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抱樸子中說
賢愚皆知己魂魄
現在大師無天眼
瞪個肉眼胡亂說
上古之人非你我
不是退化的你我
上古真人沒退化
五眼六通為本我
現在紅塵人墜落
失去本能為假我
肉眼凡胎一凡夫
失去記憶忘本我
拿假當真真傳說
真我為神稱玄學
真人與假說點事
假說真人在胡扯
中國文化智慧多
希望人人修中得
肉身為假真魂魄
魂魄皈依成真我
,,,,龐院長
摘要: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在醫療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病人卻越治越多,醫者不自醫的現象頻頻出現。回顧過去,人類從無史到有史,遠古時代醫者是如何治病的?為什麼有那麼多神醫的傳說流傳至今? 一部《大醫精誠》道出了祖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智慧和德行,告訴我們真正的醫者為「上醫」,上醫可醫天、醫人。我們要想解決當下人類健康危機,必須返璞歸真、去尋求祖先的智慧,發掘出傳統中醫的斷層部分,中醫文化的傳承斷層在魂魄,斷在「失魂落魄」,自古「萬物有靈以為生」,失去了這些「靈」,又以何為生? 沒有魂魄的中醫導致疾病無從醫治,其治療的方法猶如樹之枯槁,只著力於樹的枝葉,本末倒置,不能探究其根源。所以「魂魄與人體生命科學」是中醫藥領域必須深入發掘和探究的,科學認識魂魄對人體生命健康的作用、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是傳承挖掘中醫文化的迫切需要。
葛洪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是道教歷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在他的思想體系裡,亦道亦儒,提出「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儒道兼綜的思想。他對宇宙本體、人的本質、神仙的存在、俗人成仙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其代表著作《抱樸子》內篇及外篇,對現代人認識人體生命本質,疾病成因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一、《抱樸子·論仙》葛洪論人為「有生最靈」。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說:「有生最靈,莫過乎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人是世間萬物最具靈性的,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人體是小宇宙,是宇宙全息的縮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深邃的智慧。所以《地真篇》說:「人能知一,萬事畢。」那麼何者為人?
古籍經典《禮記集解》說: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生於世間有天載地覆的恩德,身為陰陽之合和,體有魂魄神明共存,萬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氣,人在天地間猶如人腹有心。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對「人」更有明確的解釋:「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指人是父精母血和合,營衛之氣遍通全身,五臟六腑形成,先天一炁注入,魂魄完整俱全,才能成為一個生命體。由此可見,人體不僅僅是肉眼儀器所能見的皮骨筋肉、毛髮指齒、五臟六腑等,還有肉眼儀器所不能見的經絡、思想意志、魂魄等。所以科學客觀地認識人體才是走向健康的開始。
二、葛洪的人體生命觀——精、氣、神
中國第一部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夫人體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葛洪以此為基礎,總結出了人體由形、氣、神合而為一的人體觀。在《抱樸子·內篇》中體現了固精、調氣、凝神的原則,關於氣,葛洪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極言篇》說:「苟能正氣不衰,形神相衛,莫能傷也。」重點是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同時葛洪強調養氣要先調神:「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說明身體必須有靈魂的進駐才能生存,人體為形的層面,是靈魂的房子,比如堤壩一旦崩壞,水就無法留駐;蠟燭一旦燃盡,火就不會存在。人體元氣衰竭,生命就會結束,神識也無法凝聚,更無法固精。
人體由精、氣、神組成,三者與生俱來,不可或缺, 西漢《淮南鴻烈》記載了:「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是生命的基礎,是房舍,為純粹的物質肉身。氣為能量,其通過經絡實現生命的運行。神指靈魂,包括了三魂七魄和意識,是生命的主宰,是生而為人的標誌。用現代的語言講,神是信息,氣是能量,肉體是物質。人體是一個蘊涵信息的能量體,也是生命體。
三、葛洪論「魂魄與人的疾病生死的關係」。
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曰:「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之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之至大者,於理當有精神。」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的萬物有靈論。
人體疾病是如何形成的?人體經絡遍布全身,經絡裡運行的是氣,氣為能量,因為能量的頻率有高低,所以經絡通不通由氣,即能量的強弱來決定。《醫權初編》中有「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同理消防車用的高壓水槍,因為壓力足夠大、能量足夠強,所以不會堵塞。
氣又由神所主宰,這裡的神為人體內的魂魄和意識,神全才能氣足。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以致夭亡。」意思是神即魂魄離開人體,不能主宰氣了,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失魂落魄、魂不守舍的狀態,於是氣運行變慢,形成經絡堵塞,細胞得不到營養而衰竭,導致病死。所以疾病是神魂失守的顯現。正如《上清洞真品》所說:「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神不靈,則氣不武,身則衰、則腐,乃至亡,這就是人體生病的過程。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裡論述了魂魄對於人的生死疾病的解釋,「故不見鬼神,不見仙人,不可謂世間無仙人也。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故分去則術家有拘錄之法,盡去則典禮有招呼之義。此之為物至近者也,然與人俱生,至乎終身,莫或有自聞見之者也。豈可遂以不聞見之,又雲無之乎?」
葛洪通過大量篇幅章節中論述:看不到鬼神仙人,不能說其不存在,魂魄與生俱來,並相伴終身,在古代人人皆知。當魂魄不在體,丟魂少魄的時候,人會生病,古人會採用招魂法(民俗稱叫魂)將其找回,人病可愈。當魂魄全部離去人體,人即會死亡,古人會有專門的禮典來祭祀。而現代人們也延續了古人的這一做法,比如小孩生病了,民俗會叫魂招魂,清明節人們會拜祭已故的親人。葛洪直言不諱地告訴世人,魂魄是人疾病,生死的關鍵所在,不懂魂魄的醫療是片面、不正確的,無法真正解決人類的疾病問題。
四、傳統中醫文化的斷層——不知魂魄,何談中醫?
