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殺手不太冷》是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的代表作,豆瓣評分高達9.4分。
影片故事並不複雜,卻因兩位主角兒的反差萌而充滿張力:一個叫瑪蒂爾達(娜塔莉·波特曼飾)的小女孩,在全家滅門之禍中,被職業殺手裡昂(讓·雷諾飾)救下,從此秩序顛倒了,蘿莉不再柔弱,大叔不再冷漠,他們聯手對滅門兇手史丹菲爾(加裡·奧德曼飾)展開復仇。
呂克貝松用法式浪漫的鏡頭語言,處處營造出畫面的反差感,讓繁華的都市中少了一絲喧鬧,溫暖的色調中多了一絲悲涼,從而拓展了觀影者的想像空間。
少不更事時,電影在我眼裡,只是好玩或不好玩的故事;多年以後,當我明白故事就是人生,才看到這部電影,並且感受到了片中無路可逃的孤獨,比如那句讓我久久回味的臺詞:
瑪蒂爾達:生活總是這麼艱難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是這樣?
裡昂:總是如此。
人為什麼孤獨呢?因為不被需要?如果孤獨是每個人的最終宿命,如何走完生命歷程,很重要。故事只有三位主角:老殺手裡昂、小女孩瑪蒂爾達、惡毒警察史丹菲爾。他們能夠產生交集,某種意義上,源於對孤獨的報復,但他們的報複方式截然不同。
裡昂是義大利籍殺手,在紐約獨來獨往,殺人只是接單打卡。他不識字,唯一認識的人就是殺手中介老託尼,每次接單都要通過老託尼搭線。裡昂的生活,除了殺人,就像機械錶一樣有規律的枯燥運轉。
1、殺手只有冷血,才不暴露弱點
影片開頭,毒梟瓊斯的手下接連被殺,這是裡昂的出場儀式。鏡頭沒有炫耀他的頂級殺人技術,而是運用蒙太奇手法不停轉換畫面,放大細節,所以,我們只能看到時隱時現的黑色墨鏡,和一隻黑洞洞的槍口,滿屏充斥著獨狼的氣息。
沒任務時的裡昂,無法正常生活,他竭力壓制人的本性,儘量保持殺手狀態,比如睡覺只靠椅子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且槍不離身。他的生活極度規律,澆花、買牛奶、健身,每件事都精確的重複著。
裡昂這樣的人,漂泊異鄉,舉目無親,是最容易被孤獨壓垮的,所以,他必須強迫內心失溫,杜絕一切感情糾葛,才不至於被孤獨吞噬;而他被外界需要的只剩殺人技,除此外,活的就像空氣。
2、內心害怕孤獨,讓裡昂露出軟肋
不管裡昂手中沾滿多少鮮血,我都對他恐懼不起來,因為殺人只是裡昂的生存技能,不是本性。
他只殺罪孽深重的男人,女人孩子絕對不碰,堅持原則。一盆隨身攜帶的萬年青,是裡昂唯一的靈魂伴侶,他覺得自己就是這盆萬年青,雖然無根,起碼還活著。如果一個人喜歡養植物,說明他的內心始終對「生命」保留著一扇窗。
裡昂的另一面純真的像個孩子,呆萌,不通人情世故,出走半生仍如少年。他的內心仍然柔軟,所以一個人看電影時會傻笑;在瑪蒂爾達含淚敲門求助時,裡昂內心雖然掙扎,還是把門打開了。
開門的一剎那,裡昂終究輸給了情感,只有拒絕孤獨的人,才肯接納溫暖和善意。從此,瑪蒂爾達走進裡昂的世界,他以往的生活節奏被打亂,開始接受嘮叨,逐漸學會嬉笑打鬧,釋放孩子一樣的天性。裡昂對瑪蒂爾達產生一種依賴感,哪怕並不是愛情。
《清醒記》裡有句話:誰比誰清醒,誰比誰殘忍!裡昂心裡有了牽掛,最終死於感情用事,但假設他沒有邂逅瑪蒂爾達,也註定會走上絕路,這是殺手的宿命。
影片結尾,裡昂被史丹菲爾偷襲射殺,我覺得,他終究還是死於孤獨。正因孤獨讓他幾近窒息,才對瑪蒂爾達產生了感情;也正是因為感情復甦,才接受躺著睡覺,這些溫情點滴,融化了他的冷漠,也同時鈍化了他的殺手嗅覺,所以,他才對史丹菲爾的偷襲失去警覺。裡昂象徵著離群索居的成年人,孤獨與生俱來,他們靈魂上保留著純粹的部分,害怕與人群走的太近,也害怕被人群拋棄。他們終生都在患得患失中尋找那條對抗孤獨的路,然而多數生於孤獨,也死於孤獨。
