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子:母愛的本質並非分離,而是依戀/原創

2021-02-13 鈴子心理

前段時間,由於一本暢銷書的上市,就開始在坊間流傳著這種大部分家長都點頭稱道的親子關係:母愛的最終實質是分離!相信大多數當過母親的人咋一聽這樣的話,心裡的第一感覺就是不舍。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帶大、相依相伴的孩子,到一定的年齡就要和我分離?難道孩子長大了,母愛就是一種羈絆?

但是書上說要當一個好媽媽,我們就必須與孩子分離,所以媽媽們只能忍痛分離。

這裡我想說:孩子一旦出生,他們和母親註定無法分離,依戀是他們的關係的主題!


所謂的依戀,在心理學中,依戀是對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聯繫在近代心理學有不少依戀的研究成果,比如很出名的依戀類型。

小寶有一次跟我說:媽媽,下輩子我們會相遇嗎?如果可以,我來當媽媽,你當我的孩子。如果不能當一家人的話,那你要注意觀察噢,你要是碰到一個穿得很漂亮,說話很大聲的人就是我。你要記得過來和我說話啊!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的女兒,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兒童一旦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後果將是持續的心理畸形。這些基本要素是:個人依戀、情緒穩定性、持續的教育影響的需要。」這裡我們看到:個人依戀要素放置於首位。




二戰期間,安娜·弗洛伊德在倫敦開辦了三家兒童庇護所,為從出生到10幾歲的兒童提供保護。安娜認為:破損的依戀給兒童帶來的壓力遠遠超過戰爭的破壞性混亂


當時安娜·弗洛伊德運用了很多創新性的舉措來減少兒童依戀中斷帶來的潛在創傷。她鼓勵母親住下來,並作為管家進行工作;庇護所向父母隨時開放,父母可以留下過夜。

同時,她鼓勵家長儘可能多地來看望孩子,儘管父母離開時孩子會很哀傷,但安娜·弗洛伊德認為父母來得越頻繁,孩子就會變得越有信心


相比較於當下的幼兒園,初入園的孩子大多存在不適應,園方的做法一般是讓家長早上送來,傍晚放學才能讓家長接回。期間孩子無論如何哭鬧,都不允許父母與之見面。記得小寶第一次進幼兒園,第一次離開家庭,我送完小寶進幼兒園也是狠下心離開,雖然表面裝得若無其事,心中卻有萬般擔憂。

如果幼兒園上學時間允許父母與孩子在幼兒園見面,或者允許在孩子入園早期可以多進幼兒園多陪伴孩子,那對孩子具有多麼重大的心理意義啊!安娜·弗洛伊德的觀點及做法值得當下幼兒園參考!

多年的教師職業生涯,加上專業敏感性的使然,我常觀察學生的一些看起來比較特別行為模式。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不愛回家,五一長假或是十一長假,他們都會以各種理由不回家。比如要備考,或是要打個短工之類的。

看起來,他們很獨立。當你和他們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或家庭背景,就會發現這類的孩子大多與父母的關係淡薄,或是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或是與父母的關係出問題。

看到他們在節假日一個人獨自呆在宿舍,不由得有一種心疼的感覺。本來在法定節假日,是舉家團聚的日子。他們有家,但是他們卻不願回家,有一種有家不能回的感覺。

記得有一個長得頗為清秀叫蘋的女生,平時一下課她總會來找我請教課堂上的問題,有時也會跟我談她的家,她的父母。她跟我說:「我覺得我媽媽非常辛苦,我不能總是拿她的錢。我現在打兩份工,我用自己賺的錢交學費。」她還說,國慶節她打了一份臨時工可以賺五百塊,所以就不打算回家了。

聽她的舍友講,蘋的家離學校就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她基本上一學期就回家一次,節假日宿舍總是只剩她一個人。且她的家裡雖然不是很富有,但是也算還過得去。她是獨女,家裡供她上學是綽綽有餘的,也不知道她為什麼總要這麼拼命勤工儉學賺錢!

別人咋一聽蘋的表白,會覺得這是一個多懂事的孩子!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懂得為家裡分擔!但是我的直覺卻是這個孩子與母親的關係,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有問題。而且,我發現她因為課外兼職太累,上課時總是趴在桌上睡覺。為了不用家裡的錢,整日在外打工,卻在課堂上打瞌睡,讓人有一種本末倒置的感覺!

