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六十年歷史變遷,未來的主流劇會是什麼樣?

2020-09-05 老張說電影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影視工業的不斷進步,人們對電視劇的審美正逐漸改變,從上世紀50年代末首部製作粗糙的短篇電視劇的誕生到80年代長篇電視劇的火爆,再到流量為王大製作的流行與短小精悍的網劇的興起,國產電視劇製作正在激烈的競爭中為迎合觀眾的口味而悄然革新。那麼,究竟哪種形式的電視劇會在未來成為觀眾的最愛呢?我們且來分析一下。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一口菜餅子》的誕生標誌著國產劇進入初創期。

1958年5月1日,是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天全球67個國家正式開播電視,同年,我國成立了首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

一個多月後(1958年6月15日),胡旭、梅村等工作人員在沒任何創作經驗的條件下,聯手拍攝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


《一口菜餅子》劇照


這部劇講述了一個「憶苦思甜」、呼籲大家「節約糧食」的故事:

解放後一個農家小姑娘用棗絲糕逗狗玩。姐姐看到後上前將她制止,並給她講述了解放前一家人飯都吃不起的悲慘經歷:當年父親逃荒病死,母親帶著姐妹倆孤苦無依,挨冷受凍,他們向地主家討飯,卻被惡狗咬傷,妹妹餓得又哭又鬧,母親將唯一一塊菜餅子給了她,自己卻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妹妹聽了這個故事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覺得不應忘記過去,決定節約糧食。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但由於缺乏經驗及拍攝條件有限,製作團隊卻是煞費苦心。他們先將辦公室改造成一個臨時演播棚,置以簡陋的道具,模擬風雨雷電。沒有錄播功能,便用現場直播的方式,由演員在鏡頭前直接表演,而這無形中增加了拍攝的難度。

更難的是,為了實現鏡頭的轉移、切換、特寫,除由一人掌鏡外,還要由多人共同幫忙推動重達二三百斤的機器和拉電纜。


《一口菜餅子》劇照


整場戲下來全部工作人員已是累得滿頭大汗,但首部電視劇一經播出便轟動全國,標誌著我們迎來了電視劇時代,此後,我國又陸續製作了很多短片電視劇。

總的來看,當時的電視劇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製作水準不高,都是黑白圖像、篇幅短小、畫面粗糙;


第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在內容選擇上,大多是一些宣傳政策方針以及和教育有關的短片,旨在改變人們的舊思想,讓大家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與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電視劇的娛樂屬性與整體品質,所以,這類電視劇漸漸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不過,作為國產劇的起點,這段歷史卻值得後輩銘記。

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渴望》成為國產劇發展歷史轉折點

由於特殊歷史時期的限制,國產劇的發展歷程一度停滯,直到70年代末開始漸漸復甦。這時國產劇實現了多項突破:

1978年5月,首部彩色電視劇《三家親》上映,標誌著彩色電視劇時代拉開帷幕;兩年後,首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誕生,雖然,只有短短9集,卻開啟電視連續劇拍攝的先河。


《敵營十八年》海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家喻戶曉被奉為經典的《西遊記》(1986年)、《紅樓夢》(1987年)、《三國演義》(1994年)等以經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以下都簡稱「電視劇」)也是在這一時期拍攝的。


《西遊記》海報

但這期間最具歷史意義的卻是1990年反映時代變革及人民生活、篇幅長達五十集的電視劇《渴望》。


《渴望》海報


《渴望》在當時創造的話題度無人能及,老百姓採取各種途徑看這部劇,其盛況完全可用萬人空巷形容。甚至連罪犯們也在追看,導致社會犯罪率大大降低。

所以,《渴望》的第一大意義在於:在黑白電視還沒普及的年代,讓電視劇家喻戶曉,促進了全國「電視化」的進程。

第二大意義在於:內容上去除了政治宣傳色彩,貼近平民生活,通過講述劉慧芳、王滬生、宋大成等幾個年輕人複雜的愛情經歷,用寫實的筆觸還原了那個社會動蕩、是非顛倒的年代,表現出人們對愛情、友情、親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這恰恰是當時人們的呼聲。

