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代文學向來都是群星薈萃,不管放在哪個朝代,人們能列舉出的文學佳作都不勝枚舉。從詩經到楚辭,從樂府詩到漢賦,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清小說,數不勝數的文學佳作將我國的古代文化史裝點得光彩奪目。而在明清小說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更是出了我國古代四大名著。
在這些小說中,有這麼兩部作品,它們的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了兩個奇幻紛呈的世界,這兩部作品便是許仲琳先生所著的《封神演義》和吳承恩先生所著的《西遊記》。我們都知道,在這兩部作品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當中出現了很多相同的人物,例如李靖父子、二郎神楊戩,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
細心的人會注意到,有一個人物不僅在兩部作品中都有出現,而且在《封神演義》中更是佔據了大量的篇幅,大有整部作品男一號之勢,這個人物便是哪吒。而在《西遊記》中,哪吒只是天兵天將中的一員,雖然僅僅在討伐花果山時和之後幫助孫悟空降妖時有過出場,但是仍然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反觀《西遊記》,這部作品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受人們喜愛的角色,便是孫悟空了,可是,就是這麼一隻神通廣大、極具個性的猴子,卻沒有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孫悟空和哪吒不在同一個時代
貞觀二年(公元627年),時年二十九歲的高僧玄奘踏上了西行求經的旅程,當他在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走到五行山遇到孫悟空時,此時的孫悟空已經因為觸犯天規被壓在這裡五百多年,根據《西遊記》的記載,孫悟空是在王莽執政期間(公元8年至公元二十三年)被天上掉下來的山壓住的。而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孫悟空曾經闖入閻羅地府,擅自更改了生死簿上的內容,而被他所改的,正是自己的陽壽三百四十二歲,之後孫悟空又被太上老君的金剛圈擊倒,被放入煉丹爐燒了七七四十九天,加上在天庭擔任弼馬溫的半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樣一來,人間又過了二百多年。由此往上追溯,孫悟空出生的時間,大致是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
而《封神榜》講述的,是以商朝末年武王伐紂為背景,且不說這個時期比唐朝早了一千多年,就算是跟孫悟空出生的時間比,也是早了幾百年。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哪吒常常以小孩子的形象出現,但是事實上,當孫悟空從一塊神石化為石猴的時候,哪吒已經在協助完周武王伐紂之後當了幾百年神仙了。
原因二:《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作書時間不同
我們來看這兩部著作的作者,《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明朝小說家許仲琳,他生於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卒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而《封神演義》大概是在萬曆年間完成,至於吳承恩,要比許仲琳早出生幾十年,因而《西遊記》這部作品出現得要比《封神演義》更早一些。許仲琳在創作《封神演義》的時候,《西遊記》已經廣為流傳,他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借鑑《西遊記》所創造的世界觀,但是相較於《西遊記》龐大的世界觀,《封神演義》所塑造的世界觀更小,因此沒有必要全部去借鑑,而作為《西遊記》主角而已經大火的孫悟空顯然沒有再出現在《封神演義》當中的必要了。
原因三:封神榜的始末
在《封神演義》中提到,天上帝和鴻鈞道人想要封神,主要是因為天庭缺人,而此時人間商紂王昏庸無道,正好可以藉助西周滅商來選出新神的人選。當所有的一切都塵埃落定,姜子牙在封神臺封神時,不難看出,這些新神在受封之前幾乎都是肉體凡胎的凡人,就算是有哪吒、楊戩這等奇人,終究來講他們也不是「神仙」。而孫悟空是女媧補天之時的神石,在吸收了天地靈氣日月精華之後化成了石猴,其天生就具備神性,不可能再經歷一次「封神」,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現在《封神演義》之中了。
也有人認為,在《封神演義》中出現的梅山七怪之首袁洪便是孫悟空,袁洪和孫悟空,一個是白猿,一個是石猴,兩人都以棍棒為武器,也都會七十二變之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看來,說袁洪就是孫悟空也不是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