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酬令」之後,國產劇會更好嗎?

2021-02-08 文創資訊

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

意見一出,就引起行業人士關注。其中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演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規定,最受關注。

在這次「限酬令」發布之前,已有不少跡象表明,明星高片酬會被限制。

2014年,就有「廣電將出明星限薪令」的消息傳出。2016年,央視、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開始披露演員高片酬現象,認為高片酬是中國影視行業發展畸形的體現。廣電總局也官方發布意見,稱要遏制演員天價片酬現象。

2016年就有政協委員針對電影、電視劇的高片酬現象提出建議,認為應合理地控制演員人工成本,保障作品質量。

「一部電影中全部演員的片酬,最高不得超過該電影全部製作費用的30%,以法律的剛性規定為電影製作劃上一條紅線,有效引導製片人、導演和演員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2017年4月7日,知名編劇宋方金橫店臥底新聞一出,披露如今的國產「IP劇」(改編自網絡小說)拍攝現場,演員可以不背臺詞,導演可以不看演技只看臉,而大半的戲份竟由替身出演,「表演」這門久遠的行當,正在一步步被毀掉。那些拿著高片酬卻不認真演戲的明星,被推向風口浪尖。

2017年9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優化片酬分配機制」。就此,限制明星高片酬有了實錘。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在電視劇方面,周迅、霍建華拍攝《如懿傳》片酬高達1.5億元;Angelababy拍《孤芳不自賞》片酬高達8000萬元,孫儷拍《羋月傳》片酬6000萬元;趙薇拍《虎媽貓爸》片酬也有4000萬元;範冰冰拍《武媚娘傳奇》的打包價為3000萬元。

明星的高片酬,確實讓不少吃瓜群眾羨慕嫉妒恨。

所以,大部分吃瓜觀眾聽到「限酬令」消息時是歡呼的,感覺只要有了一紙指令,就能解決演員高片酬問題,也能讓影視劇質量提高,促生更多精品。也有一小部分指出,僅僅靠這則通知是很難解決問題,因為即使順利實施,演員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報酬,例如參加宣傳推廣、以工作室參與製作形式收取製作費、成為出品方、投資人。總之,演員是不會輕易降價的。而且也有人認為這次的「限薪令」並不合理,明星的片酬是由市場決定的,用行政幹預市場,會擾亂演藝市場,不利於影視行業發展。

以流量明星高片酬的商業邏輯為例,明星要想在影視圈獲得較高的片酬,先去利用營銷手段獲得較多的粉絲數量,然後憑藉名氣獲取高片酬,之後又會將所得收益用在炒作人氣之上。現在圍繞在流量明星背後一般都有一應俱全的團隊,包括助理、化妝師。

處於盈利的目的,投資方、製作方不願用沒有名氣的演員,導致一些粉絲數量多、懂得營銷的藝人片酬超高。在流量時代,這種商業邏輯並沒有錯。但是當流量明星左右了影視生產時,帶來的問題不得不讓人重視。

國產IP劇一味依賴流量明星,以為只要有人氣高的明星,就可以在成為收視王者。但是現實也是殘酷的,觀眾也不是傻子,電視劇的好看與不好看,他們還是有明確的評價標準。流量明星參演不能成為電視劇好看的必要因素,當製作經費大部分都用在片酬環節時,電視劇其他環節勢必會受到影響,這樣整體品質就沒有保障。

仔細想想,其實「限酬令」執行起來比較難,而且對國產劇質量提高作用可能真的不大。

首先是為什麼有些明星片酬特別高呢?主要是還是市場需要的這類明星數量太多,供不應求,導致價格太高。如果同類型明星數量很多,偏方選擇餘地大,那麼明星的片酬自然就會降下來了。關於這點,明星和片方比誰都明白。因此明星會花大價錢營銷推廣自己,將自己的知名度提升,減少競爭對手。

談到這裡,就是中國明星培育模式了。最近隨著唐人藝人出走、利潤下跌、股東拋售消息傳說,傳統藝人經紀的弊端也更加突出。相對於日韓成熟的藝人培養模式來說,中國的藝人培養還處於散養、放養階段。經紀公司留不住當紅明星,也不願意花精力、金錢批量培養新人,導致娛樂圈供血不足,這樣就讓那些已經成名的明星獨享市場。