《渴望》的火爆引領了一批反映時代變遷中平民生活的作品,像《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我愛我家》等,大大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篇幅越來越長,電視劇類型越來越多,出現了神話劇、武俠劇、歷史劇、生活劇等等;

第二,劇作緊貼現實、飽含誠意,在藝術性與觀賞性上達到一定的高度,像《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很多經典電視劇至今仍是爆款。可惜當時拍攝技術水平較差,致使電視劇畫面看去不是很舒服,給現代觀眾造成了不好的視覺障礙。

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還珠格格》的誕生標誌著偶像時代的到來

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國產劇空前繁榮興盛,一方面延續了九十年代初的寫實筆觸,拍出了《空境子》、《中國式離婚》等很多反映當代民眾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另一方面,各種類型的國產劇百花齊放。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內地和臺灣合拍的《還珠格格》,這部劇的橫空出世標誌著國產劇進入了一個屬於偶像的時代,對之後電視劇製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還珠格格》海報


這部劇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幾乎每年暑假必播,每播必火,影響了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等整整幾代人。

但很多人卻不知《還珠格格》開拍之初並不被瓊瑤團隊所看好,完全是試水之作。為此,在演員任用上,沒任用知名演員,反而選擇趙薇、林心如、周杰等不知名的新人,至於演員蘇有朋、陳志朋雖憑藉昔年小虎隊的威望有一定名氣,但在當時他們都剛踏入演藝圈,正處在事業低谷期;全劇製作成本偏低,服化道並不精細,有很多穿幫鏡頭。


《還珠格格》穿幫鏡頭


但誰也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還珠格格》首部一上映便火遍兩岸三地,收視率持續高居榜首,趙薇、林心如、周杰等新人一炮而紅,蘇有朋也藉助五阿哥的形象轉型演員成功。這才使瓊瑤重視此劇,並下大力度拍攝續集。

這部現象級電視劇不僅讓「小燕子」飛進千家萬戶,還產生「偶像」效應——劇中俊男靚女的陣容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衍生出極高的商業價值,從此,內地誕生了偶像型藝人——一個屬於偶像的時代到來了。

偶像時代的到來直接拉高了電視劇對主演顏值的要求,為謀取商業價值,主演越來越傾向於選用俊男靚女,長相平平的實力派演員漸漸失去市場。

總體來說,這時期的電視劇製作水平已非常好,類型也漸趨全面,但距離高水準大製作還欠火候。

2011年,《宮》拉開流量電視劇時代的序幕

如果說趙薇是內地偶像界的鼻祖,那麼,流量女王楊冪當屬流量明星界的鼻祖。

其實,「流量明星」也屬於「偶像」,但卻又有微妙的區別,它屬於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也是不擇手段追求明星效應最大化的產物——這點偶像要明顯有節操得多。

言歸正傳,提到楊冪就得提到2011年令她一炮而紅的爆款劇《宮》。


《宮》海報


這部劇由商業嗅覺極為敏銳的編劇於正操刀,集結楊冪、馮紹峰、何晟銘等俊男靚女陣容,注入當時最流行的穿越元素,在清宮背景下上演了一場現代人與古代人的戀愛大戲。由於該劇選角、劇情都非常迎合市場,播出後效果極好。

於正嘗到甜頭後,陸續炮製了很多同類型爆款劇。經過總結,我認為普遍有以下特徵:

第一,演員可以沒演技,但必須長得漂亮,具有上位潛質;

第二,劇情可以沒邏輯,戀愛必須要甜;

