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傳奇】第一位來華的班多鈕大師對中國旗袍的困惑
2016年8月27日,拉瓦連大師攜手巴爾卡瑟學派樂團在探戈節上的專場演出,視頻演奏的是經典作品《窮潑婦》(la maleva)
維克託爾·拉瓦連大師1935年12月18日出生在阿根廷聖菲省羅薩裡奧市的一個音樂世家裡。他爺爺、父親和叔叔都班多鈕演奏家。六歲時隨母親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定居在巴勒莫區。巧合的是,距離他們的住所一條街,住的是大名鼎鼎的阿尼巴爾·特洛伊羅(Anibal Troilo)一家。而且不久之後拉瓦連的母親和特洛伊羅的母親成為好朋友。
剛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時,拉瓦連對探戈還不感興趣,他喜歡的是爵士,喜歡上了長號。但有人對他母親說,長號很危險,容易的肺病。拉瓦連後來當然知道這是騙人的。在家人的影響下,12歲時,正值探戈黃金年代的高峰期,他開始學習班多鈕手風琴。但他的老師並非自己的家人,而是埃拉迪奧·布蘭科(Eladio Blanco),後者是胡安·達裡恩佐(Juan D』Arienzo)傳統樂團的班多鈕手。更厲害的是,他手下有100多名學生!要知道那是歷史上樂團最多的年代,對樂手的需求量非常大。布蘭科的工作除了在最頂尖的樂團演奏和傳授學生之外,還要給不同樂團輸送樂手。14歲那年,有一個叫塞拉諾(Serrano)的非主流探戈樂團缺了一個班多鈕手,布蘭科就將他派了過去。然而不到一周的時間,這個樂團實在是忍無可忍,不得不將他掃地出門。指揮對他說,孩子,你應該去最底層的社區樂團練練再來。在人手最緊缺的時候14歲的班多鈕少年趕走,可見他的水平根本未達到樂團或者舞者的要求。這個樂團演出的場所Picadilly夜總會前半夜,6點到9點是這類沒有什麼知名度的新樂團演出,後半夜從10點到凌晨2點則輪到普爺(Osvaldo Pugliese)、弗蘭西尼-彭鐵爾(Francini-Pontier)這樣的大咖,有時候也有戈比(Alfredo Gobbi)樂團的出現,這可是頂級樂團的場子。他被趕回去之後,布蘭科在給他加了一段時間的小灶,再跟塞拉諾樂團的指揮求了情,他再次回到這個樂團繼續演奏,正式走上了職業的探戈之路。
五十年代,拉瓦連在不同風格的傳統樂團演奏過,領略過不同的編曲風格。在51年到54年期間,他進入了著名的米歇爾·卡羅(Miguel Calo)樂團,開始了第一次出國巡演,第一次錄製唱片。此外,阿蒂利奧·斯坦博內(Atilio Stampone)、馬裡亞諾·莫雷斯(Mariano Mores)、恩裡克·佛朗西尼(Enrique Francini)等名家樂團都有過拉瓦連的班多鈕足跡,除了不斷豐富自己的演繹經歷之外,也開始結識圈內的朋友。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跟了普爺十年,接著在知名的探戈六重奏樂團(Sexteto tango),作為組建者之一,他陪伴了這個近代最著名的樂團之一二十年。
奧斯瓦爾多·普格列瑟對所有進入他樂團的人都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都要會編曲。普爺鼓勵自己的樂手踴躍編曲作曲,並給予非常豐厚的獎勵。對於編曲風格,普爺給樂手們圈了個大圈,只要不超出這個大圈子,誰都可以自由發揮。但誰觸碰了這個大圈的底線,那這東西就不是探戈了。
1958年年底,拉瓦連得知普爺的一個班多鈕樂手要離開了,而且他還知道當時普爺樂團裡的樂手都很大牌,正在尋找一些名氣不大的新人頂替離開的樂手。有一天他在世界電臺遇到了他的一個在普爺身邊工作的朋友,通過此人的引薦,1959年1月1日起,他成為普爺樂團的班多鈕樂手,從此陪伴了普爺十年,不僅作為樂團的班多鈕,在普爺風格和音樂哲學的指引下進行了大量的編曲。當然也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作品,如上面提到的《瞎了的公雞》(Gallo ciego)、《永別了,巴爾蒂》(Adios, Bardi)等。
大師說,普爺的樂團就如同一個大公社,基礎酬勞平分,大家齊心協力,但誰編寫或創作的曲子被採納錄製的多,誰的收入就多。有一段時間樂團的第一班多鈕手奧斯瓦爾多·羅西埃羅(Osvaldo Roggiero)的收入就超過普爺本人。當然,這樣也會經常引起爭論,畢竟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做出來的東西也都不一樣,不一定符合所有人員的要求,甚至有的人做出來的編曲還沒演繹就被其他的夥伴們擊斃了。大師說,普爺的這種做法在探戈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樣不僅減輕了他自己的負擔,激發了所有樂隊成員的創作欲望,讓樂團的風格更具有多樣化。在當下對年輕樂手的培養中,拉瓦連大師一直在延續著這種做法。