其次,編劇在影視製作中地位不高,電視劇品控難以把握。在中國影視劇行業,明星、投資人是核心,編劇話語權不多,多是服務者角色。編劇地位不高、作用不大,薪酬自然也不會太高。這樣,就難以調動編劇創作的積極性,好的劇本數量就少。而且,有時候編劇對角色、劇情走向並沒有決定權,難以把控電視劇品質。這樣一來,即使對明星的「片酬」限制,也很難解決電視劇劇情差問題,國產劇品質還是會原地踏步走。

對比一下日本、韓國、美國,可以發現編劇在這些國家的影視行業,地位超過明星,甚至導演。一般,編劇擁有劇情改編的絕對主權,對角色也能掌控,即使出現了明星漫天要價,也能隨時將角色寫死,以限制明星片酬。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導演張太侑和製作人樸燁稱,從角色選擇到劇情走向,韓國編劇們在韓劇製作流程中佔有70%左右的決定權。編劇是韓劇製作的核心,著名編劇號召力比任何演員都大,而演員們也擠破了頭想要被編劇選中。美劇製作過程中,編劇的工作不僅僅是編寫劇本。編劇用故事創意去參與競標、推銷,說服製作方和電視臺拍攝,因而一開始就處於核心地位。 

編劇地位高,薪酬也高,這樣在整個製作費用中用於明星片酬的部分也是有限的,很少會出現一個不製作費一個億,一個明星就能拿走8千萬的情況。

在好萊塢,演員的片酬佔製作成本的兩到三成左右,演員的薪酬因工會制度有最低薪酬保障,但最高片酬沒有限制,由市場決定。目前好萊塢一線明星都流行分成方式,就是底薪多少再加上多少分成,而分成的比例則代表了他們的身價高低,所以大牌明星收入可能會很高,但這也是在他們先有好的市場回報,才能和製片方協商出理想的分成。這種模式可以說是和片方共生死,一起承擔風險、一起分享利益,演員會比以往更賣力。

實際上,中國當下演員與片方合作投資也漸成主流。一線明星現在很多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公司,在接戲的同時,還會要求參與投資、出品、發行等環節,如此一來,除了獲得常規薪酬外,也能分得電視劇收益的一杯羹。例如,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大熱,主演楊冪的嘉行傳媒作為聯合出品方參與投資了約25%的份額,賺的盆滿缽滿。再如,最近熱播的《人間至味是清歡》,主演佟大為也參與了投資。吳秀波同時兼任《軍師聯盟》的主演、製片人、監製,黃磊是《深夜食堂》的主演、出品人,周冬雨也是《春風十裡不如你》的出品人。他們在薪資方面更加自由,不受限薪令約束。

主演參投影視劇,實際上是雙贏的選擇。明星資本作為有資源屬性的資本,參與投資影視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從利益到品牌各個層面都會有更深度的綁定,大家訴求一致,也就更有利於影視劇往精品方向做品質追求。未來的影視劇大製作是一個趨勢,對製作公司而言,想要在市場搶佔先機,佔領頭部份額,有沒有強大的資源和資本的整合能力是一個檢驗。

最後,即使不參投、不成立工作室,「限酬令」一出,明星還是能找到其他渠道,賺取驚人片酬。不演電視劇、電視劇,可以參加綜藝節目、拍廣告。綜藝節目,這兩年製作成本增加,吸金能力也很強,很多過氣明星通過綜藝節目身價翻倍。當明星都去參加綜藝節目、拍廣告了,對電視劇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橫亙在中國影視劇行業面前的大山,除了有明星片酬過高之外,還有缺乏優質劇本、沒有成熟的造星模式、缺乏優質演員、數據造假、侵權,這樣一來僅僅依靠「限酬令」改變國產劇現狀,還有些不現實。

市場的變化總是變幻莫測,有時候常常走在政策之前。對電視劇行業來說,「限酬令」是國家對影視行業整治的信號和指導意見,但是僅有一紙指令是很難提升中國電視劇整體質量。對於演員、明星而言,是束縛也是機遇。

 新鮮文創資訊報導 深度文創政策解讀
精準文創趨勢分析 有趣文化創意分享

文化創意產業信息服務平臺

商務合作、採訪、投稿:wenchuangzixun(微信)2573818674(QQ)

