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我又發燒了。」在美國的一場發熱差點難倒這名中國醫生

2020-12-25 醫脈通

導讀

這個經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醫療資源的可貴性。

來源:醫脈通

作者:雨落彤陽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女兒,我又發燒了,39℃。」在實驗室努力搬磚的我如同聽到一聲驚雷。

在美國這個每天新冠病例呈指數增長的神奇國度,發熱這一症狀無疑為雪上加霜。我是一名風溼免疫科醫生,發熱查因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難題之一,因為眾所周知,有太多的原因可以導致發熱。

01

媽媽退休後來美國陪我訪學。既往體健,疫情後一直居家,只有我每天開車往返於實驗室。

媽媽開始出現發熱的情況,我並沒有那麼擔心,因為這只是急性起病,大部分急性發熱是由病毒等感染導致的。然而每天的發熱下午按時出現,熱峰到晚上達到高峰,伴有畏寒,無其他任何症狀。全身系統的體格檢查除了發現頸部可捫及2個黃豆大小有觸痛的淋巴結外,也沒有發現任何其他問題,於是予布洛芬退熱處理。

但是媽媽發熱持續幾天,沒有任何其他症狀出現時,我開始不淡定了。

作者提供

首先,用上了國內帶來的左氧氟沙星診斷性治療。由於我們居家沒法相互隔離,在這個特殊時期必須排查新冠。

我聯繫了幾個檢測點,出報告的時間都要5-7天,於是採取了曲線救國的方案,先檢測自己。打電話聯繫了斯坦福相關部門,可約當天的檢測,2天查到報告呈陰性。這讓我鬆了一口氣。

然而,媽媽吃了4天的左氧後改為阿奇黴素,又吃了3天並沒有任何改善。這已經是第二周的發熱,性質同前,除了頸部的壓痛更明顯。

是否有遺漏前驅症狀或流行病學史?再次詢問,發熱前曾有面頰一過性的閃痛,無壓痛。媽媽之前有過單純皰疹感染,有可能是免疫力下降,病毒引起的三叉神經痛,但是現在已經沒有疼痛,且沒有皮疹和其他體徵。

最近有報導說美國的食物有沙門菌感染,但是她沒有腹瀉、腹痛等表現。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決定帶她去檢查。

02

在美國就診的第一步,要查好保險條例,選擇網絡內的機構,我選擇了附近一家谷歌評分較高的緊急診所(Urgent Care)就診。

美國的緊急診所可以不預約直接步入就診(walk-in),適合突發急症又不嚴重到有生命危險的情況。

接待護士登記了基本信息,簡單的問診和查體後,查了尿常規、胸片、流感病毒抗原都呈陰性,然後急診護士說:「我建議你直接去醫院急診完成其他檢查。」

我滿頭問號地問:「連血常規都做不了?」原來血液檢查、核酸等項目都要外送實驗室,可能要3-5天才有結果。

考慮到去急診有著被感染的風險和天價帳單,我們決定先做一些基本的檢查。預先想過這邊有些技術不如國內,沒想到護士小哥抽了兩邊胳膊都沒抽到血,居然他還說自己是十分有經驗的護士,這是他從業以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我也只能呵呵地感謝。

然後我們在護士小哥的建議下去附近的實驗室抽血。這邊很多診所沒有獨立實驗室,樣本會送到獨立實驗機構,所以患者可以選擇去實驗室檢查點進行檢驗。我們找到了在一家超市裡的檢測點,護士一陣見血地搞定,然後就是漫長地等結果階段。

所以我們的第一個教訓是明確需要做檢查的情況下,應該找一個有自己實驗室的診所就診。

03

等待結果的漫長過程中,每天的發熱還是不期而至,且沒有其他新發提示感染的症狀,此時我不禁開始考慮是否為原因引起的發熱。

4天後終於拿到結果,血常規、生化、核酸一切都正常!

