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18 界面新聞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汙染防治階段性目標順利實現。「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

「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擦亮」藍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態環境保護看成是給發展「拖後腿」,而是將綠色發展作為新機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之路。

在河北省遷安市的市標廣場,用不鏽鋼打造的「鐵原子」城市雕塑靜默矗立。遷安擁有豐富鐵礦,一度鋼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鋼鐵讓當地人富了起來,也曾讓當地群眾飽受空氣汙染之苦。

去產能成為河北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之策。自2014年以來,「鋼城」遷安累計壓減1000萬噸鐵、1000萬噸鋼的產能。同時,當地鋼鐵企業加大環保投入,並不斷延伸產業鏈,開發新產品,提升鋼鐵產業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近幾年,遷安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遷安市的綠色轉型並非個例,「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超低排放清潔煤電供應體系,光伏、風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達23.4%。

「藍天白雲更多,清新空氣常在」正成為現實。今年1-9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2%,一些城市已經較大幅度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大理洱海(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保衛碧水 壯士斷腕動真格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以往,我國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價,導致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

洱海是大理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近年來,隨著大理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多,餐飲客棧服務業快速發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汙治汙設施基礎薄弱,以致汙染日益加重。

為還「母親湖」一份健康,近幾年,大理壯士斷腕,全面打響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等攻堅戰。2017年4月,洱海迎來史上最嚴整治,洱海核心區所有餐飲、客棧一律暫停營業,配合整改。2018年6月,4400多公裡的汙水收集管網建成,實現了汙水的全收集全處理。

動真格也見了真效果。隨著整治工作不斷推進,洱海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2017年洱海水質實現6個月Ⅱ類,2018、2019年連續兩年洱海水質實現7個月Ⅱ類,今年1至5月洱海水質為Ⅱ類,主要水質指標變化趨勢總體向好。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助推了全域旅遊發展,2019年大理州共接待遊客5300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941億多元,均實現同比增長。

應該說,水汙染問題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形成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向水汙染宣戰,應成為個人、社會、政府的共識。一方面,要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嚴懲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和違建項目,健全水環境監測網絡,嚴格控制各類環境風險。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守護淨土 精準治汙下功夫

富饒肥沃的土地,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範風險,才能讓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土壤汙染具有隱蔽性、滯後性、累積性、地域性、長期性等特點,因此在治理上就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紮實有效開展修復,避免盲目「一刀切」。

保障耕地安全,才能「吃得放心」。目前,我國已完成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四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75%。未來,還要將汙染耕地修復納入生態建設長遠規劃,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配套政策扶持,如通過國家專項基金,對以淨化為目標的耕地修復工作給予啟動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減輕地方政府壓力。

嚴格建設用地準入,才能「住得安心」。要嚴格落實土壤汙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製度,做好汙染狀況調查、監測和評估。對存在汙染風險的地塊,不一定急於修復、急於使用,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就堅決不用,特別是不能作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用地。

土壤汙染防治工作離不開資金、技術等要素的保障,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和監督。由於土壤汙染的特點使得其很難引起關注,還應加強土壤汙染的科普與宣傳,增強全社會保護土壤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使土壤汙染防治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人都是受益者。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匯聚全社會的磅礴力量,久久為功向前進,我們一定能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相關焦點

  • 【地評線】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國新發展階段樹立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塞罕壩美景。
  •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五中全會在寧河】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1-1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霧霾少了」「環境美了」,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切身感受。  生態好,發展才會更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武曉娟/攝)  「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  「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擦亮」藍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態環境保護看成是給發展「拖後腿」,而是將綠色發展作為新機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之路。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⑩ 2020-12-21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華社評論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 趙建軍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圖解:解鎖「數字經濟」 激活發展新引擎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圖解:解鎖「數字經濟」 激活發展新引擎從移動網際網路大規模普及到5G商用全面提速,「十三五」期間,網絡基礎建設加快發展、提速降費持續推進,數字基礎不斷夯實、數字門檻進一步降低。字體:宋編者按:從移動網際網路大規模普及到5G商用全面提速,「十三五」期間,網絡基礎建設加快發展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實踐層面,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同作為「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闡明了當前和未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體需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指明了方向。
  • 新華社評論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審核:張亮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 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促進全面綠色轉型,重點方向有哪些  發展綠色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基石。應動態更新行業落後產能淘汰標準,繼續提高重點區域標準要求,全面完成落後產能淘汰。以提升鐵路貨運、降低柴油貨車運輸強度為重點,加快構建綠色清潔運輸體系;以集疏港、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為關鍵環節,大幅提升貨物運輸清潔化、高效化水平;逐步淘汰國四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提高新能源汽車銷售、使用比例。  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綠色消費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突出位置意義重大。
  • 【地評線】飛天網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高質量發展更有品味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意就在於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意味著,「十四五」時期,黨中央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推動綠色發展,繪就綠水青山齊魯畫卷」,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系統修復和保護自然生態、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五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事關全局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會。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戰略謀劃。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評論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一個事關全局的區域發展戰略部署會。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天,與您一起學習該書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關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