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上潘孫百年孫氏望族(一)

2021-01-17 蓮花洋


前言:

 普陀上潘孫地傑人靈,雄踞於此的孫氏百年往事如過往雲煙般消逝即縱,只有在泛黃的紙片上找到絲毫印記,鑑於明、清之間舟山鄉鎮地區文風不似現在般豐盛,前人對於定海城關等地修史較多,對於鄉鎮之間的修史不似後人般熱衷,導致了這一時期史料嚴重缺乏,許多史料多是通過口口相傳,缺乏有力的證據,幸好還有各大宗譜及古建築能在其中窺視一點史料。

2014年上半年,筆者多次赴上潘孫實地採訪,期間詢問了上潘孫孫書記和掌管宗譜的孫榮定老先生,期間孫榮定老先生提供了諸多關於家族的歷史及文獻,同時筆者翻閱諸多資料與2014年下半年完成初稿,2015年的時候因工作調動,初稿也束之高閣。2020時筆者翻到了往昔的稿件,於是通過翻閱資料和問詢的方式對初稿再次加工,期間感謝郭先生在孫耀輝一篇中提供的資料,最後再次感謝現在上潘孫孫榮定先生對本文提供的大量家族資料。

題記:孫姓一族乃全國十二大姓氏之一,相傳為舜帝姚重華之後裔。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姬姓孫氏)與齊國的孫書(媯姓孫氏)皆為姓始祖。而本文介紹的上潘孫為(媯姓孫氏)的後裔,齊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陳國落寞貴族田完(又名陳完)後裔田書因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賜世襲採邑為樂安(一說今山東廣饒縣,一說今山東惠民縣)。故田叔被稱為孫書,其後裔也以孫為姓。媯姓孫氏一族在歷朝歷代都留下了最輝煌的一頁,如三世裔武聖孫武,三國時期的吳大帝孫仲謀,國父孫中山等。

  楔子:上潘孫面積1.98公裡,總共擁有526戶人家,其中孫姓就佔了350戶,擁有人口1800名左右(2015年數據),自明永樂年間上潘孫始祖太公孫珂從餘姚(當屬紹興)定居與此六百多年期間,上潘孫一地各朝各代行伍有將軍、行商有富賈、文儒有雅士,可謂是門風鼎盛,故普陀民間又戲稱展茅有四大家族(上潘孫,路下徐,廟後王,柴呂張)。



早時舟山地區村鎮級單位地名的取名較為粗糙,多以當地大族的姓氏來命名,如:沈家門(沈氏大族),朱家尖(朱氏大族),然而上潘孫地名的由來卻有兩種說法。

一是孫榮定老先生介紹:「明永樂年間孫珂從橫河搬來該地時在村子的上緣原有幾戶潘姓人家,孫姓則居住下緣,兩家人互幫互助,鄰裡團結,共同將該地壯大,而外人因該地有兩大氏族,口口相傳故稱其為上潘孫。然隨時光的飛逝,潘姓人家全部遷離該地(筆者言:興許是因為舟山史上兩次海禁,魯王避難的緣故),目前上潘孫只剩下了孫姓一戶大族,而上潘下孫的地名則隨著歷史的沉澱留了下來。

另一種說法則為,在村南有一陡山,山頂上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孫姓家族故居該巖石下面,故外人又稱其為上泮孫(上潘孫)①,而舟山方言泮與潘同音,時間長了外人習慣了上潘孫的土名,到忘了上潘孫還有個雅稱為上泮孫。

   



   上潘孫,孫氏一族最早起源於餘姚(今屬寧波慈谿)橫河鎮孫家境。民間曾有「橫河孫家境,紗帽八百頂」來形容這個家族。

孫家境始祖為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期的三司護駕招討大將軍三孫嶽,後因奸人所害不幸殞命,明宗時期追封太尉、齊國公,末帝李從珂繼位後,又追封諡號為:「清廉」,時又稱為清廉」大將軍。同時末帝李從珂劃彩屏山以北、梅川裡以南、燭溪湖以東、東彭橋以西的土地為孫嶽封地,賜孫家一個「境」字,規定官員凡踏入孫家村境內,都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因此橫河孫家境的「境」字成了一項殊榮。

