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裡 · 茹科夫斯基(1783 年 -1852 年)俄國十九世紀初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傑出的翻譯家。其詩作文筆純正、輕快明朗,簡潔有力,韻律嚴格,充滿了芬芳、音響和動力。別林斯基稱讚他 " 使俄國詩歌獲得了心靈 "。又說:" 沒有茹科夫斯基,我們也就沒有普希金。" 著有《傍晚》《俄羅斯軍營的歌手》《海》以及《十二個睡美人》《斯薇特蘭娜》等。翻譯作品《奧德賽》、東方史詩《魯斯捷姆和佐拉布》以及拜倫、席勒的詩歌等。
大 海
作者:瓦西裡 · 茹科夫斯基
無言的大海,蔚藍的大海,
站在你的深淵之上,我為你心搖神移,
你呼吸著,如此生動,為了愛情,你騷亂而不寧,
你,充滿了憂思深冥。
無言的大海,蔚藍的大海,
請把你深藏的秘密向我公開:
是什麼使你飽滿的胸膛起伏不息?
是什麼牽動了你廣闊的胸懷?
莫非是那遙遠的、明淨的昊天
把你從大地的桎梏中曳向自己?……
你充滿著活力,神秘而寧馨,
因它的純淨而純淨:
你煥射著蔚藍天空的燦爛,
映燃著黃昏與晨曉的光昕,
你愛撫它金色的雲朵,
歡樂地灼耀著它的星星。
而當烏雲聚攏,
企圖奪走你的明亮的天空——
你顫抖,你哀號,你掀起浪濤,
奔突著,撕扯仇敵布下的陰霾重重 ……
黑暗隱退,烏雲旋即消散,
然而,你心有餘悸,
仍久久地迴蕩驚惶的波瀾,
雖說天空重呈清明光輝,
可你的安寧終難復歸,
平靜,僅止乎你的表面:
平靜的深淵裡蘊潛著騷亂;
你,如此戀慕天空,為它顫慄動顏。
茹科夫斯基的這首《大海》當屬哀詩。在俄羅斯文學中哀詩是浪漫主義最為盛行的一種抒情詩體裁,被別林斯基稱為 " 具有憂鬱內容的短歌 "。如果說俄羅斯哀詩的黃金時代始於茹科夫斯基的《鄉村墓地》以及那首被譽為 " 俄羅斯第一首浪漫主義哀詩 " 的《黃昏》,那麼《大海》無疑是誕生於詩人創作成熟期和浪漫主義的興盛期的另一首風景哀詩的扛鼎之作。
全詩採用內焦點敘事視角,以抒情主人公 " 我 " 見證海的變化為線索,描繪潮起潮落的海上風景圖,另一線索從海戀慕天空的心靈風景圖出發,可分為三部分 : 第一部分為前四詩段,描寫 " 無言而又蔚藍的大海 "; 第二部分為第五詩段,展現風暴來臨時波瀾壯闊場面 ; 最後一部分為第六、七詩段,寫 " 歸於平靜而內心顫慄不安的大海 "。
詩的開頭宛如 19 世紀的默片徐徐拉開序幕。詩人 " 透過自己心靈的稜鏡 " 由表及裡地剖析海的神態、動作、心理,將海表面上的憂思深冥和內心為了愛情騷亂不寧的心理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引人入勝。至此,謎一般的海的形象躍然紙上,頗具浪漫主義玄妙的色彩。第三詩段海的戀慕對象——遙遠的,明淨的昊天終於 " 千呼萬喚始出來 "。這一詩段字裡行間將詩人抽象、虛幻、神秘的浪漫主義傾向展現得淋漓盡致。下一詩段充斥著普希金讚嘆不已的 " 他那令人心醉的甜美詩句 "。將大海對天空的戀慕抒寫到極致。第五詩段為全詩的第二部分,正當人們陶醉於海天的美妙戀情中時,突如其來的烏雲將大海美好的愛情幻夢擊打得支離破碎,在眼睜睜地看著明亮的天空將要被奪走之際,大海的理智與情感發生激烈碰撞,喪失理智的大海顫抖,哀號,堪比失去丈夫的孟姜女哭倒長城一般悽婉無助。詩的最後一部分為第六、七段。經過一番與烏雲的搏鬥,終於守得雲開見天日。第七段為總結段,與首段迴環呼應,起到點題的作用,將大海對天空的戀慕之情升華。
整首詩是在寫大海,也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對《大海》一詩的解讀是多維的。有人說,茹科夫斯基創作此詩是為了寄託自己對 " 彼岸 " 世界永恆,美好,自由的理想。也不少研究者認為,《大海》的寫作初衷是獻給自己的女友瑪麗亞。瑪麗亞雖和詩人心心相印,卻不敢違拗母親的旨意。
在抒情技法上,詩人注重運用比照,反覆,疊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難分。這種藉助於反覆,對照和疊句而不斷深化意境的抒情手段產生了出奇的藝術效果,使人有一詠三嘆,聲情並茂之感。詩中還運用了不少對立的意象,如 " 平靜 " 和 " 騷亂 "," 大海 " 和 " 天空 "," 秘密 " 和 " 公開 "," 表面 " 和 " 深淵 "。 這些對立意象,除增強修辭的功能外還營造出一種生活的缺憾感和悲劇氣氛 : 這比比皆是的事難兩全現象有力地象徵了茹科夫斯基和瑪麗亞相愛相知而不能比翼雙飛的無望愛情。
茹科夫斯基的這首《大海》對俄羅斯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普希金於兩年後 ( 1824 年 ) 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致大海》。萊蒙託夫的《帆》和茹科夫斯基的《大海》更是如出一轍。" 大海 " 這一意象在普希金、萊蒙託夫等關於海的詩作中均可尋見茹科夫斯基筆下大海的影子。(孔俐穎)
責任編輯丨王璇
編 輯丨李雪嵐
值班主任丨劉宇瑋
【來源:蘭州日報·ZAKER蘭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