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親子依戀的發展階段

2020-12-25 中公教師網

早期親子依戀的發展階段

一、考情分析

在教師招聘的筆試考試中,這部分的考察主要以單選的形式出題,考察將時間與階段名稱及含義相匹配,重點考察鮑爾比的四個階段,且考察形式較為簡單。此外還有可能會出現多選題和簡答題,不同人物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不同的階段,但謝弗和愛默遜依戀的階段模型論考察較少,因此把握重點內容。這一部分知識點需要以識記為主,並對每一階段幼兒的特點做簡單了解,才可以靈活應對多種題型。

二、依戀的含義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它是兒童與父母相互作用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嬰兒是否同母親形成依戀及其依戀性質如何,直接影響著嬰兒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徵和對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

三、早期親子依戀的發展階段

1.根據心理學家特別是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的研究,依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這個時期嬰兒對人反應的最大特點是不加區分、無差別的反應。嬰兒對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喜歡所有人,喜歡聽到所有人的聲音。同時,所有的人對嬰兒的影響也是一樣的,他們與嬰兒的接觸都能使他感到愉快和滿足。此時的嬰兒對任何人都不抱有偏愛。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個月到6個月)

這時的嬰兒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有差別的對待身邊的人。在依戀對象面前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和接近,而對其他熟悉的人反應要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的反應就會更少,但不是完全沒有,因此此時的嬰兒還不怯生。

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到2歲)

從6~7個月起,嬰兒開始表現出對特定的人產生特定的反應,對依戀對象的存在更加關注,特別願意與依戀對象待在一起,與他在一起時特別高興,而當他離開則哭喊。這種表現明顯的表明了依戀的狀態,形成了與特定依戀對象的特殊情感聯結。

第四階段: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2歲後,嬰兒不再像之前一樣想要時時刻刻與依戀對象待在一起,而是能夠正確理解雙方的關係,能認識並理解依戀對象的情感和需要,並知道交往時還應該考慮對方的需要,並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這時與依戀對象的空間上的鄰近性逐漸變得不重要。比如對方離開一段時間,嬰兒會表現出能夠理解,知道他是愛自己的,而不是大聲哭鬧。

2.謝弗和愛默遜依戀的階段模型論

謝弗和愛默遜從兒童的對象的選擇性,即依戀行為的指向性發展的角度,將兒童早期依戀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社會性階段(0~6周),這時的兒童的依戀不專門指向某些人,且不具社會性,只能發出一些信號,如哭、笑等。

第二階段:無分化的依戀階段(6周~7個月),這時開始產生一定交往的需要,但兒童對所有人,無論是熟人或陌生人發出的信號都是一樣的。

第三階段:具體依戀階段(7~11個月),兒童的依戀集中指向特定的人,行為也變得更具有選擇性。

四、真題模擬

1.在人生的發展階段中,形成依戀性心裡的人生發展階段是( )

A.嬰幼兒期 B.幼兒期 C.兒童早期 D.兒童中期

1.【答案】A。解析:形成依戀的四個階段時間分別為出生到3個月、3個月到6個月、6個月到2歲、2歲以後,A選項嬰幼兒期為出生到6歲,更為符合標準,因此答案選擇A。

2.當母親去上班時,寶寶表現出劇烈的哭鬧行為,根據鮑爾比的依戀發展理論,該寶寶的依戀處於( )

A.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B.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C.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 D.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

