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
文中所持觀點,不代表溯古追風立場;
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絡轉載;
如有版權及其它爭議,請與我們聯繫。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創造一段歷史的館陶公主
館陶,是一座縣城的名字,在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冀魯豫相交的地域,現在的館陶,面積約四百五十六平方公裡,人口三十萬。它鄰近山東冠縣,距濟南約一百五十公裡。封地在這裡的公主,都可以稱做館陶公主。
而我們要講的館陶公主,是西漢文帝劉恆的女兒館陶。她有一個名字叫劉嫖(聽著怎麼這麼彆扭),不過幸好,在史書上她還有另一個名稱:竇太主。
那是因為她的生母姓竇,是劉恆的皇后。竇皇后生了館陶、景帝劉啟、梁孝王劉武。
竇皇后是中國古代皇后群裡「灰姑娘」的代表人物之一。
竇氏,趙國觀津(今河北武邑)人,父母早逝,家境十分貧寒,只有兄妹三人相依為命,經常忍飢受凍。漢高祖劉邦末年,西漢皇家在民間大規模徵選美女入宮,結果,竇氏就在中選的女孩之列。
三兄妹抱頭痛哭,但是皇命難違,竇氏只得帶著做一世宮奴孤身終老的絕望踏上了去往長安的路途。
但是劉邦的豔福已經享到頭了。公元前一九五年,在竇氏進宮不久,劉邦便病逝了。竇氏成了侍奉太后呂雉的宮女。呂雉覺得應該讓諸侯王們分沾一點「皇恩」,籠絡人心,於是下旨,挑選一批品貌都很出眾的宮女,分賜劉氏王爺們每人五名。
竇氏再一次被選中了,由於負責分配宮女去向的太監辦事有誤,原定要送回家鄉趙國去侍奉趙王的她被誤送往代國(今山西太原),成為代王劉恆的嬪妃之一。竇氏溫馴美貌,很快就得到了劉恆的喜愛,在同時進宮的五人中,只有她一個人得到了劉恆的寵愛,從而生兒育女。她性格溫馴,從小又逆來順受慣了,所以服侍王太后薄氏和王后、以及接人待物,都是恭恭敬敬的,王宮上下都對她頗為讚許。竇氏恐怕是天生的皇后命,她入代王宮不久,劉恆的王后就死去了,王后嫡出的四個王子,也在父親登基為帝之後不久都死了——史書上語焉不詳,或者是有一場傳染病吧,否則還真不好解釋。
代王劉恆一向對竇氏很是喜歡,在王妃死後,就乾脆讓她統領整個代王后宮,成為事實上的代王妃了。
當初代王劉恆和他的生母薄氏,是劉邦最不放在心上的一對母子,因此呂雉也根本沒有把他們看成奪位爭寵的對手,當劉姓諸王和他們的生母在呂雉掌政時被收拾得一片悽涼景象的時候,遠離長安城的代國,反倒安寧平穩,宛如世外桃源。
當呂雉終於在公元前一七八年死掉,太尉周勃領頭造反,把整個呂氏家族都幹掉,還把呂雉扶立的小皇帝劉弘扯下了龍椅,徹底斷了呂雉的血脈。
然後,鬆了一大口氣的朝臣開始籌劃另立新帝。
挑來挑去,大臣們看上了劉恆,覺得他年紀既長,而且一家人在皇族裡都是出了名的老實厚道,生母和老婆又都是窮人出身,應該不會再鬧出呂氏外戚那樣的事來。
於是皇冠從天而降,一向謹慎做人、不敢亂說亂動的劉恆變成了大漢天子。而貧賤出身的竇氏,居然也就成了皇后。當初負責分遣宮女的太監所犯的錯誤,曾經令竇氏眼淚汪汪,誰知卻成就了她的頂級富貴。
如果當初去了趙國,哪兒有如今的燦爛光彩?只有死路一條。
當時的趙王名劉如意,是呂雉頭號情敵戚夫人的兒子,沒幾年工夫,母子倆都教呂雉給殺光了。
再說,趙王直到死的時候都還沒有成年,哪兒知道跟宮女勾勾搭搭呀。
竇氏既成了皇后,她那一生窮困潦倒早逝的父母被追封為安成侯、安成夫人,食邑二百戶。竇父當年是在躲避戰亂時,為抓魚果腹墜入水潭而死的。竇皇后想起這段慘史,便派遣使者,將父親當年喪命的深淵整個填掉,並在觀津城南為父母重修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墳墓。封土高聳如山,當地人都稱之為「竇氏青山」。
在骨肉分離的日子裡,竇皇后的弟弟少君被人拐賣了。文帝下詔尋找。不久,在河南宜陽一家富人家中,有一名燒炭奴請人上書,說自己就是天下人都在尋找的竇少君。
當竇皇后見到這名體貌卑微的賤奴時,她和竇長君都無法相信這就是他們思念多年的弟弟。
為了謹慎從事,竇皇后便向他詢問往事。這人回憶道:「當年姐弟分別的時候,姐姐在出發的驛站裡討來一盆熱水,為我最後洗了一次頭,然後又向驛卒求來了一碗飯,看著我吃完,才哭著登車而去。」話還沒有說完,竇皇后和竇長君已經哭成一團:這個受盡苦難的奴僕,真的就是堂堂當朝國舅。
這正應了一句話:盛極必衰,否極泰來。
文帝對這場尋親很是感慨,於是賜給竇氏兄弟大量田宅財富。竇氏兄弟和竇皇后一樣,多年處於窮苦之中,性情謹慎謙讓,雖然登上富貴的頂峰,仍舊始終如一。這樣,當他們的外甥景帝登基以後,弟弟竇少君被封為章武侯,而已經死去的哥哥竇長君則被追封為南皮侯,由他的兒子竇彭祖襲爵。
母親的家族苦難深重,為人也小心謹慎,但是館陶公主劉嫖,卻一點也沒學到。她從一出娘胎,就是親王的女兒,稍長更成了公主,長成後更成為皇帝的親姐姐,驕奢淫逸,舉世聞名。
