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成難題?關鍵看父母,這幾類父母兒女搶著養,原因很現實

2020-12-20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這句話擱到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樣。不管是多麼親密的親子關係,一旦相處的時間長了,總是會鬧出一些小矛盾。特別是隨著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養老問題逐漸被提上日程,父母和子女間的矛盾則更會凸顯。

生活中那些原本親密無間的父母子女,到最終因為養老問題對簿公堂的場面並不少見。這其中,除了一些天生的「不孝子女」外,父母的性格和態度也是導致兒女不孝的重要原因

7旬老人被女兒「趕出」家門,女兒的哭訴也充滿無奈,原因很扎心

張大爺今年已經70歲了,兒女也早已成家,按說和老伴兩個人正是應該和和美美,共享天倫之樂的好時候,偏偏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讓張大爺至今想起來都倍感堵心。

原來張大爺共有一兒一女,本打算在兒女家裡各住半年,等到了日子,再讓另一個孩子把自己接過去。安排的倒是好好的,卻沒想到去女兒家沒幾個月,就被女兒「趕出」了家門。

周圍人都幫著張大爺指責女兒的「不孝順」,直到女兒的一番哭訴,才讓大家明白了背後原因。

張大爺作為老一輩人,心理多少有點重男輕女的「舊念頭」。前半年在兒子家的時候,沒少偷著從自己腰包裡給兒子「補貼」,就連到了女兒家,女兒平日裡給的一些零花錢,都攢起來,找機會給大孫子轉過去。

可是這人啊,就怕比較。張大爺給大孫子錢的同時,也沒想著給女兒的孩子。手心手背誰親誰近,這一下子就看出來了。大女兒忍了一段時間,再加上張大爺沒事老摻和女兒家家事,人家一氣之下,就把張大爺老兩口「趕出」到了哥哥家。

現在是,不光是張大爺和女兒「頂著幹」,就連兒子兒媳和女兒女婿都是誰也看不服誰。

相比之下,常和張大爺下棋的棋友孫大爺就幸福得多了,孫大爺兩夫妻是非常有涵養,從來不亂麻煩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也不擺大架子,現在兒女都搶著養老,惹得周圍人直羨慕。

這幾類父母很幸福,老了之後兒女都「搶著養」,原因很現實

1)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父母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養老更準確的說法是「花錢養老」。特別是對於那些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兒女們人到中年,本來就面臨著沉重的養老和家庭壓力,如果父母沒有收入,完全依靠孩子微博的工資,時間長了,勢必會出現一些爭執。

別的不說,光是四五個人吃喝拉撒,頭疼腦熱吃的藥,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2)父母對兒女的態度

有些父母天然就存在著「偏心心理」,總覺得讓一個孩子養老是理所應當的事,而另一個孩子無論多大,在他們心中都是孩子,都不應該負擔自己的老年生活。重男輕女就是其中最好的體現。

最糟糕的是,一碗水端不平的情況還會延伸到孫子輩上,以至於出現手心手背不都是肉的情況。這樣也就難怪孩子和父母產生矛盾。

3)不擺大架子的父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些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擺架子。年輕時是家裡說一不二的人,即使是到老了,也還要在孩子家裡「稱王稱霸」,肆無忌憚地摻和孩子自己的生活。已經成家的孩子時間長了自然會在心裡產生不滿情緒。

人到老年,真正能依靠的不是兒女,而是這兩件事

許多父母都陷入了一個誤區,總覺得孩子養老,天經地義。殊不知這種錯誤的意識不光讓自己的養老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更可能讓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毀於一旦。

與其依靠兒女,老年父母倒不如依靠這兩件事。

1)身邊的伴侶

老伴老伴,老來的伴。對於老年人來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兒女再孝順,也不能時時刻刻都待在父母的身邊,反而是身邊的人,才是老人晚年的最好依靠。

