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隻有28個字的小令,是「秋思之祖」

2021-01-08 餵是薇哥呀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沒有電視和電視劇,中國又回到幾十年前的那些夜晚,人們可能不會通過這支只有二十八個字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才知道一個名叫馬致遠的人,戲臺上有的是比枯藤老樹昏鴉更好看的東西,它們至少有十五部是他寫的。在國人喜歡以「四大」作總結的歷史文化現象中,馬致遠是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為元代四大戲劇家的,《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還不在其內。但是因為有了電視和電視劇,馬致遠的名字就只能和《天淨沙·秋思》更多地聯繫在一起了,那是人們偶爾也會念叨起幾首小詩小詞的時候。

馬致遠

這支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小令無須多說,因為說的人太多了,實在沒有新話可說那就不說也罷。現在我們能說的新話就只有把裡面一個一個的詞組比成珠子,一般人要想讓這些珠子變成珠串,必須得用絲線才行,不然相互之間就沒聯繫,它們就是一盤散珠。比方說,第一句要寫成「枯藤老樹臥昏鴉」,這個「臥」字就是絲線,用它才能把「昏鴉」和「枯藤」、「老樹」串起來;第二句要寫成「小橋流水有人家」,這個「有」字就是絲線,用它才能把「人家」和「小橋」、「流水」串起來;第三句要寫成「古道西風走瘦馬」,這個「走」字就是絲線,用它才能把「瘦馬」和「古道」「西風」串起來。

但是,藝高人膽大的馬致遠居然抽去每句中間的那一個字,不用絲線就能串起這些珠子,給人的感覺就像這些珠子的內部藏著一根隱形的絲線。這是一種高級的技術,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溫庭筠用過一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詩,六個詞,一句三個,各自中間也沒有絲線,他也把它們串起來了。但他只敢做局部的試驗,前面兩句「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還是要用「動」和「悲」兩個動詞和形容詞進行串連,後面兩句「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也還是要用「落」和「明」兩個動詞和形容詞進行串連。唯有馬致遠才敢一開始就這麼幹一點也不擔心把珠子散落一地,當他成功地弄出三串之後,然將它們推到一個遙遠的天邊,讓一片落日的餘暉照著一個孤獨的旅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並不是專門寫詩詞的,信手一支《天淨沙·秋思》把自己寫成秋思之祖,這事可能會讓人心生嘀咕。就好比所謂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寫不出一篇好的詩文,本屬他們領域的代表作卻讓一個寫電視劇的寫了,年底作起總結報告來都不好下牙。不過聊可解釋的是元代的雜劇更接近於現代的歌劇,歌劇是以唱詞為主體,這一套已被馬致遠練得倍兒溜,所以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在辦公室裡吭哧多年不能出來的作品,老馬從戲臺後面輕輕一哼就哼出來了。再加上文學藝術原本相通,真正的作家應如有多種廚藝的良庖,若只會炸油條一種,無論清早的油鍋前面生意多麼紅火,一到吃正餐時連個人影兒都沒有了,最終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一根越炸越瘦的老油條。

馬致遠就能雙管齊下,左右逢源,他甚至還能和關漢卿以及莎士比亞們一樣上臺去跑龍套。

可惜的是逢緣而不逢時,由於蒙元的入主中原,作為漢人他縱有滿腹的才華也難以施展,只能一生都騎著瘦馬走在西風中的古道上,成為夕陽下窮途末路的斷腸人,可以寄託心靈的唯有那一線天涯的亮光,這就是他的文學創作。除了詞曲,雜劇是他更能表達思想情緒的創作形式,他在代表作《漢宮秋》裡譴責的對象,不僅是侵犯中原的異邦,也有無能抵禦外侮的君王。在昭君出塞的路上,枯藤古樹昏鴉何嘗不是昭君眼前悲涼的景色,小橋流水人家何嘗不是昭君不能停留的驛站,古道西風瘦馬何嘗不是昭君此時真實的寫照,讓昭君一路彈著琵琶一路唱著這支令人腸斷的歌,又何嘗不可以呢?

《漢宮秋》的大概劇情在當代中國已經家喻戶曉,說是我們漢朝有一個皇帝臭狗屎,惹不起北邊的匈奴國,只好把自己的老婆送給人家去做老婆。這個名叫王昭君的美人進宮很有一些日子了,只因沒有暗地裡給宮廷畫家毛延壽塞紅包,毛畫家畫她像時在她眼睛下面點了一個小黑點兒,騙元帝說那叫喪夫痣,誰給她當男人誰就短命,嚇得元帝再美的美人也不敢沾手了。直到有天夜裡元帝順著琵琶聲親自見到了昭君,發現她眼睛下面並沒有那個黑點,一問才知道有人從中搞鬼,氣得要殺毛畫家,毛畫家連夜逃往匈奴國,把這幅畫像獻給國王。