劉恆當上皇帝不久,對竇皇后也就漸漸冷淡了,在後宮的美女陣裡發了暈,寵妃慎夫人的待遇跟皇后不相上下;而且還搞起了同性戀,甚至允許男寵私鑄錢幣。竇皇后對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母親失了寵,館陶公主倒還知道收斂幾分,對父親頗有畏懼之心,因此文帝年間的館陶公主,不但沒有惹什麼麻煩,還老老實實地遵照父親的意旨,嫁給了堂邑侯陳午,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兒陳嬌。
不久,文帝去世,景帝劉啟登基,館陶公主一下子就回過勁來了:現在她可是堂堂的長公主了。館陶一向跟母親關係親暱,這時就經常出入皇宮。對太后和皇帝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時漢宮美女眾多,都巴望能得到皇帝的寵愛,耀祖榮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宮嬪們都走了同一條路線:向館陶長公主求助,送禮討好,希望這位姑奶奶能夠在皇帝面前多美言幾句。
館陶公主看來是個喜歡攬事的主兒,對這些宮嬪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不但在弟弟面前大力推薦,還以過來人的身份向這些美女面授機宜,教她們取媚男人的本領。
這個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不但讓得到機會的宮嬪們感激涕零,更重要的是令景帝心花怒放,對姐姐越發地重賞厚賜、言聽計從。
景帝的髮妻薄皇后,是他祖母家的女孩、景帝的表妹。小薄氏雖然家世顯赫、與景帝也算青梅竹馬,卻始終沒有生育一男半女——這個不知道是不是跟他們之間過於親近的血緣有關?
公元前一五一年,小薄氏終於因無育而被廢去皇后位。
此時的後宮,最受寵的女人有兩位:山東美女慄姬,她為景帝生下了兒子劉榮;還有一位王娡,她為景帝生下了兒子劉徹。
劉榮是景帝兒子中年紀最長的,按照慣例,他被立為太子。
兒子既然當上了太子,當然母親遲早也要封為皇后嘍。慄姬對這輝煌的將來充滿信心,一時得意非凡。
仗著還沒有到手的東西得意,慄姬犯了人生不可原諒的錯誤。但是假如沒有館陶公主,恐怕這個錯誤還不至於如此致命。
事情是這樣的:劉榮被立為太子以後,一直在後宮呼風喚雨的館陶公主便看上了這位少年得志的侄兒,希望他成為自己的女婿,為女兒、更為自己的將來鋪好光明大道。
於是,館陶公主便向慄姬開了口。館陶公主滿心以為,憑自己的身份,這樁親事是十拿九穩的。可誰知,慄姬的醋勁奇大她早就對這個大姑子為宮嬪牽線搭橋的事情妒火中燒,又恃著遲早要做後宮之主,不但不應允這樁親事,還趁機將館陶公主冷嘲熱諷了一場。
慄姬只圖一時的嘴上痛快,卻不知已為自己敲響了喪鐘。
館陶公主憋了一肚子氣,便跑到一向跟自己關係不錯的王夫人那裡去發牢騷。
王夫人可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極其貪圖富貴,更諳熟人情世故,現在她聽說了事情始末,跟著便長籲短嘆起來:「長公主,你的女兒阿嬌可真是個玉人兒呀,慄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只嘆我那兒子命薄,想得這樣個好媳婦,都沒有這個福氣哪!」
館陶公主聽得心曠神怡,更是一點就通:「膠東王才貌兼備,比那劉榮強得多啦,不如就把阿嬌許配給你的兒子吧。」
一下子攀上了勢焰薰天的長公主做親家,王娡這個歡喜哪還說得出來,嘴裡卻仍舊故做謙虛:「唉,可惜我兒子比不得劉榮,人家日後可是要做天子的,我兒卻只不過是個親王,配阿嬌實在是好生慚愧呀。」
這把火煽得恰到好處,館陶公主聽了越想越窩囊、越想越後怕:慄姬對自己如此反感,日後她的兒子當上了皇帝,自己還能有好果子吃?
為了保證自己日後能吃上好果子,唯一的辦法就是趁著劉榮初立、慄姬地位未穩的時候,先下手為強,幫自己剛剛訂下的小女婿奪嫡!
館陶公主立即把這個主意說給王夫人聽。
王夫人聽了姑奶奶這話,心裡一定樂得開了花。但是她還要再添上一把柴:「長公主啊,立嫡立長,劉榮為長,慄姬也眼看就要正位中宮,我們能怎麼樣呢?萬一不成功,日後慄姬成了太后,我和兒子豈不是要又重演當年戚夫人母子的『人彘』慘情了麼?」
館陶公主打鼻子裡哼出來:「就憑她慄姬,也想當中宮、學呂太后?!只要有我劉嫖在,她連門兒都沒有!」
說幹就幹,館陶公主立馬就動身去找景帝劉啟。
劉啟不知道這位三姐怒氣衝衝地殺來是為的什麼事,連忙迎上前去。
不待他發問,館陶公主就開了口:「皇上,聽說你要冊慄姬為後?你知不知道,她雖然生得千嬌百媚,骨子裡卻是個心腸狠毒的妒婦?」
景帝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位皇姐,不知道這話從何說起?