病毒感染依然可以解釋發熱,會不會是EB病毒感染?或者少見的真菌感染,比如山谷熱?非感染性發熱最常見的是腫瘤、風溼免疫性疾病,少見發熱的原因包括內分泌疾病、血液病等等。

媽媽出國前剛做過健康體檢,結果顯示沒有任何異常,且目前沒有出現腫瘤浸潤的症狀。風溼性疾病確實有很多引起發熱的,比如成人Still病,但無咽痛、白細胞明顯升高、皮疹、關節痛,肯定達不到診斷標準。

這令我更加困惑了。

走投無路的我聯繫了同為風溼免疫科醫生的美國老闆,我們進行了一番病例討論仍是按照感染、腫瘤、風溼病的思路去考慮,並建議我去Santa Clara最大的公立醫院Valley的診所就診。

首先是打電話建立患者檔案,然後預約初級保健醫生(Primary care doctor)。由於只能預約到下周的醫生,心急的我預約了urgent care,這一步我收穫了第二個教訓。

在新冠流行期間,Valley醫院的urgent care和初級保健都是電話問診制度,所以urgent care的醫生問診後覺得應該再查一次核酸,然後建議查血常規、HIV和我要求查的EB病毒,拒絕開頸部彩超,因為淋巴結腫大可能是反應性腫大。

我們即刻到Valley醫院去檢查,但被無情地拒絕在大門外。工作人員解釋道因為系統上醫生申請了核酸檢驗,所以有理由懷疑患者有新冠,拒絕我們進入大樓裡做任何檢查。

我反覆申訴我們剛查過了是陰性,但醫生拒絕撤回申請,理由是患者還在發熱。所以我們只能重新等待,預約3天後的核酸檢查,還需要等到出結果後,才能再次去這家醫院就診。就因為醫生問了一句要不要再測一次核酸,我回答了Yes,結果又耽誤了一周的就診時間。

04

然而峰迴路轉,此時媽媽說頸部痛更加明顯了,原來是左側痛,現在是右側,且右側觸診到一個觸痛特別明顯的結節。

我不禁開始回憶整個病情變化,從開始的唯一陽性體徵就是頸部淋巴結腫大並有觸痛,或許腫痛的不是淋巴結?

幸運的是內分泌醫生許老師剛好在隔壁實驗室工作,請她幫忙確認觸痛的是右側甲狀腺側葉的小結節,但是這麼小的結節會引起發熱3周嗎?許老師熱心地幫我請教內分泌大咖姚教授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我懸著的心一下子就放鬆下來了。各位偵探們,你們猜到是什麼病了嗎?

終於做完第二次核酸檢測,好在第二天就出了陰性報告,於是我們重新打電話預約了家庭醫生,在網絡裡找到了位會說中文的黃醫生。

在3天後的電話問診裡,我和她描述了我媽媽的情況和我的懷疑,於是她幫我安排了當天查血、尿常規、T4、TSH、血沉並建議做T-SPOT檢查,並幫我加急約了當天的甲狀腺彩超。

作者提供

當天傍晚部分結果就出來了,我第一次看到異常的檢查結果這麼激動!

TSH下降,T4升高,血沉110mm/H,甲狀腺彩超提示亞急性甲狀腺炎。於是亞急性甲狀腺炎的診斷非常明確。

黃醫生也在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我,建議我媽媽服用激素治療,強的松(prednisone) 40mg qd服用5天後停用看情況。她網上開處方到附近的藥房,然後我報媽媽的姓名和生日就可以幫她取藥。

果然服用後的第一天,媽媽的頸痛就明顯緩解,體溫也恢復正常。然而在停藥後第二天晚上又出現了發熱,於是激素加回後逐漸減量,目前已減至10mg qd。

病情好轉後我提心弔膽地等待著帳單,2個月後收到帳單顯示800多刀,在系統上申請了經濟補助,簡單回答了幾個問題,又過了1個月後顯示費用完全減免,這讓我首次對美國醫療體系產生了正面的看法。