第三,服化道可以粗糙,但畫面必須豔麗。

流量電視劇就此誕生,之後的《青雲志》、《擇天記》、《甜蜜暴擊》、《扶搖》等都可納入流量電視劇的範疇。


《甜蜜暴擊》海報


流量電視劇雖迎合市場,獲得暴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硬傷:它將流量明星的重要性凌駕於劇集質量之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觀眾觀影品味日漸提高的今天漸漸喪失市場。

2015年,《琅琊榜》打造精品大製作

在流量電視劇當道的同期也有一股清流另闢蹊徑,把目光重新聚焦到電視劇的品質中來。


54集電視劇《琅琊榜》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琅琊榜》海報


有別於早期長篇電視劇,《琅琊榜》市場性更強,投入更多——片方不惜花重金大膽任用具有號召力的實力派演員,精心打磨每處細節。如此一番操作,使劇集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性,投入市場後一舉扭轉了流量劇當道的乾坤,開創了精品大製作的先河。

之後的《大江大河》、《慶餘年》《清平樂》等都是這種精品大製作的延續。至此,精品大製作由於迎合了觀眾日益提升的觀劇品味,穩穩碾壓了流量電視劇,成為時代的主流。


《慶餘年》海報


當然,由此帶來的收益也極為可觀,在電視臺、網際網路以及海外的版權收益總和,已讓出品方收回了1.1億元的投資成本,未來的版權銷售還將在遊戲等方面持續發酵。

但它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篇幅較長,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輕人可能沒有時間與精力去看完整部電視劇,這也使之減少了相應的受眾。

以「鬼吹燈」系列為首的「短小精悍」的優質網劇成為黑馬

二十一世紀初,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網絡播放平臺的興建,網劇作為電視劇的另一種衍生形式也在迅速成長。

網劇和電視劇不同之處是以網絡平臺為媒介進行播放,由於所受約束較小,準入門檻相對低,使之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內容更多元、趣味性較強、尺度較大,電視劇不能拍的,網劇可以拍;


第二,製作成本較低,不必非得任用大牌明星,不用投入太多,只要內容夠新穎夠刺激,能吸引廣大網民買單便能獲得暴利。

2012年,一部低成本網劇《東北往事》以點擊量1周破億,16天破2億的驚人成績,讓大家正式見識了網劇的巨大商業潛力。


《東北往事》海報


2014年,國內多家視頻網站紛紛宣布要大幅度加大自製劇的投入力度,並提出2014年是「網絡自製劇元年」的概念,此後,《萬萬沒想到》、《屌絲男士》等各種低成本爆款自製網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新奇有趣的劇情受到觀眾的追捧。


《屌絲男士》海報


不過,由於管制較松,網劇質量普遍糟劣,導致觀眾對網劇的印象愈發不佳。直到「鬼吹燈」系列網劇的出現,令觀眾眼前一亮。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海報


「鬼吹燈」系列網劇一改普通網劇的粗糙,打出了自己的特色,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短小精悍」,具體表現在:

第一,製作成本增加。

斥巨資購買熱門經典IP版權加以改編;花重金聘請具有號召力的實力派演員演出;加大特效的投入,以便最大程度還原原著。

第二,劇集品質提高。

精簡劇情,摒棄大量注水情節,每集時長控制在半小時左右。

第三,創新播出模式。

分部播出,每部僅二十集左右。

不難看出,這個套路已和美國Netflix網絡劇模式類似。投入市場後,反響熱烈,每部都製造了很高的話題度,收視率一度超越普通電視劇。

結合市場、成本、產品特徵、國際對比等各種因素,我認為這類「短小精悍」的優質網劇最有可能成為未來觀眾的寵兒,原因如下:

第一,受眾面更廣。

如今,人們的生活已離不開網際網路,在網際網路上消耗的時長已遠遠超過了傳統電視媒體。再加上,網劇比普通電視劇更迎合網民的口味,凡此種種,為網劇提供了更廣的受眾面,而他們都將成為未來潛在的用戶群;

