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素來喜歡將偶然發生的兩件事情簡單粗暴的歸結成因果,遑論此二者間誰是因誰是果,甚至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只要想當然的潛意識認定了,沒錯!就是醬紫!舉個慄子:出汗了才能退燒,吃藥了感冒才能好的快,小嬰兒補鈣才能睡的好···
二掌柜和我說,她有次在某罈子裡潛水,碰到一位正義的媽媽直播家裡奶奶給別人孩子捏脊,據說「那孩子都哭暈過去了,不過高燒還真的退了,醫院都沒去,膽子也真大。」作為有情懷有使命的好寶寶,二掌柜表示非常震驚!告知泡麵君,咱得說點什麼才行!泡麵君也表示很佩服――這家奶奶真機靈,她咋不給自家孩子捏?!別家孩子都快哭暈過去了,看來還真不是自己家娃啊···泡麵估摸著老人家下的勁兒不小、時間也不短,可憐的娃發著高燒還得拼力反抗。求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還有,這高燒真的退了麼?
所以作為一包有社會責任感的泡麵君,回家第一件事便是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病理生理學(由於資料需要更新,其實泡麵君還是去下載了人衛第八版)找到發熱這一章,細心的麻麻有沒有覺得奇怪,為什麼是獨立一章?聰明如你們肯定猜到原因,對!發熱不是獨立的疾病!但是病程中體溫的變化卻可以反應其進程!而人體溫調節就像恆溫器的調節,有一個調定點(視前區下丘腦前部),當體溫偏離調定點時,可通過反饋系統輸送到控制系統,通過對效應器的調控來維持恆溫。總而言之,發熱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相。
第一階段----體溫上升期,產熱大於散熱。當發熱激活物(細菌、病毒最常見)入侵萌寶寶們的身體,促使體內細胞釋放內生致熱原,後者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正反饋調節使體溫調定點(我們也可以管它叫司令員)升高。接下來司令員一聲令下:老闆我有點冷,快把門都關上(血管收縮),麻溜的生起火來(代謝增強),必要時抖起來(皮膚立毛肌收縮--雞皮疙瘩,骨骼肌不隨意的周期性收縮--寒戰)。另一方面通過交感神經使皮膚血管及豎毛肌收縮,停止排汗,散熱減少。這一綜合調節作用使產熱大於散熱,體溫升高引起發熱。所以,不是不出汗所以才導致發燒,是因為發燒了所以停止出汗噠!
第二階段----高溫持續期(高峰期),產熱與散熱在高水平保持相對平衡。此時主觀上不會再感覺到寒冷,機體血流量增加、皮膚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進而加強水分蒸發,所以皮膚口唇比較乾燥,由此萌寶寶變成了「燙寶寶」。高溫持續期的長短因病情而異,從幾小時到幾天甚至一周以上,所以即便短時間內,體溫有所下降,但若病因未除,體溫很快會上升。
第三階段----體溫下降期(退熱期),產熱低於散熱,「燙寶寶」變成「潮寶寶」。發熱激活物在外因或者內因介導下消除後,體溫調定點恢復至正常水平。「司令員」表示,外面那麼熱,小兔子乖乖~快把門兒開(皮膚血管進一步擴張),散熱增加(大量出汗,可帶走體內大部分多餘熱量),體溫開始下降並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當然,這一時期可能是幾小時,也可能是一驟夜,甚至幾天。所以,是因為發燒的原因解除,所以才出汗了!
此句是華麗麗的下課分割線
泡麵君認為若孩子體溫上升迅速、高燒不退,全身反應差,第一時間應該是去醫院啊;而對於孩子的一般發熱(低於38.5度),追求快速降溫、出汗其實得不償失。體溫升高可加速部分生理生化反應,抑制病原體增殖,促進機體恢復。此外,發熱還是疾病的信號,過早解熱會掩蓋病情,延誤原發病的診斷和治療,所以臨床醫生並不建議過早降溫。作為孩子的親媽也請明白退熱和出汗孰是因孰是果,至少對泡麵君而言,成為一個獨立判斷、能擺脫簡單群體意識不想當然的人,應該是對自己和對孩子最理想的到達。
資料來源:
病理生理學
《我們為什麼會發燒》方舟子
圖片來源:
www.yestone.com
版權聲明:此文是由本平臺特約作者原創,版權歸屬原作者以及本平臺。
想轉載?先和小助手做朋友吧(微信號:wowmom_sh)
下期咱嘮啥:沒聽過都不好意思當媽的「膚樂霜」,很神奇麼?
更多有趣的科普和親子信息,請關注我們的原創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