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鬥感應三則:臺灣黃史宗師為蔣經國醮星獲大驗證!

2021-02-14 太乙玄門

諸天氣蕩蕩,我道日興隆!

是斯人速臨斯地,非吾道莫入吾門!

隨緣轉發,功德無量!合作、投稿:小編微信efeichunjin

採編:茅山君

55.55.55...55.55.55.......

杜鵬舉父母修南鬥延生醮驗 

京兆杜鵬舉,相國鴻漸之兄也。其父年長無子,歷禱神祇,乃生鵬舉。二三歲間,終年多疾,十歲猶尪劣怯懦,父母常以為憂。太白山道士過其家,說陰陽休咎之事,因以鵬舉甲子問之。道士曰:此子年壽,不過十八歲。父母大驚曰:年長無子,唯此一兒,將以紹續祭祀,如其不永,杜氏之鬼神,將有若敖之餒乎!相視瀝涕,請其禳護之法。

55.55.55...

道士曰:我有司命延生之術,但勤而行之,三年之外,不獨保此一兒,更當有興門族、居大位者。父母拜而請之,因授以醮南鬥延生之訣,使五月五日,依法祈醮,然後每日所食,別設一分,若待賓客,雖常饌亦可設之,如是一年,當有嘉應。父母勤奉無闕,致醮之夕,有物如流星墜席中。(公眾號:太乙玄門)    

一年之外,忽有青衣吏二人,過憩其門,留連與語,吏曰:主人每日常饌,亦設位致饗,何所求也?具以前事白之,吏曰:司命知君竭誠,明年復當有一子。此之二子,皆保眉壽,其名有一邊著鳥,向下懸針者,當居重任,必為相國。所食自此無煩致享。明年果有此子,兄弟俱充盛無疾。自是兄名鵬舉,終安州都督;弟名鴻漸,為國相、西川節度使。並壽逾九十,終身無疾。(公眾號:太乙玄門)

諸葛武侯醮本命故事        

據《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自知年命不久於人世,於是設北鬥齋,期望通過醮星禳解災禍,延長陽壽。於穹廬之內,設立燈壇,披髮仗劍,至心醮鬥。告誡守衛將士,不得擅自進入穹廬之內。後來魏延因為戰事危急,進入穹廬之壇場,致使大風吹滅了本命星燈,諸葛亮延壽的希望也因此破滅了。(公眾號:太乙玄門)

據《雲笈七箋》記載,道士醮星禮鬥的時候,可以燃燈七盞,分別代表自己的命、身、祿、官職、奴婢、妻子、遷徙、財寶之類,北鬥會通過燈光的明暗來昭示吉兇。以明亮為吉利,晦暗為兇,如果滅了則為大兇,不可救矣!所以魏延踏滅武侯本命星燈,致使醮星不成,武侯出師未捷身先死,豈不可嘆?  (公眾號:太乙玄門)

臺灣黃史宗師為蔣經國醮星驗

臺灣當代道教宗師黃史,其祖父是革命先烈黃興。在臺灣道教界、政界有著非常高的聲望。2011年,就推測馬英九要連任,算卦非常靈驗。不僅如此,而且精於道教其他術數。    

據說當年蔣經國病重,癌症晚期,於病榻召見黃史,說:「我現在還不能死啊,我還想多活幾年,把臺灣建設好。」黃史問:「總統還想再活幾年?」蔣經國說:「十年就夠了。」黃宗師說:「可以的,我幫你求一求看吧?」 (公眾號:太乙玄門)

於是召命弟子,齋戒沐浴,設立星壇,為蔣經國先生求延壽。齋期為四十九天,壇上香雲繚繞,燈火輝煌。幢幡寶蓋,莊嚴壇場。香燭水果,供養高真。步虛聲透徹雲霄,青詞表章,申奏天曹,果然是「功曹捧書去,仙官降福來。」    (公眾號:太乙玄門)

齋期圓滿,黃史宗師告訴蔣經國先生說:「我已經向天庭為您求了十年陽壽。」果然,蔣經國先生的病情很快就好轉,身體也逐漸康復,蔣經國先生利用這十年時間,大力建設臺灣。其最後十年時間,是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好的時候。  (公眾號:太乙玄門) 

轉發、點「再看」,或打賞是對玄門採編者的最大鼓勵

劉載之誦密誦神咒《天蓬咒》獲大驗證!

77、斷傳染符

78、喪鐘為「裸猿」而鳴!