第二,製作成本雖高,但獲利前景美好。

雖然,精品網劇成本較高,據說《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單集製作成本高達800萬,與精品大製作類型的電視劇已不分高下。但對比先行者美國Netflix便知這麼做不虧。

2013年Netflix創新性推出自製網劇《紙牌屋》,單集成本約為400萬美元,遠遠高於美國一般電視劇的單集製作成本——150萬至200萬美元,同業人士都認定它難以賺錢,可《紙牌屋》卻憑過硬的質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訂閱用戶,單在美國境內就增加了 200多萬訂閱用戶,連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都成為其忠實用戶。


《紙牌屋》海報


隨著訂閱用戶的增多,越來越多國際知名品牌在其中植入廣告,這又為其帶來不菲的廣告收入。

全盤核算,Netflix2013年當季收入較去年同期增加 18%,達到10.2 億美元。它的耀眼成績又促使公司股價出現近兩年來最大的漲幅,成為影視界的標杆,第一季財報公布後股價狂飆26%,達到每股217美元,較去年8月的低谷價格累計漲幅超三倍。

由此可見,精品網劇首要任務是獲得更多願意付費的粘性用戶,而用戶的增多又會衍生多元收益。

我國網絡平臺的訂閱用戶明顯不如Netflix多,但隨著網劇質量的優化,勢必會吸引更多訂閱用戶。舉個小例子,一部《盜墓筆記》便令獨播的視頻平臺新增500萬會員,全劇點破27億,再加上廣告植入的收益,想想看這是多麼誘人的利潤。所以,一旦市場培育起來,憑藉基數龐大的網絡付費群體,國產精品網劇的錢途不可限量。

第三,最大限度迎合現代觀眾日益提升的觀影口味與快節奏的生活。

精品網劇由於質量過硬能夠適應現代觀眾愈發刁鑽的觀影品味,這自不必過多解釋;與此同時,精短的劇集與適宜的單集時長也適應了如今現代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使更多人能忙裡抽閒將整部劇看完,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

以上種種優勢都決定精品網劇必然在未來的收視競爭中勝出,成為新的風口。

結語

電視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節目,通過看電視劇我們既獲得了娛樂,也獲得了知識。

我國電視劇自1958年6月15日始,歷經六十多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通過不斷嘗試與探索,創造了不同類型的電視劇,體現出了行業人士卓越的智慧與勇於創新的精神。

如今,電視劇產業已蓬勃壯大,形成今天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這對於觀眾是無限利好,但對於電視工作者卻是艱巨的挑戰,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必須不斷尋求方法與突破。

