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許多地名都很有意思,什麼奶子房、小西天,外加各種胡同和斜街,其實,在這些奇葩地名的背後都有很多故事,這些故事就算是老北京都不一定清楚。
某某窯、呼家樓
北京有很多窯,大北窯,黑窯廠街,劉家窯,大瓦窯,小瓦窯,崔家窯、鮑家窯、鄧家窯、嚴窯、魏窯等。
為什麼這些地名都帶一個窯字呢?
是因為當時明成祖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陝西工匠湧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窯逐漸增多,併集中在南城一代。當時的窯主要生產磚瓦,這些都是興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大北窯向北二、三裡,有地名「呼家樓」,相傳此處有一呼姓財主,蓋了樓(也就2層),高高地俯視低矮的民居,久之成為附近的地標。被過往行人將此地稱為「呼家樓」。
南禮士路
在20世紀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門頭溝等郊區的交通非常不便,於是在阜成門附近租驢前往,成了當時普通家庭的最佳選擇。因此在阜成門附近出現了一條「驢市路」,專供行人租驢西去。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雲觀,此處經常舉辦廟會,於是騎驢遊白雲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直到解放後,在調整地名時,由於此處已不再租驢,且「驢市路」不夠文雅,就將此路改稱禮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禮士路。
五棵松
清代時,此處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圍有五棵高大的古松。當時的人們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於是行人們就相約在五棵松樹下碰頭,然後結伴而行,五棵松這個地名於是從此叫開了。後來1965年國家修建地鐵,由於技術問題,使得這五棵松樹相繼死掉,為了紀念這個地名的歷史意義,在此處補種了五棵松樹。
蘋果園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裡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只種蘋果。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當然,後來這裡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已經叫開,沒有改變。
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遊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忘,但由於年事已高,不能經常出遊。乾隆皇帝事母至孝,於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澱鎮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十裡的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像蘇州的街道,而且裡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被焚毀,此後就名存實亡了。
天橋
天橋是古代天子每次祭天時要經過的橋,因為只有天子能走,故稱天橋,而天橋下就是著名的龍鬚溝了。最早的天橋是由漢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觀。光緒年間改為石橋。而後,在民國時期,又經過新的修改,使得原本天橋不復存在,但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長椿街
長椿街本叫「象來街」。古時皇族很喜歡大象,用他們來搬運物品,拉車。於是就在長椿街附近安設了一些馴養大象的府邸。但是後來由於馴養大象的費用被層層剋扣,這些地方便無力再馴養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後改為長椿街。
燈市口
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二裡許,即現在燈市口地區。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民間稱為燈節。舊時北京人過燈節不僅要吃元宵,還要逛燈市。北京燈市由來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時皇帝還曾賜百官放假十日以慶祝燈節,燈市放燈時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遠近遊觀者不下萬人,燈市口之名便因燈市而起。
東四十條
古代北京城裡有很多牌樓。在古代西單處,有一個牌樓,稱為單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位於北京偏西的位置,則稱西單牌樓,後簡稱西單。東單的得名與此相同。至於西四,就是從前在西四這個地方有四個牌樓,又因為這個地方處於京城偏西的位置,故稱西四牌樓,後來簡稱西四,東四的得名與此相同。而東四十條則是因為當時的東西的第十條胡同比較寬廣,通了公交車,公交車站的站名就簡稱為東四十條,後來這個地名就這樣傳開沿用了。
奶子房