79、大自然擊殺人類,是地球在消除病毒嗎

80、人類其實是病毒

81、神出手攻擊淫穢人

相關焦點

  • 禮鬥宜忌及講解
    莫待星災臨限日,恐君無據向黃泉。所謂社,就是結社,結社就是邀請一批志同道合的道友,一起禮鬥。一般在家居士,一起禮鬥,信念凝聚,感應更大。也可到宮觀裡去,和師父們一起禮鬥,功德同觀。第三宜信儒風道扮事非輕,拜鬥朝天最上因。
  • 蔣經國臺灣「打虎記」
    待到他在臺灣掌握大權後,以其獨特的思維與做法,讓蒼蠅與老虎在他面前都不敢造次 特約撰稿 張友驊 發自臺北 自稱從政為學「壯志未酬」的前「監察院」長王作榮,自辭卸公職後已很少從事政治活動,唯獨在馬英九初登大位派某位新貴向他請益時,才勉強赴會。當天雙方談論的議題是臺灣官場如何禁絕貪腐成風?
  • 什麼是禮鬥
    什麼是禮鬥?道教中認為祈禳北鬥,可以消災解厄,保命延生,三國中諸葛亮正是希望用禮鬥之術.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禮鬥,俗稱拜鬥。是向上界鬥真設醮供養,以求延生賜福,消災解厄。禮鬥為道教傳統獨有之科儀,是華夏民族對星宿的崇拜而生的敬仰,與人的生死禍福有關。
  • 蔣經國與臺灣「解嚴」
    20年前,風燭殘年卻在島上擁有絕對權威的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時起,臺灣解除「戒嚴」,從而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這樣做實際上也是利大於弊,對內爭取民心,緩解社會衝突,化被動為主動,對外順應潮流,改善對外形象。他因此爭得政治變革的主動權,掌握了歷史的主動權,一個新的時代由此開啟。
  • 臺灣蔣經國終結兒子接班真相披露
    或者,就對我這號星標,點擊左右角「陌上飛花花」,再點右上角三個點點點,選擇一下「設置星標」就好了。來源:文匯網(摘自《蔣孝武接班夢碎——臺灣政壇風雲系列之七》)在長期糖尿病的折磨下,他的眼睛、手腳、內臟均發生病變,臺灣政壇提早進入了必須面對「後蔣經國時代」權力傳承的問題。坦白說,自 1950 年代開始,蔣家站穩在臺灣的統治後,蔣介石與蔣經國就已屬意蔣孝文,刻意地栽培他,盼望他能成為蔣家第三代權力傳承的目標人物。在蔣介石父子精心設計安排下,蔣孝文擔任臺灣電力公司駐金門島最前線戰地經理,並在軍方全力配合下,快速完成了金門全島的電力工程建設。
  • 臺灣民眾何以懷念蔣經國
    首應提到的,是「十大建設」,包括高速公路、國際機場、港口、鐵路電氣化、大鋼廠、大造船廠、石化工業和核能電廠等等。有些項目,今天看來也許無甚了得,但在40年前都算先進事業,為臺灣的工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在推動「十大建設」的過程中,有些事可見蔣經國用人行事風格之一斑。
  • 蔣經國遇刺,改變臺灣命運的一槍!
    1970年4月,已被欽定為太子,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即將履行他的第五次訪美任務。早在1969年,蔣經國第四次訪美結束後,已經在康納爾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的黃文雄便從擔任國會議員助理的康大同學那裡聽到蔣經國將有第五次訪美的消息。
  • 蔣經國的後人
    1942年,蔣經國的秘書章亞諾為其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孝嚴、孝慈。 常惹得蔣經國生氣,甚至綁起來打。1960年蔣孝文與徐乃錦(徐錫麟的孫女)在美國完婚,隔年女兒蔣友梅出生。蔣孝文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因病在床上躺了18年,因喉癌在臺灣病逝。
  • 倘若當年蔣經國選擇了【林洋港】 臺灣會怎麼樣?(臺灣)
    「二月政爭」是指臺灣在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後國民黨內及政治圈的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主角為以當時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為首的「主流派」,及以李煥、林洋港等為主的「非主流派」。兩派的政治角力在1990年2月之後逐漸白熱化,因而得名。
  • 重新思考臺灣民主化:絕非來自蔣經國的良善
    在大陸,不少人都強調蔣經國在臺灣民主化扮演的關鍵角色;在早期的學術文獻中,也的確有部分論文強調蔣經國的民主信念。問題是,蔣經國到底是主動推動了民主改革,還是受到環境壓迫不得不然?理解蔣經國的角色,不只是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而是可以真正讓我們理解臺灣民主化的動力與原因。
