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姜維,大家自然會想起一個相貌俊朗的少年,英姿勃發,文武雙全。他是諸葛亮的關門弟子,心系武侯的遺志,明知蜀漢之事不可為而強為之,一人悲情地獨撐起風雨飄搖中殘破的蜀漢。在眾多的三國遊戲中,姜維都是蜀國後期的「唯一希望」,武力、統率、智力屬性都屬於一流,這樣的武將,在整個三國遊戲中都屬於珍寶。
電腦遊戲《三國志》中的姜維形象
但姜維的一生,或許和遊戲中那般高評價並不相符。
在民間傳說裡,少年姜維愛讀書,有膽識,是個「麒麟兒」(通俗的說法,就是鄰居家優秀的孩子)。他父親是一個鎮守邊疆的武官,但英年戰死沙場,姜維作為「烈士」之子,順利進入了魏國的軍官學校,學成後到了西北邊境,成為了一名參軍(相當於地方守備軍的參謀長)。
姜維26歲那年,迎來了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蜀漢丞相諸葛亮軍出祁山,當時姜維聽從天水太守馬遵之命在各地巡查,馬遵聽說各縣都響應蜀軍,懷疑是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
《三國演義》中把這一段描述得很精彩,說是諸葛亮慧眼識珠,看到了這位青年的能力和潛力,於是設下連環套將姜維活捉,並親自解綁授書,明示想要好好培養他。
而史書中可沒有對此有任何著墨。姜維降蜀之後,也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一直跟在諸葛亮身邊參與各種軍事行動,而是被給予了一個管制——「倉曹掾」,也就是管理後勤糧草的長官。
老《三國》劇照,諸葛亮指導姜維
很明顯,史實非常理智,對於一個魏國降將,姜維不可能直接參與到蜀漢的核心軍事計劃當中,無論他多麼有才華,諸葛亮有多看重他,他都必須經歷一個「忠誠度考察期」,而這一考察,就是五年。這五年,姜維安靜地為蜀漢管理糧草安保,此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兵出斜谷道,姜維實際上並未參與到最前線的軍事行動中。
後來諸葛亮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中央批准姜維統領五千虎步軍,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這是姜維第一次真正成為蜀漢的將軍。但這時,離諸葛亮仙逝只有一年了。
一年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
所以,《三國演義》忽悠了我們,羅貫中把諸葛亮和姜維的「師徒」關係做了藝術的誇張,諸葛亮的確很賞識姜維,也力薦他進入蜀漢的軍事核心組織。但要說他會將自己的智慧傾囊傳授,未必有這個機會。
按理說,此時的姜維成為了蜀漢的將軍,終於迎來了他施展自己軍事才華的機會。但現實並非那麼理想,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蜀漢換了一個領導。
諸葛亮在的時候,劉禪是個撒手皇帝,宮外一切事情,都是按照丞相諸葛亮的思路辦理。劉備對諸葛亮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前半句是蜀漢能建國的重要政治綱領,它為劉備籠絡了大量因「對天子忠」而站在曹操對立面的人才。後半句則是劉備對蜀漢建國後的發展方針,蜀漢想要長久,就絕對不能安逸於巴蜀之地,而是要時時刻刻準備收復中原。
諸葛亮當然是貫徹了這一方針的最佳執行者,他堅持「聯吳抗曹」「六出祁山」,幾乎以一人之力,逆推了人口與資源都比蜀漢多好幾倍的曹魏。
但諸葛亮的繼任者呢?
蔣琬、費禕均是文職出身,也見識了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尷尬。他們開始對「王業不偏安」這句話開始動搖了,這種動搖不是對前人的否定,而是對自己的不自信:連諸葛丞相都無法完成的任務,我乃一介書生,又怎麼有能力打敗曹魏?