女主角瑪蒂爾達一出場,就帶著強烈的孤獨感,只見她獨自坐在樓梯口的欄杆後抽菸,滿臉與年紀相違的冷漠與成熟。從瑪蒂爾達臉上的傷痕,能猜到她的境遇。
瑪蒂爾達生在一個缺愛的家庭,毒販父親經常打她,混跡夜場的繼母不關心她,過繼來的姐姐也經常欺負她,這種家庭環境讓她變成了問題少女。其實她特別渴望愛,渴望被需要,只在年幼的弟弟面前的才能露出笑容。
1、瑪蒂爾達非常聰明,聰明人本質孤獨
影片中,瑪蒂爾達的聰明處處體現,比如機智的躲過了滅門之禍。父親私貪毒品,史丹菲爾帶人殺掉她全家,她因替裡昂買牛奶躲過一劫。當她回家時,看到門口的陌生人和地上血跡,瞬間明白一切,她不動聲色,徑直走向裡昂家並敲門,假裝是這家人,裡昂最終開了門救下了她。
洞察細節上,瑪蒂爾達是天才,天才的敏感遠超常人,所以多是孤獨的。一般女孩,看見家人被殺會當場崩潰,而瑪蒂爾達不動聲色、牢牢控制情緒走過家門,這種手術刀般的洞察力、沉穩的心理素質、重壓下的瞬間抉擇,是她聰明過人的最好詮釋。可惜的是,瑪蒂爾達攤上了糟糕的家庭環境,等於給她的孤獨又上了一把鎖。
2、瑪蒂爾達渴望被需要,渴望哪怕渺小的關懷
打開瑪蒂爾達心鎖的人就是裡昂。影片中有一個細節,強烈傳遞出女孩兒渴望被需要的心態:當裡昂在樓梯口,看到瑪蒂爾達嘴角流血時,遞上手帕,瑪蒂爾達非常感激,主動提出替裡昂下樓買牛奶,裡昂答應了她,她瞬間破涕為笑,蹦蹦跳跳下了樓。
從這個細節能夠推測,瑪蒂爾達渴望溫暖的心態,幾近卑微,裡昂只用一個手帕就讓她欣喜若狂,這種路人關懷,換做千金小姐會不屑一顧。自從瑪蒂爾達被裡昂接納,她少女的天性就開始顯現,愛笑、活潑、調皮、惡作劇,一個孩子應該有的樣子,都回來了,這就是一個人被需要、被關懷後,重新回到幸福的樣子。
3、她把對裡昂的感情定義為愛情
影片中,瑪蒂爾達三次對裡昂表白:
①瑪蒂爾達躺在床上,說,裡昂,我想我愛上你了。正喝牛奶的裡昂被她的話嗆了嗓子。
②為了逼裡昂替自己家人報仇,瑪蒂爾達用槍頂著自己頭說,裡昂,我愛你。說罷扣動扳機,裡昂及時出手阻攔,一槍打歪。
③史丹菲爾率領特警強攻藏身處,裡昂把她塞進通風口逃生,瑪蒂爾達對他說,我愛你。那是他們此生最後一次對話。
我無法確定瑪蒂爾達對裡昂的感情是否為愛,因為以瑪蒂爾達的年紀,應該不懂得什麼是愛,但她的聰慧和早熟又能對感情產生過人的領悟力,所以懂不懂愛,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以瑪蒂爾達極端孤獨的成長經歷看,她對別人一旦有了依戀,有可能產生愛情。同時,瑪蒂爾達對裡昂的這種「愛情」又富有十足攻擊性,為了驗證自己在裡昂心中的位置, 她不惜以死相逼,甚至以身相許,讓裡昂無所適從。
瑪蒂爾達多麼像那些成長在孤獨中,沒人疼沒人愛的孩子?他們明明正常,卻因為命運的顛破流離而一路失去,被迫接受孤獨,最終孤老終生。
史丹菲爾是劇中頭號反派,披著警察的外衣,背地裡販毒。他心狠手辣、極度冷血變態,裡昂和瑪蒂爾達的家人,最後都死於他手。這樣的人沒有任何感情,如果說裡昂和瑪蒂爾達的孤獨,尚且可以救贖,史丹菲爾的孤獨,註定萬劫不復。
1、孤獨到極致,就是冷血無情
史丹菲爾不像一般反派那樣霸氣登場,而是用一種陰森變態的方式出場。他首次出鏡時背對鏡頭,獨自聽著音樂,隨後眼神迷離的一轉身,抱住瑪蒂爾達的父親,像狗一樣用鼻子嗅起來。不管是瑪蒂爾達的父親,還是隨行的警察下屬,此時變得非常緊張。
導演通過對史丹菲爾肢體語言的刻畫,和旁邊人的襯託,讓他還沒開口說話時,就被觀眾猜到是一個狠毒角色。事實證明史丹菲爾的確是個狠角色,某些方面比裡昂更具備殺手氣質,他幾乎沒有弱點,能夠識破一切欺騙,不但對手怕他,連自己人也怕他。
史丹菲爾這樣的人,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因為沒有感情,變得無懈可擊。可是,只有孤獨到極致的人,才會沒有感情吧?
