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遠去的奇異地名
剝狗橋
在今吳涇鎮境內,劍川路北,寶秀路西。相傳清嘉慶年間,當地原有一條清華浜,浜上無橋,北岸一位附近村民繞遠路到南岸時,被南岸人家的狗追咬受傷,傷者便將狗打死,並剝去狗皮。狗主人與傷者兩家都感不平,訴至縣衙,並欲鬥毆。縣官判定,狗主人家族須在清華浜上修座橋,但傷者家族不得另外尋釁。狗主人的一位富紳同族承諾出資修橋。橋建成後,因這一緣故,有了「剝狗橋」之稱。當地村宅亦以橋名。1985年後因城市建設拆遷湮沒。
聽起來好殘忍,當年的地方變成了今天的楓樺景苑
河圈裡
位於龍吳路西,六磊塘南岸。原為世代相傳的老宅基,因三面環河而得名。1958年,土地被徵用,村宅湮沒。
河圈裡因三面環河而得名,不過看上去也就兩面半嘛
韭菜街
歷史道路。位於原閔行老街東南部。據清同治《上海縣誌》載:「張必榮、字季華,歸安人(今浙江湖北人)。鼎革時奉母梅民避亂迂盜,母子赴水,籍枯木浮至閔行,遂家焉。梅喜食韭,必榮種韭養母,人乎其裡為韭菜街,卒附祀孝悌詞。」
母親喜歡吃韭菜,兒子就開荒種韭菜,讚一個!
秦皇道
歷史道路。位於原閔行鎮(閔行鎮即現在的閔行區江川路街道,俗稱老閔行)西面,即今滬閔路南段東側。據傳為秦始皇觀海時築,故名。
南面分明是黃浦江啊,莫非北方的皇帝到了南方把江當成了海?
牛橋
歷史橋梁,位於原閔行鎮西部。最早記載於明代弘治《上海志》,稱小母子橋。在1920年前為木橋,1920年募資翻建成石橋。橋西是大片農園,農夫常牽牛過橋,故此橋被民間俗稱牛橋。1953年拆除。
因農夫常牽牛過橋而得名
竹安齋
歷史園宅。位於原閔行鎮橫涇港啟秀橋(已廢)西。據清嘉慶《松江府志》記載:竹安齋在閔行,董氏別業,董其昌讀書處,有元時柏二,今萎其一。
相傳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在此讀過書
瘞骨塔
歷史慈善設施。位於今新閔路戚家橋西下堍西南部,據橋約50米處。清末由普安堂設立。塔身為四方形,磚木結構,高約5米,長、寬各約4米,葫蘆式尖頂,瓦蓋呈廟宇式樣。四面離地約2米處各開一個半圓形洞口,死嬰由此放入。1949年前後廢圮。
瘞骨塔曾是故去嬰兒的安息地
天字號
位於原華坪路街道東南部,淡水河以西,東一號河南岸。據傳,明永樂進士蔣性中的幼子住在此地,因兄弟間他排行最小而不服,自稱「天字第一號」,故此地以「天字號」得名。
虹橋與後虹橋
閔行北部的「虹橋」大名鼎鼎,閔行地區南部也有過「虹橋」。這個「虹橋」位於原碧江路街道東北部,北竹港以東,西二號河北部。清康熙年間,當地人虹圖董在竹港上建一木橋,名「虹橋」。後在虹橋附近出現的村宅因橋得名;「後虹橋」位於北竹港以東,與那處「虹橋」原屬同一自然村,1955年分出後稱「後虹橋」。
墳園裡
原是一處自然村落,位於橫涇港東、東二號河北。民國初年,閔行鎮人李衡齋在此買地建立墳園,並建了幾間房屋供看墳人居住,故名。上世紀60年代,原址改作牧場,村宅湮沒。
那些滄桑的集鎮故事
如今的閔行區有14個街鎮工業區,你可知道,下面這些地方歷史上也曾是閔行的街鎮,而且頗有來歷。
陳行
在今浦江鎮北部,陳行公路與陳中港交會處西南,周浦塘北側。明太祖朱元璋所封的上海城隍秦裕伯身後即葬在陳行,他的後人亦多居於此。明萬曆年間浙江陳姓商人在此開設木行,故名。
題橋
在浦江鎮東北部。相傳明初時,秦裕伯曾為當地的長浜石橋題名「大通橋」,俗稱「裕伯題橋」,簡稱題橋,地以橋名。
塘口
在今天浦江鎮的北部,臨近黃浦江;因地處周浦塘入黃浦江口,故名。約清同治年間形成集市。
朱行
在今梅隴鎮,依澱浦河。宋代,朱氏世居於此,稱朱家巷,後諧音稱朱家行,簡稱朱行。清乾隆年間稱朱行鎮,同治年間疏浚春申港後漸盛。
曹行
在區境中部,今屬梅隴鎮,一名曹家行,過去明代要員曹閔宅曾居於此,故名。清初形成市集,嘉慶時稱曹家行市。清末在鎮西馬屯港上建石拱橋,名曹家橋,所以當地也叫曹家橋。
紀王
今華漕鎮西北部,北近吳淞江。過去吳淞江潮水肆虐,鄉民認為潮水是楚霸王項羽所化,稱「霸王潮」,因此立祀紀王廟,希望用楚漢戰爭中曾成功欺騙項羽的劉邦大將紀信之力,鎮住「霸王潮」。明萬曆年間稱紀王廟鎮。
諸翟
今屬華漕鎮。名字由來,一稱世居諸、翟二姓大族得名,也有稱因當地沿河堤多紫薇,故有紫堤之名。興起於明代前期,弘治年間稱諸翟市,清乾隆年間稱諸翟鎮。諸翟是明末抗清志士侯峒曾故裡。
塘灣
塘灣:在今吳涇鎮,俞塘與櫻桃河交匯處。因此地恰處於俞塘的河道轉彎處,故而得名。清代中葉稱塘灣市。
吳會
過去也稱吳會街,在今天的馬橋鎮。原名吳匯,後人取《滕王閣序》中「指吳會於雲間」句,改名吳會。
圖片來源:閔行報社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