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傳奇】拉瓦連:八十歲之後還有夢想

2021-02-07 探戈人

【探戈傳奇】第一位來華的班多鈕大師對中國旗袍的困惑


2016年8月27日,拉瓦連大師攜手巴爾卡瑟學派樂團在探戈節上的專場演出,視頻演奏的是經典作品《窮潑婦》(la maleva)

維克託爾·拉瓦連大師1935年12月18日出生在阿根廷聖菲省羅薩裡奧市的一個音樂世家裡。他爺爺、父親和叔叔都班多鈕演奏家。六歲時隨母親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定居在巴勒莫區。巧合的是,距離他們的住所一條街,住的是大名鼎鼎的阿尼巴爾·特洛伊羅(Anibal Troilo)一家。而且不久之後拉瓦連的母親和特洛伊羅的母親成為好朋友。

剛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時,拉瓦連對探戈還不感興趣,他喜歡的是爵士,喜歡上了長號。但有人對他母親說,長號很危險,容易的肺病。拉瓦連後來當然知道這是騙人的。在家人的影響下,12歲時,正值探戈黃金年代的高峰期,他開始學習班多鈕手風琴。但他的老師並非自己的家人,而是埃拉迪奧·布蘭科(Eladio Blanco),後者是胡安·達裡恩佐(Juan D』Arienzo)傳統樂團的班多鈕手。更厲害的是,他手下有100多名學生!要知道那是歷史上樂團最多的年代,對樂手的需求量非常大。布蘭科的工作除了在最頂尖的樂團演奏和傳授學生之外,還要給不同樂團輸送樂手。14歲那年,有一個叫塞拉諾(Serrano)的非主流探戈樂團缺了一個班多鈕手,布蘭科就將他派了過去。然而不到一周的時間,這個樂團實在是忍無可忍,不得不將他掃地出門。指揮對他說,孩子,你應該去最底層的社區樂團練練再來。在人手最緊缺的時候14歲的班多鈕少年趕走,可見他的水平根本未達到樂團或者舞者的要求。這個樂團演出的場所Picadilly夜總會前半夜,6點到9點是這類沒有什麼知名度的新樂團演出,後半夜從10點到凌晨2點則輪到普爺(Osvaldo Pugliese)、弗蘭西尼-彭鐵爾(Francini-Pontier)這樣的大咖,有時候也有戈比(Alfredo Gobbi)樂團的出現,這可是頂級樂團的場子。他被趕回去之後,布蘭科在給他加了一段時間的小灶,再跟塞拉諾樂團的指揮求了情,他再次回到這個樂團繼續演奏,正式走上了職業的探戈之路。

五十年代,拉瓦連在不同風格的傳統樂團演奏過,領略過不同的編曲風格。在51年到54年期間,他進入了著名的米歇爾·卡羅(Miguel Calo)樂團,開始了第一次出國巡演,第一次錄製唱片。此外,阿蒂利奧·斯坦博內(Atilio Stampone)、馬裡亞諾·莫雷斯(Mariano Mores)、恩裡克·佛朗西尼(Enrique Francini)等名家樂團都有過拉瓦連的班多鈕足跡,除了不斷豐富自己的演繹經歷之外,也開始結識圈內的朋友。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跟了普爺十年,接著在知名的探戈六重奏樂團(Sexteto tango),作為組建者之一,他陪伴了這個近代最著名的樂團之一二十年。

奧斯瓦爾多·普格列瑟對所有進入他樂團的人都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都要會編曲。普爺鼓勵自己的樂手踴躍編曲作曲,並給予非常豐厚的獎勵。對於編曲風格,普爺給樂手們圈了個大圈,只要不超出這個大圈子,誰都可以自由發揮。但誰觸碰了這個大圈的底線,那這東西就不是探戈了。