館陶公主繼續下藥:「慄姬對所有皇上寵幸過的女人都恨得入骨,經常滿口詛咒她們,偶然遇見的時候,還向宮人背後唾吐!現在她不過一個姬妾就已經這樣,如果讓她當上了皇后、日後再當太后,難保可怕的『人彘'不會在劉家重現!如果你是為祖宗兒孫的好皇帝,就不要再聽信那個裝模作樣的狐媚子了!」
景帝聽得冷汗直流,劉嫖卻已拂袖而去
任何男人都不會相信,跟自己千般恩愛的嬌媚女人會是這種蛇蠍人物,景帝也不例外。於是他當夜便駕幸慄姬宮中,在言談中故意試探地問她:「聯早已決定要立你為後,從此你就是後宮之主,若是我先你而去的話,聯宮中所有這些姬妾和她們的孩子,便要你代我繼續好生照顧啊。」
慄姬正在想著和景帝柔情蜜意,誰知丈夫卻在這個當兒還惦記著那些和自己爭風的情敵?於是妒怒一發而不可收拾,不但狠著臉一聲不吭,不肯應允,還給皇帝看了個大後背。
劉啟這下對慄姬的情意可算是一蹋糊塗了,於是站起身就往外走。
慄姬一看景帝居然為了那幫情敵跟自己生氣,更加地怒不可遏。景帝剛剛踏出門口,她的火山就急不可待地爆發了,破口大罵起來。不但罵,而且還罵得十分響亮,一字不落地都教景帝聽了個清清爽爽,尤其令景帝感到分外刺耳的是:慄姬不但大罵後宮姬妾,還罵他這個當朝天子為「沒良心的老狗」!
景帝這年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跟「老狗」有啥關係?倒是慄姬,活像一條劣狗,咬起人來不分個時候。親生父母尚且有對兒女不滿的時候,更何況她跟劉啟既沒有結髮之情,更沒有後臺撐腰,只是半路夫妻而已?更何況是一個要跟別人平分的幾十、幾百分之一的半路丈夫?
常言道,到哪個山頭就唱哪兒的山歌。一夫一妻恩恩愛愛的日子是女人都願意過的,但是既然身在一夫多妻的年月,又嫁的是擁有特權的皇帝,自己又沒有特出的本事,慄姬很應該節哀順變,至少也該裝出一副心胸開闊的賢慧模樣才行。可惜她雖然身在暗濤洶湧的宮庭,卻完全憑著本性辦事,辦出來的事情遂想不糟都不行。
眼看劉啟已經對慄姬心生煩惡,館陶公主和王娡決定趁熱打鐵、板上釘釘。
王娡攛掇大行官向景帝奏請冊封太子生母為皇后。景帝一看這道奏章,認為定是慄姬的主意,於是不亞於火上澆油,怒吼:「這樣的事也是你們敢管的嗎?」
馬屁拍到了馬腳上。大行官糊裡糊塗地被氣頭上的皇帝砍掉了腦袋。
慄姬聽說大行官因為舉薦自己封后而被砍頭,自知大事不妙,於是悔不當初。可是這此景帝已經拒絕見她,想表演賢慧的戲碼都沒了機會了。慄姬又驚又怕,病倒在床,可是景帝已對她恩斷情絕,壓根就不來探望,慄姬遂一病不起。
館陶長公主繼續下面的工作,在弟弟面前稱讚劉徹:這孩子年紀小小,怎麼就這麼英明神武?不但文才武略,還性情仁孝。聽說王夫人懷他的時候,夢見吞下一個太陽?你還曾經夢見太祖劉邦?嘖嘖嘖,簡直是天縱奇才呀。
這話兒說得景帝浮想聯翩。立即拿了主意。
公元前150年辛卯春正月,景帝下旨,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
慄姬那一場暢快淋漓的大罵,丟掉了兒子的錦繡前程。更使得正在向她飛來的鳳冠半路轉向,砸到了王娡的頭頂上。
正當慄姬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的當兒,她聽到了兒子失去繼承權的消息。這不啻是一道催命符。
慄姬大叫一聲,吐血而亡。
沒有了母親,廢太子劉榮的命運可想而知。兩年後,他被誣陷,被迫自殺。
礙事的劉榮和他那不識大體的母親慄姬不再成為威脅,同年夏天的四月乙巳日,王夫人如願以償地成為皇后、景帝的第二個正式妻子。
十二天以後,丁巳日,景帝立七歲的劉徹為皇太子。劉徹不但年幼,而且在景帝的十三個兒子裡,排行靠後——老九。如果不是他聰明的母親將他跟館陶公主的女兒陳嬌拉成了一對,這個皇位幾時才輪得著他呢?
館陶公主此役大獲全勝。既將仇家慄姬置於死地,更將自己看中的女婿推上了太子的寶座。她的女兒將要成為天下之母了。
不過陳阿嬌有一個問題:她比劉徹要大好幾歲,按理來說不是很理想的準太子妃。
果然,當景帝來看望王娡的時候,王娡剛向他提及此事,景帝連連搖頭:「徹兒年紀還小,何況阿嬌年紀較大,此事還要商量。」
該怎麼商量呢?
