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你……」孩子哭著向你解釋,父母的不信任終於迎來了惡果

2020-11-20 騰訊網

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冤枉過的經歷……

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小男孩的同桌丟了錢,因為小男孩家境貧寒,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無論老師還有同學,都認為是小男孩幹的。

由於小男孩始終不承認「罪行」,老師便請來了家長。男孩的父母同那些外人一樣,不問青紅皂白指責小男孩偷錢,孩子終於頂不住壓力跳樓了。

小男孩心裡脆弱嗎?孫悟空這隻一千多歲的老猴子被唐僧冤枉了,都會撂挑子走人!小孩子的世界才多大,也就是同學、老師和父母。

同學和老師還只是外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父母的不信任,那是全世界對他們的拋棄!

最喜歡冤枉孩子的中國家長

想必不少國人童年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如果家裡有什麼東西壞了,父母的第一懷疑對象絕對是你;再比如家裡丟什麼東西了,在排除壞人盜竊的情況下,也會聯想到你;還有把什麼東西弄髒了以及其他別的簍子,身為「熊孩子」的你絕對是跑不了啦……

中國的家長為什麼喜歡冤枉自家孩子?大概有三種情況:

1.熊孩子就應該犯錯(經驗主義)因為是熊孩子嘛,所以犯錯是理所應當的。什麼上樹掏鳥窩,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小孩子之間的打架……不要說沒幹過!

在家長眼裡,熊孩子就應該幹這些事,就算有些事情跟你真沒關係,誰讓你恰巧在案發現場,又或者符合作案條件,家長們自然而然就把鍋推到孩子身上了。

就在不久前,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小男孩就因為「熊孩子」屬性被冤枉了。

奧迪車主指認小男孩劃了車,監控也確實拍到小男孩圍著人家車轉,當父親的為了息事寧人自願給車主賠錢了事。

事情如果就這麼結束,好像真是一起熊孩子搗蛋事件,但小男孩怎麼也不承認自己劃了人家的車,當爹的都以為孩子是無理取鬧,負責此事的民警則選擇相信了孩子。

經過3天反覆查看監控,終於發現小男孩並沒有直接接觸那輛奧迪,並發現該車在停入車庫前就已經被劃了。

在確鑿證據前,奧迪車主道了歉(還了錢),「熊孩子」終於沉冤昭雪!這個孩子還是幸運的,遇到了願意相信他的民警,但又有多少孩子能有這麼好的運氣呢?畢竟親爹媽都不相信你~

2.老眼光看人家長是最喜歡用老眼光看人的,前幾年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個視頻。講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在飯店吃餃子。

店員看到老人把餃子一個個往口袋塞,詢問後老人說:「我兒子喜歡吃餃子,我要帶回去給他吃~」 視頻後半段老人說的兒子早就不是小娃娃,而是成家立業並有了孩子的中年男人!

這是一個比較溫馨的故事,但也說明了小時候做過的事情,可能你自己都忘記了,但卻始終記在老父母的心裡。

你做過的事情有好也有壞,比如你曾經偷拿過家裡的錢,經過教育後早已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少年,但哪怕時隔多年,家裡再次丟了東西,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仍然是你!

3.打擊教育古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當下好多家庭依然流行挫折教育,這是一位網友的親身經歷:小時候成績不好,經常被父母、老師說,出於自尊以及為了得到父母認可,開始努力學習。

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回到家裡卻迎來了父親的黑臉。因為在老爸看來,自家兒子不可能考出這樣的成績,認為是抄別人的,還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後來到學校查證,老師和同學都證明了並沒有抄別人的答案,但當父親的還是一副黑臉,可能覺得父親的權威遭到了損害,非但沒有道歉,還說了一些打擊的話語。

「這次考的好誰知道是不是瞎貓逮住死耗子,下次就原形畢露了!」

就算老師肯定了孩子這一學期的努力,父親還是說:「努力啥呀,都是假用功……」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打擊教育吧,也可能是怕孩子驕傲,又或者是「自謙」,但聽到耳朵裡真不是滋味。

畸形的親情

有時候父母可能也知道冤枉了孩子,但要他們道歉,那是不可能的,父母的尊嚴不允許。

家庭原本應該是孩子最溫馨的港灣,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所港灣長出了倒刺,接近這裡只會受傷,所以他們只能選擇逃離……

家長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孩子越大同父母的距離越遠?電視劇《慶餘年》中,範思轍被其父冤枉,被罰在門前跪了好幾個時辰。

