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雙循環 闖出新天地——從長三角看中國外貿新動能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上海8月7日電 題:構建雙循環 闖出新天地——從長三角看中國外貿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周蕊、何欣榮、屈凌燕

  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嚴峻挑戰。在外向型經濟高地長三角,上半年浙江出口額增長3.3%,安徽出口額增長3.2%,上海出口額增長0.7%,紛紛實現正增長。上半年江蘇出口額下降5.6%,但降幅較一季度收窄9.3個百分點。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長三角外貿企業一面拓展國際市場新客源,一面挖掘國內市場新需求,新動能在「雙循環」中奔湧。

  一朵「雲」上來相會 長三角搭上「新業態」快車

  既是外貿重鎮,又是信息技術產業高地——面對疫情衝擊,長三角發揮一朵「雲」的優勢,幫助企業「危中尋機」,實現逆勢增長。

  雲上直播,面向全球市場展示新品。

  40多名外貿員經過專門培訓後化身「主播」,在鏡頭前「全天候」向全球客戶介紹產品特性、解答高頻問題——這是南京敖廣集團「直播間」裡的一幕。

  敖廣集團品牌中心總監茆國泳說,直播大大提升了疫情下交流的便利,也幫助企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訂單。

  雲端辦展,不見面也能談生意。

  近日啟動的第30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首次轉向「雲端」舉行,3500多家參展企業和2萬多名採購商的規模與往年大致相當,會期仍為5天。

  浙江嘉欣絲綢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經理助理吳惠萍說,線下展會裡,絲綢服裝的花色、光澤、版型等很直觀,因此產品圖相對比較簡單。搬到線上之後,企業為拍攝圖片和小視頻專門使用了模特,還對每件樣衣做了一些搭配,更好地展示服裝之美。

  上海新聯紡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崢說,通過線上展會,中國企業和國際買家之間可以保持「粘性」。「線上交易會為中外企業搭建了一個公共平臺,一旦需求復甦,生產供應立即就能跟上。」

  雲上交易逆勢增長,「對衝」疫情衝擊。

  今年上半年,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平臺出口增長28.7%。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說,作為新型貿易業態,跨境電商憑藉其線上交易、非接觸式交貨和交易鏈條短等優勢逆勢上揚,為外貿企業應對疫情衝擊發揮了積極作用。

  徐州海蘭特桑拿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顏廷說,疫情下,不少原本主要通過線下門店銷售的國外代理商開始轉向線上銷售。「代理商找到了新渠道,也帶來我們訂單量的回升,五六月的銷售額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阿里巴巴副總裁、全球速賣通總經理王明強表示,中國電商滲透率達到20%,歐美等發達國家只有5%至10%。疫情放大了無接觸消費需求,歐美國家的電子商務發展空間巨大,也給中國外貿帶來了新機遇。

  第37屆上海國際婚紗攝影器材展覽會、第22屆上海國際攝影器材和數碼影像展覽會、2020上海國際兒童攝影展覽會7月8日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這是7月8日,參展商通過「雲上會展」直播促進交易。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6月5日,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開啟一場線上直播活動,主播帶領線上觀眾走進一街之隔的上海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介紹保稅展示交易聯動模式,並通過直播推介進口商品。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變「訂單經濟」為「需求經濟」 塑造外貿發展新格局

  從以往來什麼訂單做什麼產品,到如今主動發掘市場需求進行創製,疫情期間,長三角外貿企業把傳統的「訂單經濟」轉變為「需求經濟」,為短期復甦和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打好「健康牌」「宅家牌」,疫情催生新需求帶來新增長。

  統計顯示,上半年我國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增長32.4%,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23.6%、46.4%。與此同時,「宅經濟」消費提升帶動筆記本電腦、手機出口分別增長9.1%、0.2%。

  安徽輕工國際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外貿副總經理許國說:「上半年企業防疫物資出口額達到1億美元,完全出乎我們意料。」

  不少外貿企業坦言,短期的疫情,帶來的是對健康領域的長期關注和「宅經濟」的長遠發展。

  「4月份以來,自行車出口訂單量激增,同比增長近30%。」崑山吉納爾運動器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葛雷說,企業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12月份。