1958年年底,拉瓦連得知普爺的一個班多鈕樂手要離開了,而且他還知道當時普爺樂團裡的樂手都很大牌,正在尋找一些名氣不大的新人頂替離開的樂手。有一天他在世界電臺遇到了他的一個在普爺身邊工作的朋友,通過此人的引薦,1959年1月1日起,他成為普爺樂團的班多鈕樂手,從此陪伴了普爺十年,不僅作為樂團的班多鈕,在普爺風格和音樂哲學的指引下進行了大量的編曲。當然也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作品,如上面提到的《瞎了的公雞》(Gallo ciego)、《永別了,巴爾蒂》(Adios, Bardi)等。

大師說,普爺的樂團就如同一個大公社,基礎酬勞平分,大家齊心協力,但誰編寫或創作的曲子被採納錄製的多,誰的收入就多。有一段時間樂團的第一班多鈕手奧斯瓦爾多·羅西埃羅(Osvaldo Roggiero)的收入就超過普爺本人。當然,這樣也會經常引起爭論,畢竟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做出來的東西也都不一樣,不一定符合所有人員的要求,甚至有的人做出來的編曲還沒演繹就被其他的夥伴們擊斃了。大師說,普爺的這種做法在探戈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這樣不僅減輕了他自己的負擔,激發了所有樂隊成員的創作欲望,讓樂團的風格更具有多樣化。在當下對年輕樂手的培養中,拉瓦連大師一直在延續著這種做法。

1965年,普爺帶著16人的大樂團從日本巡演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後病倒了。這是他就考慮單獨組建一支德卡羅時代的傳統六重奏樂團。六十年代中後期,受到阿根廷經濟危機的衝擊,大樂團的演奏任務不斷減少,甚至有很長一大階段樂團出於停演狀態,普爺也產生了裁員的想法。另一方面,普爺作為共產黨員的政治背景也是導致他樂團進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所以在1968年10月,普爺樂團的六名得意門生單獨成立了「六重奏樂團」(Sexteto Tango)。這六位樂手本身就是傳奇式的創作者:班多鈕手風琴手是奧斯瓦爾多·羅西埃羅(Osvaldo Roggiero)和維克託爾·拉瓦連,小提琴手是埃米裡奧·巴卡爾瑟(Emilio Bacalce)和奧斯卡爾·埃雷羅(Oscar Herrero),鋼琴手是胡裡安·普拉薩(Julián Plaza),貝斯是阿斯德斯·羅西(Alcides Rossi),歌手也曾是普也當家歌手豪爾赫·馬歇爾(Jorge Maciel)。這六名天才樂手很快就找到了樂團在那個時代最精準的定位,樂手們都在延續普格列瑟精髓,但並非複製或者模仿,而是發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聲音。樂團以傳統標配呈現,但卻不失探戈的先鋒元素。樂團從六十年代末期開始,特別在七八十年代,成為了少數最具代表性的探戈樂團之一。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樂團自動解散。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拉瓦連大師開始同時在不同的樂團裡擔任不同的角色。先是在勞爾·加雷羅(Raul Garello)大師的召喚下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樂團,同時也加入了著名的探戈原色樂團(Color Tango)。之後應百老匯舞劇《永恆探戈》導演路易斯·布拉沃的邀請,出任樂團指揮。這部作品在巡演長達十五年之久,遍及全球,包括中國的北上廣。這是拉瓦連大師在探戈藝術生命中的有一個輝煌。

交出了《永恆探戈》的指揮棒之後,拉瓦連大師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組建起了一個隔代交叉三重奏樂隊。這是由三名代表著三代探戈人的演奏家組成。最年長是三零後的拉瓦連大師,第二代是1950年出生的著名的低音提琴演奏家奧拉西奧·卡巴科斯(Horacio Carbacos),這也是第一位探戈近代史的見證者,一位陪伴了太多位大師的大師,也是拉瓦連大師的老夥計。三重奏除了兩位老人之外,還有是一位是1985年出生的青年鋼琴家保羅·埃斯蒂加裡比亞(Pablo Estigarribia)。拉瓦連大師的初衷還是傳承,將探戈精髓延續到年輕一代身上。他們在編曲上順應時代,在不觸碰底線的前提下自由飛翔。樂隊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就取名為《從年少到年長》(De menor a mayor)。
                    三重奏在錄音棚錄製《玉米》(el choclo)