後來,經過和蘋多次的交流,才知道蘋的母親在她出生一個月後就外出打工,把蘋一個人放在奶奶家,一年見不到孩子一兩次。奶奶很忙,從小對她照顧也不周到,小時候經常把她一個人關在家裡,自己下地幹農活。

蘋對母親從小就是畢恭畢敬,從不吵鬧,也從不跟媽媽提什麼要求,就象是對鄰居家的阿姨一樣尊敬而有距離。街坊鄰居都誇她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對她好評如潮!

蘋與母親的關係過於疏離和自身過於獨立,是她與早期養育者在依戀上出現問題。在蘋早期共生階段,尤其是在零到六個月這個階段,她沒有與養育者建立良好的共生和依戀關係。

而只有建立與養育者(一般是指母親)健康的共生,才能發展出獨立和分化的個體。也就是能夠在日後真正形成獨立的自我,並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如果失去健康依戀關係的分化,並顯得過分獨立,其實就是一種病態。



高中生小M,今年十六歲,他一直是家裡的驕傲。小M從小學習認真,從不需要父母的督促。甚至有時勤奮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比如他會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背新學的單詞,會在吃飯的時候也邊吃飯邊記著數學公式,晚上一般不到十二點不上床休息。早上六點來鍾又起床複習功課。

所以小M的成績一直保持在班級的前三名。對於學校開展的活動,他也十分積極參加,當然也獲了不少獎。基本上他就是現在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學期,小M的班級換了新班主任,他的管理風格民主,所以在班幹部的競選上採取自我推薦,讓班上同學投票,誰的票數多,誰當選班長。學習成績優異,一直都當班長的小M,原來以為憑著他多年當班長的經歷,他一定會再次當選。

沒想到,他的票數僅有可憐的幾票。這讓他瞬間有一種從神壇跌落下來的感覺,好幾個星期睡不著,吃不下,課堂上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小M的爸媽焦急不已,帶著他前來心理諮詢。

原來小M的媽媽在生完小M 後得了產後抑鬱症,到醫院就住院了三個月。那段他時間是由外婆帶的。外婆又要帶小M,又要照顧小M的媽媽,十分忙碌,經常會忽略了小M。可憐只有幾個月大的小M,總是哭到嗓子啞了,外婆才抽空泡奶粉給他喝。

後來,小M媽病好後,單位剛好有一個到外地進修的機會。小M媽媽覺得機會難得,所以就離開小M到外地學習了一年多。後來的小M對媽媽始終不能親近。

逐漸長大的小M越來越懂事,家人都發現他做事都是一個獨立完成,很少向家長要求幫忙。在學校,他成績優異,當班長時也是經常獨自一人把班裡的活都幹完。如果有些班級工作需要配合,他也很難與大家一起合作,寧願獨自一個人完成。

小M在班上幾乎沒有一個好朋友,經常獨來獨往。所以這次競選班長,班上多數同學把票投給了一個平時人緣不錯的同學。

幸好,小M在高中的時候就表現出他的過度獨立和依戀的缺乏,使他在競選班長時陷入心理困境,這讓他有機會看清自己的問題,進而修復他的依戀的關係。

客體關係的創始人,美麗的克萊茵女士說:嬰兒的偏執分裂一般發生在四個月前,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當一個人內部沒有持續好客體(主要是指母親或撫養人)可以與之建立依戀關係,在他(她)以後的成長中,這個偏執分裂就會發生。


於是他們就會否認健康的依戀,並對依戀他人有困難。他們很難和他人合作,也很難和它人建立親密關係。


小眉也是與母親在早期的依戀關係有問題的來訪者,她是鈴子心理諮詢室的常客,因為她會不定時來找我諮詢。每次來諮詢,不外是她又和哪個人關係緊張,或是與哪個好友的關係最近又崩了,這讓她異常痛苦。當然,已經近三十歲的她還未戀愛,如何與異性相處也是她諮詢的主題。

小眉學外語,現在外企工作。她做起事來一絲不苟,責任心強,倒是挺受經理器重。可是無論她到哪家公司或哪個部門,她總是與同事相處不好。一開始,大家不熟悉,彼此比較禮貌,倒也相安無事。