  統計數據顯示,崑山自行車(含電動車)出口在4月、5月、6月同比分別增長25.7%、5.1%和12.7%。

  ——加速建設海外倉,主動擁抱新模式。

  在政府引導下,疫情前長三角外貿企業在境外市場建設了不少海外倉,企業可以將銷量好的出口商品提前發送至國外倉庫,實現本地銷售、本地配送。

  「海外倉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藉助在日本的海外倉,上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也一直接到訂單。」江蘇桃園家飾有限公司銷售人員王雪熠說,海外倉對外貿企業來說雖然是新生事物,但為了更好地拓展業務,企業還是主動「走出去」,瞄準市場空白處發力。

  ——不放棄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

  7月28日,在面向輕工行業的「出海優品 雲洽全球」供需對接會上,上海思樂得不鏽鋼製品有限公司與馬來西亞的客商進行了線上磋商。

  「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馬來西亞的客戶,以前我們的客戶主要在歐美市場。」思樂得總經理張斌說,對接會提前進行了供需匹配,達成訂單的可能性更高,縮短了「貿易距離」,也給了企業更多開拓新興市場的信心。

  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在進出口中的佔比進一步提升。義烏市商務局介紹,今年上半年,「義新歐」中歐班列已開行350列,發送量同比增長157.1%,保證了疫情期間亞歐供應鏈的穩定。

  6月5日,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與其一街之隔的上海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共同開啟一場線上直播活動。這是保稅倉庫工作人員駕駛叉車在保稅倉庫進行作業演示。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3月21日,載著捐贈西班牙抗疫物資的「義新歐」中歐班列(義烏—馬德裡)從義烏鐵路西站發車,前往馬德裡。新華社發(龔獻明 攝)

  雙循環「共振」 為外貿注入新動能

  「從沒想過產品賣到了距離我們工廠兩三千公裡的邊疆小城裡。」這是寧波三禾廚具「外貿轉內銷」以來的全新體驗。

  產品遠銷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三禾廚具,在國內市場曾經是個「門外漢」。三禾廚具董事長方成說,企業對轉內銷曾有畏難情緒,「外貿轉內銷需要建立線下銷售渠道,投入巨額費用打品牌,一口出廠價幾十塊的鍋,加上層層分銷成本,到消費者手裡,就要數百元。」

  在加入電商平臺推出的「新品牌計劃」後,像三禾廚具這樣的企業獲得了專門的研發流程再造輔導和流量傾斜支持。

  「消費者的『痛點』被大數據『計算』出來,企業根據反饋安排生產,研發周期縮短了50%。」方成說,大數據顯示,零售價99元的價位是市場空白,企業由此進行深度開發,做出了一款更符合國內用戶消費習慣的產品,成為了線上「爆款」。

  隨著國內國外市場雙循環「共振」增強,藉助電商平臺,不少產品品質過硬、價格實惠的外貿企業正逐步成為國內市場的生力軍。

  上海海斐歐工藝禮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肖筱說,今年以來,公司在國內註冊了80多個外觀專利,加緊做好國內市場的銷售準備。「6月公司國內銷售額突破了170萬元,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李黨會說,優質產品出口轉內銷會進一步豐富國內市場供給,帶動消費升級。國際市場長期形成的通用規則也有助於改善國內營商環境,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企業積極「突圍」,政府全力支持。

  長三角地區的浙江、上海等地早在3月就出臺包括通關便利化、「守護」小微企業、增強金融授信力度等一攬子促外貿政策,積極幫助外貿企業擴展新空間。

  6月13日,海關總署公告,在南京、杭州、寧波等10個地方海關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監管試點。

  在蘇州工業園區海關申報成功的寶時得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楊文基說,新模式下企業可以享受無紙通關、優先查驗等通關便利,物流成本降低了,通關效率提高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認為,疫情控制良好、率先復工復產的中國企業給全球產業鏈帶來安全感。下一步,外貿企業應加大開拓新興市場,通過網際網路等新業態拓展新空間,同時練好內功,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參與採寫:吳宇、劉巍巍、胡文嘉、董雪)

  6月5日,滿載防疫物資的「義新歐」中歐班列(義烏-馬德裡)在義烏西站啟程,經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前往西班牙首都馬德裡。新華社發(呂斌 攝)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上海外高橋港區。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上海外高橋港區。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上海外高橋港區。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相關焦點