2016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節期間的一個午後,拉瓦連大師的三重奏樂隊在Usina藝術中心的室內樂小音樂廳上演。我幾乎是最後一批進去的聽眾,只能坐在樂隊後面的座椅上,全場座無虛席,樂隊演奏了三位大師不同年代的作品,包括八零後鋼琴家創作的大家陌生的作品。所有的人對探戈藝術的傳承充滿著的敬畏。

我坐在後面,只能看到大師的背影,但班多鈕的聲音就是朝著我的面前傳來的。音樂會演奏了普爺的兩首金曲《la Jumba》和《Gallo Ciego》,無可否認的是,當下已經沒有人能夠超越拉瓦連大師對這兩首的演繹。相反,當大師獨奏皮亞佐拉的《再見,諾尼諾》時,立即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拉瓦連大師的血液裡流淌著的還是普爺的精髓,而皮亞佐拉對他來說更像是一個陌生人。

大師說,他的一生是幸運的,因為自己的夢想在一個一個的實現,當然他最大的夢想,或者說最理想的夢想還沒有實現,估計要奮鬥到生命的盡頭之前才得以實現吧。

海鷗和拉瓦連大師的合影

相關焦點

  • 【探戈傳奇】一代探戈舞王科佩斯,新冠病毒吞噬了他最後的探戈
    這樣,一個舞會請四個女生之後輾轉另一個舞會。這是當時他的學習和練習唯一的方式。科佩斯開始在舞會裡邀請女生跳舞的時候也只有17歲。那時正是探戈黃金年代的鼎盛時期。那一年,他在舞會裡認識了比他小三歲的小女孩,瑪利亞·涅維斯(María Nieves)。兩人由此相依相伴,共同走向舞臺探戈的頂峰,光芒萬丈。在瑪利亞心裡,科佩斯是一個富有創意的人。四十年代末期,他的腦子裡全是如何創造出新的步伐。
  • 《夢想秀》引發集體懷舊 周立波以女步跳探戈(圖)
    《夢想秀》引發集體懷舊 周立波以女步跳探戈(圖) 2014-12-13 09:56:29來源:京華時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廣東潮汕西埔小學96屆的9名「學生」在《夢想秀》的舞臺上,與觀眾一同回憶青春。這些追夢人來到《中國夢想秀》,是為了找尋失聯多年的老同學參加即將舉辦的同學會。許暄宜和舞伴來到《夢想秀》的舞臺,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阿根廷探戈。
  • 九旬探戈老舞棍的撩妹秘笈
    以前,我一直以為人到了六七十歲之後基本上就等於進入了生命的尾聲。但自從被探戈洗腦了之後,才意識到有時候七八十歲的人生才剛剛開始。誰說撩妹一定是年輕人事兒,誰說激情四射的人生一定是年輕人的專利,誰說站在賽場上的一定就得是年輕人。在探戈世界裡,這一切皆有可能。本文兩位主角的生活可以給前面這個排比句打個啪啪響的臉。
  • 《最後探戈》:探戈是孤獨者的三分鐘愛情
    這部電影要探討的不是「探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甚至也不是「胡安和瑪利亞如何成為傳奇舞者和藝術家?」而是一段沒有愛情的「愛情」故事。而「最後探戈」指的就是他們在1997年東京的那一場演出,那是他們一起跳的最後一支舞。所以影片有一個很有趣的倒敘結構:80歲的瑪利亞回憶20年前的那場別離和自己的一生;導演用探戈舞重述他們的戀情。
  • 張杰:唱到八十歲,還有人聽嗎
    然後他調皮地問,我要是唱到八十歲,還有人聽嗎?星星們在臺下大喊,我們就聽到八十歲!唱到八十歲還是比較宏遠的一個目標,可能那個時候,我們這些星星們也都已經六七十歲了。一想到六七十歲做了爺爺奶奶的人們,還眼巴巴地跑去看演唱會,還真是一幅讓人不由得會心一笑的畫面呢。可能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份自己的希望與堅持。
  • 又有博爾赫斯遺作被挖掘,大師是怎麼看探戈的?