所以說,與其和兒女「勾心鬥角」,不如珍惜身邊這個伴侶,不至於晚年成為孤獨的一個人。

2)健康的身體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健康的身體是有一個良好晚年的前提。如果身體不好,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別說兒女有情緒,就是自己也會產生消極的心理。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天敲盆自救,「養兒防老」,騙了天下多少父母
    微博評論裡都炸了,20天不來看看,這是多大的心,我心裡亦是五味雜陳。 常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然而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最後,李叔是跟周圍親朋借錢才做了手術,手術後,大家去看他,沒幾個月的時間仿佛老了十來歲。 一說起一對兒女來,兩口子只有一把老淚。 一輩子為兒女辛苦勞累毫無怨言,然而自己老了老了不中用了,卻得不到他們的任何幫助,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他們倆這才是第一次生病,跟兒女要錢,滋味實在不好受啊。
  • 怎麼評價《天道》中的丁元英,關於養兒防老的闡述(觀點精闢)
    你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等不等價還難說了,碰到了我這個不孝的您就算賠了。」還有那實事求是的話:「沒有錢的子女多了,辦到哪裡是那裡,盡心盡力是標準,辦到什麼程度不是標準。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山高比水深,你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就是讓每個人都直不起腰來,你看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他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裡就越苦。」如果在今天,有誰在家裡說這個話,那簡直是大不敬,大不孝,一定會群起而攻之。
  • 辛勞半生,父母為兒女「打工」:是愛,還是為尋找晚年的依靠?
    今天,想說一個沉重的話題,中老年父母與成年兒女的關係。在我生活周圍,中老年父母聚在一起聊天時,常聊的一個話題就是各自兒女的事情。如果說50多歲的父母在一起比較的,大多是誰家兒女有出息,兒女出息的父母臉上就有光彩。那麼六十歲以後的父母常比較的,卻是誰家兒女對父母好,誰更孝順。
  • 3個「養兒防老」的案例,真現實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充飢。」俗話說得好,養兒防老,那麼對今天的社會來說還適用嗎?從實際情況來看,也不完全正確,當今社會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老人已經轉變了觀念,認為養女也可以養活自己,已經不再爭前爭後,生兒育女,生兒育女,無論男女都可以。
  • 老人伺候兒媳月子,白天幹活晚上睡地板,父母淚下:兒子白養了
    房子是兩室的,付強的父母本以為他們帶著寶寶住在次臥,讓媳婦能休息得好,可當媳婦看到公婆的行李都堆在次臥,不由得大發雷霆:這間臥室以後要給寶寶住的,其他人都不能住!付強沒敢作聲,最後在客廳一角的地板上給父母打了個地鋪。
  • 晚年易拖累兒女的父母什麼樣?答案很現實,孩子怕的是三樣全佔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給父母養老是擺在多數年輕人面前的一座山,尤其是現在的生活壓力這麼大,普遍又是「421」家庭模式,這讓夾在中間的小夫妻倍感壓力山大,其實,父母的某些行為會無形中加重兒女的負擔。案例周先生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孩子要撫養,33歲的他頂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家庭重任。
  • 懷著養兒防老的心,難逃養老防兒的命
    與家人在「為什麼要生娃」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因為我難以認同「是為了養兒防老」,拒絕喝下這碗古早味的雞湯。不能否認這是種美好的理想,只不過現實往往是:那些念著養兒防老的人,對孩子要麼一味給予、要麼索取無度、要麼標榜付出,最終多半難逃養老防兒的命。
  • 「養兒防老」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家長還不知道:沒文化,真可怕
    如今,對於養兒防老,有些人已經不抱希望,覺得沒必要靠孩子來養活自己。生活在如今這個和平年代,大多人覺得這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封建觀念,且這句話也包含重男輕女的意思在,認為這種思想是不正確的。人們對此斷章取義,把它解讀成一種陋習。但大多人卻不知道其實養兒防老還有下一句話。
  • 老大寵上天,老二懶得管,父母「偏心」的原因其實挺現實的
    一方面是想兒女雙全,既有女兒也有兒子,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另一方面是考慮到以後的養老問題,要兩個孩子,既能使晚年養老更要保障,而且能減輕一個孩子養老的壓力。雖然父母為子女的將來考慮的很全面,但是要兩個孩子,也很容易導致偏心,使孩子產生不平衡感。幫媽鄰居家裡就有一雙活潑可愛的兒女,大寶5歲,小寶3歲。平時這兩個小傢伙老愛打打鬧鬧,小寶更像是小小跟屁蟲一樣整天跟在大寶身後。
