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與人體生命科學 —— 論葛洪學術成就對當代的重要影響

2021-02-08 德道本源



葛洪抱樸子中說

賢愚皆知己魂魄

現在大師無天眼

瞪個肉眼胡亂說

上古之人非你我

不是退化的你我

上古真人沒退化

五眼六通為本我

現在紅塵人墜落

失去本能為假我

肉眼凡胎一凡夫

失去記憶忘本我

拿假當真真傳說

真我為神稱玄學

真人與假說點事

假說真人在胡扯

中國文化智慧多

希望人人修中得

肉身為假真魂魄

魂魄皈依成真我

,,,,龐院長






摘要: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在醫療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病人卻越治越多,醫者不自醫的現象頻頻出現。回顧過去,人類從無史到有史,遠古時代醫者是如何治病的?為什麼有那麼多神醫的傳說流傳至今? 一部《大醫精誠》道出了祖先「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智慧和德行,告訴我們真正的醫者為「上醫」,上醫可醫天、醫人。我們要想解決當下人類健康危機,必須返璞歸真、去尋求祖先的智慧,發掘出傳統中醫的斷層部分,中醫文化的傳承斷層在魂魄,斷在「失魂落魄」,自古「萬物有靈以為生」,失去了這些「靈」,又以何為生? 沒有魂魄的中醫導致疾病無從醫治,其治療的方法猶如樹之枯槁,只著力於樹的枝葉,本末倒置,不能探究其根源。所以「魂魄與人體生命科學」是中醫藥領域必須深入發掘和探究的,科學認識魂魄對人體生命健康的作用、及其在醫學上的應用,是傳承挖掘中醫文化的迫切需要。


葛洪是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一,是道教歷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在他的思想體系裡,亦道亦儒,提出「夫道者,內以治身,外以為國」儒道兼綜的思想。他對宇宙本體、人的本質、神仙的存在、俗人成仙的可能性進行了闡述。其代表著作《抱樸子》內篇及外篇,對現代人認識人體生命本質,疾病成因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一、《抱樸子·論仙》葛洪論人為「有生最靈」。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說:「有生最靈,莫過乎人」;「夫陶冶造化,莫靈於人。」人是世間萬物最具靈性的,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人體是小宇宙,是宇宙全息的縮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深邃的智慧。所以《地真篇》說:「人能知一,萬事畢。」那麼何者為人?


古籍經典《禮記集解》說:夫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生於世間有天載地覆的恩德,身為陰陽之合和,體有魂魄神明共存,萬物悉由五行而生,而人最得其妙氣,人在天地間猶如人腹有心。


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對「人」更有明確的解釋:「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指人是父精母血和合,營衛之氣遍通全身,五臟六腑形成,先天一炁注入,魂魄完整俱全,才能成為一個生命體。由此可見,人體不僅僅是肉眼儀器所能見的皮骨筋肉、毛髮指齒、五臟六腑等,還有肉眼儀器所不能見的經絡、思想意志、魂魄等。所以科學客觀地認識人體才是走向健康的開始。

 


二、葛洪的人體生命觀——精、氣、神


中國第一部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夫人體生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於陰陽之氣,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葛洪以此為基礎,總結出了人體由形、氣、神合而為一的人體觀。在《抱樸子·內篇》中體現了固精、調氣、凝神的原則,關於氣,葛洪說:「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極言篇》說:「苟能正氣不衰,形神相衛,莫能傷也。」重點是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同時葛洪強調養氣要先調神:「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於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說明身體必須有靈魂的進駐才能生存,人體為形的層面,是靈魂的房子,比如堤壩一旦崩壞,水就無法留駐;蠟燭一旦燃盡,火就不會存在。人體元氣衰竭,生命就會結束,神識也無法凝聚,更無法固精。