1965年,普爺帶著16人的大樂團從日本巡演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後病倒了。這是他就考慮單獨組建一支德卡羅時代的傳統六重奏樂團。六十年代中後期,受到阿根廷經濟危機的衝擊,大樂團的演奏任務不斷減少,甚至有很長一大階段樂團出於停演狀態,普爺也產生了裁員的想法。另一方面,普爺作為共產黨員的政治背景也是導致他樂團進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所以在1968年10月,普爺樂團的六名得意門生單獨成立了「六重奏樂團」(Sexteto Tango)。這六位樂手本身就是傳奇式的創作者:班多鈕手風琴手是奧斯瓦爾多·羅西埃羅(Osvaldo Roggiero)和維克託爾·拉瓦連,小提琴手是埃米裡奧·巴卡爾瑟(Emilio Bacalce)和奧斯卡爾·埃雷羅(Oscar Herrero),鋼琴手是胡裡安·普拉薩(Julián Plaza),貝斯是阿斯德斯·羅西(Alcides Rossi),歌手也曾是普也當家歌手豪爾赫·馬歇爾(Jorge Maciel)。這六名天才樂手很快就找到了樂團在那個時代最精準的定位,樂手們都在延續普格列瑟精髓,但並非複製或者模仿,而是發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聲音。樂團以傳統標配呈現,但卻不失探戈的先鋒元素。樂團從六十年代末期開始,特別在七八十年代,成為了少數最具代表性的探戈樂團之一。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樂團自動解散。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拉瓦連大師開始同時在不同的樂團裡擔任不同的角色。先是在勞爾·加雷羅(Raul Garello)大師的召喚下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樂團,同時也加入了著名的探戈原色樂團(Color Tango)。之後應百老匯舞劇《永恆探戈》導演路易斯·布拉沃的邀請,出任樂團指揮。這部作品在巡演長達十五年之久,遍及全球,包括中國的北上廣。這是拉瓦連大師在探戈藝術生命中的有一個輝煌。
交出了《永恆探戈》的指揮棒之後,拉瓦連大師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組建起了一個隔代交叉三重奏樂隊。這是由三名代表著三代探戈人的演奏家組成。最年長是三零後的拉瓦連大師,第二代是1950年出生的著名的低音提琴演奏家奧拉西奧·卡巴科斯(Horacio Carbacos),這也是第一位探戈近代史的見證者,一位陪伴了太多位大師的大師,也是拉瓦連大師的老夥計。三重奏除了兩位老人之外,還有是一位是1985年出生的青年鋼琴家保羅·埃斯蒂加裡比亞(Pablo Estigarribia)。拉瓦連大師的初衷還是傳承,將探戈精髓延續到年輕一代身上。他們在編曲上順應時代,在不觸碰底線的前提下自由飛翔。樂隊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就取名為《從年少到年長》(De menor a mayor)。
三重奏在錄音棚錄製《玉米》(el choclo)
2016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節期間的一個午後,拉瓦連大師的三重奏樂隊在Usina藝術中心的室內樂小音樂廳上演。我幾乎是最後一批進去的聽眾,只能坐在樂隊後面的座椅上,全場座無虛席,樂隊演奏了三位大師不同年代的作品,包括八零後鋼琴家創作的大家陌生的作品。所有的人對探戈藝術的傳承充滿著的敬畏。
我坐在後面,只能看到大師的背影,但班多鈕的聲音就是朝著我的面前傳來的。音樂會演奏了普爺的兩首金曲《la Jumba》和《Gallo Ciego》,無可否認的是,當下已經沒有人能夠超越拉瓦連大師對這兩首的演繹。相反,當大師獨奏皮亞佐拉的《再見,諾尼諾》時,立即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拉瓦連大師的血液裡流淌著的還是普爺的精髓,而皮亞佐拉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個陌生人。
大師說,他的一生是幸運的,因為自己的夢想在一個一個的實現,當然他最大的夢想,或者說最理想的夢想還沒有實現,估計要奮鬥到生命的盡頭之前才得以實現吧。
海鷗和拉瓦連大師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