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身上流的汗也越來越多了。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出汗量卻有很大不同:
有人天熱的時候,一動不動也容易汗流浹背但有些人,不管多熱,即便運動了,汗也出得不多這是怎麼回事呢?出汗多VS出汗少,哪個更好?首先我們要搞懂一個問題
人為什麼要出汗?
人是恆溫的動物,體溫要保持在36.0℃-37.0℃(腋溫),身體才能正常運轉。
但是,外部環境的氣溫、運動等因素會讓體溫升高,所以為了讓體溫能保持在恆定的狀態,人體就「開發」了出汗散熱的保護機制。
也就是說,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本能手段。
那出汗還有其他作用嗎,比如能排毒是真的嗎?假的!
不管是哪個身體部位出的汗,汗的成分都是差不多的:
99%都是水,其他1%的成分包括鈉、鉀、鈣、氯以及尿素氮等。
雖然說尿素氮和所謂的「毒」沾邊,但尿素氮主要通過小便排出人體,汗水裡的那點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Ps:出汗多才能減肥也是謠言。狂運動、流汗後體重立馬減幾斤,掉的是身體裡的水分,而不是脂肪,多喝幾口水,體重就又回來了。
為什麼有人出汗多,有人出汗少?
其實,除了以下的差異外:
性別的差異,如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出汗;體重的差異,如胖的人脂肪厚、散熱難,易出汗;運動量的差異,如經常運動的人一般會比不愛動的人更易出汗;……
決定人出汗量不同的主要原因在於:汗腺的數量和發達程度。
人體大約有400萬個汗腺,其中75%分布在體表,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腋窩、前胸和臉部。
但汗腺分布的數量和主要位置,是存在個體差異的:
汗腺多且發達的,就容易出汗,反之,出汗就少;汗腺集中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會導致有人的額頭容易出汗,有人卻是脖子更容易出汗。所以,出汗多和出汗少,大多是因為汗腺的數量、發達程度等不同導致的,只要身體舒服,出汗多或少,都是正常的,並沒有所謂的好壞差別。
不過,有時候明明天氣不熱,人也沒怎麼動,但汗就是譁啦啦地流,這又是怎麼回事?
4種生理性汗多,是正常的
除了氣溫、運動等會導致出汗多外,還有4種常見的生理性出汗多:
吃飯的時候出汗多(味覺性多汗)舌頭上的味蕾有很多感受器,它們接觸到食物後,會向大腦發射信號促進排汗。緊張焦慮的時候出汗多(精神性發汗)人在緊張、焦慮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出汗多。孕婦出汗多由於神經系統變化、體溫的升高、汗腺功能增強,在孕期甚至產後一個月,女性都容易出汗。更年期出汗多這與更年期激素變化有關,雖然不是病,但如果太影響生活,可以找醫生尋求幫助,有藥物可緩解。以上這4種出汗多是正常的
大家不用擔心
但異常的出汗就要警惕了
異常汗多:
排除氣溫、運動以及以上4種生理性出汗的原因後,突然出汗量變多:
出汗的同時還發燒了正常室溫下,沒怎麼動汗多到把衣服都弄溼明明不熱,但睡一覺起來,床單都溼了(盜汗)就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如甲亢、低血糖、突發心梗或心絞痛、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等,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Ps:緊張焦慮狀態下出汗多到像流水,有可能是手汗症(可能與交感神經亢奮有關),也建議看醫生。
異常汗少:
一直以來都很少出汗,身體也沒有不舒服的,那可能是先天性的汗腺少或不發達,但若是汗量突然變得少,特別是天氣熱、運動後,就要小心是疾病的影響了。如:
皮膚病:魚鱗病、反射性皮炎、皮膚萎縮等;神經損傷:交感神經、延髓、橋腦的損傷等;維生素A缺乏、甲減等;……
都有可能引起全身性無汗或汗液減少,不用多說,趕緊看醫生。
當然,對大多數的人來說
出汗多還是少,通常都是因為體質差異導致的
不用疑神疑鬼害怕是疾病
只是,出汗量若突然(沒有原因)改變
就要引起警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