   孫家境有「昭代閥閱之盛,首數孫氏」、「一門三孝子、五代九尚書」之稱形容其門風鼎盛。其中有明一朝孫家境共出文進士十六人,武進士十人。更有兩榜眼,三代三品九卿,祖孫位登臺閣,三代得諡的顯赫,除了與王陽明先生相交莫逆,忠心昭日月的忠烈公(明世宗嘉靖賜諡)孫燧外,更有閣老孫如遊(少保,諡號文恭),抗清義士孫嘉績等。據傳國父孫中山先生則是孫家境寺下派曉湖公的後裔,民國五年七月廿三(1916年8月21日)孫中山先生在紹興孫德卿先生的陪同下(同盟會會員)曾來孫家境燕翼堂祭祖②。


上潘孫始祖孫珂就是誕生與在如此顯赫的家族。據《孫境宗譜》記載孫珂字延及,,排行玉十二,系餘姚孫家境十七世後人,生二子,具體出生時間不詳。明永樂年間(1403-1424)攜妻兒老小來到漂洋過海與此定居,後葬於上潘岙埧頭頂。自孫珂遷徙自此六百年間,孫氏族人迅速壯大,並開枝落葉,散落與普陀各地的孫姓族人絕大多數皆是從上潘孫孫氏家族繁衍出來的,可謂是普陀孫姓故裡。


寫到這兒,筆者不得不提及孫家境著名的抗清義士孫嘉績。據孫榮定先生介紹,孫嘉績與上潘孫存在著諸多關聯。

孫嘉績,字碩膚,明崇禎十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後改兵部。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京城保衛戰中因悲痛盧象昇孤軍作戰以身殉國,而太監高起潛不僅見死不救還自敘戰功之故,上疏痛斥楊嗣昌、高起潛誤國,卻被高起潛反奏一本,誣陷孫嘉績瀆職納賄。不久,孫嘉績被奪職打入了詔獄。

  崇禎十五年,孫嘉績被赦罪出獄。崇禎十七年(1644年),北京發生甲申事變,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殉國,同年,清兵入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監國,不久即皇帝位,改元為弘光元年。福王稱帝後,詔用舊臣,十一月,孫嘉績被起用為九江監軍僉事。

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正當孫嘉績起程赴任之際,清軍兵攻陷了南京。六月,清軍下杭州,浙江諸郡縣的官員或逃或投降。孫嘉績面對國破家亡的現狀,悲憤不已,於六月初九日,率領橫河孫氏族人斬殺投降的王玄如舉義。

六月十八日,孫嘉績、同縣熊汝霖等人奉朱以海出任監國。魯王監國後,因孫嘉績戰功卓著晉其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順治三年(魯王監國元年,1646年)因戰事不利,孫嘉績與魯監國出海避難。

孫嘉績追隨魯王一行與舟山沿海海面之上,將要進駐舟山之時。駐紮在舟山的肅虜伯黃斌卿因自稱為隆武政權的臣子拒絕接納魯王進城(筆者言:南明時隆武帝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以明祀正統之爭互相攻伐,這一時期被後世稱為唐魯之爭)。無奈的眾人只能飄泊至附近一座偏僻的小島上,時正值酷暑海瘴流行,島上軍士病死無數,孫嘉績不幸也染上惡疾。順治三年,魯監國元年(1646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孫嘉績因積熱成疾,疽發於背,全身紅腫,不幸與世長辭,享年42歲③。關於孫嘉績死亡的地點也有另一種說法,據清代史學家全祖望在其編著的《全祖望集匯》中記載,孫嘉績最後死於定海的道隆觀中。並且全祖望還在道隆觀前留下了一行小詩來紀念孫家績:

七百年前觀中柱,丹心流血空中雨,驚倒完顏棄甲去。

七百年後柱非昔,猶仗金鰲呵護力,老夫病中噓殘息。

朔風力足震不周,柱乎柱乎砥中流。

老夫雙淚與血侔,莫令完顏過埼頭。

   孫嘉績過世後,其子孫延齡把父親的遺體草草掩埋於舟山蘆花岙張信(明初狀元)墓南的山丘上。順治六年,魯監國三年(1649年)十月,魯王進駐舟山,擢孫延齡為戶部尚書,追贈孫嘉績為太保,賜祭九壇,諡「忠襄」。