2.【答案】C。解析:無差別階段表現為對所有人的反應都一樣,有差別的階段表現為對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反應不同,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是對某一個人有特殊的情感,喜歡與他親近,分離則會大哭,目標調整的階段能夠合理看待雙方的關係,對方即使離開也可以接受,因此答案選擇C。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是寶寶開始對經常照顧者產生的一種依賴。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兩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其中不安全依戀可分為反抗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可以更好地發展孩子的認知、社會交往能力,使孩子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可以信任他人、具備頑強自信的性格。這種良好的性格是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逐漸培養起來的。
  • 四種依戀類型, 看看你家寶寶屬於哪種類型?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個體早期的發展,尤其是親子關係的建立影響著個人的終身發展。而依戀便是親子關係最初的情感紐帶[1]。依戀(attachment),一般是指個體的人對另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繫。發展心理學中所說的依戀,通常是指兒童(特別是嬰兒)與成人(父母或其他看護者)之間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聯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電臺專訪|暖房子萬年場中心主任辜蓉蓉育兒分享——《寶寶依戀情感發展》
    依戀關係在寶寶的生命早期一旦形成,它會成為寶寶在性格當中已經比較穩定的一部分,然後伴隨終身。從安全依戀當中獲取的溫暖信任會為寶寶未來心智和交往能力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對於安全依戀感強的孩子,他的探索行為好奇心和認知能力都會得到激發,也會對他長大以的一些社會技能,同伴的交往的能力起到促進作用,甚至對他以後家庭婚姻的和諧穩定都會有積極影響。
  •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這將影響孩子一生~
    她分享 | 如何建立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嬰幼兒時期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尤其是形成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對一個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至關重要。怎樣的嬰幼兒親子關係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如何才能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有什麼表現?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應對?
  • 潮州市家庭教育系列活動之六:故事媽媽訓練營——親子的依戀模式...
    潮州市家庭教育系列活動之六:故事媽媽訓練營——親子的依戀模式,影響一生 2020-12-21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影中的心理學-從《地久天長》聊聊反射性依戀障礙
    依戀關係不僅會影響兒童之後社會性、情緒和認知方面發展,也對成人後的戀愛關係至關重要。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嬰兒會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 成人依戀與分離焦慮
    心理學家Bowlby(1980)認為,依戀使嬰兒與照料者間建立了一種長期的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情感關係,照料者成為他們心中充滿安全感的依戀對象
  • 可根據依戀機制,建立安全型依戀模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對家長產生依戀這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果孩子是產生了過分的依戀,家長就需要多多注意這種情況了。v 了解什麼是依戀以及發生的機制依戀一般的定義就是嬰兒和其照顧者(一般指的是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
  • 中國流動兒童早期發展工作坊在廣州召開
    國家衛健委幹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蔡建華,北京師範大學大學教授陶傳進,中山大學金宇副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張博副教授等從事兒童早期發展的專家學者、公益基金會代表、社會組織代表和來自社區兒童早期發展中心的一線老師代表共200餘人參加,探討流動兒童早期發展問題。
  • 依戀理論簡介
    我們還關心的一個問題,早期的依戀對將來的成長有什麼作用?這裡有兩派意見。一派:在孩子1歲時,對孩子進行「陌生人情景」測試;在孩子3歲半時再進行評估(不再是陌生人情景,而是其他指標)。數據表明,1歲的時候被判斷為安全依戀的孩子,在3歲半的時候,與被判斷為不安全依戀的孩子相比,表現出更強的好奇心,更有效地和同齡人玩耍,而且和老師的關係更好(Erikson et al.,1985; Frankel & Bates, 1990; Sroufe & Fleeson, 1986)。
  • 《依戀障礙》| 別讓孩子傷在敏感期
    你可知道:每3個孩子就有1個有依戀問題;出生6~18個月是培養兒童依戀的「關鍵期」;父母的養育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依戀形式。擁有健康依戀的孩子,會勇於去探索和挑戰;擁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智力會發展得更好;後天形成的依戀,影響力甚至會超過遺傳基因。
  • 鈴子:母愛的本質並非分離,而是依戀/原創
    前段時間,由於一本暢銷書的上市,就開始在坊間流傳著這種大部分家長都點頭稱道的親子關係:母愛的最終實質是分離!相信大多數當過母親的人咋一聽這樣的話,心裡的第一感覺就是不舍。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帶大、相依相伴的孩子,到一定的年齡就要和我分離?難道孩子長大了,母愛就是一種羈絆?但是書上說要當一個好媽媽,我們就必須與孩子分離,所以媽媽們只能忍痛分離。
  • 依戀理論的概念
    譬如,一名幼兒將轉向照顧者,通常是父親或母親,和他們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信任關係。這種聯繫的特點是情感、期望和行為策略隨著與照料者之間的經歷而發展。這被稱之為依戀模式,在出生的第一年內就開始發展,以後可能會有少許的變化,但在隨後的人生中保持相對穩定。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安全感是人類兒童身體、情緒、認知發展的基礎,沒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樓閣,也許看上去很不錯,但卻缺乏根基,不堪一擊。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什麼是依戀關係?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不同的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他們的主要撫養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一樣,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也不一樣。
  • 2020北京(國際)早期教育發展論壇舉辦
    近日,2020北京(國際)早期教育發展論壇開幕式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北京早期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鄭佳珍、北京婦女兒童社會服務發展促進會會長白亞琴、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劉超等致開幕詞。本次論壇邀請了國內外託育、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領域權威專家,圍繞「新時代中小幼融合與發展」「 致敬女性力量,發現託育榜樣」「讓孩子玩起來」「養教相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與養」「閱讀點亮人生」「健康童年,預防行動」「提升人工智慧素養,迎接新時代挑戰」 等主題進行主題報告、交流分享與論壇互動。
  • 有一種依戀叫安全型依戀
    那如何幫助寶寶構建安全型依戀呢?    (1)    撫育者(麻麻)需要給予嬰兒及時的反應,親子依戀不但建立在寶寶與母親充裕交往時間、滿足嬰兒生理需求的基礎上,而且建立在親子交往中母親對於嬰兒發出信號的敏感性反饋和對嬰兒的細緻關懷呵護層面。
  • 人生幸福的基石—安全型依戀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採用「陌生情景」試驗,將幼兒時期的依戀歸納為「安全」和「不安全」兩大依戀類型:1、安全型依戀:這一種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情緒更加穩定平和。在的離開母親時會產生失落感,通過陌生人的安慰可以緩解不良情緒,等到母親歸來時依舊能夠用高昂、積極的情緒去回應母親。
  • 心理|張雨綺的愛情與美人魚式依戀關係模式
    不過在她身上你也會看到一種複雜的依戀模式。這種依戀模式很多人身上都有,但如果意識不到的話,就會讓感情持續受挫,親密關係總難維繫,大家都很受傷。祝福她三種依戀模式心理學所說的依戀模式,主要依據兒童早期和母親(或主要養育者)的關係模式發展出來。共有三種依戀模式。安全型。
  • 陳江和基金會捐資千萬 建農村兒童早期發展中心
    「慧育希望-江西省兒童早期發展創新試點項目」合作協議籤約儀式7月17日舉行。陳江和基金會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7日電 (記者 馬海燕)「慧育希望-江西省兒童早期發展創新試點項目」17日啟動。項目將在江西省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建立20個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這些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將免費為當地0-3歲農村嬰幼兒提供全面科學設計的一對一親子課程及親子遊戲活動,並通過親子閱讀和集體遊戲等活動提升兒童的語言、運動、認知和社會情感能力。預計800多名兒童將從項目中受益。該項目由陳江和基金會捐資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