人體由精、氣、神組成,三者與生俱來,不可或缺, 西漢《淮南鴻烈》記載了:「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是生命的基礎,是房舍,為純粹的物質肉身。氣為能量,其通過經絡實現生命的運行。神指靈魂,包括了三魂七魄和意識,是生命的主宰,是生而為人的標誌。用現代的語言講,神是信息,氣是能量,肉體是物質。人體是一個蘊涵信息的能量體,也是生命體。

 

三、葛洪論「魂魄與人的疾病生死的關係」。


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曰:「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之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之至大者,於理當有精神。」這是中國歷史文獻中最早出現的萬物有靈論。


人體疾病是如何形成的?人體經絡遍布全身,經絡裡運行的是氣,氣為能量,因為能量的頻率有高低,所以經絡通不通由氣,即能量的強弱來決定。《醫權初編》中有「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同理消防車用的高壓水槍,因為壓力足夠大、能量足夠強,所以不會堵塞。


氣又由神所主宰,這裡的神為人體內的魂魄和意識,神全才能氣足。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以致夭亡。」意思是神即魂魄離開人體,不能主宰氣了,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失魂落魄、魂不守舍的狀態,於是氣運行變慢,形成經絡堵塞,細胞得不到營養而衰竭,導致病死。所以疾病是神魂失守的顯現。正如《上清洞真品》所說:「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神不靈,則氣不武,身則衰、則腐,乃至亡,這就是人體生病的過程。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裡論述了魂魄對於人的生死疾病的解釋,「故不見鬼神,不見仙人,不可謂世間無仙人也。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故分去則術家有拘錄之法,盡去則典禮有招呼之義。此之為物至近者也,然與人俱生,至乎終身,莫或有自聞見之者也。豈可遂以不聞見之,又雲無之乎?」


葛洪通過大量篇幅章節中論述:看不到鬼神仙人,不能說其不存在,魂魄與生俱來,並相伴終身,在古代人人皆知。當魂魄不在體,丟魂少魄的時候,人會生病,古人會採用招魂法(民俗稱叫魂)將其找回,人病可愈。當魂魄全部離去人體,人即會死亡,古人會有專門的禮典來祭祀。而現代人們也延續了古人的這一做法,比如小孩生病了,民俗會叫魂招魂,清明節人們會拜祭已故的親人。葛洪直言不諱地告訴世人,魂魄是人疾病,生死的關鍵所在,不懂魂魄的醫療是片面、不正確的,無法真正解決人類的疾病問題。

 

四、傳統中醫文化的斷層——不知魂魄,何談中醫?


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摘要】中指出:「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缺乏關於神魂魄理論的內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因涉嫌唯心論,從教材中徹底刪除,至今未能恢復,致使許多青年中醫不知神魂魄為何物,或對其存在很大誤解。神魂魄理論是中醫理論中的瑰寶之一,是科學理論,值得認真發掘整理,應該在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恢復其相關內容。」


傳統中醫文化已經「失魂落魄」了,失去了最具「靈性」的部分,「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殼,很少有人知道它真正的含義了,從有史以來的古籍經典到現在的量子物理科學、醫學,無不證實「魂魄」是人體生命本然存在的事實,現代人的肉眼局限於三維空間,而古時候的人松果體的功能沒有退化,具有透視功能,所以能內觀到己身的魂魄。葛洪在《抱樸子》裡多處有對「內視」的描述:「思見身中諸神,而內視令見之法,不可勝計。」「內視於無形之域,反聽乎至寂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眾多古籍經典中,關於「魂魄」的記載也比比皆是:


《說文解字注》曰:「魂,陽氣也。魄,陰神也。」


《黃帝內經》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


《抱樸子》曰:「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


哲學家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魂魄不得相離,二者相離,則不得其和而死矣。」


明代神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對魂魄離體的記載:「有人臥則有身外有身,一樣無別,但不語,蓋人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這和世界各國及央視報導的瀕臨死亡體驗中,靈魂離體的場景是一般無二的,可見古人用透視眼所觀到的靈魂,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現代人功能退化看不到,因無知而不識,不明,這正是傳統文化和中醫斷層的根本原因。