  • 奮楫勇逐浪 探路「雙循環」
    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產業集聚到創新協同,從深化改革到擴大開放——2020年長三角區域正在奮楫逐浪,以國家戰略為指引,在「一體化」中謀劃「更高質量」發展,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路,邁向「奮楫逐浪天地寬」的新格局。
  • 教授觀點 | 餘淼傑:「雙循環」新格局之下,中國企業如何備考答卷?
    二、應對:用雙循環開局中國經濟下半場就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經濟全球化受到嚴峻挑戰之下,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通過雙循環在大變局中開新局。如何理解「雙循環」?要注意幾個關鍵節點。首先,今年5月14日的政治局常委會議第一次明確指出,我國競爭優勢是超大規模的生產優勢跟內需潛力,目標是構建一個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局面。其次,在7月12日企業家座談會上,再次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暢談雙循環下產業鏈 建言「十四五」布好局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暢通雙循環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中央提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的戰略抉擇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新的戰略轉變。石化產業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把創新作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產業結構升級作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創新進取、共克時艱,為實現石化強國目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 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涵都十分豐富。 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二者是辯證統一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 雙循環新格局下 天九共享在變局中開新局
    今年5月,中央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國家級重要會議中被屢次提及,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
  • 四川新聞 | 前11月增速全國第二 四川外貿為何繼續領跑?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以來,儘管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四川外貿始終保持逆勢正增長態勢,領跑全國。四川外貿為何能連續領跑?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各地又是如何多措並舉,闖出新天地的呢?
  • 形成「大循環」 構建「雙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代表委員們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對積極應對當前、全面謀劃未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更對我國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期科學確定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方向和動力。下一步,我們要加快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有更大作為。
  •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出口轉內銷不僅是權宜之計
    出口轉內銷對推動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有何重要意義?企業在「轉」的同時有哪些實際問題?內銷產品又該如何「叩」開國內市場的大門,使其更好更快發展?人民網財經推出出口轉內銷系列文章,看外貿企業如何「轉」出新天地。當前,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國內市場逐步轉好,對於外貿企業來說,全面復工復產帶動整體產能恢復,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國際市場貿易收縮,企業出口訂單不足等問題。
  •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新格局"——2020年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年會...
    11月16日,「2020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年會暨國際貿易發展論壇--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新格局」在濟南的山東財經大學隆重舉行。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金旭、副會長邊振瑚和李鋼,山東財經大學黨委書記王邵軍、校長趙忠秀出席會議。
  • 每經熱評|成渝要加快構建內陸開放新高地 助力雙循環新格局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 享樂吧瀋陽網際網路產業園正式掛牌 構建新產業 驅動「雙循環」
    12 月 22 日,瀋陽享樂吧文化產業園正式在中國工業博物館掛牌成立,這也意味著東北首個以賦能工業文化為目標的「內需+雙循環」項目正式啟動運營。預示著一座承載了瀋陽百年工業發展史的博物館空間,將在一個新的十年開始的時候,啟幕全新的發展篇章。 據悉,鐵西區副區長單欣昌、鐵西區商務局局長孫鳳等多位嘉賓出席了本次開業典禮。
  • 浙江可以也應當成為雙循環戰略樞紐——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浙江日報名片陳甬軍 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未來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 廣州構建「雙循環」戰略支點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更高質量發展,而「一帶一路」建設正是通過打通國內外的商品、要素市場,為「雙循環」構建堅實的發展平臺。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一帶一路」建設一脈相承、同頻共振。  從2000多年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到今天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
  • 知行合一 以學促幹 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針對我市創新主體不強、轉化能力不高等問題,就是要認真貫徹「四個面向」指示要求,繼續以構建現代創新體系指導意見為引領,抓牢一個龍頭,激發一個動能,深化「雙倍增」,實現「雙跨越」。開展專項攻堅行動,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著力在高端軸承、金屬材料等領域突破更多「從0到1」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 「雙循環」是中國經濟鋼琴的「黑白鍵」
    換成今年中國經濟的熱詞——「雙循環」,其實講的是另一個維度的「黑白鍵」。不久前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回味總書記講話中裡的「雙循環」,與「彈鋼琴」有異曲同工之妙。
  • 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畢吉耀、張哲人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 全面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新發展格局怎麼看·怎麼辦】  作者:石建勳(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 經濟大家談 | 推動長江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構建開放型雙循環發展格局
    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旨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使然。
  • 臺商議「十四五」規劃:以更大力度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新網杭州12月5日電(記者 郭其鈺)12月4日,浙江在杭州向臺胞臺商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幫助臺商進一步了解「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支持臺商臺企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享大陸發展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