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什麼是依戀關係?
蓉蓉:我們小時候都會一首兒歌叫《世上只有媽媽好》,裡面的歌詞「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躺在媽媽的懷裡幸福享不了」,這首家喻戶曉的兒歌就唱出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特殊的情感連結。這是流淌在媽媽和孩子之間濃濃的愛意和信任,連接著他們強烈的情感,這種情感的體驗其實就是依戀。
Q:這種的依戀關係是不是對於不同的媽媽和孩子會有不同分類?
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寶寶在各種場合的表現來確定他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爸爸媽媽在場時,寶寶可以自由玩耍和探索環境,但當爸爸媽媽離開時會表現出明顯不安;不過重聚時,寶寶可以溫順地回應爸爸媽媽。這樣的寶寶對陌生人自然大方。
抗拒型依戀:寶寶喜歡纏著爸爸媽媽,很少自己玩耍和探索環境,爸爸媽媽離開時他的心情會非常壓抑,而且重聚時還在生爸爸媽媽的氣,拒絕身體接觸。這樣的寶寶對陌生人十分緊張戒備。
迴避型依戀:寶寶不關注爸爸媽媽是否在場,爸爸媽媽離開他不會急躁,重聚時也沒有特別高興,表現得有點無所謂。這樣的寶寶對陌生人也不在意。
混亂型依戀:寶寶會在爸爸媽媽離場後表現得非常不安和急躁,爸爸媽媽回來後,他既想親近媽媽又不斷地抗拒媽媽的擁抱,寶寶對媽媽的感情非常的矛盾和混亂。
Q:依戀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未來表現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影響?
依戀關係在寶寶的生命早期一旦形成,它會成為寶寶在性格當中已經比較穩定的一部分,然後伴隨終身。從安全依戀當中獲取的溫暖信任會為寶寶未來心智和交往能力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對於安全依戀感強的孩子,他的探索行為好奇心和認知能力都會得到激發,也會對他長大以的一些社會技能,同伴的交往的能力起到促進作用,甚至對他以後家庭婚姻的和諧穩定都會有積極影響。也就是說跟父母的依戀關係是一個好的相處模式,未來步入社會參與社交場合或者和一些人打交道,帶給別人的相處的模式也會是穩定的、是安全的、是友善的、是讓別人覺得舒服的。
如果說家長在養育過程當中,可能因為性格比較內斂對寶寶稍微有一點點忽視或者是情感上冷漠了一點點都會導致寶寶整個成長過程會有一些消極模式,比如說會對同伴有一些攻擊性行為,甚至可能在集體交往當中是容易被排斥。長大以後他的行為會更被動一些,然後在情感上也會缺少一些積極努力,就是所說的相對敏感人群。
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兩組兒童同時觀看完同一部電影後回憶,安全依戀型兒童回憶起了更多積極事件,如收到生日禮物;而非安全型兒童則回憶起了更多消極事件,如打翻了果汁。
Q:孩子最初的交往會影響到孩子未來三觀的變化,怎樣在孩子生命之初就建立一種高質量親子依戀關係呢?
要跟寶寶建立高質量的親子依戀關係,首先就需要父母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放下手機,更多的能夠和寶寶多一些互動。有時候小朋友在半歲之前和母親比較親暱。多給寶寶一些抱抱,一些積極的互動,能夠幫助寶寶很好地去跟媽媽建立起依戀關係。
其實剛剛主持人有講到,爸爸就會覺得孩子只跟媽媽親。相對來說前幾年爸爸在孩子的教育當中,缺失的還是比較多。我們說「父愛如山一動不動」,但近幾年也會發現父親參與孩子的陪伴教育能起到很多積極作用。
對於小月齡的寶寶,要想爸爸能夠給孩子建立比較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爸爸可以多幫寶寶洗澡,幫寶寶換尿不溼,參加互惠雙贏合作,一些撫觸按摩,去學習更多肌膚大面積接觸的方法。你就會發現有的時候大面積接觸在能帶給孩子觸感發育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跟爸爸之間具有親密熟悉依戀關係。
另外也建議,爸爸晚上可以給寶寶讀繪本,比如說媽媽在洗澡的時候,這個就是媽媽的女王時間。每天留15分鐘到30分鐘時間是只屬於爸爸和孩子高質量陪伴時間,通過讀繪本、玩積木、畫畫呀等等,這種高質量的互動方式能更好的讓一家三口都能建立起比較安全的依戀關係。
Q:怎麼樣去正確看待這種雙向的分離焦慮呢?
這是寶寶一種負面情緒的流露,可能寶寶會用這種哭鬧讓媽媽不撒手。這種比較極端的方式是告訴媽媽我很愛很愛你,我很捨不得你離開我。這個對媽媽來說其實又有點溫暖但是又有點甜蜜的負擔,感覺好像有點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儘量給寶寶提前告知,不要覺得寶寶可能才幾個月比較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從七個月開始寶寶通過他的觀察已經開始會察言觀色了。比如說可以觀察最近寶寶喜歡什麼樣的玩具,當媽媽要去上班的時候就做好準備,在家裡面用玩具這種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
提前通知寶寶,媽媽一會要出門辦事,讓寶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是必要的。建立告別儀式,擁抱寶寶,揮手再見,並告訴他你要去上班了。儀式化的程序,會讓寶寶以後看到這個信號就知道媽媽必須上班去了,告別會更輕鬆。
道別後作輕鬆狀直奔目的地,一回頭就會前功盡棄。你的情緒和行為都會給寶寶暗示,而他很善於學習和捕捉媽媽的信號。因此不作留戀狀,而是愉快地、直截了當地與寶寶說再見。回來後與寶寶好好親熱親熱,讓寶寶感覺到媽媽回來後還是一樣愛他。媽媽可以偶爾在重聚時用玩具來「賄賂」寶寶,也許寶寶就不那麼排斥媽媽出門了。
親子遊戲建議:
有趣的親子遊戲「藏貓貓」,父母可以帶著寶寶一邊聽著兒歌《藏貓貓》、一邊和寶寶互動遊戲,能幫助寶寶建立客體永久性,緩解分離焦慮。
具有分離焦慮的寶寶,總是愛「粘」著媽媽,害怕媽媽走掉。兒歌《粘媽媽》告訴媽媽們,在您出門將要離開寶寶的時候,用正確的方法來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讓寶寶不再「粘」您。
同時還有像「魔法親親」這樣暖心的繪本也可以推薦給大家。
希望我們的聽眾朋友們能夠掌握更多與孩子相處的辦法,建立更加穩固的親子依戀關係。
「聚焦0-3歲寶寶的養育困惑」
專業守護、智慧育兒
暖房子與酷爸辣媽
共同守護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