  • 「兒女雙全」不再吃香,這類家庭組合優勢大,父母晚年更幸福
    對大部分家庭來說,家中有兒有女,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家庭組合,有兒子在身邊養老,有女兒做父母的小棉襖,一雙兒女也能互相扶持。 「兒女雙全」,幾乎是每個家庭的期望。
  • 宋丹丹上演現實版「家有兒女」,隱藏女兒23年,父母的愛很小心
    宋丹丹上演現實版「家有兒女」,隱藏女兒23年在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宋丹丹和趙玉吉在一起,仿佛是上演了現實版的「家有兒女」一樣。雖然是重組家庭,但卻沒有一點隔閡,反而其樂融融讓人羨慕。之所以,宋丹丹能跟繼女趙婷關係相處融洽也有自己的方式,在一次採訪中宋丹丹表示:當時主要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好容易找到了一個人肯娶我,我害怕他不愛我,我只能感覺下手先去愛他的孩子。
  • 這4種父母,多半晚年會很悽涼,怨不得兒女,更多的是自食其果
    如果是這樣的話,怨不得兒女,更怨不得別人。以下4種父母,多半晚年會很悽涼,希望沒有你。人往往都有一種心理,對於自己更喜愛的孩子,父母可能更懂得體諒也更善於讚美他們的付出,但對於自己不那麼喜愛的孩子,無論做什麼都很難得到父母的認可。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非常受傷的。
  • 父母,最終都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將
    心酸的是,父母的「卑微」已是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常態總擔心沒能給我們最好的生活,帶著討好的態度言聽計從,還怕遭到嫌棄。她出生在很窮的山村,畢業這些年,一直在大城市工作。每天西裝高跟鞋,出入高檔寫字樓,儼然一副精緻白領的模樣。老家沒有wifi,上廁所要穿過整個院子,洗個澡還得一桶一桶提水倒進澡盆。最讓她覺得荒唐的是,爸媽節省慣了,洗臉水都要留著去菜園裡澆菜。
  • 父母兒女有債才相聚
    父母兒女相見沒有溫馨團聚的場面只如陌生人一般冷漠地相互對視。這對夫妻是前緣再續,從始至終都是恩恩愛愛,相互體貼。而這一雙兒女是前世欠了父母債來還的,而且是巨額的債。回到家後這兄妹倆就成了家裡的勞動力,他們每天放學到家要先做家務,洗衣、掃地、收拾房間,還要在父母下班前幫忙做飯。
  • 20年後,「雙子戶」將面臨三大難題,第一道就讓父母后悔不已
    大多數人都想要一兒一女,認為這是最佳組合,可懷孕這事兒誰說了也不算,是男是女只有老天爺能控制。這時候,最糾結的便是老大就是兒子的家庭了:不生吧,還想要一個,湊個兒女雙全;生吧,萬一不湊巧再生個兒子,變成「雙子戶」著實是壓力山大。
  • 22歲姐姐「拒養」2歲弟弟被告,法官判決父母勝訴?網友:不公平
    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他們為了我們的成長辛苦了一輩子,到了晚年作為兒女我們更有責任去贍養和孝敬,現如今二胎開放了,很多家庭已經進入二娃時代,兩個孩子贍養和孝敬父母更加的義不容辭,但是你聽說過姐姐要有撫養弟弟的義務嗎?
  • 大哥悄聲佔有父母所有財產,卻把老人丟給妹妹:養兒防老真不可靠
    我們中國人都信奉養兒防老的理念,以前的老人們大多數都是有好幾個孩子,有的父母為了生兒子,甚至會連生好幾個。對於女兒,他們則覺得都是賠錢貨,將來也指望不上,就不甚重視。父母在臨終之時,也都會把自己的財產留給兒子,女兒是一分錢都沒有的。
  • 二十年後,二胎家庭或將面臨3大難題,現實很殘酷,心裡要有數
    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也不那麼嚴重,一些父母想著如果能夠兒女雙全就好了。也有些父母覺得不管生男生女,兩個孩子,長大以後可以互相關照,而且在撫養老人方面能夠減輕孩子的壓力,所以現在的二胎家庭也越來越多。雖然生孩二胎有很多的好處,但是二胎家庭也會面臨一些難題。
  • 李健道出選擇丁克的原因,與樸樹不謀而合,值得父母深思
    文/奶球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沿襲了上千年,結婚生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不要孩子,為什麼要結婚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選擇丁克的家庭越來越多,「丁克大軍」正在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迅速壯大。
  • 多孩家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子女願意贍養父母,但父母卻想哭
    俗話說"養兒防老",父母辛苦的拉扯孩子長大,為的也是孩子自己在晚年的時候生活上也能有個保障,這可以說是大部分父母的初衷了,"孝道"這個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傳承的,因此,在歷史的發展中也湧現出許多孩子為盡孝所作出的感人事情,贍養老人,孝敬老人已經成為了兒女們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