05

我在UptoDate查閱該疾病的診治方案,結合我媽媽的表現加深對亞急性甲狀腺炎臨床表現的理解。

這是一種以頸痛或不適、瀰漫性甲狀腺腫痛和可預測的甲狀腺功能變化為特徵的疾病,除了這個疾病可引起發熱外:

第一個要點是,絕大多數患者會感受到疼痛,表現為局限的甲狀腺痛或者放射到頸部、下頜、耳朵甚至前胸的疼痛。媽媽提到的發熱前的下頜痛很可能是疾病引起的放射痛。

第二個要點是,該疾病引起的甲狀腺疼痛、壓痛、腫大常常始於一側,在數天甚至數周后累及另一側。這也和媽媽的頸痛先是左側後至右側的表現相一致。且部分病例存在疼痛十分顯著以至於無法耐受頸部觸診的情況,正是這個症狀才讓我考慮亞急性甲狀腺炎的可能。

第三個要點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甲功異常及相應的表現。比如媽媽即使在發熱的情況心率才60餘次/分,也無其他甲功或甲減的表現。這些要點和細緻的採集病史和體格檢查是幫助我們在沒有輔助檢查的條件下對發熱查因進行診斷及鑑別診斷的重要依據。

在新冠肆虐的異國他鄉發熱3周,按照國外的診療流程是無法在短時間得到確診的,這個經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醫療資源的可貴性。