於是,「金屋藏嬌」的典故就要上演了。
據說,當時館陶長公主將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帶進宮去玩耍,逗侄兒說:「你想不想娶個漂亮的媳婦呀?」
小劉徹連連點頭。
於是館陶公主將身邊那群宮女一個個地指著問劉徹,到底看中了哪個做自己的媳婦?劉徹連連搖頭。
當館陶公主的手最後指向陳阿嬌時,劉徹忽然笑著拍手應允:「若得阿嬌為婦,我就蓋一座金宮殿讓她來住。」
館陶公主大喜過望,立馬就將此場面告訴給景帝知道。
景帝聽得一頭霧水,根本不相信小小的娃兒能有這種想頭。於是當面詢問自己的寶貝兒子。結果不用說,劉徹一字不落地又說了一遍。
景帝驚喜交集,認為這定是上天註定的姻緣,於是立刻將這門親事定了下來。
十歲不到的小娃兒能做出這樣的決策,可有點玄。
很有可能就是王娡早已向兒子面授機宜,教得他認定自己「要娶阿嬌做媳婦」。至於「蓋金房子」倒真有可能是劉徹的臨場發揮。娡
當然,更有可能是館陶公主和王娡一起商量出的好主意,合起夥來蒙那個傻爹的。
不過,不論是怎樣的推測,劉徹從小就喜歡表姐陳嬌,應該是沒有疑義的:對於小小孩子來說,如果不是真的喜歡,肯定不願開口許願——即使他不知道媳婦是幹什麼的,他也該知道金房子不能隨便便宜別人。
總之,館陶長公主通過種種迂迴手段,目的終於是達到了。
同時,也為中國的歷史添了一段香豔的典故。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兩千年下來,「金屋藏嬌」裡的「嬌」,由堂堂皇后一下子降到了沒名沒份的情婦檔次。館陶公主若地下有知,一定大不滿意。
不久,膠東王劉徹變成了皇太子劉徹,陳阿嬌成為了太子妃。
又過了幾年,到公元前一四一年,景帝劉啟駕崩,劉徹登基為帝,是為漢武帝。陳嬌封后。館陶長公主現在再次升級,成為大長公主,又稱「竇太主」。終於得償所願的劉嫖,自命皇帝的姑媽兼丈母娘,日後還要當小皇帝的姥姥,一時間勢蓋天下,為所欲為。
館陶公主想著自己對劉徹有著扶立的偉大功勳,於是經常在女婿的面前擺出一副頂級功臣的模樣,變著法子地向劉徹要各種封賞,甚至有些要求到了無理取鬧的地步。假如劉徹顯出一點為難的模樣,她就立刻提醒:「你小子可別忘了,要不是當初你有眼光娶了我家阿嬌,老娘看在女兒的面子上幫你的忙,今天這個皇帝怎麼輪得著你做?你這整個天下都是我替你弄到手的,要你一點東西你還不捨得?」
當然,在館陶公主的言傳身教下,陳嬌皇后也自命丈夫的恩人,認為他可真是財色兼收啦,於是既驕且嬌,理直氣壯地在劉徹面前使性子。
同時遇上這樣的丈母娘和老婆,劉徹遂大呼上當吃不消了。
更重要的問題是,陳嬌雖然有個對劉徹扶立有功的母親,自己卻身兼為皇后者兩大致命弱點。
當初景帝劉啟廢髮妻薄氏,是因為薄氏無育;後來拋棄寵妃慄姬,則是因為慄姬妒嫉。薄氏和慄姬,只不過因為一個原因就被扔進了冷宮,而陳嬌,卻不幸兩個缺點都兼而有之。
這時的劉徹不過十八九歲年紀,正是陽光少年意氣風發的時候,後宮眾多美女一擁而上,百般獻媚,劉徹能不心動神搖嗎?
可是他面對自己理所當然可以左擁右抱的美女,卻只能象做賊一樣地偷偷摸摸。為啥?因為他身邊有個陳阿嬌,以表姐兼妻子的身份,把這個小弟弟看得牢牢的。加上奶奶竇太后還活著,十分偏愛這個外孫女兒,劉徹就更是不敢輕舉妄動。
而更深一層的政治因素也很重要:文帝景帝當政時,倡導「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竇太后作為文帝之妻、景帝之母,自然對這項政策萬分擁護。
但是當武帝劉徹登基以後,年少氣盛的他認為這種方式不適合自己,而且也過時了,便想要改弦易轍,倡導儒家學術,並且讓自己那些正當壯年的叔、伯、兄長們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封國生活。這場「建元新政」惹得皇親貴族們十分惱火,竇太皇太后更是不滿。
這位老太太,早在景帝當政的時候,就希望大兒子日後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小兒子梁王,雖然梁王死得早沒有成事,但是已可見她對長子的兒子們沒有一個滿意的。新政伊始,竇太皇太后新仇舊恨一起來,和劉竇二氏諸侯王商議,乾脆把這個不可心的孫皇帝廢掉,另立不違祖宗之法的好孩子。
當時的武帝十七歲,登基不到兩年,非但皇位飄搖不穩,性命都堪憂。
館陶大長公主得知這個消息——這還了得?把自己女婿的皇位撤了,自己的女兒豈不是也要跟著倒黴?更重要的是,自己這個皇帝的丈母娘也就幹到頭了!
