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軍隊到底有多恨姜維,為什麼要將姜維剖腹、挖膽?

2021-02-13 歷史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是魏蜀吳三國之中實力最弱,也是滅亡最早的。在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謀臣良將相繼去世之後,蜀漢後期也逐漸進入了「蜀中無大將」的人才凋零局面,尤其是劉禪後期比較昏庸,朝政混亂,在司馬昭的大軍壓境下,最終選擇了投降。然而,劉禪雖然投降了,但是蜀漢最後的大將,為救國施展滔天大計,無奈失敗後慘遭剖腹挖膽。這位大將軍到底是誰呢?

其實,說到蜀漢最後的大將軍,大家心中都清楚,就是諸葛亮十分器重的姜維。由於蜀漢人才凋零,導致諸葛亮曾多次選拔人才,而姜維就是最特別的一位。他本是曹魏的天水郡的中郎,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因遭到上司的猜疑,被迫投靠了諸葛亮。而對於姜維的投靠,諸葛亮是萬分高興。

提拔速度宛如火箭一般,先是提拔為「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又在蔣琬的密信之中,大肆稱讚「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這些還不夠,又讓其統帥五六千虎步軍,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短短一年時間,姜維就連升數級,毫無疑問,讓姜維對諸葛亮可以說感恩戴德,認定了成為諸葛亮丞相接班人。

姜維也不負諸葛丞相所望,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在蔣琬的支持下,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秉承著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先不說姜維多年伐魏,是不是影響著蜀漢的內政,但是值得一提的,姜維動不動就出兵騷擾曹魏,煽動羌人胡人一起反,就成為曹魏最痛恨的人。

尤其是姜維曾創造了洮西大勝,魏國官方宣稱只損失數千人。卻又讓當地免稅一年。很顯然,魏國官方有點在隱瞞事實,真正死傷人數絕對是數以萬計,這是姜維最成功的殲滅戰。

《魏志·高貴鄉公紀》記載:「蜀賊陸梁邊陲。洮西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或沒命戰場,噃魂不反,或牽掣虜手,流離異域,吾深痛愍,為之悼心。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恤其門戶,無差賦役一年,其力戰死者,皆如舊科,勿有所漏。」

連鄧艾也說了,洮西之敗影響很大,我們需要慎重對待。《三國志》記載:「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趨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賊有黠數,其來必矣」

總之,姜維是蜀漢最後的頂梁柱,更是曹魏的邊境大患,曹魏伐蜀的詔書中,認為搞定姜維就可以輕易掃滅巴蜀。「蜀,蕞耳小國,土狹民寡,而姜維虐用民眾,曾無廢志……蜀所持賴,唯維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若擒維,便當東西並進,掃滅巴蜀也」

姜維北伐,終其一生,有勝有敗,但魏軍從來沒有能在戰場上殺死他。哪怕是263年,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還能在沓中突圍,甩掉了鄧艾的包圍圈,到劍閣阻擋鍾會大軍,還險些就讓伐蜀大軍幻滅。只可惜,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逼劉禪投降了。

劉禪投降後,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而姜維作為大將軍,卻並沒劉禪投降而放棄復國夢,假意投降鄧艾,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秘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鍾會造反,想讓姜維率領五萬人為先鋒討伐司馬昭,而姜維想先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這也為其悲慘埋下伏筆,而後再殺鍾會,復興蜀漢。但鍾會想要殺魏將的事情敗漏,被部下兵變,鍾會與姜維一同被殺。"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

姜維不但被殺,還被剖腹挖膽。《世語》裡面的記載,「維死時見剖,膽如升大」。魏兵得知姜維居然跟鍾會陰謀叛亂,還要殺光北來諸將,想必那時的心情,恐怕就是將平日裡的恨比海深,都化作滔天巨浪了。自然就殘殺了姜維。

