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說到底,所謂的「火寒之毒」到底是個什麼鬼?害得梅長蘇短命,霓凰郡主單身多年,飛流沒人疼,靖王被蒙在鼓裡四十多集,連藺晨這個江湖郎中都束手無策,簡直見者傷心聞者落淚啊!於是,小編帶著孜(hua)孜(chi)不(nv)倦(fen)的好學精神,請教了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同仁醫院傳統醫學科陳陸泉醫生,不問不知道,陳醫生竟然也是《琅琊榜》的觀眾之一,談起身中「火寒之毒」的梅長蘇,陳醫生也是脫口而出「吐血的那個!」(小編感覺找到了知己啊有木有)
答案是:沒有……相信這只是出於劇情需要而進行的一種編寫。陳醫生告訴小編,在中醫上,並沒有「火寒之毒」這樣的病症。然而「火」和「寒」的說法,在中醫臨床中十分常見,而且無需「火寒之毒」這樣的「奇毒」,但就「火」與「寒」任意一種,放在我們平常人身上,如果不加注意,任其發展,症狀就夠我們受的了。
講「火」和「寒」,首先要先通俗了解一下中醫的病因病機。所謂「火」「寒」之症狀的起因,既有外感,也有內生。外感方面,「風、寒、暑、溼、燥、火」六氣本來是自然界一種正常的現象,但一旦過度,成為「六淫」、「六邪」,就容易導致人出現疾病。而從內生的角度來說,也就是臟器出現了失調,產生了內生的火和寒,也容易讓人患病。
一般來說是夏季最嚴重,也叫「熱」邪,「陽」邪,也就是我們通俗說的「上火了」。其行向上,也就是說,在人的頭面部容易出現一些疾病,如耳鳴、咽喉腫痛、牙腫、牙疼等等。同時,容易擾心神,令人心神失常。產生一些心慌、失眠、煩躁不安的感覺。
此外,「火邪」容易傷津耗氣,如引發口渴、口乾舌燥、便秘等等問題。最嚴重的影響還有「生風動血」,也就是有的人可能會發生筋脈的抽搐、吐血、咳血、鼻子流血等等。(能理解梅長蘇思慮過度後的吐血了),此外,女生還可能會引發月經過多。另外,一些腫瘍也是由此引起,類似於化膿、起癤子、長口瘡等等。
「寒邪」屬於「陰邪」,凝滯的,主收引,容易使人體器官都屬於緊縮的感覺,也就是通俗說的渾身「緊巴巴」的感覺,容易導致靜脈糾結。特點較火邪來說相對更好識別,寒性,主要是清澈的分泌排洩物,如流清鼻涕、咳嗽白痰等等。
從患病情況來說,「火」和「寒」可能單獨出現,同時也可能一起出現,但不是在同一個部位。
例如不少人剛感冒的時候,患者往往感覺到怕冷、怕風,老想蓋被子,但是又口乾口渴,咽喉疼痛。這時候一般中醫分析為內熱外寒,內在有食火,外面又受點風寒。引發的「火」「寒」共存,是表寒內熱,肌膚表層的是寒的,內臟是熱的。
此外,臨床上還有一些患者是上「熱」下「寒」。如口乾口渴,牙齒腫痛,舌紅目赤,但是雙腳卻是冰涼的。(相信不少女孩都有這種症狀)這種情況主要是氣血運行不通暢,中醫認為,中焦不通,陰陽不平衡,使人體的上下不能達到溫煦的狀態。甚至還有一種患者,寒熱不均衡,半身「寒」、半身「熱」,一半覺得寒,一半覺得熱。左邊手腳寒,右邊覺得熱,相隔一定時間之後還會交替,這個也跟經絡不通等等有關。
別以為「火」和「寒」就是簡單的上火了、受涼了,如果火熱重,寒氣重,時間久了,一樣會引發重重身體的不適。以小編為例,最近天氣漸漸轉寒,連續吃了三頓火鍋,牙就又腫又疼,徹夜難眠。而拒絕穿秋褲,更會讓每個月的大姨媽疼痛難忍。
不過陳醫生給了小編不少安慰,《琅琊榜》中「火寒奇毒」難解,削皮矬骨都未必保命的說法也是夠誇張,而我們一般患上的「寒」和「火」,如果通過適當的調整和藥物的治療,都是可以痊癒的。
談到現在的季節,陳醫生建議,糟氣重,水分少,特別是仍有夏季的餘熱,容易損傷津液和傷肺,因此建議大家多多補水,如果長時間在室內使用電腦的白領,可以準備一些加溼器和綠色植物,同時多吃水果蔬菜。防止皮膚口鼻乾燥。本公號為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與北京青年報社聯合出品,內容皆為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我們保留追責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