於是劉嫖頻頻出入後宮,百般哄慰母親竇氏,終於使老太太打消了這個念頭。劉竇二氏皇族搞政變,沒有了竇老太太作後盾,也就成了烏合之眾,作鳥獸散矣。
館陶公主不僅在當年將劉徹扶上了馬,還妥善地送了他關鍵的一程,既奪位,且救命,功勞大得真是無法形容啊。
這樣一來,館陶公主的女兒陳嬌挾母親之勢,且有多年姐弟夫妻之情,自然在後宮中呼風喚雨起來。
可是問題是:陳嬌畢竟身為人妻,她面對的是丈夫而不是女婿。劉徹作為女婿,可以對丈母娘感恩忍讓,卻沒有理由在房闈紗帳之內還對老婆噤若寒蟬——別說他是皇帝,就算是凡夫俗子,也一樣受不了。
但是,雖然陳嬌獨佔了劉徹,肚子卻好幾年都沒有一點動靜。她的年紀比武帝大好幾歲,因此不存在尚未發育的問題,很有可能是跟小薄氏一樣:和丈夫的血緣太近,難以受孕,即使受孕也往往在沒有知覺的情況下失去。
當然,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人們的醫學常識還達不到這種地步,館陶公主和陳嬌,就更不會想到。
館陶公主急了,於是四處尋醫問藥,想要讓女兒趕緊生個太子出來。為了這位子虛烏有的未來太子,館陶公主光是花在醫生身上的現錢就達到了九千萬之巨。當年漢文帝曾經說過「百金乃中人產」。富裕平民的家產不過百金,民間小吏一個月的收入不過千錢,這九千萬錢該是怎樣的一個數字?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巨額財富,也換不來館陶公主朝思暮想的外孫。
劉徹雖然年紀很輕,但是已經嘗過沒有兒子的苦處。他十八歲那年,謀劃政變的群臣就以「無太子」的名義,要立他的叔父淮南王劉安為繼承人,為廢帝作準備。當時形勢動蕩,就連劉徹的親舅舅田蚡都向淮南王獻殷勤。雖然政變被館陶公主制止,但這對劉徹無疑是一個大大的震撼。
日子久了,盼子心切的劉徹便有了拈花惹草的理由。於是,陳嬌漸漸失去了專寵的資格。她可受不了了,向母親訴苦。
館陶公主愛女心切,於是向王娡太后發牢騷。
王太后是個老謀深算極有心機的女人,一聽就知道事情不好。於是連忙召來兒子,面授機宜:「你剛剛即位不久,朝中老臣還沒有順服;前一陣子,你為了尊崇儒家蓋了一座明堂太學,又讓信奉黃老『無為而治'的竇太皇太后勃然大怒,還逼著你殺了兩個親信。現在又為了區區男女之事,惹毛了館陶公主,萬一姑媽不再幫你說話,恐怕又要重新惹起大麻煩啦。兒子啊,女人其實只要幾句好話就很容易哄的,你可千萬要謹慎啊!」
劉徹雖然是個容易衝動的毛頭小夥子,但是卻很聽老娘的話,也很聰明,王娡一提醒他就明白了,於是,「上乃於長主、皇后復稍加恩禮。」——又忍氣吞聲地對丈母娘和老婆千依百順起來。
這樣受夾板氣的情形,也許只有《雙響炮》裡的男人能與之相較一下,看誰更慘些?鑑於劉徹先生乃是堂堂大漢天子,所以恐怕最後《雙響炮》裡的那位還要輸給他。
館陶公主自認為收拾住了那個不知好歹的女婿,於是漸漸又放鬆了警惕。
可是劉徹是皇帝,更多的時候是要外出的,不會永遠貓在宮裡——更何況這座宮殿現在對他來說實在呆得憋氣。
公元前一三九年的春天,三月上旬己日,十八歲的劉徹前往渭水之濱,主持「修禊」大典。
按照後來的說法,「上己」日,就是農曆的三月初三。正是草長鶯飛,春光明媚的時節。
在正兒八經的國家大典之後,劉徹去了一母同胞的大姐平陽公主家串門兒。
在平陽公主家裡,劉徹對歌女衛子夫一見鍾情——沒想到,去舉行一場開春的典禮,皇帝自己也碰上了春天。
衛子夫固然是美女,但是也未見得美得國色天香,因為她甚至沒有被平陽公主編入首選的家妓群中。之所以能贏得皇帝的青睞,只能用「各花入各眼」來形容。
一場盛宴之後,劉徹將衛子夫帶回了皇宮。
可是,鴛鴦夢還沒做,陳嬌就橫眉豎目地出現了。
她看見劉徹身邊多了一位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美女,立即追問來由。當陳嬌聽說這新出現的情敵居然不過是公主家的家婢,自己堂堂皇后、皇帝親表姐,竟要跟這樣的女人搶丈夫?她頓時氣得頭昏目眩。
武帝一看勢頭不好,連忙把衛子夫交給陳嬌,充當後宮使役的下人。
一年以後,皇宮裡要釋放一批宮女返鄉。對前途已經絕望的衛子夫,也前往晉見皇帝,請求出宮。結果劉徹一看見她,立即舊情復甦,不但沒有把她送出宮,還把她偷偷留了下來,安置在上林苑內居住。
不久,衛子夫居然懷上了身孕。
這是劉徹第一次知道自己要做父親了。他的高興自不用說,消息傳開,皇后卻氣得全身發抖,大吵大鬧,痛罵劉徹不但欺騙了自己,還居然甘於墮落,跟賤奴勾搭。
武帝一團高興教陳嬌這麼一攪,怒氣衝天之餘,口不擇言,也不記得老媽教導的那些話了:「聯這是為了子嗣著想。你說別人是賤奴,衛子夫幾天功夫就能為聯懷上龍種,你專寵多年卻生不出孩子,連賤奴都比不上!」
陳嬌又羞又氣,回到皇后宮裡,越想越沒面子。常言道:「一哭二鬧三上吊」。既然哭鬧都沒了用,於是她便幾次三番地尋起死來。——其實這三招卻是男人最反感的事情。劉徹聽說阿嬌尋死,更氣得火冒三丈。於是效果適得其反:陳嬌越鬧,劉徹就離得她越遠,越覺得衛子夫可愛起來。
當然,阿嬌根本就沒真心想死。她看見自己的法子不靈了,就跑回娘家去找自己的媽出主意。
館陶公主看來一點也沒有從母親和前兩任弟媳身上學到做皇后的經驗,當然更不會好生教導陳嬌。也或者館陶認為自己乃是皇帝的姑媽兼大恩人,有特別的權力。
衛子夫被皇帝保護在了身邊,誰也動不了她,館陶公主的怒火便掉轉方向,想要收拾宮外的衛家人。
衛子夫的母親是平陽公主家的僕婦,原來的丈夫姓衛,所以人稱衛媼。生了衛子夫以後,又和平陽縣的小吏鄭季私通生了個兒子。因為這事情實在丟人,所以還是讓這個兒子姓衛,起名衛青。
衛青小的時候,曾經被送回生父家中撫養。但是鄭季的老婆象全天下的女人一樣,對老公跟情婦的私生子恨之入骨,不但不好生撫養,還把衛青當奴才看,當鄭季所有的兒子們都讀書識字的時候,衛青卻被趕到外面去放羊。
衛青終於受不了了,逃回生母衛媼身邊去。衛媼看著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便請求主人平陽公主幫忙找個活幹。
平陽公主看衛青一表人材,便讓他做自己的騎奴,在自己的儀仗隊裡騎馬護駕。
現在,館陶公主盯上了衛青:那個衛子夫,欺陳嬌不能為皇帝生養,不能傳宗接代麼?我就殺掉衛家的男丁,讓她衛家斷子絕孫——明明是姓鄭的,與衛家斷子絕孫有什麼相干?館陶公主上了當也!這個壞蛋當得真是划不來。
館陶公主很快就派得力幹將出馬,將衛青由平陽公主府抓進了館陶公主府,準備一殺了之。
衛青在做騎奴的時候,交了不少好朋友,其中就有他的同事公孫敖。公孫敖馬上就得知衛青被館陶公主囚禁的消息,領著幾名壯士,拼死劫獄,把衛青從鬼門關邊拉了回來。
不是肝膽相照的交情,誰肯為別人冒這樣的奇險?衛青此時做騎奴不過一年左右,就能和人有這樣的交情,可見他的個性處事定有過人之處,以後也難怪乎他能統兵徵戰、為將封侯了。
衛子夫聽說弟弟的遭遇,聯想到自己的將來,不禁害怕萬分,於是向劉徹哭訴求助。
劉徹一聽,火兒更大了。橫豎這個梁子是結下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馬上就提撥衛青做上林苑建章宮總管「建章監」兼待中,每天都在他的姐姐身邊當差,你館陶公主總不敢跑到我的內宮來抓人去殺吧?
