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親子依戀的發展階段
一、考情分析
在教師招聘的筆試考試中,這部分的考察主要以單選的形式出題,考察將時間與階段名稱及含義相匹配,重點考察鮑爾比的四個階段,且考察形式較為簡單。此外還有可能會出現多選題和簡答題,不同人物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不同的階段,但謝弗和愛默遜依戀的階段模型論考察較少,因此把握重點內容。這一部分知識點需要以識記為主,並對每一階段幼兒的特點做簡單了解,才可以靈活應對多種題型。
二、依戀的含義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它是兒童與父母相互作用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嬰兒是否同母親形成依戀及其依戀性質如何,直接影響著嬰兒情緒情感、社會性行為、性格特徵和對人交往的基本態度的形成。
三、早期親子依戀的發展階段
1.根據心理學家特別是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的研究,依戀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這個時期嬰兒對人反應的最大特點是不加區分、無差別的反應。嬰兒對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喜歡所有人,喜歡聽到所有人的聲音。同時,所有的人對嬰兒的影響也是一樣的,他們與嬰兒的接觸都能使他感到愉快和滿足。此時的嬰兒對任何人都不抱有偏愛。
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個月到6個月)
這時的嬰兒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有差別的對待身邊的人。在依戀對象面前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和接近,而對其他熟悉的人反應要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的反應就會更少,但不是完全沒有,因此此時的嬰兒還不怯生。
第三階段: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到2歲)
從6~7個月起,嬰兒開始表現出對特定的人產生特定的反應,對依戀對象的存在更加關注,特別願意與依戀對象待在一起,與他在一起時特別高興,而當他離開則哭喊。這種表現明顯的表明了依戀的狀態,形成了與特定依戀對象的特殊情感聯結。
第四階段: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2歲後,嬰兒不再像之前一樣想要時時刻刻與依戀對象待在一起,而是能夠正確理解雙方的關係,能認識並理解依戀對象的情感和需要,並知道交往時還應該考慮對方的需要,並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這時與依戀對象的空間上的鄰近性逐漸變得不重要。比如對方離開一段時間,嬰兒會表現出能夠理解,知道他是愛自己的,而不是大聲哭鬧。
2.謝弗和愛默遜依戀的階段模型論
謝弗和愛默遜從兒童的對象的選擇性,即依戀行為的指向性發展的角度,將兒童早期依戀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社會性階段(0~6周),這時的兒童的依戀不專門指向某些人,且不具社會性,只能發出一些信號,如哭、笑等。
第二階段:無分化的依戀階段(6周~7個月),這時開始產生一定交往的需要,但兒童對所有人,無論是熟人或陌生人發出的信號都是一樣的。
第三階段:具體依戀階段(7~11個月),兒童的依戀集中指向特定的人,行為也變得更具有選擇性。
四、真題模擬
1.在人生的發展階段中,形成依戀性心裡的人生發展階段是( )
A.嬰幼兒期 B.幼兒期 C.兒童早期 D.兒童中期
1.【答案】A。解析:形成依戀的四個階段時間分別為出生到3個月、3個月到6個月、6個月到2歲、2歲以後,A選項嬰幼兒期為出生到6歲,更為符合標準,因此答案選擇A。
2.當母親去上班時,寶寶表現出劇烈的哭鬧行為,根據鮑爾比的依戀發展理論,該寶寶的依戀處於( )
A.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B.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
C.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 D.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
2.【答案】C。解析:無差別階段表現為對所有人的反應都一樣,有差別的階段表現為對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反應不同,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是對某一個人有特殊的情感,喜歡與他親近,分離則會大哭,目標調整的階段能夠合理看待雙方的關係,對方即使離開也可以接受,因此答案選擇C。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