作為內科醫生,再遇到發熱查因的患者時,我可能更加感同身受地面對患者,更要剝絲抽繭地分析病情和全面的體格檢查。

責編 蘇沐 蘇暄

相關焦點

  • 寶寶發燒差點被土方害命,發燒了到底該怎麼辦?
    把醫生都嚇了一跳,還以為孩子受了虐待!事實上也算是被虐了(紅字部分都是錯誤的)。孩子沒被高熱燒死,差點被愚昧的土方法弄死。(都市快報) 發燒後不該「捂熱」。發燒後盲目加衣服、加被子捂汗,不能散熱,會讓孩子的體溫越來越高,容易出現驚厥。刮痧也是不對的。一則診斷還沒明確,二來,孩子太小,皮膚柔嫩,刮痧痛,也有可能會刮破孩子的皮肉。
  • 疫情期間,身體發熱但不發燒,是怎麼回事?看醫生如何解讀發熱
    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人出現過這樣的現象:身體感覺發熱,測體溫卻是正常的,醫生說沒有發燒。對這種情況,有兩種觀點值得注意:一種觀點認為,發熱應該以患者的自我感覺為主;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發熱應以體溫檢測為準。這兩種觀點其實都不夠全面。
  • 記者探營北京發熱門診和哨點:今年得感冒發燒的少多了
    往年這時正是感冒發燒患者扎堆兒看病的高峰期。近日,記者探訪了本市多家醫院的發熱門診、發熱哨點後發現,各醫院接診的感冒發燒患者明顯減少。針對冬春季呼吸道傳染疾病特點和疫情防控要求,今年本市啟動了發熱門診設置及改擴建工作。全部啟用後全市發熱門診達到101所,本市23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篩查哨點也已完成建設。
  • 上海急診發熱門診爆滿!眼下發燒了,到底要不要去醫院?
    上海急診發熱門診爆滿!眼下發燒了,到底要不要去醫院?相關醫生告訴記者,由於冬春季本就是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再加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報導,一些懷疑自己得病的公眾也趕來醫院「求排疑」。對此,醫生提醒公眾:如果沒有武漢接觸史,僅有輕度發熱,建議先在家中觀察,對症服藥退熱。此時,前往醫院「嘎鬧猛」,還可能有交叉感染風險。什麼叫武漢接觸史?
  • 最近好多玉林人都發燒了,醫生說這是......
    近日,有許多困擾的粑粑麻麻發帖,自己的寶貝近段時間時常反反覆覆的發燒,十分的憂心,甚至連大人也逃不了這一怪圈,紛紛「中招」病倒,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 急診發熱門診爆滿!眼下發燒了要不要去醫院?
    梁文博 武漢小夥 這兩天我除了醫院和酒店, 我哪裡也沒去,/我也在想我這樣是不是浪費公眾資源,我在想我們也是為了身邊的人 ,排除自己。
  • 女兒發燒美女主播曬照求助 寶寶發燒怎麼辦?
    臺灣美女主播陳海茵和設計師老公結婚12年,2015年9月平安生下女兒「喜羊羊」,經常在社群網站分享育兒的生活點滴,日前更為愛女創立個人粉絲團,吸引大批網友關注,最近卻首次遇上寶寶發高燒,不知所措,只得在網上曬出女兒高燒照
  • 我發燒了,懷疑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怎麼辦?
    什麼是「發燒」? 人類是「恆溫動物」,這歸功於我們體內複雜而精密的體溫調節機制,這套機制的存在,確保無論環境溫度如何變化,我們的體溫都維持大致恆定。 那麼,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這要看你把體溫表放在哪兒來測量了。
  • 孩子發燒,老輩人的「發燒捂汗」可取嗎?醫生:愚昧!這才是正確的...
    1歲多的女寶寶額頭髮熱,有發燒的跡象,當時家人就給其餵了一些開水,然後就給孩子蓋上了兩層大棉被「捂汗」,寶寶的體溫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直接升高到了39.8℃,當時家人又用了5層的衣物裹緊孩子,才急急忙忙的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病,但是去到醫院時,孩子已經被燒的嘴唇發紺了,進行了緊急的散熱、吸氧,體溫才穩定下來。
  • 差點沒命!男子發燒胸悶還出現「大白肺」!起因竟是一次野外釣魚
    戶外活動、田間地頭難免會遭遇到一些蚊蟲叮咬不要覺得蟲咬是小事有人被這種蟲咬後留下了黑色塊狀結痂差點送了性命發燒還出現「大白肺」,難道是新冠肺炎?江蘇南京市民王先生近期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胸悶氣喘,還出現發熱、畏寒、寒顫、咳嗽等症狀,幾天前,王先生胸悶氣喘加重,並感持續性胸痛,他趕緊到醫院就診,測體溫37.8℃。入院當晚,王先生出現氧飽和度下降,吸氧也不見改善的狀況。