不但如此,幾天之內就賞賜了價值千金的財物給衛青。並且還跟館陶公主的女兒陳嬌、自己的老婆對著幹,很快就封衛子夫為「夫人」,成為僅次於皇后的正式妃嬪。為了給心愛的衛子夫娘家增光添彩,又讓衛青連升幾級,當「太中大夫」。
館陶公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是給女兒幫了一個大倒忙,反倒使得衛家眨眼功夫就平步青雲、衛子夫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不久,衛子夫生下一個女兒衛長公主。劉嫖以為,衛夫人不過生下一個女孩,劉徹大失所望之下,必定會將她拋到腦後。卻沒有料到,劉徹對衛子夫一如既往,衛子夫就象王娡當年那樣,一連生下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陳嬌眼看母親和外祖母都幫不上忙,大失所望。
竇氏雖然偏愛館陶公主和陳嬌,但是劉徹「傳宗接代」的理由如此堂皇正大,她也沒有什麼話說。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在古代中國的妻妾制度下,以傳宗接代云云疏遠妻子,只是男人喜新厭舊的藉口而已。陳嬌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已汲汲可危。)
公元前一三五年,竇太皇太后去世了。臨死,她還念念不忘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劉嫖,遺囑將自己宮中所有的錢財器物全部歸館陶長公主所有。鍾愛自己的母親就此撒手而去,館陶公主傷心是不用說了。
竇太皇太后去世,館陶公主不但沒有了最愛自己的母親,更沒有了最大的靠山,劉徹的皇權也已經穩固,不用怕這個姑媽了。雖然看在姑媽的功勞,以及表姐弟和多年夫妻的情份上,劉徹還是讓姑媽的女兒當皇后,陳嬌卻受不了當年千依百順的丈夫現在居然當真變了心——館陶公主沒有好生研究母親竇氏在後宮的生存之道,因此沒有調教好女兒,真是她人生最大的失敗。
公元前一三零年,這個沒有調教好的女兒陳嬌,更做出了讓館陶公主發夢也想不到的事情。
中國古代,巫術方士是很有市場的,人們凡事都要徵詢巫師和星相方面的意見,即使在皇宮中也不例外。
當挽回丈夫的心意已經非人力所能為時,陳嬌轉投巫術,寄希望於一個著名的女巫楚服,讓她在皇后宮中請神作法,乞願衛子夫母子死於非命,丈夫能為自己所控制。
皇宮畢竟不是陳嬌的娘家公主府,她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眼皮底下。
於是很快劉徹就得知了妻子對自己行巫蠱之術的消息。劉徹對這一套也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他害怕之極,忍耐也終於到了極限。
劉徹派御史張湯全責調查此事。
既是皇帝震怒,張湯自然賣命,傾全天下之力調查這麼一樁小案子,還有什麼難的?張湯將這樁「巫蠱案」刨根挖底之後,女巫楚服被綁赴刑場砍頭示眾,還輾轉牽連了三百多人丟掉了性命。
當把外人都處理完了之後,七月乙巳日這一天,二十七歲的武帝收繳了表姐的皇后璽綬,撤銷了她的皇后身份,把她送進了長門宮閒住。
館陶公主得到這個消息,嚇得魂飛魄散,唯恐自己被這女兒連累丟了性命,連忙趕進宮來面見武帝。
這一次,她終於嘗到了侄皇帝的厲害,既慚且懼,連連磕頭下跪向劉徹賠罪,已無復幾年前神氣活現的恩人嘴臉。
劉徹看著姑媽向自己跪下,心裡好不舒坦,不過他總算還是眷念舊情,好言勸慰館陶公主:「阿嬌皇后所作所為違背家法國律,聯雖然不忍心,但也不得不廢。姑媽還要放寬心情,不要聽信別人的話而過度憂慮。阿嬌雖然不再是皇后,但是所有的物質待遇還和當年做皇后時一般無二,我也會經常去看望她,所以即使住在長門宮,也和住在中宮沒有什麼區別。」
館陶公主總算鬆了一大口氣,感恩戴德地回了家。
劉徹是一個把政治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帝王的本質更使他把自己權位性命看得無比尊貴。他的感情也只在這個範圍內搖擺。更何況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好女色的帝王之一,又很有點多血質兼膽汁質的氣質,不但衝動,而且自私。
結合劉徹後來處理其它幾起后妃參與巫蠱事件的方式方法來看,他對館陶公主和陳嬌其實已經算得上是情深義重了。當年館陶公主為女兒選劉徹為夫,其實初衷和眼光都是實在不錯的,只可惜過於一帆風順的人生,讓她們過於自信,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其實,按照中國古代的妻妾制度,姬妾所生的兒女,都要管父親的正妻叫媽的,所以館陶公主和陳嬌假如能把眼光放長遠些、不拘泥於男女之事、不輕舉妄動的話,衛子夫就算一連生一打兒子,也未見得能動得了她的皇后寶座。象她這種搞法,就算有本事生兒子,皇后也是幹不長的。