蔣琬費禕這樣比較「純粹」的文官,他們有力維護蜀漢的穩定,但無力再組織對外進攻
此後十餘年,魏蜀未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畢竟諸葛亮死後,魏國也開始了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內鬥之中)。對於劉禪、蔣琬來說,這十幾年是休養生息,百姓安樂的平靜,但對於肩負孔明北伐遺志,以軍事能力卓越自居的姜維而言,這十數年,是青春和歲月的無情消磨。
姜維心知要完全獲得軍隊的主導權,只有和蔣琬同志熬,熬誰的命長。終於,文弱的蔣琬聽到了孔明的召喚,闔上了雙眼,伏倒在了書案上。
那一年,姜維四十四歲,這是他加入蜀國的第十八年,這十八年,除了平定一些少數民族的邊境騷擾,他並未在戰場上立下任何實質性的功勞。雖然已不是當初風華正茂的少年,但姜維依舊信心滿滿地向劉禪遞上自己的「出師表」。可過慣了安穩日子的劉禪,眉頭微顰,大筆一揮,請轉費禕同志查閱。如此批示,姜維自然心中一涼,費禕本就是「蕭規曹隨」之輩,恐怕這個太平日子,還得這麼渾渾噩噩地過下去。
費禕對姜維的處理方式,可能比蔣琬還要「惡劣」,他並非直接拒絕姜維,而是給他兵權,可每次都不超過一萬人(「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這樣的兵力,鎮壓一些羌蠻的騷擾還行,想要拿去徵討魏國,就是開玩笑了。
但我在這裡並不是抨擊蔣琬、費禕,這兩位先後作為諸葛亮的接班者,也是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模範,以他們當時對蜀漢國力的了解,做出這樣的決策,也無可厚非。
時光漸漸來到了姜維五十歲那年,冬意未消之際,蜀漢召開著每年一次的「年會」。年會上,作為當時的蜀國丞相費禕,接見著一位位蜀漢的將臣。突然,一位叫郭脩的魏國降將,從袖中掏出了一把匕首,刺向了費禕的心臟。這位性格謙恭,廉潔不阿的新丞相,當場斃命。
雖然史書並沒有說這次刺殺與姜維有何關係,但有趣的是,這位「刺客」郭脩,正是被姜維所俘,被姜維勸降的魏國將領。所以在眾多的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中,都把這次刺殺與姜維聯繫起來。黃小海今天寫姜維,主要是看史書紀實,在這裡就不多考究了。
但費禕之死,最大的受益者的確是姜維。不久後,姜維終於官升大將軍,除了劉禪之外,再也沒有人能阻止他的軍事計劃。等到這一天的姜維,也等到了自己「知天命」的年紀,對於一個武將來說,這個年齡已是強弩之末,他多次北伐,但面對魏國的鄧艾、陳泰、鍾會這些更年輕的後生,他毫無優勢。
這裡,《三國演義》又忽悠了我們,他把姜維塑造成年輕不老的軍官,次次北伐都寫得激情昂揚而又壯心不已(因為《三國演義》故意跳過了蜀國之前和平無事的十幾年)。但事實是,姜維早已和什麼「意氣風發」「年輕有為」「文武雙全」沒有了關係。他的每次北伐,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年武侯的必勝信念,更像是給自己和前人做一個交代,仿佛就是完成每年例行的任務,每次都是進攻——打不過——退兵。如此反覆,沒有進步。
而經過一系列暗湧紛爭,司馬家族的政治地位逐漸牢固,終於尋個機會騰出手來一統天下了。公元263年,司馬昭親率大軍五路伐蜀,姜維在劍閣建立了近乎完美的防線,卻不料被鄧艾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後直逼成都,劉禪開城投降。
來自成都的一紙敕令傳到劍閣,命姜維立即投降。那張命令,猶如對已年滿六十的姜維的一張「死亡判書」。
老《三國》對姜維年齡的詮釋很到位,守衛劍閣時,他已經年逾花甲
未戰而降,姜維的手下軍士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以發洩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姜維率軍向比自己小二十歲的鐘會投降。
但即便至此,姜維心中還有一絲火苗,他看出這位鍾將軍心中對鄧艾立下大功的不滿,於是極力遊說。最後,理想主義者鍾會終於覺得自己有機會據一方而自立,於是一方面上書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謀反。
姜維可能一生都未曾想到,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是在成都發動謀反。從天時地利人和來看,這次謀反都幾乎不可能成功,但姜維還是向魏軍發起了自己的「死亡衝鋒」。
他從小被人高贊,寄予厚望;
他年輕時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
他被無數人看好,卻從未有過功勳;
他等待機會,等到的卻是年過花甲,有心無力;
姜維最後的衝鋒,可能是對自己這一生的期望、報復、夢想的一個交代;
他最後死在了魏軍的刀劍之下,結束了一個「麒麟兒」,本應輝煌但又平平無奇的一生。
姜維的命運,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命運,而是一個人在特定時代下的命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那個時候天下沒有秩序可言,唯有梟雄和才俊能出類拔萃。那時的人應該極致地展現自己的能力才華和人格魅力,各個主公之間拼的就是魅力、能力、機遇和眼光,所以有了諸葛亮關羽這樣的不世之才。而到了三國鼎立時期,雖然天下未統一,但秩序已然形成。三個國家拼的是體制、資源和運營,個人能力對於一個國家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
就如同現在的商業市場一樣,一個新興的行業,大家都在爭奪,都在探索,所以要強調個人能力,因為一個突發奇想或一個高光表現就決定了事業的成敗。而等到這個行業成熟的時候,幾家公司比拼的就是運營機制和長遠規劃,僅僅一個「天才」能改變的東西已然不足以讓一個公司為其讓步。
所以姜維從小被人稱為「麒麟兒」,他也只能在魏國的軍官系統中,一步一步爬升;
所以姜維降蜀後,即使諸葛亮力薦和看好,他也必須沉靜幾年,度過「觀察期」;
所以姜維成為將軍後,他的每一次軍事行動,也還需要大將軍審批,需要丞相審批,需要皇帝審批;
蜀國有多少資源?他又能獲得多少資源?
他無法像自己的老師那樣,一席「隆中對」,就贏得了所有信賴和權力。
所謂「太平盛世無英雄」,或許就是姜維這樣的「天才」的平淡人生最好的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