現代科學也已證實靈魂的存在:


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爵士,因發現眾生靈識不滅而榮獲了1963年諾貝爾獎,在他的得獎論文中說過: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


英國醫生山姆在搶救瀕臨死亡病人的時候,用科學實驗證明了瀕臨死亡的人靈魂出竅,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


最新的量子科學證明量子的特性就是靈魂的特性,靈魂就是聚之有形的量子、超弦;量子糾纏證明了千裡治病真實不虛、CCTV對湖南「再生人」的報導、唐山大地震100位瀕死者的調研以及全球都在進行的各種瀕死體驗…這些都證實了人體靈魂的真實存在。

 

五、葛洪論思神守一,天人合一。


葛洪首次提出以「玄」為宇宙本源的本體觀,《抱樸子內篇》的不同章節裡均有論述,比如《暢玄》中的玄,《道意》中的道,《地真》中的一,都是指宇宙本源,都是玄,無所不在,無所不有,宇宙一切皆從玄出。思神守一的思想來源於老子《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魄」注為「魂魄」。「營魄抱一」即魂魄合一,形神合一。葛洪十分重視「思神守一」,《抱樸子內篇·辨問》曰:「知守一養神之要,則長生久視。」《地真篇》曰:「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真正的中醫是站在宇宙全息上看人體,從多維空間看疾病真相,解決魂魄的問題。能夠魂魄合而為一,即是真正健康的人,即能達到思神守一,天人合一的狀態。葛洪在《抱樸子》中多次提及修身立德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性,葛洪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意思是,人不能尊道貴德,以正心修德為本,而只外求執著於術數和方技(包括丹藥)這些法和術的層面,都不能做到健康長壽的。所以在《抱樸子·道意篇》才有:「明德唯馨,無憂者壽。」葛洪認為仁信立德是修身的根本,只有厚德才能載物。這種「以德濟生」的理念與儒家的「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等觀點相同,均視修德為養生之本。葛洪進而《抱樸子·外篇詰鮑卷》中說:「聖人, 與天地合其德者也。」這與《莊子·天地》所云如出一轍:「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可見此「以德濟生」的觀點符合聖人之道,凡夫俗子通過修身正心,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葛洪作為一代神醫,對儒道、中醫藥學、化學等領域都有卓越的成就,特別對人體魂魄觀的闡述,傳承了上古祖先的智慧,論說了魂魄隨人而生,與人的生死疾病息息相關。他注重醫德醫風,告誡世人德全者無病,正心修身,明明德於天下之德,人人皆可成聖賢,天人合一,無疾而終。這對當代人們深入發掘傳統中醫文化,正本清源,探究人體生命科學,及在醫學上的應用具有重要深遠的影響,值得認真的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1】張松輝《抱樸子內篇》中華書局 2017