相關焦點

  • 三國風雲人物—姜維
    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 讀心三國26|| 姜維:無能者勝在奸險,仗義者老於情懷
    比如劉禪和他的蜀國,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坑,坑住了諸葛亮,也坑住了姜維……延熙十八年的秋天,諸葛亮已經變成秋風二十一年,夏侯霸和姜維兩個男人,又一次踏上了北伐中原的路。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漢時二十七歲,是曹魏的中郎。嘉平元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夏侯霸投蜀時是曹魏大將、博昌亭侯。
  • 姜維死後82年留一封密信,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瞑目了?
    」    姜維雖然想借用鍾會之手除掉魏將,但是因為事情敗露,鍾會部下兵變,二人一同被斬殺,魏軍士兵見姜維如此心狠手辣,殺了姜維之後還將其剖腹取膽,畢竟是密信,所以當時很多人都痛恨姜維,說他是叛徒,擁立鍾會當蜀王,姜維也只能頂著罵名,被人唾罵。  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也曾多次選拔人才,但是唯獨器重姜維,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得不到重用,又遭到上司的猜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投靠門下,諸葛亮也非常看重他的才能,迅速提升他為倉曹掾、奉義將軍、當陽亭侯。
  • 姜維究竟是不是蜀漢的間諜?
    通過《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的印象中姜維是一名能文能武的將軍。在投降蜀漢之後,對曹魏造成了非常巨大的危脅。但為何這樣一位名將,在曹魏陣營中卻始終默默無聞?為什麼在加入蜀漢陣營之後立即就飛黃騰達?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看一下:姜維是如何在曹魏仕官的?
  • 三國男子圖鑑|姜維的信念
    這與早期的北伐戰略規劃有極大不同,《隆中對》的北伐路線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隆中對》的北伐規劃是在天下有變的前提下,採取雙向並進,一路由襄樊出發意在洛陽,一路從漢中出秦川劍指長安。
  • 蜀漢最後的擎天之柱——姜維
    然而,姜維一生九次用兵,大多無功而返,甚至屢次被鄧艾擊敗,但為什麼民間對姜維評價這麼高呢?姜維一生不辭勞苦,九次用兵,比諸葛亮還多三次,即使在蜀漢政權後期,由於國小民疲,形成了以軍方二號人物張翼為代表的「不戰」觀點,但姜維依然想方設法衝破阻力,開展行動,可以說是太勤奮了。廉。
  • 諸葛亮留下兵法二十四篇,姜維到底學到了幾成?鄧艾:很恐怖
    在三國,這樣的人有很多,其中現今討論最多還屬隆中隱士,當年的蜀中丞相,姜維的恩師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能夠如此之火?得益於兩個方面,一個來自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浮誇劇情,第二個便是來自於民間的古老傳說。司馬懿與諸葛亮到底誰的才能更厲害?他們生前,沒有正式較量過。總之留給世人的感覺是諸葛亮更牛,到底是不是這樣呢?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總之,在孔明有生之年,司馬懿不敢與他正面較量,我想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在司馬懿心底還是有些怕孔明的。
  • 姜維:一個「麒麟兒」的平淡人生
    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三國演義》中把這一段描述得很精彩,說是諸葛亮慧眼識珠,看到了這位青年的能力和潛力,於是設下連環套將姜維活捉,並親自解綁授書,明示想要好好培養他。而史書中可沒有對此有任何著墨。
  • 姜維北伐一共打了多少次 北伐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
    在三國時期,蜀漢陣營先後有諸葛亮、姜維兩人數度北伐,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暫且避過不談,這裡就主要講述一下姜維的北伐,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姜維到底進行了幾次北伐
  • 諸葛亮的傳人姜維,為什麼就是阻止不了蜀漢滅亡?廖化的評價一針見血!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時,雖然最終因為馬謖失守街亭而失敗,但是,能夠獲得姜維的歸降,自然也是蜀漢的一個重要收貨。對於出自魏國的姜維,諸葛亮給出了高度評價,比如「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再比如「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在此基礎上,諸葛亮不僅將姜維帶在身邊培養,也對他寄予厚望。
  • 諸葛亮為何要把兵法傳授姜維?而不是諸葛瞻?29年後,發現真高明
    從記載來看,可以發現諸葛亮是一個全面型的人才,不但會治國,同樣會治軍,然而,諸葛亮把他的兵法,全部都交給了姜維。留給自己兒子的僅僅只是一封家書,也就是現在流傳的《誡子書》,在書中孔明要求兒子認真學習,以淡泊明智,最終修成正果。從諸葛亮的安排來看,給姜維的才是他生平的精華所在,而給兒子諸葛瞻的卻只是一個心靈雞湯。諸葛亮為什麼要做如此安排呢?