孫嘉績與孫珂雖相差百年之久,但他們都起於餘姚橫河,最終魂歸展茅,在橫河孫氏一族跟隨著魯王進駐舟山期間,有沒有聯繫過當地的同宗後裔,央求他們保護孫家績的墳墓呢?目前上潘孫還有關於孫家績及其部隊的傳說,據傳說,魯監國兵敗舟山之後,其中有一支橫河孫家境出來的部隊,逃難至上潘孫,善良的村民收留了他們,與其一起生活繁衍。然傳說畢竟是傳說,缺乏有力的史料證明,或許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隱秘就是善良的偉大,現在後人唯一可以在泛黃的紙張中零星找出那麼幾個痕跡——孫嘉績葬於勾山蘆花岙,這個離上潘孫不遠的地方。

 


   

自古已將凡大家族都將修族譜、定輩分視為家道興榮一大重事。據《展茅鎮志》記載上潘孫擁有《餘姚孫家境宗譜》一套6冊(不全)木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編修,民國21年(1932)續輯,另有14年「孫境宗譜繼續錄」手抄本一冊,僅見排行。


後筆者在上潘孫實地考證時,採訪了當時族譜的保管人孫榮定先生,據孫老先生介紹,原上潘孫擁有族譜——《孫境宗譜》二十四卷,在文革當中被當做四舊付之一炬,只剩下了短短的四卷。改革開放後至今,經上潘孫族裔多方奔走,並多次至橫河孫家境參與修復族譜等事項。與2014年下半年從橫河孫家境村獲得新版的《孫境宗譜》三十二卷,並以此為藍本在原有的族譜基礎進行增修,使上潘孫族族譜脈絡明晰。

自永樂年間孫珂搬遷至上潘孫時,目前普陀上潘孫孫氏一族共傳了二十代人,輩分排行分別為:志、思、光、中、萬、邦、祖、明、良、世、起、相、正、於、永、時、朝、大、孝、安、式、常、方、有、康,現最小字傳至方字輩。

                



          


   祠堂是國人祭祀緬懷先組的地方,凡地方望族皆有一座祠堂。上潘孫孫氏祠堂最早建立時間不祥,據後人推測約是明宣德年間初創,由於上潘孫與橫河孫家境同脈同宗。祠堂的堂號亦與孫家境一樣,堂名為燕翼堂,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記載 武王 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毛 傳:「燕,安;翼,敬也。」 孔穎達 疏:「思得澤及後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 陳奐 傳疏:「詒,遺也……言 武王 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通俗的說燕翼就是善為子孫後代謀劃的意思。

根據上潘孫祠堂匾額的落款顯示舊日祠堂曾庚午年修繕,最後一次於2014年5月修繕完畢,同時這次修繕除了修復舊日祠堂外,還在舊祠堂旁新建了一座新的祠堂。


北有四合院,南有走馬樓,走馬樓是我國古代南方民居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特有的建築形式,外形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其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樓屋,騎馬可以在裡面暢行無阻。其佔地面積之大,裝修之豪華無一不在彰顯主人家的富足,在南方凡大戶人家皆以建設走馬樓來誇耀自家的門庭,在舟山現存的走馬樓中,展茅柴家的走馬樓名聲赫然,但在柴家走馬樓之前在展茅還有那麼二十四間走馬樓曾聳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

據孫榮定老先生說:「大約在清朝時期,上潘孫有一戶大戶人家,家產頗豐,在定海有土地三千餘畝,割稻時打工的問哪裡的地是你的,太公隨便用手指指,說你看見稻子黃了就割好了,地全是我的。

同時這位大戶人家在上潘孫村子上緣五份頭的地方建造了走馬樓二十四間,並在家門口修建了一個巨大的荷花池來彰顯門庭!除此之外在當時寧波道頭甬江邊上買下了半條街的街面。故而外人稱其為「孫半街」。從現在的角度根本無法想像當時的孫半街家族在展茅這片土地上到底「豪」到了何種地步。

隨著時光的流逝孫半街開始敗落,具體原因也無史料的記載,不過據後來上潘孫民間傳說,不知何時「孫半街」家族傳到一個敗家子手中,這個敗家子對賭博有著情有獨鐘的喜愛,可賭場有的只是輸家,哪有什麼贏家啊,他輸光了家產,曾一個晚上就把祖輩幾代人攢下的基業走馬樓和半條街面輸給了別人。後來那位敗家子因對祖先心存愧疚離開了上潘孫消聲覓跡。

   而那輝煌的二十四間走馬樓業已失去了舊日的光輝,最終因一場火災毀於一旦。只剩下殘壁供後人唏噓。至於那荷花池,如今也成了水稻田,只留下荷花園這一地名來警示後人。

 


 

名詞解釋:

①《上潘孫 大山深谷中有古風家族》舟山晚報 袁甲

②《寧波晚報》2010年月27日C08版 趙淑萍

③《餘姚市志抗清志士孫嘉績》 褚納新

④《舟山第一大宅門——定海王家走馬樓大屋》 舟山晚報 孫耀輝

⑤《定海縣誌》p441 定海縣誌編纂委員會 浙江人民出版社

⑥《自辛亥革命以來的定海商業演變簡史》張仁鈺

⑦《歷史在建築中矗立》——大昌建設集團成立五十周年文集.2008。

⑧《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一面光輝旗幟——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的永久紀念》李源《革命生涯六十年》 福建省南下服務團團史研究會 福建人民出版社

⑨《群島熱血青年多棄筆從戎,保家衛國》 尋找舟山抗戰記

⑩《戰勝美軍絞殺戰》 黃則賢



參考文獻:

[1]《上潘孫 大山深谷中有古風家族》舟山晚報 袁甲

[2]《寧波晚報》2010年月27日C08版 趙淑萍

[3]《餘姚市志抗清志士孫嘉績》 褚納新

[4]《舟山第一大宅門——定海王家走馬樓大屋》 舟山晚報 孫耀輝

[5]《定海縣誌》 定海縣誌編纂委員會 浙江人民出版社

[6]《自辛亥革命以來的定海商業演變簡史》張仁鈺

[7]《歷史在建築中矗立》——大昌建設集團成立五十周年文集.2008。

[8]《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一面光輝旗幟——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的永久紀念》李源《革命生涯六十年》 福建省南下服務團團史研究會 福建人民出版社

[9]《群島熱血青年多棄筆從戎,保家衛國》 尋找舟山抗戰記

[10]《戰勝美軍絞殺戰》 黃則賢

[11]《明史》清.張廷玉

[12]《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陣亡烈士名單

[13]《孫境宗譜》

[14]《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解放軍出版社1987.5

[15]《展茅宗祠堂號小考》作者:孫和軍

[16]《抗日戰爭在舟山》抗日戰爭在舟山編委會 1995.8

[17]《孫中山到慈谿孫家境祭祖》汲紉軒

[18]《普陀文史》普陀區政協教文衛體與文史委

[19]《全祖望匯集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全祖望

[20]《定海廳志》 清.史致訓 黃以周等 清光緒十年(1884)

[21]《舟山市志》1989-2005 舟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商務印書館 2016.11

[22]《舟山市志》 舟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23]《舟山市城鄉建設志》 舟山市城鄉建設志編纂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5.6

[24]《普陀山志》 方長生主編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5.6

[25]《普陀珞珈山志》 王連勝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11

[26]《普陀山大辭典》王連勝主編 黃山書社 2012.3

[27]《普陀縣誌》 普陀縣誌編纂委員會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11

[28]《定海縣誌》 定海縣誌編纂委員會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7

[29]《舟山市定海區志》(1988-2007) 舟山市定海區志編纂委員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11

[30]《展茅鎮志》 主編:蔣文波 秦永祿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地方志編纂室 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6