    剛剛過去的8月24日,要是博爾赫斯依然活著的話,他已經117歲了。那天,博爾赫斯的遺孀瑪麗亞·科達瑪(María Kodama)辦了一場小型的派對來緬懷作家,邀請了博爾赫斯生前好友以及文化界人士。切蛋糕的時候,瑪麗亞·科達瑪依照慣例,用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的《 The Wall》來替代生日快樂歌。
  • ...門外語,80歲學探戈,85歲學高空跳傘,她一個人活成了別人的三輩子!
    50歲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63歲成為一名空中飛行員,70歲開始學習義大利語和法語,80歲開始學習探戈,85歲學習瑜伽和高空跳傘,70歲的時候,她精通了兩門外語:義大利語和法語。75歲時,為了完成年輕時想當音樂家的夢想,Phyllis又學起了鋼琴和作曲。看著Phyllis認真的模樣,再看看葛優躺的自己,是不是明白了什麼?
  • 牛年央視春晚為阿根廷探戈溯源正名
    然而,這份節目單裡有著一個很大的謎團,「阿根廷探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會唱什麼作品。先別說普通大眾對探戈的陌生,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段常規的舞臺探戈表演,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舞臺效果。然而只知道領唱洪之光和葛曉璐,領舞王梓丁,以及巴揚手風琴演奏家吳瓊。節目以舞蹈、聲樂和器樂呈現,符合探戈的傳統表現形式。其中最吸引人的,除了弗拉門戈之外,還有兩名男子共舞的探戈。
  • 當你八十歲的時候,還有多少做夢的勇氣?
    K代表Kohamajima(小浜島),B代表歐巴醬,G代表Gasshodan(合唱團),84則是她們的平均年齡,33位團員中,年紀最大的是Haru Yamashiro小姐,今年已經97歲了!——田盛秀子(86歲)「當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把我們稱為『偶像』時,我還以為偶像指的是『活了很久,離天堂非常近』的人。難道我也快上天堂了嗎?但到了東京,他們才告訴我偶像是藝人的意思,我才鬆了一口氣。」
  • 央視春晚上的阿根廷男男探戈,你看懂了嗎?
    其中最吸引人的,除了弗拉門戈之外,還有兩名男子共舞的探戈。特別一提的是,探戈靈魂樂器班多鈕手風琴被巴揚手風琴替代。這些多元文化是來自歐洲和美洲的移民浪潮湧入之後形成的。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進入拉普拉塔河流域之後,也將各自的文化紮根於此,於是就出現了多種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的景象,而探戈就是這種文化碰撞的產物。
  • 阿根廷探戈的魅力
    >少年、嬰兒、老人、小偷、情侶於狹小的空間並行不悖,聯繫如此緊密卻又如此孤獨;遊戲、飲食、意外、盜竊、偷歡,從出生到死亡,看似枯燥、重複的影象完美地詮釋了探戈的真正內涵:探戈就是一切。阿根廷探戈與其足球一樣,剛烈、剽悍而又優雅、浪漫,總是在最緊張的限制、挑釁和衝突中迎來和解或高潮,那種獨特的節奏和韻律扣人心弦。馬友友錄製《探戈靈魂》:「探戈不僅僅是舞蹈,它是深淵裡的潛流。在阿根廷的演變歷程中,探戈已經成了這個國家的靈魂。」
  • 《酒醉的探戈》:用音樂追尋一段逝去的時光 | 探戈音樂會福利
    《如果沒有你》和《酒醉的探戈》除了這一句一模一樣的歌詞以外,其實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那帶有年代感的優雅,比如那對於愛情的不顧一切的嚮往。以前我一直搞不懂《酒醉的探戈》為什麼要叫「酒醉的探戈」,直到我覺察出這一份意味,才明白了過來——探戈,可不就是就正如同這首歌一般,既優雅,又有愛情的狂熱。探戈,是情人之間的秘密舞蹈。
