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繪本會讓人倍感親切,讀出了自己,也改變了自己。
童年是有旋律的
我上小學路上的時候,從我們家住的鐵路大院裡走出來,走66步過小橋,路邊吆喝一聲,左邊院子裡會急急忙忙跑出來王家老六;穿過公路涵洞來到大路上,胖子和朱軍已經在路邊了。再往前走500米就到了鐵路立交橋頭,衛東和我們匯合;再往前走到國道起點的海軍司令部門口,海軍子弟建軍在等我們了;然後,拐過彎,根本不用說口令,一群人向著半山坡的學校跑去……還記得下雨天放了學,我們這一隊人打著傘,一字長蛇陣,花花綠綠的傘一個個的消失,我最後一個到家,收傘,甩甩水,父母不在家,哥哥還沒回,家裡安靜極了……
記憶讓我們覺得童年是美好的,是有旋律的,是可以刻畫和譜曲的。我們可以和孩子共讀繪本,為孩子展示那種美麗,也順便把那種美好在頭腦裡再再過一遍。《黃雨傘》正是這樣一把記憶的鑰匙,打開了童年的美好幕布:與書中打傘上學一樣的放學的過程!
而現在,但凡下雨天,開車送孩子上學的比平常多了很多-大人已經忘了自己小時候是多麼地盼望下雨,多麼地想穿上雨靴,一路上哪裡水多早就走哪裡……《黃雨傘》提醒我們:是不是要帶著孩子蹚水去?
音樂是有色彩的
女兒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有一次在六一演出後,鄭重其事地告訴我,「音樂是有色彩的,我剛才唱歌的時候,五顏六色在我眼前轉。」當時我不以為然,《黃雨傘》給了我答案。和女兒共讀的時候,因為是無字書,女兒總是搶著自己「編」:你聽,黃雨傘do歡快地從安靜中奔出來,滑向遠方……咦,綠雨傘re正在前面等著呢;接著是紅雨傘mi從胡同裡鑽出來;等他們跑上橋,聽水面音符落下,滴滴噠噠,綠雨傘fa不知什麼時候也加入了,小夥伴嘰嘰喳喳下了橋……歡笑聲好像在耳旁響起,原來大家經過了遊樂場,紫雨傘so靜靜地跟在後頭,就好像滑梯前排隊的時候……彩色石頭鋪就的小路,繞著噴泉轉啊轉,下雨天,噴泉倒沒了水,真是奇怪,粉雨傘la也追了上來;「等等」,大家孩子臺階上慢慢走,do已經跑到了前頭,si和so在後面著急地喊道。原來,前面傳來了火車的轟轟聲,道口的欄杆把大家攔住了,等待著火車呼嘯而去。各種美妙的色彩多了起來,美好的音樂也多了起來,彩色的音樂穿過空洞的高樓大夏、溜過馬路,直到和大自然撞在了一起……還好還好,鑽過那一片綠,每個音符,每個顏色,每一個孩子,走向心靈的家園……
我還在誇讚女兒呢,已經小學生四年級的哥哥湊了過來,「我們學過這樣的兒童詩呢,你們聽聽——
傘花
一把把傘,
一朵朵花,
花兒不怕風吹,
花兒不怕雨打。
花兒湧向校園,
校園開滿鮮花。(作者:郝敬華)
我們見多了無字圖畫書,爸爸媽媽讀成什麼樣,孩子就聽到了什麼樣的故事;孩子有著什麼怎樣的生活和想像,也就能說出自己的故事。或者,爸爸媽媽也不要讀,帶著孩子一頁一頁地翻過去。《黃雨傘》,一本有音樂的圖畫書,更得需要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把身心靈打開,用眼睛去聽。是的,用眼睛去看這圖畫,看到耳邊音樂在紙上流淌……
繪本是可以聽的
我們見多了不動的圖畫,無聲的圖畫,而《黃雨傘》則讓圖畫動起來,讓圖畫有了聲音。在圖畫裡,藝術家書中採用的俯瞰的角度,使得我們在閱讀時有了時間維度,還有被雨傘引導的行進方向。在圖畫裡,我們看到的靜止圖像,每一幅卻都是從無到有的流動進來,空間維度得以融入時間維度。空間和時間互相結合得如此完美,以至於來自視覺與聽覺的、在空間與時間上的體驗達到近乎水乳交融的地步。雨傘一個一個地加入,連成一串、融成一片,不同的顏色恰好可以代表聲音的高低和強弱,孩子們的眼睛和耳朵都在有規律地吸收著---分不清主次。音樂通過豐富的圖像呈現出來。
在各類藝術中,電影是可以讓音樂和圖畫同步的。都說圖畫書是紙上電影,劇的精彩是圖文合奏的產物,當然也需要父母的美妙的聲音讀出來----但這圖X文X聲音的合奏是安全和愉悅的。《黃雨傘》在這愉悅之上,憑一張CD播放出來的旋律,讓繪本與音樂之間產生了最微妙的關係,帶給我們更多的審美體驗。
雨傘收起,繪本合上,音樂還在低回詠嘆!
生活中,我和孩子們也因之開始了新的旋律:只要是下雨天,我們要提前五分鐘走路上學去……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