相關焦點

  • 滕州孫氏認祖歸宗儀式
    孫氏宗親群 歡迎全球孫氏宗親!尋根、互助、傳承、發揚! 祖居福地,兄弟手足,惺惺相惜,生活條件苦艱,仍不忘上祖之心口相傳。耕讀勤儉,睦族孝悌,家教有方,子孫代代因此枝繁葉茂,現已衍至二十四代孫,延及二十六村之多,子裔萬餘之眾。耀我祖宗之光輝,誠為滕地之望族。抗戰名將、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旺祖第十六世孫蘭峰,遐邇盡知;功在桑梓、護佑百姓,黨政機關任上有之;獻身國防、為國戍邊的將校士官,比肩向立。
  • 源遠流長的樂安孫氏
    經過唐宋時期官方史籍和有關譜牒梳理,一至認為主要來自三支源流:     一是姬姓,源於衛國國君周文王第八子康叔的後代。其九世孫惠孫之孫以其祖父的字命名孫氏。     二是羋姓,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孫叔敖字孫叔,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稱孫氏。姬姓和羋姓孫氏都是以祖字為氏而得姓。     三是源於媯姓。媯姓孫氏可上溯至媯滿其人。
  • 孫氏聚集地:蘭考縣
    是河南省「一極兩圈三層」中「半小時交通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蘭考縣在春秋時為戶牖邑,秦朝於縣北置濟陽縣是蘭考建縣之始。1232年,以黃河之南地析置為蘭陽縣、儀封縣兩縣。1783年3月,考城縣縣城首次遷至蘭考縣境內。。1825年,儀封縣併入蘭陽縣,稱「蘭儀縣」,儀封以鄉隸之。1909年,為避溥儀帝諱,改蘭儀縣為蘭封縣。1954年6月,蘭封縣與考城縣西部合併,以二縣首字為名,稱蘭考縣。
  • 隋唐往事:程咬金兩個正妻,前妻孫氏命苦福薄,後妻崔氏富貴終身
    程咬金劇照,感謝原作者筆者仔細閱讀了幾遍程咬金的墓志銘,發現歷史上的程咬金跟我們熟悉的程咬金不一樣。我們熟悉的程咬金,早年窮得叮噹響,不得不靠砍柴為生,結果讓尤俊達惦記上了,被拉入夥成了劫道的強盜。程咬金的墓志銘,卻記載著早年的程咬金,娶了縣官的女兒孫氏為妻。
  • 普陀山新設一羅漢松古樹群保護區域
    最近,普陀山古樹保護再添強效機制,12月8日,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與普陀區人民檢察院、市人民檢察院普陀山檢察室聯合豎起一塊羅漢松古樹群保護牌。原始森林般的視覺震撼 昨天,記者跟隨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的林業工程師劉春濤探訪了這片古樹群落,它位於普陀山楊枝庵左側山坡。
  •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孫權故裡便是龍門古鎮,孫氏已繁衍到65世
    我就走到一座大橋上,橋下的龍門溪滾滾流淌,橋上掛滿了福袋,風一吹,就隨風搖曳。 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古鎮以孫氏宗祠為起點,向北、東兩側延展。剡溪與龍門溪將古鎮一分為二。民居沿溪堤次第臚列,參差錯落。有巷弄數百條,弄狹巷深,卵石鋪就,外人進入,宛陷迷宮。「以防禦性極強的發散狀街巷為骨架,以宗祠、廳堂為中心,相互銜接的廳屋組合院落」,堪為我國古代宗族聚居形態的典型。
  • 名人家族譜系——孫氏始祖傳承至孫眉與孫中山兄弟倆
    田書也因在此次戰爭中立下奇功,被齊景公封在安樂,並賜姓孫氏,此後田書也稱孫書,成為樂安孫氏的始祖。樂安孫氏也成為中國孫氏中最輝煌的一支。樂安孫氏的三世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兵家至聖」——孫武。其所著《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成為中國最早最傑出的一部兵書。
  • 孫氏太極拳簡化套路
    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敏捷。練之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故又稱活步太極拳。為了推廣武術的傳統套路,我將孫氏太極拳進行了簡化改編。改編時,儘可能去掉原套路中一些重複的和難度較大的動作,但又使之毫不脫離原套路中的身、手、步法及動作承接轉換的規則,務期完整地保留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改編後的孫氏太極學,由原來的九十八式,簡化為三十五式。
  • 孫氏太極拳傳人進社區 開講「柔性自衛術」
    會上,海派傳統武術的老、中、青三代武術家為居民表演了獨具特色、傳承百年的海派傳統武術優秀拳種。活動現場,孫氏太極拳傳人李忠明,通背拳傳人顧鶴雲,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太極形意八卦傳承基地總教練張健,海派青年武術家周雲鴻,金丹太極功傳人顧志傑等分別表演形意拳、八極拳、通背拳、太極拳功法,並向參加活動的定海路街道居民現場傳授了以推手、擒拿等技術為基礎的,適合於防身自衛用的「柔性自衛術」。