但不論怎樣,事實證明,投機取巧、劣質的內容終將被市場淘汰,只有優質過硬的內容才會贏得觀眾的讚揚,期待我們在未來能夠製作出越來越優質的電視劇。

相關焦點

  • 國劇40年「類型」變遷史·下篇|國產劇類型化·劇變(6)
    在 #國劇40年「類型」變遷史·上篇|國產劇類型化·劇變(5)#中,我們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劇40年裡「類型」變遷軌跡:從無到有,從形成到日臻成熟。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 推動中國電視劇類型化發展的 內因外因是什麼?未來的 類型趨勢是哪些?這將是本篇文章的重點。
  • 國產青春劇,被偷走的20年|鮮觀
    30年了,最能打的國產青春劇居然還是前十年的作品。 在當代文化研究之父、文化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看來,青年文化最能夠反映社會變化的本質特徵。代際衝突理論認為,青年文化是未來社會主體文化的雛形。
  • 國產青春劇,被偷走的20年丨鮮觀
    在國產青春劇「開門紅」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國產青春劇數量沒有跟上,接下來的四五年間,僅有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年輪》有一定聲量。直到1996年,國產青春劇才有了「集群」勢頭。《真空愛情記錄》打著「中國第一部偶像電視劇」的標籤進入觀眾視線,《北京夏天》裡的曹穎讓觀眾眼前一亮。隨後《十七歲不哭》《將愛情進行到底》將國產青春劇推向了又一座高峰,郝蕾、徐靜蕾成為萬千觀眾心中的偶像女神。
  • 國產劇十年網播冠軍,趙麗穎一人獨佔五部戲,你都看過沒
    國產劇十年網播冠軍,趙麗穎一人獨佔五部戲,你都看過沒近十年來,網播劇發展迅猛,甚至質量比很多上星劇還高。在網上追劇也稱為當下年輕人的主流追劇方式。有網友盤點了近十年國產網播劇的冠軍,趙麗穎一個人就佔據了五部劇,果然是頂流。
  • 2017大劇前瞻:國產劇走向國際化,哪部會是未來的爆款大劇?
    劇方稱將在視覺呈現相關的元素上謹慎創新,特效總監徐飛曾指導《狄仁傑之神都龍王》、《智取威虎山》等電影的特效製作,特效化妝師肖進作品有《畫皮》、《尋龍訣》等。 由趙又廷和楊冪主演的電視劇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在春節期間播出,該劇首席造型指導請來了曾獲得過金雞獎、金馬獎、金像獎《三金》大滿貫,還曾憑藉電影《一代宗師》獲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的張叔平。
  • 十年,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國產劇,只有這九部!
    其實,從2010年到現在這十年間,9分以上的劇也不多,不過也是有幾部的。總之,這部劇是國產劇的良心之作。《大秦帝國》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對歷史的還原度非常高,並且劇中眾多實力派演員的演技也很棒。
  • 揭秘走出國門的國產劇:登上主流臺的不是甄嬛傳琅琊榜而是它們!
    雖然播出的中華TV是中文電視臺,換句話說,其中看《琅琊榜》的韓國人並不會太多,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產劇走出國門,也愈受海外市場的關注,而其中文化語境、審美差異等引發的趣事兒,或也能讓我們劇荒期間作為談資。
  • 宅經濟引領未來十年變遷,百度沸點2020述說數位化中國
    另一方面,百度把熱詞的維度放到了14個,覆蓋了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讓這個數據變得更加豐富,從多個角度去驗證一個趨勢的熱度,可以看作是一個新生活的指南或者說是未來的預告。這是未來十年最大的機會所在,也是整個社會演進的方向所在。儘管這個榜單不是最重要的榜單,但在我看來,卻是真正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榜單,是呈現出未來工作和生活趨勢的榜單。如何提供更為豐富的在線服務,如何把自己的傳統服務進行在線化的升級,如何提升在線學習、工作的效率,都是未來長期的需求和挑戰所在,這裡面孕育著非常巨大的機會。
  • 接下來,國產劇就看它們的了
    前者在細節上精雕細琢,終於把國產劇打磨出了美劇級別的節奏和質感;後者在話題上拋餌撒料,雖然過度幻想結局崩盤,但還是釋放了女性聲音。從這兩部爆款,可以看出當前國產劇的一些良好轉向。比如精品迷你劇的興起,以及女性題材的兜售力。