相關焦點

  • 最嚴「限酬令」真為了限酬?終極目的是這個!
    於是乎,昨日消息一出,民眾媒體歡聲雀躍,大呼「電視劇業限酬令」終於落地,明星天價片酬總算能被遏制了。如果你們真的覺得限酬令只是「眼紅」明星的高收入,那就太簡單了。 是的,說白了,一切都源於市場。 那麼我們就只能責怪市場的主角,廣大觀眾了嗎?
  • 「限酬令」政策下,藝人必須要接受「降酬」嗎?
    一份「獨家確認」的10萬+微信號公文,將「前影帝」王千源經紀人的聊天記錄高高掛起,並對王千源扣以對「限酬令」「頂風作案」高帽,好不暢快。那麼,片方可以以「限酬令」,要求藝人必須接受「降酬」嗎?一、哪來的「限酬令」?
  • 「限酬令」能拯救中國影視作品嗎?
    鈦媒體作者 丨娛樂獨角獸還記得今年3月編劇宋方金的一篇橫店「臥底」文章嗎?文中所揭露出電視劇拍攝現場與演員片酬的亂象,一直令業內人士無可奈何、令圈外人士耿耿於懷,而在今日,一則「限酬令」的出臺卻並未讓人們心裡的石頭落下。 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布了《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比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影視「限酬令」制定始末
    針對影視劇演員高片酬亂象的「限酬令」終於來了。據日前發布的《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這意味著終於有正式文件向不合理的演員片酬開刀。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秘書長王鵬舉向媒體獨家介紹了《意見》制定的始末。在從業者看來,此次設定的相關規定只是一個開始。
  • 「限籍令」、「限酬令」出臺,娛樂圈開始整頓了
    最近一段時間,網傳「限籍令「的話題火了。那麼」限籍令「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這個問題,官方暫時還沒有給與確認和解釋,但是從一些明星的行為反應來看,」限籍令「的大概意思就是對外籍明星進行限制。但是筆者認為,不能一桿子打死,還是要分人和具體事,實際上「限籍令」並不是不準外籍藝人加入,實行一刀切,而是進行嚴格的篩選,根本目的是淨化和整頓娛樂圈的不良風氣,鼓勵和號召明星們要德藝雙修,國籍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像有些愛國的藝人還是值得提倡和讚揚的。由於不承認「雙重國籍」,當更改國籍的那一刻起,就等於不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 全體演員酬金不超過製作成本40% 電視劇限酬令來了
    全體演員酬金不超過製作成本40% 電視劇限酬令來了時間:2020-04-17 23: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體演員酬金不超過製作成本40% 電視劇限酬令來了 這個協會發布的這個關於演員片酬的信息咱們來好好說說。
  • 中國再祭限酬令·限男女主角最高片酬24萬1集
    中國再祭限酬令·限男女主角最高片酬24萬1集電視劇、網劇製作成本將控制在每集400萬人民幣,圖為迪麗熱巴、高偉光主演的古裝劇《三生三世枕上書》。買片價格下降30至40%疫情對中國影視製作業造成強烈打擊,全行資金短缺、生產周期延長,令買片價格銳減。中制協、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17日發布「關於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範行業秩序的倡議書」,倡議影視製作行業慎重開機,杜絕一切資源浪費和資金浪費現象。
  • 揭秘影視劇「限酬令」,40%的比例是如何確定的?
    來源:北京商報文/盧揚 鄭蕊 針對影視劇演員高片酬亂象的「限酬令」終於來了。市場應變:片酬轉股權成新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的發布也難免讓部分公司和演員暗中思考躲避「限酬令」的對策。有業內人士透露,為了吸引當紅演員並滿足要求,某些影視公司已經開始計劃將片酬轉化為股權的方式,躲開「限酬令」的規定,給予演員較高的收入回報。除此以外,或許還會出現為保證演員高片酬使得製作方選擇提高項目總成本的情況,藉此符合比例限定。
  • 電視劇行業限酬令終於來了!然而,「限酬令」真的能遏制演員天價片酬嗎?
    總的來說,《意見》的出臺說明官方對演員高片酬現象的一種態度,之後有可能會對演員高片酬的風氣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而這種限制的作用有多大呢?在實際的操作中究竟是否好操作也是一個問題。在國內影視娛樂行業發展至今,「粉絲經濟」已成為當今主流。
  • 紫微 ||「限薪令」「限古令」後,又出「限集令」!