後來範思轍的父親認識到自己冤枉了孩子,但並沒有想著給範思轍道歉,就像他說的那句【哪有做父親的給孩子致歉的道理?】這可能也是當下不少父母的想法。

看看劇中範思轍見了老爸就像老鼠見了貓,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而範思轍的父親對待兒子也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是正常的父子關係嗎?不否認他們之間有親情的羈絆,但在親情的紐帶之間也有一種若即若離的疏遠。

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可能在家長看來,就算孩子被冤枉了,最多也就哭一頓。畢竟那些受不了氣跳樓的只是少數,不一定發生在自家身上,呵呵~

排除這些極端因素,家長可能不知道,當你冤枉孩子的時候,他們內心有多麼的孤獨和無助,這種感覺不會隨著時間而抹平……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爾·卡特說:「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比對孩子身體的關心更為重要!」而能夠傷害孩子心靈健康的,往往也是他們最在乎的人——父母!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則回答,他說自己初中時候,遇到一個比較健談的女同桌,他們只是純粹的朋友關係,而且畢竟是同桌,抬頭不見低頭見,免不了有接觸。

但是當一些流言傳到父母耳朵裡的時候,父母就認定他在學校不好好學習談戀愛了。回家之後迎接他的便是一頓暴揍,就算百般解釋也沒得到父母的信任,說得越多在父母看來也只是在狡辯。

打那之後,他主動跟同桌女生保持距離,不只是那個女生,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別的女生他也不敢接觸。他開始變得自卑,不要說成年以後的談戀愛,就連正常的男女交往他也做不到。

若干年後,家裡催他結婚,但因為當年被冤枉之後留下的心理陰影,他確實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他還是那個聽話的「孩子」,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應該很難如家人所願了。

有人可能會覺得不至於吧!未經他人事,又怎麼會了解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呢?中國不少家長,其實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說出對不起三個字其實並不難,就看願不願意!那麼,父母會給孩子道歉嗎?

其實近些年也一直流行著父母的一種道歉方式,那就是媽媽做好飯,喊你出來吃飯!

上午的時候,你和父母發生了衝突,錯誤不在你,他們也知道自己錯了,但直接說「對不起」那是不可能的。

等到午飯做好的時候,媽媽喊你:「出來吃飯了!」語調還帶著那麼點慪氣以及一絲絲的服軟。

要記住,這個時候你就算心裡還是有點不舒服,為了填飽肚子,當然內心其實也原已經諒父母了,畢竟吃飯的時候喊你了,還給你擺好了碗筷,那就識相點借坡下驢好了。

飯桌上你來一句:「真香,媽媽做的飯真好吃!」之前的矛盾頃刻間化為烏有,又是一副家庭和睦的景象。

還是那句話,父母對孩子說對不起很難嗎?當父母向孩子道歉後,又會收到怎樣的反饋?

美國有一項調查表明:孩子會將父母的道歉視為愛自己的表現,如果被父母傷害了又得不到道歉,那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網友琪琪就是一個人勇於向孩子說【對不起】的年輕媽媽,有次家裡5歲的兒子在家裡上躥下跳,怎麼說也停不下來,琪琪一怒之下隨手拿起桌上的杯子砸了過去。雖然沒有砸到兒子,杯子摔在地上的聲響把兒子嚇得滿臉驚恐。

冷靜下來後,琪琪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把兒子摟在懷裡真誠道歉。此時,兒子那還泛著淚花的眼睛亮了,很認真的說:「沒關係的媽媽,我原諒你了!」

打那以後他們母子關係好像更融洽了,兒子變得開始考慮母親的感受,遇到事情也願意跟母親分享……這就是媽媽的一句道歉,換來了兒子的信任,換來親子間關係的融洽。

有道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與孩子就像是園丁和幼苗的關係,父母的培育方式也將決定幼苗將來的成長。

父母願意相信孩子,願意平等對待他們,行為不當時肯向孩子真誠的道歉。對家庭來講,將會更加和諧,對孩子來講,也會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呵護,進而影響他們未來的成長……可謂百利而無一害,只是問題來了,家長願意這麼做嗎?