  • 孫氏歷史名人(四)——明朝孫皇后
    據《明史·列傳第一·后妃一》記載:「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此段記載告訴人們:明宣宗的孝恭皇后孫氏是鄒平人,其父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幼年,她以聰慧和美貌,被當時住在其父親任職地永城的太子妃母親看中,帶入宮中。
  • 孫氏圖騰,孫家人必須知道!
    孫氏宗親群 歡迎全球孫氏宗親!尋根、互助、傳承、發揚! 作為孫氏族人,我們人要知道孫氏圖騰及其含義。
  • 舟山普陀山·開元觀堂酒店預訂,-咫尺法雨寺和千步沙的精品酒店!
    普陀山開元觀堂 的夏之旅套餐!在交通方面,酒店門口即是小巴中轉站,可以搭乘小巴上索道、佛頂山、普濟寺、南海觀音等其他景點,人均5元或10元!揉合酒店硬標與民宿的人文情懷,高規格的庭院「配置」。百年古樟樹下的一方泳池,可在美景之下,來一個酣暢涼爽,還有可俯瞰海景的梵境露臺,兒童玩樂的小蹦床,只為給入住的遊客一個舒適的度假居所。
  • 普陀初雪!一大波美照來襲!
    ///一場雪,一座海島前兩日,安期峰上悄然而至的一場雪,揭開了普陀人冬日的歡愉!這是海島人久違的雪景~雪後 的寧靜一場雪來了,普陀安期峰頂上,一切喧囂,在一夜之間安靜下來,山間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此時的廟宇,更顯世事浮沉,落雪成詩,韶華盡收,安期峰上,藏著多少故事,仿佛一場雪,尋回了亙古歲月。
  • 擁有200多年樹齡,這棵「奇珍寶樹」就在普陀山!
    據統計,普陀山上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達1300餘株,隸屬於27科42屬56種,其中樹齡500年以上的有12株,以樸樹、蚊母樹、樟樹為主,此外圓柏、羅漢松、紅楠、鐵冬青、銀杏等樹木屢見不鮮,還有被譽為「佛光樹」的舟山「市樹」新木姜子,可謂「海島樹木園」。凡到過佛頂山的慧濟寺的人,一定不會忘記寺廟西側的那株古樹——普陀鵝耳櫪。
  • 普陀山:觀音顯聖撥雲見日
    話音剛落,仿佛有雙無形的巨手在這一瞬間撥開了烏雲,一束陽光透過雲層直射下來!見此奇異天象,在場的人們紛紛跪倒虔誠地頂禮膜拜。或許正是從古至今眾口相傳的各種靈異傳說,給普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對於普陀山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普陀洛迦」本身隱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海島山的意思;第二層有光明山的意思,這個光明指的不是光明萬丈,而是指這裡的環境特別清靜、優美;第三層是白花山的意思,以前普陀山曾經開滿小白花,非常符合經典上對普陀洛迦」的解釋,於是人們認為這裡就應該是普陀洛迦山。
  • 蓮風搖曳四海崇 記者探尋「海天佛國」普陀山
    幾百年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湯顯祖、徐霞客、文徵明、張岱、袁枚、豐子愷、吳昌碩、鬱達夫……每一個文人的足跡,都為蓮花洋上這座瑰異的小島綴上一環滴著蓮花天香的光華。「縹緲雲飛海上山,掛帆三日上潺湲。」元朝松雪道人趙孟奉詔書《昌國州寶陀寺記》碑文,賦《遊補陀》七律,書《赤壁賦》鐫於達摩峰崖壁。
  • 【媒體關注】今日浙報整版關注「海天佛國」普陀山
    幾百年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湯顯祖、徐霞客、文徵明、張岱、袁枚、豐子愷、吳昌碩、鬱達夫……每一個文人的足跡,都為蓮花洋上這座瑰異的小島綴上一環滴著蓮花天香的光華。「縹緲雲飛海上山,掛帆三日上潺湲。」元朝松雪道人趙孟頫奉詔書《昌國州寶陀寺記》碑文,賦《遊補陀》七律,書《赤壁賦》鐫於達摩峰崖壁。
  • 江東孫氏的寒門佐證:不尊儒術,不重禮法,與世家大族勢同水火
    自此之後,江東士族與孫氏的關係降至冰點,以致於孫權去世之後,孫氏宗親接連跋扈亂政,而大多數士族則保持了冷眼相看。以上,便是江東孫氏在發展時期與士族的「恩怨情仇」。或許有人會說:孫氏與江東豪族之間,一直都是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為何不在一開始就聯合呢?
  • 又一家全國首店來普陀啦!還有買一送一優惠!
    又一家全國首店來普陀啦!還有買一送一優惠!澎湃號·政務 原創 點擊藍字關注☞ 上海普陀
  • 無棣孫氏尋找一家人
    尋根人:孫雲起本人是山東濱州無棣高白楊人,叫孫雲起,各位本家好,看看你們家的譜書上,有沒有支流,遷移到山東濱州無棣高白楊村的老先人呀,我們來高白楊村大約已經有400/500年了。如今家譜遺失,找不到老家族譜了,我這裡只知道的字輩有,大,福,世,希(其),寶(保),玉,廷,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