃飯後還可以選擇在附近吃甜品或小酌一杯。
這兩年,我常常邀請朋友在歡樂海岸這邊的餐廳吃飯,這邊景色相對比較好,對著湖景,且每天晚上8點還有煙花燃放。在香港只有在過年才能看到的煙花表演,在這裡吃一頓飯就可以享受了。
小的時候能去的公園也不是特別多,在80年代,香港的親朋好友來深圳時,我們就會帶他們去工人文化宮走走。90年代,我讀小學的時候,每逢踏春時節,就會約上同學去東湖公園野餐,不過其實就是為了吃零食。初中時就能去更遠的地方,包括仙湖植物園、青青世界、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歡樂谷等等。
80年代與同學一起秋遊,在仙湖植物園留影
80年代與同學一起在東湖公園玩
2018年回到深圳後,我經常去蓮花山公園附近跑步。那邊晚上和周末人特別多,所以我會選擇早起晨練,沿著蓮花山公園跑到市民中心再跑回家。沿途看到許多市民做不同類型的運動,例如太極、跳舞等等。經過深圳圖書館時還能看到很多學生在等著圖書館開門。
我現在吸收很多新的資訊大部分來自於網絡,有時候也會去歡樂海岸藍岸畫廊下面的飛地書局看看書,在那裡喝一杯咖啡,在思想上可以有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Amelie:你認為哪些地方承載了深圳人的集體記憶,說說你和這些代表深圳特色的打卡點的故事?
80年代國貿過年留影,當年特別流行運動服一套,還有帶花邊的小襪子。
KellyHe:在80年代時,國貿還是深圳最高的建築。和家裡人在頂層旋轉餐廳吃飯,都是可以和同學們炫耀幾天的事情。
說到中英街,其實當時深圳的物資相對比較貧乏,更沒有像今天這樣發達的物流快遞系統。臨近過年時,媽媽就會帶著我們一起去中英街購置些年貨。其實那條街只有幾個私人的百貨店,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糖果餅乾,但對於小時候的我而言,仿佛置身天堂,購買益力多、維他奶、消化餅、芒果乾與小魚竄(基本是深圳長大小孩的兒時的記憶)。
Amelie:在深圳這些年來,你最大的感慨是什麼?你最想對這座城市說的話是什麼?
KellyHe: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找到人生中喜歡的職業,並把它作為自己的夢想來追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以女性優雅的姿態來面對。
作為早期的深圳的女性村民,讀藝術史其實是一件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事情。小時候喜歡鋼琴和書法水墨,覺得樂器與書法帶給我的快樂,遠比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得到的快樂多。那時候,每個星期我都會騎著自行車到老師住的地方學習,就這樣度過了我的初中時代。之後不停的學習突破自己,從深圳大學再到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生,然後留在香港工作,再攻讀藝術史,然後進入到藝術行業。
我的生活與工作經驗告訴我自己:在工作上要勇敢進取,不要害怕,嘗試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標,而在這過程中你必須要通過不斷的學習進修時刻準備好自己,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來開拓自己的人脈圈,更大化的凸顯自身價值。而這些其實並不是單單給工作帶來的巨大變化,而是在你的生命裡帶來更多的驚喜。
2020年在深圳灣一號的會所晚宴
而我們的生活裡應該有自己的工作,有朋友,有你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還有是你自己的興趣愛好,更重要是有一顆謙卑和對世界事物好奇的心,感恩曾經在你生活裡出現的任何事。
我要對深圳這座美麗的城市說:我們因為你而驕傲,也因為這種驕傲我們才要更加的努力。
Amelie:在深圳的,你擁有的不同身份當中,最喜歡的是哪個身份?為什麼?
KellyHe:每個人在出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有不同的身份:女兒,協會職務,微信群主,畫廊項目合伙人與藏家。我最喜歡的是跟藝術有關的社會身份。在2013年進入這個行業以來,這個身份帶給我生活與工作的巨大改變,這是來源於別人對我專業的尊重與信任,而因為這份信任,促使我要不斷的進步。
學習是進步的最大動力,我每年都會給自己安排學習的課程與旅行地方,一般會報讀一門佳士得的線上課程或者是相關的金融法律的課程。為了能更好的了解藝術家的作品與市場情況,我會飛到當地看展覽與美術館展覽,到藝術家的工作室與他一起探討作品,現在的出差旅行變得更有趣。
2019年與藝術家趙一淺在藍岸畫廊個展「NEW IDOL」的展覽
基於認識喜愛藝術的人越來越多,我建立了一個藝術社群,聚集深港志同道合的熱愛藝術的人們,一起拉近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同時通過積聚藝術的力量與人脈,為藝術社群的人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回到深圳後,我能為這個被誤稱「文化荒漠」的城市提供更多的藝術養分。我精心策劃的每一場的藝術展覽都受到了深圳市民的喜愛,比如藝術家陳軒榮的展覽《搞搞真意思》,在一個半月的展覽時間裡,就有超過3000名觀眾觀展。在每次藝術分享的沙龍上,都有很多學生充滿好奇的提出各種問題,讓我看到深圳藝術發展前景的信心。
藝術圈給予我機會參與各種高端的私人晚宴與活動,認識來自不同背景的優秀人才,學習他人的優點並且不斷地突破自己原有的舒適圈。
在此,我想感謝一些人。我非常感謝我的家人,他們一直無私的愛護我。我還要感謝邀請我加入藍岸畫廊的創始人,她在生活和工作上都一直給予我很多非常好的建議並支持我的工作。我還要感謝我的客戶和現在的朋友們,他們也一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並給予我最中肯的建議。再次回到深圳並與深圳人一起前進是我人生最幸福的選擇。
本期作者
尹維穎
「Amelie注目深圳」創始人、主編,資深媒體人。畢業於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先後在《南方都市報》、《晶報》擔任記者、編輯。著有《注目:一位文藝記者的職場遇見》一書,熱愛寫作與旅行,希望活成最好的自己。
KellyHe,畢業於深圳大學的學士與香港理工大學的碩士,在香港大學學習西方藝術史。擁有豐富的藝術策展和藝術品顧問經驗,曾經工作於香港國際拍賣行和國際畫廊,致力於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並將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現為L.ANGallery的項目合伙人,對藝術的品鑑與收藏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往期閱讀
(雙擊圖片閱讀)
與深圳一起成長丨楊瑞:在這座城市,因為不斷創造價值而有歸屬感
曉昱:擁抱不確定性,堅持做最喜歡的事
薛揚:如果不畫畫,我可能真的抑鬱了
金瓊:從城裡搬到村子,擇一處庭院過日子
彭玲:在職場上,沒有白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