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重要講話
新華社評論員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民生工作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經濟發展,根本還是要不斷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從解決好這些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這為我們指明了民生工作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歲末將至,盤點「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發展成就,民生改善是人們最溫暖的感受。走過2016,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民生工作補短板、兜底線、出實招,給13億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邁向2017,保障和改善民生站在新的起點上,人民群眾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優美環境和潔淨空氣等有著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這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謀劃解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6個民生問題,就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具體舉措,表明了黨中央「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堅定決心。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發展是為了改善民生,解決好民生問題,發展才有更足的動力、更強的後勁。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可以為老百姓織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網」,為社會提供穩定預期的「定心丸」,為創造新的增長點、提高長期增長潛力打造「發動機」。這是順應發展大勢、符合群眾利益的大事,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實抓好。
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要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結合起來。穩中求進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穩不是無所作為,更不是不敢作為,而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著力破解民生熱點難點問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抓住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牛鼻子」,深入細緻做好社會託底工作,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才能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獲得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要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審視民生難點問題,從「擇校熱」到看病難,從霧霾天氣到「舌尖安全」,無不反映出這些方面公共管理和服務存在的短板。「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只有圍繞民生需求找準工作著力點,在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的供給側發力,才能適應群眾不斷升級的需求結構,從根本上破解民生難題、滿足民生需求。
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要把加強頂層設計與調動基層積極性結合起來。民生工作涵蓋群眾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改善民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一刀切」不行,各行其是、顧此失彼也不行,而要從大局著眼、統籌兼顧,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這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從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層面,為破解6大民生問題指明方向、作出安排。各地各部門要在中央部署的引領、規劃、指導下,因地制宜、細化措施、精準施策,把基層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調動起來,在共建共享中一起發力想招,形成破解民生難題的強大合力。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突出問題導向,堅持真抓實幹,我們就一定能以扎紮實實的民生工作,把溫暖帶給千家萬戶,凝聚起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新華社評論員: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