可是沒過多久等與同事關係親近一些的時候,小眉就發現她和同事矛盾重重,到後來總是鬧得一發不可收拾。有幾次她自己覺得實在呆下去,就又換了一份工作。

與幾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女伴也是經常鬧矛盾,小眉總覺得她們對她不夠好,都十幾年的朋友,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呢?所以她總在情緒激動時切斷了與好友的所有聯繫。不用多久,她又後悔不已,想和她們和好。這樣的事總是在不斷地循環著。

和所有正常的女孩一樣,小眉也渴望和一男生共沐愛河,體驗戀愛的浪漫與心跳。小眉和一男生剛接觸時,倒還談得來。可是一旦兩人關係要進一步發展時,小眉要麼發現這男生有不可將就的缺點,要麼她發現自己不知為什麼就莫名就想逃離這個男生。因為和男孩太親密讓小眉有一種恐懼感。

與心理諮詢師,小眉也是若即若離。一旦她與心理諮師詢建立比較緊密的關係後,小眉就會以工作忙或是別的什麼理由,中斷了諮詢。然後一段時間後,她會繼續諮詢與之前一樣的主題。我和她一起討論過這個問題,她也是若有所思,但是總是她無法深入與我的關係。

象小眉這樣的來訪者,在諮詢室中也不少見。他們總是無法與諮詢師進入更深層的親密關係,諮詢室只是他們情感宣洩一個場所。專業心理諮詢師都很清楚:建立良好而信任的諮訪關係是心理諮詢的重要條件。

所以,那些來訪者如果總是蜻蜓點水般地來到心理諮詢室,與諮詢師的關係點到為止,一如他們無法與其他人建立更深入的關係,他們的親密關係也就始終無法得到改善。

前來鈴子心理諮詢室偶爾也會碰到一些雙相障礙串者,他們的症狀就是抑鬱和躁狂交替出現。患者時而表現出情緒低落,十分抑鬱,時而又表現出異常興奮,做什麼都充滿幹勁,同時表現出無所不能的全能感。

回歸到其早年,他們經歷了從我需要媽媽,因受挫得不到媽媽,進而否認我需要媽媽。是幻想、全能感?還是真實?他們搞不清楚。

正因為他們早期沒有與母親建立依戀關係,所以在躁狂發作時他們表現的是他們與他人依戀有困難。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並不需要任何人,獨立於世界而存在,是全能的,所向披糜的。


而實際上他們的這種過度分離,僅是對害怕受到傷害的一種防禦,並非真正不需要他人。


當然,我們這兒並不是說孩子成人後,還與母親象年幼時一樣關係粘合緊密,而是強調當一個人沒有和母親建立起健康的依戀關係,就無法和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和合作。而且這種孩子早期的依戀關係將一直伴隨在孩子的一生,成為孩子未來親密關係的底色

 


所以從一出生,我們就一直和媽媽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無論你多大年齡,無論你在天涯或是海角。所以與母親的依戀,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對於養育者,總結一句話:再苦再難,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尤其是在孩子0-6歲期間儘量不要和孩子分離。

 

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是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母愛的本質並非分離,而是依戀!

鈴子,心理學副教授。報紙心理專欄撰稿人、高校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鈴子心理諮詢室創辦人、鈴子心理諮詢網(www.lzxlzx.cn/)創辦人、電臺心理訪談節目特邀嘉賓主持、芝山講壇特邀專家、鈴子心靈講壇創辦人。多年來,跟隨國內外心理學界著名的學者學習幾十種心理諮詢技術和自我成長課程,並堅持心理諮詢的踐行,整合出一套實用有效的諮詢技術,教授於心理專業的學生及廣大心理諮詢師。現已出版《熱線男女》、《鈴子心靈咖啡》、《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與實訓》等個人專著。個人微信公眾號:鈴子心理(lzxl0596)

 