  • 網紅醫生都停更了,「消失」在發熱門診的一個月他們經歷了啥
    新冠疫情爆發後,蔡飛躍的公號安靜了一個多月,有讀者忍不住打探,蔡醫生哪去了。原來,蔡飛躍早早請纓,加入了深大總醫院發熱門診,成了裡面年資最高的醫生。按他的話說,「我是黨員,還是黨支部書記,我肯定要第一個上」,而且「全科醫生上抗疫一線,很合適」。
  • 我的女兒,由發燒開始,與死亡擦肩而過...
    聽到搶救這兩個字,我徹底蒙了,搶救?!搶救,似乎離我很遠的詞語,從來沒想過會發生到我女兒身上!我還沒反應過來,醫生說很多搶救內容需要監護人允許,趕緊籤字,趕緊籤字。然後說了下費用至少10萬準備好,還不一定能不能救活!我老公拿著筆突然寫不出字了,我一回神,搶過筆,寫上了我的名字。救!
  • 癌症病人突然發燒,是癌細胞擴散了嗎?和普通發燒,有什麼不同?
    患上癌症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因此一些很小的事情都會觸動到癌症患者的內心,就像是一場發燒,在普通人眼裡也許根本不當回事,但卻會讓他們變得慌張失措,認為是不是癌細胞擴散了。其實不一定就是癌細胞擴散了,引發發熱的原因有很多,大家應該做一個詳細的了解,避免自己嚇自己。
  • 寶寶有一種發熱叫生理性發熱
    我想可能穿的多了熱的,給穿少點。晚飯正常吃喝,吃過晚飯,寶寶還在外面玩耍半天。晚上到家,寶寶很快睡著了,打開Q群看下,朋友說女兒得皰疹了,我這突的一下坐不住了,孩子發燒,是不是皰疹了,趕緊量體溫,37.8度,看著也不算太高,就沒用退燒藥。第二天早晨,量體溫,還是37.8度,早晨依然正常吃飯,我想可能不是皰疹吧,如果皰疹吃飯肯定費勁,而且沒有口水。中午到家,寶寶體溫就已經退了。
  • 一發燒,醫生為什麼就要求檢測C-反應蛋白?今天我們告訴各位答案
    一發燒,醫生為什麼就要求檢測C-反應蛋白?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現代醫學屬於循證醫學。其實就是說凡事都需要講求證據的,醫生的醫療行為需要經得起考驗以及查證,不可以憑猜靠估,對於一些比較特殊的病例,尤其是如此。
  • 四川多名小學生發燒嘔吐送醫 疾控中心:系流感
    網友發帖:小學多名學生高燒不退   4月21日晚9時,網友@の了_了の在網上發帖《多扶小學幾十個學生出現發熱嘔吐症狀》,帖中寫到,「近日,多扶小學連續幾日一批學生出現高燒不退 嘔吐症狀,僅3年級2班就有18個學生出現該症狀,到目前為止,在多扶醫院和西充醫院住院的幾十個學生中,大多數病情都持續了好幾天,據說校方已經對相關教室等場所進行了消毒
  • 醫生:為什麼孩子老是在晚上發燒呢?
    無獨有偶,還有位媽媽這樣說:寶寶白天的時候也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精神的很。但是一到晚上就開始發燒,燒的倒不是很厲害,也就是在38°左右徘徊。爸爸媽媽手忙腳亂的護理,折騰一晚上終於受不了想帶寶寶去醫院看看的時候,寶寶居然神奇般的不燒了,精神也一下子就變好了。但是到了晚上就又開始發燒了。這樣子的反覆發燒,別說寶寶受不了,連爸爸媽媽都快受不了了。
  • 發燒不出汗?出汗不發燒?這裡面到底有神馬邏輯
    當發熱激活物(細菌、病毒最常見)入侵萌寶寶們的身體,促使體內細胞釋放內生致熱原,後者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正反饋調節使體溫調定點(我們也可以管它叫司令員)升高。接下來司令員一聲令下:老闆我有點冷,快把門都關上(血管收縮),麻溜的生起火來(代謝增強),必要時抖起來(皮膚立毛肌收縮--雞皮疙瘩,骨骼肌不隨意的周期性收縮--寒戰)。
  • 感冒發燒有三怕
    在辦公室時,她自覺地戴上口罩,打噴嚏、咳嗽時也格外小心;吃飯時都距離同事遠遠的,單獨一個人吃,在家時會與家人分開用餐,就怕把感冒傳給家人和同事;上下班乘車和購物排隊,也會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當同事或朋友邀請參加聚會時,她苦笑著說:「我感冒了,怕把感冒傳染給你們」。
  • 去醫院看病,咳嗽、發燒、水腫分別應掛哪個科,醫生來告訴你
    這不小王最近就遇到這個問題,因為提前轉涼,小王不小心感冒了,一直咳嗽個不停,於是就專門請了一天的假去看醫生,結果掛號時候卻犯了嘀咕,自己應該掛哪個科呢?畢竟小王之前有過掛錯科的經歷,最後找錯了醫生,不僅浪費的時間和精力,病情也嚴重了。後來在導醫臺的指導下,小王才掛對了號,順順利利看了醫生。其實生活中像小王這樣的人都不少,很多人到了醫院看見五花八門的科室往往是兩眼一抹黑,不知道應該掛哪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