於是那人就興兵進犯中原,接著才有了昭君出塞,走到國境線上一頭栽進黑龍江的故事。馬致遠太能編了,同時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再用他的一支生花妙筆二度創作,多少年來就賺去了人們無數的眼淚。其實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毛延壽這個人都是個疑問,王昭君也沒有成為漢元帝的妃子,《後漢書·南匈奴傳》裡,關於這事的記載是:「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是說那次我們贈送了呼韓邪五個宮女,昭君是其中一個,她還是自己報名要求去的,等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要跟人家一道走時,漢元帝後悔了,想把她留下來,又怕說話不算話得罪了外國朋友,就一咬牙還是把她送給了人家。昭君出塞以後,過了些年呼韓邪死了,呼韓邪的兒子又要娶她,昭君給祖國寫信要求回來。這時候執政的是漢元帝的大兒子,就是那個和趙飛燕、趙合德姊妹二人合歡最後精盡而死的漢成帝,回信讓她順應外國的國情,老話說叫入鄉隨俗,昭君只好又接著做呼韓邪的兒子的老婆。

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心裡很不是滋味,為我們的四大美人,估計馬致遠當時也和我是一樣的心情,不然他為什麼要把它寫成一個悲劇,譴責漢成帝的父親是個臭狗屎呢?只不過他把悲劇的根源栽給畫家這事做得有失公平,大抵這也是出於歷史的局限吧。王安石按理說是讀過《後漢書》的,但他對昭君一人侍候兩代胡君的事沒有意見,倒是批評元帝對昭君不好,方才導致昭君自己報名出國,「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既然這樣,他也認為這事更不該怪人家畫畫的人:「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公元1977年,我在剛剛復刊的《人民戲劇》上驚喜地看到了曹禺寫的《王昭君》,然而讀完之後又為我們的四大美人難過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六號人物,曾經寫過《雷雨》和《日出》的曹禺先生傳神筆下的王昭君,興高採烈地嫁到匈奴,為兩代呼和單于生下了一大堆孩子,還每天用抹布擦拭老單于王后玉人的雕像。直到我又讀完了此劇的創作談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位領導提示他說,老萬你何時也寫一下王昭君呀?這位老萬萬家寶先生想了幾天,終於想起世界和平和民族大團結來。當時我也在想,一個有尊嚴的大國,用這個辦法來實現和平與團結好不好呢?行不行呢?持久不持久呢?因此我寧可認為,馬致遠的《漢宮秋》是寫得好的,好在他站在了民間的立場,人的立場,王昭君的立場。

但是馬致遠接著也編出問題了。他還有一個雜劇叫《青衫淚》,不知道白居易的後人們看到了沒有,也不知道看到以後有沒有意見,會不會發生名譽權上的糾紛。這一次他不從民間下手,他從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裡挖出三個人來,一個是「自言本是京城女」的彈琵琶女子裴興奴,一個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是琵琶女的丈夫劉一,一個是「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江州司馬白居易。他將這三人有機地結構成一個三角戀愛的關係,劇情是這樣的:

白居易任吏部侍郎時曾與賈島和孟浩然一道去見長安名妓裴興奴,興奴從三個嫖客裡看中了白居易,願意以身相許,白居易因事被貶為江州司馬,臨別時讓興奴等著他。江西茶商劉一聽說興奴美貌,要贖走她而興奴不從,貪財的鴇母騙她說白居易已死,劉一方才將其買走。興奴隨劉來到江州,想起死去的白居易,夜在江船上彈奏琵琶寄託哀思,正好白居易與元稹在另一隻船上飲酒賦詩,兩人意外相逢,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裡的問題是,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孟浩然死於公元740年,孟浩然死了三十多年白居易才出世,如今又過了二十多年,還要讓這兩人一起去逛窯子,虧這個馬致遠也想得出來。元稹當官,做這種事是家常便飯,賈島當過和尚,還俗以後偶爾去一次也行,唯有孟夫子即便還活著,一個從沒見過世面的隱士剛一走進翠樓,迎面撲來一群三陪小姐只怕會把他撲個後滾翻。這一點馬致遠想得不夠周到,大概是剛寫完《天淨沙·秋思》,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把他寫昏了吧。

作者介紹:我是「旭輝說歷史」,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國的文化!

