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苔蘚之戀」果斷關注
用耳朵聽苔蘚
瞬間解放眼睛
點擊下方小喇叭播放語音
圖文/ 馬文章
墨脫縣米日村樣地:
東亞截葉蘚Neckeromnion cf. calcicola (Nog.) S. Olsson,Enroth, Huttunen & D. Quandt
樹幹附生,830m(標本:W.Z.Ma 18-10155 (KUN))。
東亞截葉蘚在中國苔蘚志中英文版上均以東亞擬平蘚Neckeropsis calcicola Nog.的名字出現,是擬平蘚屬中較為常見的物種之一。Olsson等人(2016)通過植物體葉綠體和核基因片段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關係,確定了擬平蘚屬的多系起源,並依據葉面強烈波曲和雌雄異株的特性,將東亞擬平蘚Neckeropsis calcicola置於截葉蘚屬Neckeromnion。東亞截葉蘚廣泛分布於我國長江流域以南,海拔290至3600米的各省區。不過,根據Olsson的觀點,在沒有孢子體或雌苞葉的情況下,東亞截葉蘚與截葉截葉蘚N. lepineanum極難區分,故筆者使用了cf的標識。
墨脫縣米日村樣地:
短肋雉尾蘚Cyathophorum hookerianum (Griff.)Mitt.
附生於灌木主莖,830m(標本:W.Z.Ma 18-10152 (KUN))。
雉尾蘚枝條末端未伸展的葉,狹長而排列整齊緻密,其枝條末端呈狹長尾狀,與雉雞(Phasianus spp.)的尾部羽毛稍有相似之處,故名。短肋雉尾蘚的識別要點是:其側葉前後依次疊加遮蔽,且葉沿中肋不對稱,使用手持放大鏡即可觀察到。
墨脫公路嘎隆拉埡口附近優勢種:
錦絲蘚 Actinothuidium hookeri (Mitt.)Broth.
生於冷杉林林地,海拔3660m(標本:W.Z.Ma 18-10018 (KUN))。
錦絲蘚是高海拔地區針葉林地被的常見優勢物種,個體較大,棕紅色主莖上分布著呈羽狀分枝的小枝,常成片生長,植株形態頗似縮小且簡化版的試管刷。錦絲蘚在林地地表形成的大片群落,被認為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群落演替和養分循環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意義。中國植物學泰鬥鄭萬鈞先生在其博士論文《中國四川及西康東部的森林》中所提及的針葉林下阻礙幼苗萌發的「泥炭蘚」,經過陳邦傑先生的考證,絕大多數情況下,應為喜馬拉雅地區的特有種:錦絲蘚。
墨脫公路80k附近:
美麗擬鱗葉蘚Pseudotaxiphyllum distichaceum (Mitt.) Z. Iwats.
苔蘚植物中只有很少的種類能產生這樣「紅得發紫」的葉片。更準確的說,美麗擬鱗葉蘚的紅色應該被細分為玫瑰紅。僅憑紅綠顏色的植株個體的交替出現,再結合葉密集交互於同一個平面著生,即可大致完成目標物種的鎖定。
苔蘚植物在植株個體呈現出綠色之外的顏色,大多都是因細胞中的花青素和類胡蘿蔔素而起,其功能主要為抵禦強光照環境中紫外線對植物體細胞器的傷害。這些色素在苔類中出現的頻率比在蘚類中更高,如挺葉苔Anastrophyllum、耳葉苔Frullania spp.(部分種)、剪葉苔Herbertus spp.(部分種)、錢袋苔Marsupella、全萼苔Gymnomitrion、光萼苔Porella spp.(部分種)、紫葉苔Pleurozia、皺萼苔Ptychanthus和多褶苔Spruceanthus等。
墨脫公路80k附近:
擬黑莖黃蘚Distichophyllum subnigricaule Broth.(圖中白色箭頭所示)
腐木生,與一種護蒴苔屬植物(Calypogeia sp.)混生(紅色箭頭所示),海拔2090m(標本:W.Z.Ma 18-10032 (KUN))。
筆者比對了收藏於哈佛大學標本館的黑莖黃蘚模式標本以及館藏於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蘚類志(英文版)中所引證黑莖黃蘚的標本,確認了該物種在我國西藏自治區的新分布記錄。黑莖黃蘚之前於國內僅報導分布在海南和雲南,國外記錄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文獻顯示該物種的分布海拔範圍為800-1400m,而此次在墨脫的採集地海拔約為2100m,為該物種目前已知分布的海拔上限。
仁欽崩樣地:
擬木毛蘚Pseudospiridentopsis horrida (Mitt. ex Cardot) M. Fleisch.
樹枝附生,2040m(標本:W.Z.Ma 18-10243 (KUN))。
懸垂生長的苔蘚植物是構成常綠闊葉林景觀的重要成分。廣泛分布於東亞及熱帶亞洲的擬木毛蘚懸掛在樹枝上生長的形式,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氣中水分的適應性策略,同時也反應了環境中充沛的水分條件。
墨脫公路80k附近:
網孔鳳尾蘚Fissidens polypodioides Hedw.
巖石生,海拔2090m(標本:W.Z. Ma 18-10037 (KUN))。
儘管不是鳳尾蘚屬的模式種,可網孔鳳尾蘚以其肉眼即可觀察到的植株形態及葉形排布方式,完全可以憑實力成為整個鳳尾蘚屬的形象代言種。
鳳尾蘚屬種類「千千萬」,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幾乎所有的種類都像網孔鳳尾蘚這樣,在未脫水狀態下,兩列交互著生在莖條上的側葉幾近在同一個平面內伸展;大致以中肋為界限可被劃分為鞘部(vaginant laminae)、前翅(ventral lamina)和背翅(dorsal lamina)三個部分。一旦留心上述鳳尾蘚屬的概念性特徵,你也許會發現,無論是叢林深谷還是公園路邊,這個屬的蘚類植物幾乎快到了「無處不在」的程度。要知道,這可是全球記錄900多個種名的超級大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