後來的皇后有不少人都吸取的陳嬌的教訓。比如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她最初只是姬妾而且沒有生育,明帝卻主動將其它姬妾生的皇子過繼給她做兒子,並將她的養子立為太子、將她立為皇后。馬氏對這位養子也關懷備至、母子情深,以致章帝繼位後只認馬氏為母親,對馬家尊崇備至。漢和帝的皇后鄧綏也是如此,雖然不育,和帝卻對她始終敬重如一。
陳嬌退居長門宮後,公元前一二八年,衛子夫生下了劉徹的長子劉據,母憑子貴,成為大漢朝皇后,兒子劉據當上了太子。
之所以延遲了兩年才冊封新後,唯一可能存在的理由就是衛子夫的出身實在太低賤,劉徹不得不等到她生出兒子,才得以戰勝朝中拘泥陳規的朝臣老傢伙們,有了立衛夫人為後的根據。
陳嬌獨居長門宮,無比冷清孤寂。本來她還可以借著皇后的身份在後宮指手劃腳,現在她卻陷入了沒名沒份的窘迫境地。由於她在皇后任上所做的一系列蠢事,現在連她的老娘館陶公主都避得她遠遠的,唯恐跟她再扯上關係連累自己。而劉徹,當然更不可能象許諾的那樣去看望她——要是再讓她在自己身上整一把巫蠱之術,還要命了不要?
劉徹不來看望,陳嬌當然就更沒有了希望。為了最後努力一把,陳嬌想到了劉徹正在讚賞不已的文人司馬相如。於是拿出黃金七十斤,請司馬相如為自己寫一篇賦,給武帝去看,希望能燃起他的舊情。
這篇七百餘字的情書,成為中國歷史上稿費最高的文章。果然也寫得情深意切,劉徹看得十分感動,重重賞賜了司馬相如。但是他壓根就沒有把賦中的「佳人」跟長門宮裡的表姐對上號。陳嬌從此沉寂在深深的宮院裡。
也或者,劉徹曾去看望過陳嬌,但是不管「看望」的內容是些什麼,總之陳嬌還是沒有達到她的目的:為劉徹生兒育女、重登後座。因此她仍舊沒有任何指望。
陳嬌被貶長門宮的第二年,館陶公主的丈夫堂邑侯陳午去世了。
丈夫死了,五十歲的館陶公主長夜寂寞,又沒了當年到處管閒事的特權,於是看上了自己十八歲的養子董偃,終於引誘成功,生活在了一起。
董偃十三歲的時候,跟著母親一起做珠寶生意,經常出入富家豪門,當然也是館陶公主府的常客。這個小男孩生得十分俊秀,公主府裡的人都很喜歡他。漸漸的館陶公主也聽說了這個男孩的漂亮出眾,一時好奇,就讓家人將他找來看看。一看果然名不虛傳,便對董母說:「你這個兒子很招人喜歡,讓他留在府裡,我幫你撫養他成人。」
董偃從此留在了公主府。館陶公主一開始倒也信守諾言,不但請人教他讀寫算術,還教他騎射功夫,廣泛接觸各種經史典籍,學得文武雙全。一眨眼,董偃長到了十八歲,性情溫文爾雅,相貌俊俏,風度翩翩。總之是出類撥萃的帥哥一名。
於是,館陶公主便和這位養子之間產生了不倫之戀。看來如果不是錢勢所迫,就是這位超級帥哥多少有點戀母傾向——從發展的情況看,兩者兼而有之。
館陶公主對這位小情夫萬般寵愛,唯恐有讓他不滿意的地方。她還希望能把董偃推到交遊廣闊、功成名就的地位上去,因此,館陶公主還特地囑咐帳房:「凡是董偃所要用的,只要一天內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帛的上限,就沒有必要報我批准,任憑他去用。」——皇帝姑媽的小夫都能有如此生活水準,難怪古代中國有那麼多的人甘冒奇險搞政變:實在是不能不弄個皇帝噹噹。
董偃相貌出眾、才華俱佳、為人性情又溫和,還捨得花錢(這個恐怕最重要),很快他就聲名雀起,許多公卿名人都樂於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稱他為「董君」。
有一位住在文帝安陵附近的袁叔,乃是名人袁盎的侄兒,跟董偃私交甚篤。這位袁叔便提醒董偃說:「你私下裡和大長公主情好,如果皇帝對此不滿的話,你將有不測之禍。」董偃早對此事心懷鬼胎,聽老友這麼一說,更是懼色滿臉:「我擔心這件事已經很久了,只是想不出辦法來。」這位袁叔早已謀劃妥當,便把自己的主意合盤託出:「皇上的祖墳安陵,是皇上年年都要來祭祀的。但是安陵附近沒有象樣的行宮,皇帝每次來往都無法好生休息。而館陶公主的私家園林卻正在安陵旁邊,如果你能勸說公主將園子送給皇帝,皇帝知道這是你的主意,必定對你好感倍增。足下到時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再說,即使你不獻園,遲早皇帝也會想到它上頭去,等到皇帝開口討要的時候,還有你的機會嗎?」
董偃頓時恍然大悟,感激之餘磕頭行禮:「一定照你說的辦。」
於是董偃立即將袁叔的主意說給館陶公主,館陶公主立即照辦,將別院送給了侄皇帝。劉徹十分高興,立即將這座園子改名為長門宮,對姑媽的心意讚不絕口。館陶公主自打女兒遭貶以來,還沒見過侄兒這麼好的態度,也很是歡喜,特意讓董偃送了一百斤黃金給袁叔表示謝意。
收了重禮的袁叔再接再厲,又為董偃出謀劃策,教館陶公主裝病不上朝。劉徹剛收了姑媽的大禮,就聽說姑媽生病,自然前去看望,詢問有沒有要自己幫忙的地方?