  • 禮鬥的作用與含義
    道教中認為祈禳北鬥,可以消災解厄,保命延生,三國中諸葛亮正是希望用禮鬥之術.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         拜鬥的含義  拜鬥也稱之為朝真禮鬥,禮拜北鬥星君,而拜鬥仍是道教獨有的一種為人消災、解厄、祈安、轉運延壽之科儀。
  • 臺灣作家:蔣經國對臺灣民主有功,歷史應當給他公道評價
    拙作《蔣經國是不是改革者》刊出後,引發不少迴響。該文原系《蔣經國日記揭秘》之節錄,由於版面所限,無法盡展全文,為免滋生誤解,特別再做補述。如果拿改革來作比喻,蔣經國雖然不是改革者,但他對臺灣民主還是有功的。對於張祖貽、龐建國兩位先生的回應與指正,筆者敬謹接受並表感謝。事實上,筆者在《蔣經國日記揭秘》一書中也強調,不能因為蔣經國的改革是被迫的,就說他對臺灣的民主毫無貢獻。
  • 臺灣蔣經國總統提倡梅花餐,五菜一湯(悟道法師)
    過去早年,臺灣蔣經國總統他提倡梅花餐,五菜一湯。那個時候臺灣也是經濟比較好,有很多人也是不懂得惜福,吃的都很浪費,所以蔣經國總統就提倡五菜一湯,梅花餐。下面『勞擾眾生』,「勞」是「勞役人民」,「擾」是「擾害百姓」。勞役人民就是不適當的去找人民來服勞役。政府要發動人民服勞役也是有需要的時候,也不能過分的去勞役人民,讓人民產生困擾。
  • 蔣經國去世後鄧小平感嘆:可惜死得太早了
    不久,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鄧穎超在會見日本參議院議長安井謙時,解釋了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的目的,並表示:「為了完成臺灣同祖國大陸實行統一的大業,我們願意同臺灣有關各方面,包括蔣經國先生在內進行商談。」面對北京的和平統一呼籲,蔣經國悄悄改變了對大陸的政策。1981年,國民黨召開十二大,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改變臺灣命運的一槍!1970年蔣經國遇刺事件真相!
    被一群警察壓在身下的黃文雄,不斷從那些彪形大漢的身體裡鑽出頭部或上半身,朝蔣經國大聲呼喊。他的妹夫鄭自才企圖上前營救,也迅速被制服了。其時,黃文雄是在美國康納爾大學讀博的臺灣留學生。在獲保釋期間,他逃離美國,開始了長達25年的流亡生涯。1996年,他回到臺灣,成為「海外黑名單」中解禁的最後一人。那件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被母校政治大學從《校友錄》除名。
  • 蔣經國為何錯選李登輝當接班人?
    在蔣經國心中定性「可以培植的一位人才」,為李登輝後來的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李登輝剛被任命為臺北市長的1978年,蔣經國已經在日記中記錄下,暗中內定李登輝更上一層樓,接任臺灣省「省府主席」。蔣經國時代,出於團結臺灣「本省人」的目的,蔣經國在自己出任「總統」,由出身「外省人」的國民黨人擔任掌握行政實權的「行政院長」的同時,會安排一位臺灣「本省人」擔任相對沒有實權的「副總統」。
  • 蔣經國為何錯選李登輝當接班人
    臺當局因李登輝政治上的懷疑,以「觀察中」為理由,沒有允許他出境參會。但是,李登輝依靠其過硬的業務能力,讓自己進入了當時「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的視線。李登輝對臺灣農業提出的許多合理化建議,在實踐中獲得短期效益。蔣經國多次找李登輝諮詢農業問題。
  • 臺灣的「第一夫人」,今天與往常的日子一樣,一生追隨蔣經國
    1934年,在蘇聯烏拉山區,一名來自白俄羅斯的十七歲女工芬娜,結識遠從中國前來的蔣經國,當時的蔣經國,因為國共交惡,在蘇聯成為「人質」,並曾被蘇共當局「下放」到西伯利亞。蔣經國思鄉思母,情緒低落,遭跟監的同時,只有辛勤投入工廠生活來暫時忘卻煩惱。芬娜在這個時候出現,愛情帶給蔣經國莫大的安慰。
  • 蔣經國與蔣方良
    這一次他對芬娜一見傾心,利用自己副廠長的身份「以權謀私」,經常為她大開方便之門,又像一個大哥哥一樣成天噓寒問暖。果然,情竇初開而且從小缺少父母關愛的芬娜很快就被打動了,和蔣經國確立了戀人關係。(二)  1937年3月25日,蔣經國攜家帶口,終於踏上了歸國的徵途,四月中旬,一行抵達上海。
  • 顧正秋:臺灣「梅蘭芳」,拒當蔣經國外室,苦等坐牢丈夫,甘當15年農婦
    顧正秋與梅蘭芳一個月後,戲校送了一桌燕翅席到梅府,顧正秋為師父師母各備了兩塊衣料,在「梅華詩屋」行了跪拜大禮,從此成為梅派傳人。顧正秋1950年8月,顧正秋的母親在上海去世,身在臺灣的顧正秋無法回去為母親送終,她內心愧疚難安,在臺北邵明寺為亡母供奉了一個牌位,每天都前去燒香,以寄託對亡母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