2、十足的反派人格分裂特質
①在瑪蒂爾達家門前,史丹菲爾說,我喜歡暴風雨前短暫的平靜,這讓我想到了貝多芬。說罷進門親手槍殺了瑪蒂爾達的繼母、姐姐。他在殺瑪蒂爾達父親前,居然和被殺者聊了一會莫扎特。
②識破瑪蒂爾達身份時,他俯身摸著瑪蒂爾達的臉龐,一臉慈愛的問,你熱愛生活嗎寶貝?瑪蒂爾達恐懼的回答,是的。之後他說,很好,我不喜歡殺死一個不熱愛生命的人。
從頭到尾,有史丹菲爾的鏡頭,就能看到極致的人格分裂,他的每一句話都富有哲理和藝術氣息。他還是一位瘋狂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甚至在每次殺人之前,都用憐憫溫柔的目光注視對方,這種表現已經遠非傳統意義上的惡人。
史丹菲爾是整部電影情節的推動者,身上自帶陰森狠毒的氣場,那種冷,隔著屏幕都能感受的到。裡昂臨死前把手雷拉環塞到史丹菲爾手裡,替瑪蒂爾達送他上路,用同歸於盡的方式升華了主題。這個主題並非復仇,而是裡昂用生命去實現對瑪蒂爾達的承諾,爆炸瞬間,裡昂和瑪蒂爾達至此天各一方,卻用另一種方式連接了生命,彼此不再孤單。沒有史丹菲爾這個強大變態的反面角色,影片主題很難升華。
史丹菲爾的性格代表著極度精明、極致虛偽、極端無趣的成年人世界,而他就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徹底喪失初心的成年人。這種人的孤獨源自貪婪無度、缺乏感情,最後必然要眾叛親離、走上絕路的。想想人間的悲劇,有多少是史丹菲爾式的?可以理解為貪婪與自私的代價。
孤獨,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影片中三位主角兒,不論是裡昂和瑪蒂爾達,還是史丹菲爾,都生活在紐約這個人口眾多的世界級都市,卻有著同樣離群索居的孤獨感。
造成他們孤獨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因素,是相通的,他們都缺乏愛。如果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中,本質純良的裡昂不會做殺手,天性活潑的瑪蒂爾達不會成為輟學的早熟少女,而擁有良好社會地位,並且能力過人的史丹菲爾也不至於泯滅人性。史丹菲爾天性作惡多端,無可救藥,這種人註定不能救贖;而裡昂和瑪蒂爾達,不管獨來獨往,還是殺人復仇,都源於命運的捉弄,原非本性,只要他們內心的善意沒有泯滅,就有救贖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來自對方的溫暖。
人也許能忍受諸如飢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弗洛伊德
所以,這部影片雖然只講了三個人的故事,卻映射出很多現代人的內心。我們雖然生活在繁華的城市之中,人與人之間卻隔著一堵透明的牆,這道牆讓彼此距離產生了互斥的磁場,也讓我們保持偽裝,無法敞開心扉。一方面,我們想貪婪索取來自他人的溫暖,另一方面,卻無法回贈對等的真誠,孤獨感,就這樣產生了。
裡昂與瑪蒂爾達短暫快樂的時光,像孩子一樣遊戲嬉鬧、互相安慰,恰恰是我們成年人丟失的那部分純真,所以,我們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滿足物慾上,藉此排解寂寞和空虛,日復一日後,終於給自己搭建了一個冰冷的囚籠,這個囚籠的名字就叫孤獨。
瑪蒂爾達永遠失去了裡昂,卻找回了自己,她不再感覺孤單,也不再叛逆,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回到學校上課。她把裡昂留下的那株萬年青,埋在一片空地上,至此,裡昂終於不再漂泊,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可以和瑪蒂爾達長相廝守了。
人的一生,終歸是不斷掙脫孤獨感的一生,而《這個殺手不太冷》告訴我們,對抗孤獨最有效的方式,仍舊是人性的溫暖,和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