館陶公主等的就是這句話,於是便開口請武帝待自己「病癒」以後,再到自己的山林別府遊宴慶賀。
武帝聰明絕頂,也早已聽說了姑媽私納小夫的消息,於是一口應允下來。
武帝前腳剛回到宮中,後腳館陶公主的病就霍然痊癒,緊跟著就進宮謁見來了。武帝對姑媽的小算盤心領神會,送了她一千萬現錢,做接待自己和群臣的費用。
幾天後,武帝果然依約來到公主的山林中。
館陶公主穿著僕婦的衣服,圍著圍裙,一副低聲下氣的模樣出門迎接侄兒。武帝看了這個場面,不禁為姑媽的苦心啞然失笑,進府還沒有坐定,第一句話就說:「我還想謁見主人翁呢。」
館陶公主聽了侄兒這句話,連忙走下殿去,摘去髮簪耳環,披散頭髮赤著腳,再次向劉徹磕頭請罪:「臣妾做事太不成體統,辜負了皇上的好意,請皇上治罪。」劉徹笑道:「姑媽不必如此,本就是一家人嘛。」
館陶公主重新梳洗穿鞋,從東廂房裡將董偃領進正殿。董偃戴著綠幘頭,套著青袖套走上前來,跪著不敢出聲。公主代他說道:「館陶公主皰人、臣董偃冒死拜謁。」董偃叩了頭,武帝親手將他扶了起來。一看果然是翩翩人物,頓生好感,不但不說什麼,反而賜他衣冠,稱他為「主人翁」。於是館陶公主親為侄兒捧食敬酒,還贈送陪侄兒前來的將軍、列侯、從官們金錢錦帛。於是皆大歡喜。董偃之名,遐邇天下。
董偃的年紀與武帝相仿,又善於各種遊戲尋開心的花錢法門,從此經常與武帝來往,領著各郡國投奔他的聲色之徒,進宮去陪武帝鬥雞跑馬、蹴鞠比武。把武帝樂得合不攏嘴。於是武帝決定給董偃一個格外的恩典:在皇宮正殿宣室宴請館陶公主和董偃。
正當館陶公主為自己的時來運轉歡欣鼓舞的時候,董偃卻被門官東方朔攔住了。武帝聞聲出來看時,東方朔放下手中的兵器戟,向前對武帝說:「董偃犯下了三條死罪,哪有進殿的資格呢?」
劉徹大惑不解,問道:「這是怎麼說?」
東方朔回答:「董偃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這是一罪;傷風敗俗,不婚而共居,這是二罪;皇上正是青春盛年,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董偃不但不幫助皇上辦正事,反倒引得皇上沉湎靡麗奢侈、專注聲色犬馬之中。這樣的行為,乃是國家的蟊賊、人主的大蜮。董偃乃禍首,這是三罪。」
武帝沉默了很久,勉強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了,且先吃了這一席,以後再改了吧。」
東方朔卻堅決不肯讓步:「宣室是先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不是合法合理的人和事都不得入內。何況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是以諂媚淫亂起家,最後達到謀朝篡位的目的。豎貂、易牙、慶父、管叔、蔡叔,這樣的例子還少了嗎?」
武帝聽了這話,不禁點頭稱是。
於是將酒席改設到北宮,讓董偃從東司馬門進宮。東司馬門因此改名為東交門,成了下人進出的地方。東方朔則得到了劉徹黃金三十斤的賞賜。
經過這件事情,董偃的皇寵便一天不如一天了。長年聲色犬馬的生活似乎也耗盡了他的精力,剛三十歲就去世了。
又過了幾年,公元前一一六年,館陶公主也病死了。臨終的時候,她仍然對董偃念念不忘,遺囑請求將自己和董偃合葬在一起。這樣看來,這位驕橫的大長公主對自己那位政治聯姻的丈夫陳午,實在是沒有什麼情意的,而是真心實意地愛上了她的小丈夫。
武帝答應了姑媽的要求,將館陶大長公主和她的情夫董偃合葬於霸陵旁。
館陶公主死後,她的兒子堂邑侯陳須淫亂無道,其它的兒子們也不是什麼好鳥,於是,為了搶奪家產,陳家兄弟們之間居然發生了骨肉相殘。當然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陳須。武帝對表兄弟們的所作所為大感憤怒,於是下令追查。陳須畏罪自殺。武帝隨後撤掉了陳家世襲的侯爵和領地——大家都沒得爭了也。
死了母親、沒有了丈夫、娘家又一敗塗地,館陶公主的女兒陳嬌也迅速地衰老下去。五年後,四十多歲的陳嬌在寂寞中逝於長門宮。以妃禮葬於霸陵郎官亭東。
館陶公主的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也招惹了數不盡的是非禍患。因為她那填不滿的私慾和不知收斂的性格,為中國歷史製造出了一位皇帝和三位皇后:漢武帝劉徹、景帝皇后王娡、武帝皇后陳嬌、衛子夫。
武帝一生崇尚武功,在他手中,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極盛之世,因為他,如今的中國才有「漢人」一族。金屋藏嬌的故事,更被人們津津樂道。
而這一切,都有著館陶公主的功勞——儘管她辦這些事的時候,壓根就沒想這麼遠。但是我們仍然不得不說,她確實是一個無意間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公主。
溯古追風的成長,感謝一路有您!
(微信)1150728290 / (QQ)976204208
(微信號)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點擊"閱讀原文" 享受【溯古追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