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摘要】中指出:「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缺乏關於神魂魄理論的內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涉嫌唯心論,從教材中徹底刪除,至今未能恢復,致使許多青年中醫不知神魂魄為何物,或對其存在很大誤解。神魂魄理論是中醫理論中的瑰寶之一,是科學理論,值得認真發掘整理,應該在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恢復其相關內容。」
傳統中醫文化已經「失魂落魄」了,失去了最具「靈性」的部分,「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殼,很少有人知道它真正的含義了,從有史以來的古籍經典到現在的量子物理科學、醫學,無不證實「魂魄」是人體生命本然存在的事實,現代人的肉眼局限於三維空間,而古時候的人松果體的功能沒有退化,具有透視功能,所以能內觀到己身的魂魄。葛洪在《抱樸子》裡多處有對「內視」的描述:「思見身中諸神,而內視令見之法,不可勝計。」「內視於無形之域,反聽乎至寂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眾多古籍經典中,關於「魂魄」的記載也比比皆是:
《說文解字注》曰:「魂,陽氣也。魄,陰神也。」
《黃帝內經》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
《抱樸子》曰:「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
哲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魂魄不得相離,二者相離,則不得其和而死矣。」
明代神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對魂魄離體的記載:「有人臥則有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這和世界各國及央視報導的瀕臨死亡體驗中,靈魂離體的場景是一般無二的,可見古人用透視眼所觀到的靈魂,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現代人功能退化看不到,因無知而不識,不明,這正是傳統文化和中醫斷層的根本原因。
現代科學也已證實靈魂的存在:
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爵士,因發現眾生靈識不滅而榮獲了1963年諾貝爾獎,在他的得獎論文中說過: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
英國醫生山姆在搶救瀕臨死亡病人的時候,用科學實驗證明了瀕臨死亡的人靈魂出竅,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
最新的量子科學證明量子的特性就是靈魂的特性,靈魂就是聚之有形的量子、超弦;量子糾纏證明了千裡治病真實不虛、CCTV對湖南「再生人」的報導、唐山大地震100位瀕死者的調研以及全球都在進行的各種瀕死體驗…這些都證實了人體靈魂的真實存在。
五、葛洪論思神守一,天人合一。
葛洪首次提出以「玄」為宇宙本源的本體觀,《抱樸子內篇》的不同章節裡均有論述,比如《暢玄》中的玄,《道意》中的道,《地真》中的一,都是指宇宙本源,都是玄,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宇宙一切皆從玄出。思神守一的思想來源於老子《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魄」注為「魂魄」。「營魄抱一」即魂魄合一,形神合一。葛洪十分重視「思神守一」,《抱樸子內篇·辨問》曰:「知守一養神之要,則長生久視。」《地真篇》曰:「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真正的中醫是站在宇宙全息上看人體,從多維空間看疾病真相,解決魂魄的問題。能夠魂魄合而為一,即是真正健康的人,即能達到思神守一,天人合一的狀態。葛洪在《抱樸子》中多次提及修身立德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性,葛洪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意思是,人不能尊道貴德,以正心修德為本,而只外求執著於術數和方技(包括丹藥)這些法和術的層面,都不能做到健康長壽的。所以在《抱樸子·道意篇》才有:「明德唯馨,無憂者壽。」葛洪認為仁信立德是修身的根本,只有厚德才能載物。這種「以德濟生」的理念與儒家的「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等觀點相同,均視修德為養生之本。葛洪進而《抱樸子·外篇詰鮑卷》中說:「聖人, 與天地合其德者也。」這與《莊子·天地》所云如出一轍:「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可見此「以德濟生」的觀點符合聖人之道,凡夫俗子通過修身正心,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葛洪作為一代神醫,對儒道、中醫藥學、化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別對人體魂魄觀的闡述,傳承了上古祖先的智慧,論說了魂魄隨人而生,與人的生死疾病息息相關。他注重醫德醫風,告誡世人德全者無病,正心修身,明明德於天下之德,人人皆可成聖賢,天人合一,無疾而終。這對當代人們深入發掘傳統中醫文化,正本清源,探究人體生命科學,及在醫學上的應用具有重要深遠的影響,值得認真的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1】張松輝《抱樸子內篇》中華書局 2017
【2】邢汝雯《黃帝內經》靈樞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
【3】邢汝雯《黃帝內經》素問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
【4】【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十三經清人註疏中華書局
【5】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