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作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1993年,馮小剛與徐帆談起了戀愛。
彼時的徐帆,剛剛經歷了一場情感糾纏。
時間回到1987年,馮小剛還像小弟一樣緊跟王朔的時候,徐帆收到楊立新的信,讓她趕緊到北京。
徐帆是武漢話劇團演員,在演出中認識了楊立新,從此拜為大哥,兩人往來甚密。
那一年,徐帆趕到北京,考入中央戲劇學院。
她的同班同學包括後來成名的胡軍、江珊、陳小藝、何冰等。
1988年,中戲分配到一位新來的老師——外形帥氣,行跡灑脫,身穿風衣,留著一頭大波浪,當時足以引領潮流的王志文就這樣映入中戲很多女同學閃著紅心的眼中。
後來,校園裡流傳開漂亮的女學生徐帆開始倒追王老師,兩人不久成為男女朋友。
再後來,徐帆甚至搬出宿舍,搬到王志文的出租屋,兩人過起了同居生活。
這一段感情中,徐帆始終處於「弱勢」:她是倒追的一方,人又單純,而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王志文又是娛樂圈中有名的「臭脾氣」。
暗地裡,徐帆不知受了多少委屈。
1991年,徐帆參與姜文和劉曉慶主演的電影《大太監李蓮英》,中途卻傳出了她和當時的大導演田壯壯的緋聞。
心高氣傲的王志文在聽到傳聞後,一怒之下將徐帆趕出家門,把她的行李扔到門外。
後來有人說,王志文和徐帆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馮小剛,其實這事跟馮小剛沒關係,因為在這個故事裡,馮小剛還沒有出場。
而因為和田壯壯這段似有還無的傳聞,導致後來徐帆和第五代導演不怎麼合作——畢竟第五代導演大都是同學,當年的事,圈裡人都知道。
和王志文分手後,徐帆情傷難愈。1992年,她因為出演《大撒把》認識了馮小剛。
當時的馮小剛已經有了妻子,兩人育有一個女兒,但備不住馮小剛在徐帆面前找到了心動的感覺。
心動歸心動,馮小剛終究有些「膽怯」,這時他身邊的「情感老炮兒」王朔聽說這事後,一心鼓動馮小剛「加把勁」。
後來王朔在書裡說:兩個男人在一起幹100件好事,也不如兩個人一起幹一件「壞事」這種關係來的瓷實。
在王朔的「牽線搭橋」下,馮小剛和徐帆談起了戀愛。
現在來看,馮小剛之所以能「趁虛而入」,也要感謝王志文的「幫忙」——當年,徐帆和王志文在一起,脾氣大的王志文動輒冷言冷語,而且心高氣傲的他從不肯為徐帆的演藝事業出面疏通關係。
相較而言,馮小剛就成了「貼心人」,他對徐帆的照顧無微不至,對於她的事業也是儘量給資源、給人脈。
這樣的對比,讓徐帆一下子跌進了馮小剛的柔情中。
後來在一次採訪中,徐帆說過:
「馮小剛是我一輩子的恩人,他在關鍵時刻領養了我的心靈。」
在這世上,女人終究是需要被愛的。
為了馮小剛,徐帆甘願做了6年「沒有名分」的女人,直到1999年,馮小剛和自己的妻子張娣離婚後,兩人才結婚。
1993年,馮小剛和徐帆在一起後,並沒有和髮妻張娣離婚,很多人都認為他這事兒做的「不道德」。
其實當年馮小剛也想離婚,但他從心裡覺得對張娣有愧,因此遲遲不好意思提出離婚。
為何有愧?
那個年代,長得像馮小剛這樣「歪瓜裂棗」的人能找到妻子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了,而張娣當時也是不顧家人勸阻,堅決嫁給他。
糟糠之妻不下堂。當年困難的時候,是張娣陪著他一路走來,現在面對這樣的賢妻良母,馮小剛再沒臉,也不好意思說離婚的話。
這些糾結都被馮小剛後來拍進了《一聲嘆息》中——
據一些報導稱,當時張娣和女兒在家的時候,徐帆還去過馮小剛的家。
雖然這時候女兒還小,但已經察覺到了什麼,於是張娣讓女兒給徐帆倒杯水的時候,女兒往杯子裡撒了一大把鹽。
徐帆拿過杯子一喝,就明白了孩子對自己的牴觸。
這個情節,在《一聲嘆息》中,被完整地表現出來。
馮小剛與徐帆就這樣艱難地熬過了六年,直到1999年,張娣才想明白,她同意和馮小剛離婚。
畢竟,用一個孩子來維持一個沒有感情的家庭,的確有些蒼白,既然不愛了,那就放手吧。
張娣與馮小剛離婚後,同年9月,馮小剛正式和徐帆領證結婚。
或許是覺得對前妻虧欠,馮小剛儘量用別的方式去彌補自己的錯誤,而徐帆也成了一名合格的繼母,她對馮小剛與前妻的女兒,視如己出。
後來因為馮小剛的白癜風更加嚴重,害怕會遺傳,他和徐帆決定不再生小孩。
這和張國立離婚後再娶鄧婕的結局有些相似,兩人後來也沒有再生自己的孩子,而是選擇了領養。
非常喜歡孩子的徐帆,為了心裡有個寄託,她和馮小剛也領養了一個小女孩,取名叫徐朵,現在,慢慢長大的徐朵越來越像馮小剛。
現在的徐帆和馮小剛結婚已經21年,夫妻兩人經常「合體」出現在鏡頭前。
這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還是祝福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