相關焦點

  • 《起跑線》:你如何向孩子解釋「貧窮」?
    看完電影,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男女主人公在面對學校面試的時候,校方提出來的這樣一個問題:你如何向你的孩子,解釋貧窮?我想,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其實藏在電影之中。作為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客體,身為父母,你做的的一切其實都在潛意識上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你相信什麼、你選擇什麼、你放棄什麼、你為什麼而努力……這一切,都不僅僅是你個人的事情,它都在參與塑造你的孩子。
  • 夫妻在房間親熱時,不小心被孩子撞見,你是怎麼向他解釋的?
    在我國孩子一般都是在五六歲的時候才會跟父母分房睡,有的甚至十歲左右,在這期間父母就是再小心翼翼,也避免不了被撞見尷尬的一面,被撞見後你是怎麼解決的呢?在調查中很多父母都是糊弄過去的,有的說爸爸媽媽在玩遊戲,爸爸在給媽媽撓痒痒等這些哄小孩的語氣來解決,可是你是否知道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對性就有懵懂的認識,他們開始意識到有男孩、女孩,他們小便的時候的方式是不同的,只是不夠深刻。家長那樣解釋,其實她們是不相信的,甚至會胡思亂想。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你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嗎馬雅舒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 「我不會在你哭時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她的父母卻站在不遠處抱著臂「冷眼旁觀」。似乎在跟孩子進行無聲的對峙:你哭你的,我們看著,看你能堅持多久?不得不說,這對年輕父母的「狠心」,值得點讚。很多時候,我們要不聽不得孩子哭,要不經不住孩子鬧。你被孩子的情緒挾持過嗎馬雅舒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在節目中,只要女兒米婭一哭,馬雅舒就忍不住步步妥協。
  • "為什麼信他不信我?"父母的信任,會讓孩子更優秀
    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值得被懷疑,父母對孩子的肯定與信任,必將給他打開新的天空。韓國的一個節目中,爸爸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超強的記憶力,便打算測試一下孩子,他只給孩子5分鐘記憶的時間,剩下的就是遮住答案,爸爸說出名稱,讓孩子把這些東西一一找出來。
  • 為什麼你討厭孩子發脾氣?
    問:「我家寶寶一歲三個多月,最近脾氣特別大,吃飯時想要筷子到處插盤子,或是搶大人的筷子,不給就會摔碗,扔勺子!玩玩具,或是喝水,沒達到自己想弄的樣子,也會扔,摔!或是趴到地上或躺地上哭!這麼小打又打不得,可我又不知道怎麼改變她的脾氣,有的時候火大的真想揍她,盼花姐幫忙!」
  • 《隱秘的角落》熱播,畸形教育讓人窒息:你的不信任會直接毀了娃!
    她拼命解釋,可父母仍一口咬定就是她偷的!終於有一天,她母親在櫃檯抓到偷錢的小男孩。她高興壞了,以為父母會向她道歉,甚至還想著孰能無過,心裡早就暗暗原諒了父母,還願意再信任他們。可萬萬沒想到,等來的竟是更加令人絕望的懷疑。從那之後,父母會時不時在桌上或者顯眼的地方放些錢。
  • 「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當孩子放狠話時,高情商父母怎樣回復
    比如說孩子們會忽然在某一時間,一改之前的狀態,說話變得粗魯可怕,讓父母深感陌生和震驚,其實這往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敏感時期,如果父母不知道,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很有可能埋下禍根,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討厭媽媽,我要打死你!」
  • 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為什麼會討厭孩子哭啊?
    (厭惡、反感)  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否定)  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埋怨)  你再哭,媽媽不喜歡你了!(威脅)  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冷漠)  就知道哭哭哭,真沒出息!(打擊自尊)    可是,很少有人會抽絲剝繭地問自己:哭泣那么正常的事情,我為什麼會討厭孩子哭啊?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兒子八個月大。有一回不知什麼原因,哭個不停,怎麼哄,都哄不好。    「真的好煩躁啊!」
