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魚最近的表現,總在磨礪著魚媽的耐心。
教她英語,不願意聽,一開口是英語就打我;教她點數,怎麼教都瞎點,後來只要我一開口數數就直擺手;教她畫畫,想讓她學著連線畫,她試了幾次不行,就再也不肯畫了,每次塗兩筆就要求我幫她畫。
教急了,我聲音會不自覺提高分貝,她能聽出我有慍怒,一愣,哇得先哭起來。我只好丟下眼前的教學,抱住安撫她。
有時候我會很沮喪,自己是不是養了個「廢物」?為什麼一點點挫折都經不起?
在看資料的時候,我翻到臨床心理學家 Claire Lerner的一篇博文,《你會有一個面對挑戰很容易放棄的孩子嗎?》(Have a Child Who Gives Up When Faced with a Challenge?),看到了這段話:
高敏感(Highly sensitive)的孩子在面對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或不能馬上掌握一項新技能時,往往會遇到更多困擾,更容易放棄。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這些孩子的脆弱和失控,很快就會被激發出來。高度敏感的孩子們需要更多的支持來建立復原的能力——讓他們看到自己能夠堅強地應對挑戰。
Highly sensitive,高敏感,這個詞再次划過我眼前。早些時候,我就覺察到小小魚和許多孩子不一樣,她的很多表現,與一個叫「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的氣質描述非常符合。
在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的研究中,15-20%的孩子天性是高度敏感的,他們大腦內處理感知信息的神經系統有別於常人,所有的感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
高敏感特質並不是精神或心理疾病,它僅僅只是一種氣質。研究人員歸納出了高敏感兒童的 5 大特徵:
1、他們比一般孩子能更敏銳地捕捉到環境裡的細微信息。例如聲音、氣味、物體位置、顏色等等。
2、他們捕捉到信息後,還會進行更細緻地處理。這些孩子還會用自己有限的理解能力,去「深度」解讀一下這些信息。
3、具有非常強的同理心。能夠感知到環境或他人的情緒,容易隨著外部情緒而起伏。
4、容易被過度刺激。由於對事物的反應和思考比一般孩子多,因此容易感到疲累,也更需要休息。
5、易怒,也易消沉。一個看似稀鬆平常的環境,例如遊樂場,也許對高敏感的孩子來說會是一種挑戰——玩著玩著他也許就不樂意了。
總之一句話,這些孩子更善於感知,更善於思考,更善於解讀——但是,也更容易受傷。
了解到這些後,我很慚愧。我自以為教得很有耐心,但無形中施加了很多壓力。因為完不成目標,我反覆地強迫孩子做一件事,因為她完成得不好,我聲音會變粗,加急,語氣也越來越嚴厲,這些變化,小小魚能敏感地捕捉到,而她的「反饋」便是用哭鬧與罷工來表達。
如何應對?
那高敏感的孩子,是不是各個都是玻璃心,教不得罵不得?其實並不需要這樣,我們完全可以避免用「高壓」去逼孩子面對挑戰。Claire Lerner 給了一些建議,我總結出三個方面來,分別是:
1. 接納:接納孩子的不舒服,而不是直接解決掉
當媽後有個毛病,就是見不得孩子掙扎,總是想代為解決。尤其是當孩子表現得五雷轟頂,我可能膝蓋一跳,恨不得直接替她把問題全包辦掉,然後大人和孩子都能喘口氣。
其實,回想一下我們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刻,在掌握之前,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不舒服。掙扎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壞事,也不是有害的,而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他們在努力克服挑戰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苦惱是一種「積極」壓力,正是因為這種「積極」壓力才能促進成長。
想像一下,你的孩子正在努力騎自行車。如果你從不鬆手——為她保持平衡——你的孩子就不會體驗到搖搖晃晃的感覺,這可能會讓人感到有點害怕和不舒服;但這正因此,她能自己想出如何保持平衡,並體驗到當她可以自如遊弋時令人難以置信的自豪感。
當我急忙忙去幫孩子解決掉問題時,無意間也傳遞出這樣一條信息:孩子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他的挑戰,只有大人才能解決問題。而且,這樣還會加強孩子對失敗的恐懼與羞恥。
我們要避免去解決孩子所應對的問題與挑戰,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舒服——倒不如說,接納「孩子的不舒服所引發的作為家長的不舒服」。
2. 定位:是夥伴,也是後盾
放手讓孩子自己面對挑戰,不是說不管了。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你對他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你是他的夥伴,會一直幫助他思考,幫助他提出解決方案,但我不會替他解決問題,這是他自己的工作。
家長如果看出孩子能夠自己做一些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家長在一邊提供孩子完成挑戰所需要的支持。
這讓我想起小小魚看到我們用大涼水杯給她倒水,死活要自己倒。涼水杯很大,她力氣不夠,水總是溢出到外面,我看她搖搖晃晃的樣子,害怕她打壞掉,想奪過來替她做了,越是阻止,她越氣得大叫,直跺腳,認為自己能做好,但水灑出來讓她更沮喪,然後就出現了母女反覆大吼循環的局面。
這時魚爸出現了,給了小小魚一個好抓的小瓶子,取代了那個大而笨重的,裡面裝滿水,小小魚高興地倒進了自己的杯子裡。
這便是我們家長的定位:幫助性的夥伴、支持性的後盾。家長是一個支持性的教練,幫孩子搭出一個適合他發揮的腳手架,這樣會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感到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中的挑戰。
3. 創意:換一個思路,幫孩子想出創意方法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還可以幫他想出有創意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提出自己的意見之前,一定要問孩子是否願意聽你的想法。最近,在我做諮詢的一所幼兒園裡,有一個孩子因為輪不到他做點心幫手而崩潰了。我建議他可以做其他工作來代替。這只會導致他更加抗拒:「不,不,不… 別跟我說這些!」我試探地問:「我有一些想法去解決你的問題。你想聽聽嗎?」他很快就冷靜下來,洗耳恭聽。
這個看似微小的細微差別,卻能帶來很大的不同。提供不請自來的指導,尤其是當孩子處於緊張狀態時,會讓人感覺到打擾,加劇孩子的痛苦。徵得允許提供意見,表明尊重孩子的界限,讓他更有可能真正吸收你分享的想法。
在小小魚再一次把球丟到床裡面時,她又發怒了,我意識到這是一次鍛鍊的好機會,便攤開手說,我知道你很著急,你想聽聽我的意見嗎?她茫然地望著我,我便提示:找一找長長的東西去夠一夠。她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找來一個棒球棍,趴到地上去夠。我看她方法不對,但還是耐住了性子,讓她自己探索,果然她不小心把球推到了另一側。
她再次發怒了,而我忍住了去替她撿的衝動,而是安撫了好一陣,然後告訴她,可以去另一側再試一次。
結果出乎我意料,她發現那邊的縫比較大,可以匍匐前進,便爬到床縫底下把球撿出來。她爬出來的時候,我激動地抱起她,母女兩傻樂了好一陣。
小結
面對挫折,是每一個孩子成長中都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我們都有「恨鐵不成鋼」的時候,家長越是著急,施加給孩子的壓力越大。一旦超過了「積極壓力」的範疇,就會讓孩子更容易放棄,甚至會養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
我們需要一起和孩子接納不舒服的過程,家長去代替,亦或是強迫,都不可取。給孩子一些正面反饋,尤其是那些高敏感孩子,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玻璃心也能練成金剛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