  • 這世界會好的,因為還有《撒旦探戈》
    《撒旦探戈》是活著的大師之作,一部7個半小時的電影,而且每一分鐘都不是擺設,這樣的電影有毒,看過之後省錢——眼光和口味都高了,一般電影很難再掏錢買票。這樣的電影忽然給了我別樣的信心,這個世界還有救,還會好,毛衣戰和街頭遊行都是有解的,因為這世界還有《撒旦探戈》,還有美。
  • 揮之不去的皮亞佐拉,探戈之父經典之作
    他的音樂具有高度藝術性,並能表達深刻哲理的純音樂形式,並由此創立了「新探戈音樂」樂派,成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期為大家挑選了十首皮亞佐拉的經典之作,我們一起走進探戈之父的音樂世界。《自由探戈》是皮亞佐拉為電影《探戈課》所作主題曲。
  • 足球探戈-馬拉度納的一生之舞落幕,回憶球王生涯
    他帶著自己5歲的女兒來到大使館門前悼念之處。「我想看看她的反應,」李松接著說,「當然,她還小,對足球對死亡都不了解。」 馬拉度納深刻影響著成長於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足球迷。這一次,大都是孩子在安慰爸爸。大使館門前,張蘇也是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懷念馬拉度納,同時也是懷念自己的青春。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正值張蘇高考衝刺時間。他沒法完整觀看全部比賽。
  • 《21世紀的探戈音樂會》向福田進一大師致敬
    ◉ 巴裡奧斯:探戈No.2◉ 巴裡奧斯:探戈No.1◉ 岡薩雷斯:往日之歌◉ 迪恩斯:冒牌探戈[使用楽器]菩提・琴Petit Jean(1818年/索爾用琴制琴師)櫻井正毅 (2014年/福田進一大師用琴)1990年7月18日,福田進一首次在臺演出
  • 【五虎將】八十年代的TVB無線電視傳奇
    「十七歲」歌詞)。《楊家將》網羅了全臺精英,幕後班底包括金牌監製李添勝及其後在電影圈大展拳腳的名導演杜琪峯;演員陣容更是空前強勁,除了當紅的五虎外,還有當時正力捧的花旦曾華倩、劉嘉玲、商天娥、戚美珍、楊盼盼、周海媚、毛舜筠、龔慈恩及莊靜而等;更有天王巨星周潤發、汪明荃、鄭裕玲、萬梓良、趙雅芝及廿多位最有份量的甘草演員。
  • 羅琳娜·麥肯尼特《埃武拉探戈》1973
    羅琳娜·麥肯尼特《埃武拉探戈》影片《史密斯夫婦》剪輯背景版 《埃武拉探戈
  • 抖音上的孤單探戈是怎麼火爆的?
    這個短視頻在抖音上的tag是#孤獨探戈#,就像野狼Disco 一樣,孤單探戈在抖音上也掀起了一陣模仿秀。孤獨探戈到目前的總播放次數超過了17億次,什麼概念?超過了中國人口總數。所以「我太難了」的大環境基調+大雪紛飛的天氣+穿著氣場強大風衣的優秀舞者,造就了孤單探戈的火爆。孤單探戈火了之後,大批人才湧入QQ音樂,尋找孤單探戈的原版音樂,於是頁面上出現了諸如「現在來的?應該有很多是因為那個雪地裡跳舞的男人吧!」「過段時間即將999+了」這樣的評論。
  • 給你峰值體驗的《最後的探戈》
    以探戈為主題的電影其實非常多,2012年的《自由的探戈》、1993年法國電影《探戈》、2017俄羅斯《冰冷的探戈》等等。還有今天小編安利給你的《最後的探戈》。說實話我之所以喜歡探戈,是因為它嚴肅之中透露出來的兩性謎之氣息,你認為他屬於你,他的眼神中還有躲藏和閃爍,你認為他不屬於你,他還在你身邊停留。舞蹈是和著旋律以退為進的藝術,在這一點上探戈有上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