  • 「爸爸,我討厭你!」這樣養孩子,兒女將來都要吃大虧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的: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雖然,我們都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爸爸是真的討厭兒子。 但在兒子的眼裡,爸爸的行為就是赤裸裸的偏心: 「只愛姐姐/妹妹,不愛我!」 有一句話說,愛是相互的。 其實,「討厭」也是相互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可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卻總是被父母各種嫌棄、打罵和不理解,最終,在父母的逼迫下,孩子的精神崩潰了!
  • 我想哭,但我不敢!
    對方不斥責,不焦慮,不攻擊,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擁抱著你,就做一個陪伴者,聽你哭。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中的一個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說丈夫失蹤了,要他陪著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獨自過了兩次平安夜,她覺得自己撐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男主角答應了,他隱約知道真相是什麼,但還是陪著她找了一夜她失蹤的老公。
  • 世代教育大調查:你是否慢慢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的父母的樣子。短片第一部分是家長接受問卷調查《回想學生時期,你最討厭哪些事》。問卷上的每一個選項讓家長們深有共鳴,「幾乎每一項都要打鉤」。家長們都坦言,父母的信任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信任帶來自由,如果當時父母能給他們更多一點信任和空間,他們現在可能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童年時代,父母的不信任和管制,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印記,直到成年,為人父母,依然沒有釋懷。
  • 「再哭就不要你了!」孩子優不優秀,和父母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剛從超市出來,就看到一個孩子旁若無人的坐在地上哭,旁邊零食袋撒了一地。本想過去關心一下,這時候孩子媽媽從側邊走出來,氣呼呼地對著孩子說:「你就哭吧!再哭我把你扔在這兒!」說完轉身就走,孩子看到媽媽走了立馬爬起來,邊哭邊去拽媽媽的衣服。只見這位母親一腳踹翻孩子,呵斥道:「還要不要玩具了?」
  • 我們應該要給孩子一點「討厭父母的空間」
    而且我身邊很少有正常、幸福的家庭。每個人的人生都somehow被自己的父母搞砸了。 在我出國前,我跟父母關係一直處在一種我覺得你們都很討厭我,而我也很討厭你們的狀態。一天到晚只想逃,逃得越遠越好,只要能擺脫這一切就好。我要自由。
  • 孩子倒地大哭,年輕父母冷眼旁觀: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
    近日,有網友拍下了一幕:一個孩子臉朝地、賴在地上哭,而孩子的父母就站在一邊冷眼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年輕父母在一旁冷眼旁觀,這一幕卻讓不少人有了共鳴:這大概是育兒觀一致的人才能體會的快樂吧。孩子任性哭鬧讓很多爸媽頭疼,大家似乎也很難相處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來制服這個磨人的「熊孩子」,於是乎,出現了很多放任派:孩子哭鬧?晾一邊就行了,讓他使勁哭,哭夠了自然就不磨人了。有網友評論:放任孩子哭鬧,父母其實是不知道怎麼辦。
  • 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
    媽媽錯了……」然後強裝微笑,說:「媽媽跟你開玩笑呢,媽媽是想逗你……」這時孩子毫無反應,一直焦慮地摳著手,直愣愣地看著媽媽。在孩子眼裡,父母永遠是堅強的存在,且情緒不外露。當面臨突然的宣洩降臨,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這段劇情引起網友們的廣泛討論:父母情緒不好,該不該在小孩子面前哭?為什麼我不建議父母在小孩子面前哭?
  • 媽媽,我討厭你
    當她把彩泥弄得滿地都是的時候,當她吵醒我的午睡的時候,當她跟我作對的時候,當她不肯好好吃飯的時候,雖然我愛她,可還是覺得好煩,甚至會偷偷地想一下,如果沒有她,生活多麼安寧美好。我相信愛是一種複雜的情緒,裡面一定包含著不滿,甚至恨。所以,當小美第一次對我說,媽媽,我討厭你,我既沒有感到驚訝,也沒有呵斥她。
  • 孩子常把這些話掛嘴邊,做父母的別大意,孩子開始討厭你了
    「兒子快露個臉給你爸看看,你爸想死你了!」小梅讓正在打遊戲的兒子看鏡頭,想讓兒子跟出差的丈夫視頻見面。誰知4歲半的小兒子卻不願意看鏡頭,這擺明著不願見爸爸啊。丈夫這一根筋也忘了跟兒子道歉,兒子心裡就有了埋怨,有些討厭自己的爸爸。孩子一旦開始討厭父母,這份親情關係就會產生隔閡,日後挽回起來很艱難。那怎樣才能發現孩子已經開始討厭你了呢?其實從孩子嘴上常說的話就能看出來。「你很煩」當孩子經常說「你很煩」這句話的時候,說明孩子有厭煩情緒了。
  • 【守護親情 | 討厭自己的父母,我是不是沒良心?】
    很顯然,孩子會討厭父母,雖然這種討厭,看起來是很沒良心的,被很多人譴責,但卻是事實。阿拯就很好奇,父母一直聲稱「我們是愛你的」,但他們,會討厭自己的孩子嗎?真的,真的,真的從來不會討厭我們?說實話,當我看到,有些父母 覺得自己 「應該對孩子充滿愛」,「居然討厭自己的孩子,我是不是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