    這也是「限薪令」「限古令」之後,又一次以行政手段幹預影視市場運轉的政策命令,之前已有苗頭。兩個月前,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聶辰席到廣電總局電視劇司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調研。
  • 「限酬令」繼續,重點網絡影視劇演員片酬納入廣電監管
    「限酬令」發展歷史 規範演員片酬最早來源於2017年9月發布的電視劇限酬令,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對於優化片酬分配機制問題 比市場先行的是制度約束 對於本次的「片酬公開化」,業內人士一致認為不過是繼續執行影視行規而已,演員限酬為大勢所趨
  • 揭「限酬令」內幕:40%並非一刀切、但絕不能超50%,協會正制定細化新令
    9月22日出臺的「限薪令」規定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40%,數字比例的界定源於電視劇製作規律和成本合理匹配,並參考了海外影視演員片酬情況
  • 限韓令解禁?國產小鮮肉們要小心,「寒凍劇」或又逢春
    這是限韓令實行以來,第一次有這麼多韓國藝人集中在內地活動,也不禁讓人猜想限韓令是不是要解除了。回顧限韓這三年,國內影視娛樂行業變化巨大,如若限韓令一旦解除,又將承受怎樣的衝擊呢?「限韓令」肇始於2016年7月的「薩德風波」,一度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 彼時,有媒體發消息稱,廣電總局將有意限制韓國藝人在中國的演藝活動,包括「禁止新成立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參與國產劇投資製作、禁止韓國偶像組合在中國進行一萬人以上的公演、禁止新籤約的韓國影視劇在國內放映、禁止韓國演員出演中國電視劇。(韓國《首爾經濟報》)」
  • 「限酬令」跨出第二步:重點網劇需公示演員片酬,各方怎麼看?
    無疑,這是廣電總局繼2017年「限酬令」發布後進一步的落實舉措。另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了相同的感受:「限酬這件事早有趨勢,具體就看怎麼落實。將演員片酬進行公示能將演員片酬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同時縮小了演員內部的收入差距,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方法。這是總局規定片酬比例後往前跨出的第二步,但肯定不是最後一步,未來與片酬的相關政策肯定還會繼續收緊。」
  • 「限酬令」跨出第二步:重點網劇需公示演員片酬,各方怎麼看?
    無疑,這是廣電總局繼2017年「限酬令」發布後進一步的落實舉措。三年前,《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中規定:「全部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 「限酬令」繼續,重點網絡影視劇演員片酬納入廣電監管
    比市場先行的是制度約束 對於本次的「片酬公開化」,業內人士一致認為不過是繼續執行影視行規而已,演員限酬為大勢所趨,也與廣電總局嚴控天價片酬問題的堅決態度有關。 但一些大項目實際操作中,總有方法應對限酬令:以新型分紅方式緊密鎖定與明星的關係,很多演員搖身一變成了出品人、製作人。片酬支付方式也已更為隱性,出現片酬轉分紅/股權的應變措施,甚至出現為保證演員高片酬,製作方選擇提高項目總成本的情況,藉此符合比例限定。
  • 內地限酬令身價減半,林峰、鄭嘉穎被壓至20萬,佘詩曼15萬一集?
    對於有指內地再推「限酬令」,早年曾到內地拍戲的羅仲謙指:「近日都是香港工作多,都想太多,總之有機會就好好把握。」
  • 央視「限娘令」發布之後,網友評出的最應該被限娘的男明星
    說起近幾年的事情真的是很多了,央視發布了關於「限韓令」「限薪令」等之後,又出來一個「限娘令」,網友們對這個「限娘令」也是拍手叫好,畢竟現在有些明星真的是讓人看不下去
  • 「限韓令」之後,2017「韓流」是否變「寒流」?
    中央日報稱,雖然一直有傳聞稱中國針對韓國宣布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而實施限制傳播韓流內容的「限韓令」,但這個消息是首次證實中國當局通過會議下達了具體方針。如此看來,「韓流」恐變「寒流」將成事實。不得不說,韓劇在中國擁有大量擁躉,儘管2015年4月1日廣電總局的「限外令」讓國內視頻網站同步播出海外劇成為歷史,但韓劇迷仍有其他觀劇渠道,繼續追劇。
  • 「限娘令」之後,偶像們還能繼續存活嗎?
    雖然長大了之後,也沒有變現得那麼強壯,但至少也不會在「娘化」邊緣遊走,從行為舉止、說話的方式也都能散發出屬於男性的魄力。  限娘令 在19號,微博大V「燈燈HOHO」在微博上爆料稱,雖然「限娘令」沒有明確的白紙黑字下達,但基本已經在執行了,從今以後不能再說「偶像、練習生、男團、女團」這些字眼,在前幾天的東方衛視《下一站傳奇》的第一次錄製中,也把略娘的選手給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