奶子房位於望京北邊崔各莊鄉,當時是崔姓農民的聚集區。關於這個名稱的說法有很多,最具說服力的有兩種,其一說為奶子房是清朝皇宮裡挑選奶媽的地方。其二說為奶子房的地名源自元朝,當時這裡有養馬場,並為蒙古貴族提供馬奶,稱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發展成東西兩村,稱為馬奶子東村和馬奶子西村。騷子營位於圓明園西側,近曾是蒙古兵軍營,因漢人蔑稱蒙古兵為騷韃子而得名。
王府井
王府井由來,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闢出了王府井,不過當時被稱為「丁字街」。明成祖時在此建了十個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這些都是史料上記載的了,現在到王府井逛街,街頭的廣播裡就有這些介紹。
王府井由於它的知名,各種記載非常豐富,正史年鑑,野文逸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傳說。
酒仙橋
原來的壩河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就是酒仙橋,酒仙橋的邊上,有座酒仙廟。傳說橋修成的這天,誰也不敢第一個走過去,都怕自己的福氣小,衝了橋的運氣。等到太陽偏西了,來了個推獨輪車的花白鬍子老頭兒。小車兩邊各裝了兩簍酒,直奔橋而來並輕鬆推上了橋,大伙兒說這老頭兒力氣不小,準有福氣。誰知話沒落音,那推到橋頂的獨輪小車向右一歪,兩簍酒越過橋翅兒,掉在河了裡。出乎意料的是,老頭兒瞧也沒瞧,飛快地推著小車,過橋轉眼間不見。大伙兒琢磨,兩簍酒掉在河裡都不要了,真奇怪。有細心人還說道:小車的一邊二百多斤,另一邊空著,還飛快地推著走,凡人誰有這本事?準是神仙!正議論著,忽然一股酒的香味從河水裡飛出來,遇仙人,又有了好酒,於是,有人提議這座橋就叫酒仙橋。
那些改了名字的老地名和名存實亡的老地方
接下來,我們來探訪多個已經或正在消失,經歷多次更名以及有名無實的老地名,希望能簡單勾勒出北京老地名的生存現狀。
東北旺和西北旺這兩個地名,據說都是從楊六郎那兒來的。東北旺和西北旺,最初叫東北望和西北望。當年宋遼開戰,佘太君帶領幾個兒子在居庸關的金沙灘擺開戰場。楊六郎跟遼兵大戰,佘太君在百望山看兒子打仗。楊六郎一會兒打到東,一會兒打到西,打到唐家嶺,佘太君看不著了。於是留下了幾個地名,佘太君往東望的地方叫東北望,往西望的地方叫西北望。後來漸漸變成了東北旺和西北旺。
也有一種說法,西北旺和東北旺的地名形成於清朝初年。當地百姓因不滿清朝統治,起名叫西北望和東北望,後來訛傳成西北旺和東北旺。
頤和園東門外的六郎莊,原名牛欄莊,因附會楊六郎的故事而改名六郎莊。
明朝時期,這裡南有八條溝渠,西有十裡西湖,地勢平坦,水源充裕,是頂好的畜牧地,明代形成村落叫「牛欄莊」。清朝民間附會楊家將故事,改稱今名。
據說,慈禧太后曾乘船由皇宮來頤和園,當駛過繡御舟漪,便問東岸的村莊什麼名字。屬羊的慈谿聽說村名叫做「六郎莊」時,認為與「六狼」諧音,對自己不利,便下令改為吉祥莊。
不過,慈谿的蠻橫之舉並沒有被當地居人所接受,私下裡人們還是稱之為「六郎莊」。
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南部,廣渠門內大街南側。原名官馬圈,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此地為正藍旗八旗兵飼養馬匹的地方,據傳當時有馬圈二十餘間,最多時有馬近百匹。
滿族是一個以騎射徵戰著稱的民族,所以各旗營中均備有戰馬,俗稱「官馬」,並由專人飼養。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開始這裡被稱為「官馬圈」,其附近的街巷被稱為「官馬圈胡同」,並延續200餘年,至1965年改稱「觀馬胡同」。
「馬甸」原稱「馬店」,意為「馬匹交易之地」。據史料記載,從明成化年間開始,明朝官方在這裡與來自蒙古的馬販子進行馬匹交易。清朝,這個傳統得以延續,康熙年間這裡開始形成村落,因居民多從事馬匹交易,俗稱「馬店」。民國以後,由於地勢低洼,每年積水如甸,這裡漸漸改稱為「馬甸」,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亮馬河,原本是叫做晾馬河,這個名字背後有兩個故事。相傳,早年間來京客商的馬車隊在進城之前,都要在這裡給馬匹洗塵,洗完後還要將馬拴在河邊的大柳樹上,等馬身上的水晾乾後再進城,以圖吉利。因此,這條河被稱為「晾馬河」,後諧音為「亮馬河」。
還有一個傳說,歷史上的亮馬河一帶水源充足,牧草豐盛,明永樂年間皇家的御馬苑就設在這裡,於是將臨近的河流稱為牧馬河。每次皇家使用前,馬匹都要在這裡清洗和晾曬乾淨,所以此河被稱為「晾馬河」,後諧音為「亮馬河」。
過街樓曾是北京寺廟建築的一種特殊形式。位於老宣武的觀音院曾被一條胡同一分為二,東西兩院之間通過過街樓相接,樓下有一個供車馬通行的門洞。據說,觀音院過街樓兩面都刻著字,南面鐫刻有「覺岸 」二字,北面有「金繩」二字。早年這裡是通往京師第一監獄的必經之地,押運犯人的時候,「金繩」迎面而來,意味法律的準繩不可動搖,而犯人刑滿釋放回來的時候,看到的則是「覺岸」,意思為重新覺悟﹑回頭是岸。
觀音院過街樓曾是老北京唯一殘存的過街樓實物,一直被保留到了上世紀末。1998年修建菜市口大街時,它成了北京市區內最後一個被拆除的過街樓。
嚴格地說,熊貓環島應該算不上特老的地名。這個曾經位於北辰路與北土城路交會處的環島是北京快速發展的產物,也終因發展太快而被淘汰。1990年,熊貓盼盼被選為十一屆亞運會吉祥物,四川省專門趕製了一座漢白玉熊貓雕塑送給北京。雕塑被安放在當時的亞運村村口,雖然一直沒有官方命名,但熊貓環島的名稱早已被約定俗成並廣為流傳。
後來,為了給地鐵10號線和奧運支線讓路,熊貓雕塑被迫「搬家」,熊貓環島的稱呼也由此逐漸消失。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老北京史料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