  • 長亮觀察:中國銀行業核心系統十年變遷史
    原標題:長亮觀察:中國銀行業核心系統十年變遷史   近十年來,中國金融市場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經濟穩中趨緩,
  • 「限酬令」之後,國產劇會更好嗎?
    2017年4月7日,知名編劇宋方金橫店臥底新聞一出,披露如今的國產「IP劇」(改編自網絡小說)拍攝現場,演員可以不背臺詞,導演可以不看演技只看臉,而大半的戲份竟由替身出演,「表演」這門久遠的行當,正在一步步被毀掉。
  • 《風犬少年的天空》,開啟了國產青春劇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知道最近大家都有沒有在追《風犬少年的天空》,反正小編在看劇的時候真的就是笑著笑著就哭了,這部劇從開播以來就有很高的話題度,隔三差五的就會登上微博熱搜。很多網友對這部劇的評論說是開啟了國產青春劇的正確打開方式。近幾年國產青春劇拍的比較好的很少,為什麼這部劇會有這麼高的熱度呢?
  • 國產劇pk韓劇:我們為什麼拍不出《梨泰院》《夫妻的世界》?
    文|令狐伯光上一篇,伯光分析了國產劇和韓劇比較的問題。而因為經濟發展的原因,80,90和00年代的國產劇,整體上絕對是強過韓劇的。2010年過後,伴隨著前十年的積累發展,韓劇來到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們再回到國產劇上,國內青少年觀眾都通過網絡去追英劇、美劇和日劇去了,而且韓劇也佔據相當大的一部分。主流觀眾是支持流量明星的青少年觀眾,和不挑題材的中老年觀眾為主。這兩大主流觀眾群體,與國內電視劇產業種種亂象結合,最終造就了「群魔亂舞」的國產劇。
  • 國產青春劇,變了
    《匆匆那年》所帶起的國產青春劇創作風潮並沒有匆匆而過,綿延了7年到現在也未見消退。但是在行業內部,變化一直在悄悄發生:從數量上的「大爆炸」到品質追求更上一層樓,從跟風IP改編+小鮮肉的「成功模式」到在原創劇本上下功夫,從打著各種噱頭談戀愛到認真嘗試拓寬青春劇的邊界……國產青春劇為什麼成為了現在的模樣,未來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年輕導演會更適合執導青春劇嗎?
  • 十年後國產劇的一半女主角都在這裡了!
    87版《紅樓夢》在國產劇的史上應該算是地位最特殊的一部電視劇了。
  • "戀愛+競技"成主流——國產青春劇的創新與突破
    "戀愛+競技"成主流——國產青春劇的創新與突破 時間:2020.11.26 來源:光明網 作者:孫怡
  • 十年十佳國產劇:《隱秘的角落》第六,《琅琊榜》第二,第一呢?
    一眨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就這麼過去了。回頭望去,距離十四童年回憶的《武林外傳》播出已經有15年了,距離上一次聽見本山大叔的春晚相聲,也正好十年,時間,真的過的好快呀。可能時間就是這樣,一邊回憶,一邊繼續,從不肯為誰真正停留片刻。
  • 贏智科技朱智:商業數智化 未來十年主流和剛需
    本屆地產節以「追夢的力量——新生態 · 新秩序 · 新未來」為大主題,吸引數千名中國商業地產行業領袖精英學者匯聚一堂,共話商業創新與未來發展。   8月26日,第15屆商業地產節系列活動——「在這裡,見未來-數智商業 未來大會」,聚焦探討數位化之路,預見實體商業數智化新趨勢,探索數位化轉型最優路徑,推進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 國產刑偵劇,巔峰叫做《重案六組》 | 國劇經典
    >多年來唯一達到美劇強度和水準的國產劇  |  國劇經典王寶強、張譯、陳思誠、段奕宏、李晨都來自這部劇 | 國劇經典這絕對是周迅最重要的電視劇代表作 | 國劇經典賽人:《潛伏》是最好看的諜戰劇 | 國劇經典姜文和馮小剛的這部劇,影響了我們對美國的看法 | 國劇經典《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是對一代人的祭奠 | 國劇經典
  • 國產劇賣海外一集可達60萬 多數代理不掙錢
    在中國引進國外電視劇的同時,國產劇也開始進入快速海外出口時期。從《西遊記》《神鵰俠侶》,到《武媚娘傳奇》《花千骨》,據悉去年曾有人在越南河內一家餐廳,見到五六個服務員正圍著電視看《新蕭十一郎》。  古裝劇之所以受歡迎,主要在於其內容上沒有太多限制,背景大多數取材於歷史記載或架空想像,沒有太多文化屬性,世界各地接受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