【2】邢汝雯《黃帝內經》靈樞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

【3】邢汝雯《黃帝內經》素問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

【4】【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十三經清人註疏中華書局

【5】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



相關焦點

  • 葛洪為何棄儒入道結緣羅浮山
    嶺南有幸,中國有幸,羅浮山之有葛洪,正如廬山之有慧遠,開啟了一段輝煌的文化歷程。從此之後,名人名山,相互輝映,蔚為中國人文山水界的一段千古佳話。時至今日,我們完全可以說,葛洪與羅浮山的因緣際合,是中國道教思想史重中之重的篇章,是中國醫學史、中國化學科技史大書特書的段落。自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在羅浮山隆重召開,由惠州市社科聯編著的《葛洪與羅浮山》一書終於面世了。
  • 陰盡陽純如天清,成就聖真大羅仙,道教魂魄抱一的仙道觀!
    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 這5部關於霍金的優秀影片,能讓孩子快速了解當代最重要的科學發現,還很勵志!
    視頻來源:公眾號「柴知道」他的生平故事,有空可以複習一下:史蒂芬·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 謝陽舉、朱韜:論侯外廬先生對道教思想史研究的貢獻
    學界對侯外廬先生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卓越成就已達成共識,並對其研究先秦思想、漢代思想、經學思想、佛教思想、宋明理學思想、明清啟蒙思想等課題的內容、方法、貢獻都作了專文討論。相比之下,侯外廬先生對道教思想史的研究還鮮有人關注,這不只影響到我們對侯外廬先生學術成果、學術貢獻的認識,也使國內道教研究史的回顧顯得不夠全面。
  • 三魂七魄如何影響人體
    生命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魂魄主導著一個人的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魂魄離開軀體後人就會死亡。人有三魂七魄,正常死亡之後,有一個「往生魂」(主靈魂)回天界,可以去投胎;第二個魂入墓成了「守屍魂」(肉體魂),陰宅風水就是通過「守屍魂」影響子孫後代;第三個「因果魂」(覺魂)根據在世時的功德上天堂或是下地獄,有些神婆查事就是請這個下地獄的「因果魂」上來。
  • 李超傑: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
    書中所收文章既有對張先生萬有相通哲學體系的最新研究,也有對張先生在黑格爾哲學研究方面卓越成就的細緻梳理。在此,我們刊發張世英先生弟子、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傑先生的論文《論張世英對黑格爾學術的貢獻》,以便讓讀者更為全面地了解張世英先生的學術人生。
  • 論當代科學哲學動態先驗論路徑的實用主義闡釋及其超越的可能性
    摘要:在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過程中,與自然主義相對的先驗論進路的影響逐漸擴大,這一新路徑試圖將自然主義理論結構的平等原則打破,而主張分層性與功能化先驗原則。這種純粹實用闡釋仍難以真正勾勒出科學進步與合理性的內在理性邏輯,只有最終回歸感性的科學實踐之中,我們才能將科學理論的結構及其相應實踐活動的一致性和同構性展現出來,進而全面揭示當代科學哲學發展的新可能性。
  • 《文心雅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巡迴展
    這種聯繫成為表現於國畫演進過程並影響其發展趨向的基本規律或法則。憑藉繪畫方式,古人在抒情寫意、暢神寄懷的審美自由中陶養、表現和揚厲「止於至善」的君子風貌,也成就了今人依然讚嘆不已的卓越藝術品格。古典品評之所以始終強調人品與畫品的統一,以至於每以人品論畫品、每由人格評畫格,其底蘊就在於維護和強化國畫陶養人格、化育心性的社會功能。中國人也因此更加看重作為生活實踐的繪畫。
  • 出馬仙:三魂七魄是如何影響人體,人死之後多久才能再投胎?
    出馬仙:三魂七魄是如何影響人體   葛洪在《抱樸子》中說:「人無賢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生命是由靈魂和肉體組成的,魂魄主導著一個人的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魂魄離開軀體後人就會死亡。人要死時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
  • 新冠中隕落的學術群星
    」之父,曾被譽為「當代最有趣數學家」, 因新冠肺炎逝世,享年82歲。)他有無限的好奇心,在博弈論、編碼論、幾何、數論、群論、拓撲甚至量子力學理論等多個領域都做出了貢獻。之所以被稱為「最有趣」,是因為他在娛樂數學(Recreational mathematics)領域裡做出了許多創造性成就。 康威將1969至1970的這一年稱為自己的「神奇之年」。
  • 學術觀點|潘紫霓:試析《沉香屑·第一爐香》對《華倫夫人的職業》的重寫——兼論蕭伯納對張愛玲的影響
    關鍵詞:張愛玲; 蕭伯納; 互文性; 重寫; 影響;愛爾蘭裔英國作家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被普遍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戲劇史上最重要的劇作家,於192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國內最早關於蕭伯納的介紹,始於陳獨秀1915年發表在《青年雜誌》上的文章,潘家洵、林語堂等人都曾積極參與蕭伯納作品的譯介。