參考資料

《天淨沙·秋思》

相關焦點

  • 經典詠流傳: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童聲合唱《天淨沙·秋思》,聽出不一樣的畫面!今天我們來欣賞馬致遠的千古名作《天淨沙·秋思》。
  •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的小令名作《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作品內容本身,簡簡單單,普普通通,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連 綴成不塗濃墨的書畫,亦無一個虛 造硬加的詞,不同的景物天衣無縫 地和諧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 拍案道奇。這種音節和諧、情景交 融、妙含無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 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 譽,的確委實不過。        意深,含蓄無限,玩味無窮;調高,心馳物外,意溢於境。
  • 寥寥幾字卻意境悠揚,馬致遠筆下的秋思,別有一番風韻
    元代詩人馬致遠曾經寫過這樣一首小令,名為《天淨沙秋思》。全詩總共僅僅58字,但是卻將秋天的美景刻畫得非常生動。整篇小令並沒有出現秋天的任何字眼,但是卻處處和能看到秋天那動人的場景,仿佛給人呈現了一幅秋日的郊區的畫面。
  • 馬致遠一首小令,全詞二十八字無一「秋」字,卻寫盡悲秋之情
    濡沫讀詩:馬致遠的這首小令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全詞二十八字無一「秋」字,卻描繪出一幅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寫盡悲秋之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刪稿》中寫道:「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小令前四句都在寫景,「枯」、「老」、「昏」、「瘦」等字描繪景物特點的同時,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前四句的景就是「天涯斷腸人」的活動環境,也觸發了「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的情感。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比如,兩人曾不約而同地以「天淨沙」的曲牌寫下了悲秋之作,馬致遠的為《天淨沙·秋思》,白樸的為《天淨沙·秋》。馬致遠與白樸的這兩首詠秋小令,標題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同中有異,一樣秋景,兩種情懷,詠誦的秋思之美,感傷之情,都是頗有特色的詠秋佳品。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
  • 每日一詩|《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悽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一、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悽涼悲苦的意境。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
  • 白樸韻味無窮的4首天淨沙,堪比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
    元曲的傳唱度,歷來不如唐詩、宋詞,我們最為熟悉的散曲作品,似乎是馬致遠的那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馬氏名人——馬致遠
    」,其作品《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年輩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卒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 「瘦馬非馬」馬致遠元曲名作 暗示揚州妓女悽苦生活
    「古道西風瘦馬」一句出自元代雜劇家馬致遠(1255-1321)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主流說法認為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悽涼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情調,抒發一種飄零天涯的遊子秋思,倦於漂泊的愁鄉之情。
  • 元曲大家馬致遠「曲狀元」的美譽是怎麼來的?
    其實這是一種懦弱的逃避的悲觀態度,但是劇中也對社會的現狀提出了批判,把人生的逍遙自在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這側面的看出了重視個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馬致遠還被譽為「馬神仙」有過一副對聯,生動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  他的散曲在藝術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馬致遠的散曲帶有更多的傳統文人氣息。
  • 馬致遠名句賞析
    馬致遠(約1250-約1321至1324間),字千裡,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
  • 《天淨沙·秋思》:無形之中的情緒,最是深感不易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九辯》裡,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在《文賦》中,陸機云:「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感情是相通的。秋天草木的凋零,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也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在馬致遠的這首小詞裡,也儘是悲傷的景象。
  • 「枯藤老樹昏鴉」其實是仿寫,看過楊廣的原句,才知馬致遠有多牛
    本期筆者再和大家分享一個經典模仿例子,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其實是一首散曲,也是元代流傳至今最經典的散曲之一。作為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一生寫了不少作品,這首《天淨沙》成為了其代表作。到了現代這首曲也入選課本多年,成了中學生都會背的句子。
  • 秋高氣爽,這6首關於「秋」的經典唯美詩詞,收藏了!
    晴空萬裡,仙鶴扶搖直上,這是何等的瀟灑。值得一提的是,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劉禹錫剛剛被貶沒多久。在他的詩中,沒有哀怨,反而是如此的瀟灑、清明,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人的高尚品質。這首詩也是安久最喜歡的一首詩,因為它太特別,在一眾詩詞中脫穎而出。這是初中必背古詩,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白樸四首天淨沙,邀君賞春賞夏賞秋香
    大家最熟悉的《天淨沙》,莫過於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直述九種景物,構成那蒼涼愁苦的畫面,天涯孤旅,夕陽漸下,人已斷腸。寥寥數語,把漂泊人哀怨的秋思刻畫得淋漓盡致,至今寫秋思無人能越。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悟迷世事飽諳多,二十年漂泊生涯——「斷腸人」馬致遠的漂泊人生
    2.獻詩龍樓,入仕為官據史料記載用仕之心特別強烈的馬致遠,曾在公元1273年孛兒只斤·真金,被立為元朝太子之時向他「獻詩」。孛兒只斤·真金看過馬致遠的詩作之後,不僅頗為賞識而且還賜予馬致遠官職。這件事情被馬致遠記錄於《女冠子·枉了閒愁》。
  • 北京歷史這三位歷史名人,你都認識嗎?
    馬致遠馬致遠- 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 ,字千裡,晚號東籬 ,大都(今北京)人,還有"曲狀元"之稱。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馬致遠的散曲數量最多、流傳最廣,其雜劇創作脫離市井,脫離平民,是無根化的創作,因而後世譽之為"馬神仙"。
  • 秋思 —— 郝量個展
    郝量個展《秋思》一題受啟發於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同名套數作品《套數·秋思》,這既暗示了郝量在近年創作中的散曲式抒懷結構;又反映出藝術家對元代繪畫以及現代以來造型變化的揣摩和反思
  • 馬致遠:斷腸人在天涯
    一首小令《金字經》,悲情中透著豪氣,道出了他滿腔青雲之志,卻又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悲傷。落日已隱於青山之畔,一彎殘月剛剛升起,西風蕭瑟,展翅高飛的大鵬乘著這凜凜的秋風,飛向九天雲海之上。他羨慕的望著那個騰飛的身影,幻想能像它一樣翱翔藍天。可自己卻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貧民百姓,一心報效國家,卻又投靠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