  • 行走隴南:姜維搶奪的陰平橋頭到底在哪?跟文縣玉壘關有什麼關係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姜維姜維最終之所以要去沓中屯田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因素考量。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在沓中見鄧艾的軍隊攻來,又聽說鍾會進軍漢中,知漢中難保,立刻引兵東撤,急擺脫鄧艾,退往陰平。魏將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戰,姜維敗退,為搶先佔橋頭(陰平東南)的諸葛緒所阻。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什麼不讓姜維殺魏延,姜維知道後冒出冷汗
    當時,姜維氣得要殺魏延,但被諸葛孔明制止了。在這裡,很多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孔明不讓姜維殺魏延呢?今天,大家就隨寄人來看看這到底為為什麼呢? 但諸葛亮看見了,就布下了刀斧手,要殺魏延,說魏延天生反骨,將來劉備和他不在了,沒人能鎮的住他,魏延一定會造反。當時,把魏延嚇的不清,幸好有劉備替魏延求情,魏延才撿回一條命。
  • 劉備死後,為什麼諸葛亮一直屢戰屢敗?姜維臨終前終於說出了老實話
    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其實可以從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們對諸葛亮丞相的評價,就可以發現奧秘!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曹魏號稱毒士的賈詡這樣評價諸葛亮「諸葛亮善治國」,什麼意思,從字面意義就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諸葛丞相非常善於治理國家!這樣的人有才嗎?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說起毒士賈詡,或許很多朋友並沒有聽過他的大名!
  • 《三國演義》第351回 姜維鄧艾雙鬥智
    當時~~把王含蔣斌吶~~給嚇得有點兒手足無措啦。誒喲~~兩個人互相看看心裡說曹魏軍的鄧艾真厲害呀,怎麼在我們腳底下埋伏這麼多的人吶?我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人都在地底下這兒藏著呢。「快把他們都給我擋住。」那怎麼擋啊。當時是一場混戰。嘿喲,把王含蔣斌殺得夠慘的。得虧倆人~~沒摘盔卸甲,這還算有準備~~還敗了吶。這左寨就讓人曹魏軍給奪了去啦。
  • 諸葛亮為何最終選擇姜維做他的的接班人
    >  為什麼諸葛亮就一定要選擇姜維做他的接班人呢?他審時度勢,繼承諸葛亮遺志,高舉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最為現實、實用的戰爭策略,九次北伐,雖然各有勝負,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天鬥地精神,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職業政治家風範,直追他的革命導師諸葛先公。特別是經羅貫中先生的巨筆如椽描寫,更是在演義版的中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其力挽狂瀾,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情結更是感動了無數的江湖草民。姜維可謂是生的偉大,死得其所。
  • 姜維臨死前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
    在演義中,他多智近妖,計謀過人,很多事情都在他的預判之中。而在正史中,他也非常厲害,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戰場較量,他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但是自劉備死後,他卻幾乎是屢戰屢敗,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姜維臨死前說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
  • 在歷史上,姜維明明控制了蜀漢內外軍隊,為何還要害怕區區黃皓?
    蕭庭生是一退再退,為了梁帝,為了梁國,他是一忍再忍,他一心為國家考慮,為國家安穩而計,為國家他放棄個人榮辱,哪怕是次子蕭平旌被誣陷有謀反之心,為不讓朝堂陷入黨爭,他可以不聞不問,稱病不朝。當然不是,若他沒能力,就不會有日後僅憑一枚廢印就聚集起一支十萬大軍,平定萊陽王之亂的功績。蕭平旌同樣不怕,他有能力取代蕭元時,可以他也並沒有這麼做,他是忠臣,他不想梁國陷入內亂,更不想取代蕭元時,做那個亂臣賊子,故而他以解散長林王府的代價,求得梁國安定。在蕭平旌看來,梁國利益永遠高於一切,與荀氏相爭,只會損害到梁國天下。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同樣,鍾會又將司馬昭的回信銷毀,自己偽造司馬昭的回信。在鍾會的挑撥下,司馬昭與鍾會的關係勢同水火,最終導致了捉拿鄧艾的事件發生。這樣,蜀中的魏軍就全部歸鍾會指揮,鍾會成為曹魏在蜀中最大的實力派。在鍾會和鄧艾的爭鬥的背後,還有一個人在推波助瀾,這個人就是原來蜀軍的統帥姜維。姜維在蜀國滅亡後,並沒有放棄蜀漢復國的理想。
  • 魏延一策讓漢中40年沒失守,為何姜維改變策略後1個月就丟了?
    219年劉備奪取漢中後,先後有魏延、吳懿、王平、胡濟四人擔任漢中守將。在258年胡濟出任漢中督前,前幾任漢中守將在面對曹魏進攻時均沿用魏延之策,確保漢中近40年未曾失守。而姜維在258年以「斂兵聚谷」代替魏延之策,當263年面對曹魏進攻時,僅僅一個月時間就丟失了漢中,這是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