  • 葛洪:拐杖支撐身體 雙手成就夢想
    店中,一名拄著兩根拐杖的中年男子便是這家小店的店主葛洪。今年45歲的葛洪是該鎮黎明村的一名村民,十幾年前,葛洪生了一場大病,導致下肢無力,無法正常行走,只能藉助拐杖緩慢挪行。失去勞動能力的葛洪一直在家休養,看著日漸年邁的父母不僅要上班工作,還要照顧不能行走的自己,葛洪心裡很不是滋味。
  • 「科學文化與智能時代的倫理」研討會暨上海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會議吸引了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師範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海軍醫學院、嶽陽醫院等高校和學術機構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參與,圍繞科學文化、醫學倫理與生命倫理、人工智慧倫理及科學技術哲學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跨學科
  • 道家的「道德論」、佛家的「空無觀」對醫學的影響多大?
    《道心醫學》(簡稱「道醫」)是根據《黃帝內經》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的經典濃縮匯合成的醫學,「道心」的含意是:道是指道家的「道德論」,心是指佛家的「菩提心」,由菩提心延伸的「空無觀」。「道德論」講的道德不是大家日常說的人行為中的道德,而是宇宙的道德,「道德論」是從虛無到實有的道家學說。道者,生天地萬物,為萬物主宰;德者,得道用道也,遵守道的自然法則。道家的「道德論」一直貫穿著《黃帝內經》,醫學路徑是:從認知生命開始。即從無到有,實有的物體都是從虛無的氣體派生而出。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是天德流動和地氣相拍擊,人的生命才產生。
  • 徐文兵:不知魂魄,何談中醫!
    葛洪在《抱樸子》中說:「人無賢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時至今日,傳統文化屢遭破壞、打擊,中華文明逐漸湮沒消失,「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殼,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義了。現在是到招魂的時候了。要解釋「魂魄」,就必須先說「神」。我在《精神》一文中重點介紹了「精」,在本篇就得說說「神」。
  • 傳統文化「生命與生死」研討會
    祂以易學符號系統的象、數、理(陰陽、五行、八卦、十天幹、十二地支、六十四卦、河圖洛書等)為核心表達方式,以伏羲、軒轅黃帝、老子、莊子的學說為基本出發點,以至道修煉、醫術、術數為三大主要實踐、實證手段,以人體、人事、人類社會及自然界為四大實驗室,以哲學為潛在表達,以宗教為顯在表現,以人類大腦最深層次的元神功能為思維出發點,以自身性命實踐為中心,以指導科學為當代最新應用。
  • 用生命教育影響生命
    兒童只有體驗了生命的快樂、感受了生活的美好、經歷了精神的富足,才會珍惜生命、成就生命,才會快樂生活、幸福生活!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生命教育在這一階段,有其實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用生命去影響生命」,讓兒童在生命的源頭有豐富的生命體驗,感受生命的喜樂,把對生命的熱愛、尊重、理解融入心底,這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場域中,抓住下面三個核心問題,幫助兒童感性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將是兒童一生的財富。
  • 國醫大師張大寧:腎為人體生命之本
    張大寧認為人體的整個生命活動都與腎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腎中的精氣是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古人對腎重要性的認識「腎」是中醫髒象學說的重要內容,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較為全面的論述。隨著醫學的發展,關於腎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深入。
  • 《傷寒論》六經與《內經》六經有何區別?其成就如何?
    《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外感疾病辨證論治的專書,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歷代醫家推崇備至,奉為圭臬,對祖國醫學的主要貢獻總結如下:1.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備的經典著作,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胡文祥:交叉科學書寫輝煌未來
    作為我國交叉學科研究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我國知名交叉科學專家、北京市特聘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選人胡文祥博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大力倡導交叉邊緣新學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就。創新年少成名 領航交叉科學胡文祥,1961年11月7日出生於湖北省鹹寧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