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戶多宅」到「一戶一宅」,從農村集體資產「沉睡」到村民共享土地改革紅利,從「天價彩禮」頻現到「零彩禮」集體婚禮舉辦……鷹潭市餘江區廣袤的農村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幾年前,「宅改」如何改?鄉村治理如何治?這還是橫亙在餘江區委、區政府面前的兩道難題。
2015年,餘江被列入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幾年的艱難探索中,餘江將這兩道難題合併解答,給出了漂亮的答案——在推進「宅改」過程中協同推進鄉村治理,圍繞「宅改」做好外延拓展文章,以「宅改」促進農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標準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村莊面貌亮麗化、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治理規範化的系統推進,把鄉村治理各項工作與「宅改」相結合,以「宅改」促治理,以治理帶「宅改」,釋放統籌改革綜合效應。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將餘江「抓『宅改』促治理」列為首批推介的20個中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之一。
黨建引領,基層黨組織強起來
把黨建引領列為「書記工程」和「頭等大事」,為村級黨組織強基鑄魂,是餘江協同推進「宅改」和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餘江積極選優配強「領頭雁」,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肯幹事、群眾公認的優秀人才充實到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來。春濤鎮灘頭村曾是遠近有名的「刺頭村」,(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是餘江最後一個沒有完成「宅改」的村,村黨支部軟弱渙散,村子髒亂差,村中有的路連牛都過不去。為改變這一現狀,春濤鎮選派優秀年輕幹部擔任灘頭村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有了「主心骨」,把村莊治理得一派生機,如今灘頭村成了遠近有名的文明村,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黨員我先幹!」餘江協同推進「宅改」和鄉村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馬荃鎮巖前村黨支部書記王冬香,帶頭退出3宗500平方米的超面積宅基地。黨員作示範,村民有響應。在較短時間裡,巖前村便拆除房屋250宗,收回宅基地3萬平方米,打造成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村。
村務自治,群眾參與感濃起來
在「宅改」過程中,餘江始終注重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做到辦法由群眾想,事情由群眾辦。餘江1040個村小組全部建立由黨員幹部、鄉賢能人、村民代表等組成的村民事務理事會,賦予理事會12項權力和15項職責,按照共商、共識、共建、共擔、共享「五共」工作法,激發和調動了群眾自覺參與的積極性, 變「要我改」為「我要改」。村民事務理事會成為以村小組為單元的鄉村治理實施主體,實現了農民講話有人聽、農村建設有人理、農民事務有人管。
餘江還注重發揮鄉賢的榜樣力量。通過建立鄉賢信息庫、鄉賢微信群,每年在春節、清明節等節日期間舉辦鄉賢懇談會,吸引外地鄉賢引資引智回鄉。先後有50多位鄉賢返鄉投身「宅改」,擔任理事長或理事,捐資5500多萬元支援家鄉建設,成為推動「宅改」的重要力量。平定鄉藍田村宋家村小組的宋和紅捐資80萬元,用於建設村內基礎設施、休閒廣場。
文明實踐,鄉村新風樹起來
餘江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團員、婦女、志願者的作用,把「宅改」過程中探索形成的村民自治組織的模式,延伸到養老、託幼、調解、婚喪嫁娶等鄉村事務。
各村成立「和事堂」「個人調解工作室」等調解組織,為村民提供法律諮詢、矛盾調解等服務。很多村開設了「假日課堂」,建起了「留守兒童之家」等,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輔導;利用退出的閒置宅基地,不少村建起「幸福樓」,解決五保戶、特困戶等群體住房問題。按照「政府籌措一點、老人自己出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的方式,多個村莊創新探索「公辦+民助」的模式,建立了村級互助養老中心,為老人提供照料服務;巾幗志願服務隊成立了,「清潔之家」「乾淨村莊」行動開展起來了,「物業進鄉村」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模式建立起來了。遍布鄉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紅白理事會,正引導著廣大村民摒棄陋習。
產業發展,村民生活富起來
餘江以「宅改」為抓手,通過有償使用、有償退出、流轉、出租、增減掛鈎、農房抵押貸款等方式,盤活利用宅基地資產。2017年6月12日,平定鄉洪橋村吳家村小組首宗20畝土地以82萬元成功出讓成交,「沉睡」的「死資產」變成「活資產」,農民共享土地改革紅利變成了現實。
2019年,餘江依託眼鏡、雕刻、精密元件等傳統優勢產業,利用「宅改」形成的資產,建成「產業下沉」車間36家,帶動1412人就業,增收2795萬元,帶動26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09萬元,實現了群眾增收、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的「四增效應」。同時,餘江「宅改」過程中高度重視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築、老房子的搶救和保護,把拆下的舊青磚、舊瓦片等「邊角料」,完美地融入秀美鄉村建設當中,不僅留下鄉愁,也為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產業提供了文化資源和載體。(記者 鍾海華)
(責編:毛思遠、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