許多人直言看到照片後忍不住淚奔,因為它戳中了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給父母養老送終。當獨生子女們遇到這個問題時,狀況則更為艱難。照片中的年輕人坐在病倒的雙親中間,孤獨無助的背影,仿佛在告訴每個獨生子女家庭,這一天,遲早會來到。自獨生子女政策施行以來,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接近40歲,父母大多年過60,身體的各種病灶開始顯現,精力都大不如前。上有老,下有小,中間又沒有兄弟姐妹扶持,萬事只能自己一個人扛,這代獨生子女的中年顯得分外難熬。我有個朋友就是80後媽媽,她跟丈夫都是獨生子女,上面有四個老人,下面有一個小孩,典型的「4+2+1」家庭。大家都羨慕她家庭美滿,工作穩定,她卻說自己的壓力比誰都大。有一次,她在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句話:人到中年,最怕聽到的是父母生病的消息,希望那個消息晚一點、再晚一點到來,不是不孝順,更多的時候是力不從心。春節期間,有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引發無數人的共鳴。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車,事業有成,在別人看來,他已經算是不差錢的中產階級了。但是嶽父的一場流感,卻幾乎掏空了整個家底。他跟老婆都是獨生子女,嶽父一生病

相關焦點

  • 我只是你的孩子,我不是你的老公(妻子)/鈴子原創
    而CC的父親又總是特別不放心女兒,每天都要在電話裡指導CC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做,這讓小軍覺得CC不是在和他生活,而是在和嶽父生活。他們婚姻亮起了紅燈。鈴子,心理學副教授。報紙心理專欄撰稿人、高校心理諮詢中心主任,鈴子心理諮詢室創辦人、鈴子心理諮詢網(www.lzxlzx.cn/)創辦人、電臺心理訪談節目特邀嘉賓主持、芝山講壇特邀專家、鈴子心靈講壇創辦人。
  • 母愛偉大,為何弒母?心理學:能放手的愛才是偉大的母愛
    這種依戀情緒不但孩子對母親有,同樣,母親對孩子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戀。這並非是完全病態的。而是正常的母子聯結。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家庭環境再發生變化,比如丈夫的外遇,婆婆的偏見,以及不公的待遇加重,都將會促使母親對她的孩子產生更強烈的依賴感。母親會把她的孩子視為唯一的知己和生存條件。
  • 成人依戀與分離焦慮
    心理學家Bowlby(1980)認為,依戀使嬰兒與照料者間建立了一種長期的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情感關係,照料者成為他們心中充滿安全感的依戀對象
  • 《妖鈴鈴》證明沈騰嶽雲鵬並非萬能,papi醬演不了電影
    吳君如的這部《妖鈴鈴》,從賣相來看,不應該太差。畢竟,劇情節奏方面,吳君如背後站著她老公陳可辛導演,可以幫助把關。而喜劇演員方面,有沈騰、嶽雲鵬這樣的知名喜劇藝人。更是有papi醬這樣的電影首秀做噱頭,免不得讓人有所期待。然而,昨日看完《妖鈴鈴》之後,我有一點明白了。
  • 依戀理論的概念
    這被稱之為依戀模式,在出生的第一年內就開始發展,以後可能會有少許的變化,但在隨後的人生中保持相對穩定。新生兒和嬰幼兒在其生命的最初階段仍然全部依賴於外界的保護和照料,Bowlby稱之為與生俱來的對於「安全港」的需要,換言之是需要一個依戀的對象在危險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護和屏障作用。眾所周知,成年人在危險情境下有著類似的行為表現,因為被激活的是同一個系統。
  • 童星宋梓欣原創單曲《獻給媽媽的歌》發行 情意綿綿唱母愛
    原標題:童星宋梓欣原創單曲《獻給媽媽的歌》發行 情意綿綿唱母愛   媽媽,世界上最最好聽的呼喊,她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情,是每一個孩子心底永遠的依戀。近日,混血小童星宋梓欣原創單曲《獻給媽媽的歌》正式發行,感情真摯,意境深遠,通過清純的嗓音將我們帶回了媽媽身邊。
  • 深度解析迴避型依戀(嬰兒篇)
    在依戀理論中,對撫養者的依戀是新生兒的先天本能,不僅僅是人類,幾乎所有物種都存在依戀行為。動物行為學家(Niko Tinbergen, Konrad Lorenz)的研究給了依戀創始人約翰鮑比很多啟示,從爬行類到靈長類,越是高級的動物,依戀行為就越清晰,也越複雜,依戀行為有著演化意義的必要性,沒有依戀,新生兒便無法存活,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
  • 孩子的依戀類型決定孩子未來,別錯過培養「安全型依戀」關鍵期
    作者 | 沐丹青來源 | 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01下班回到家,兒子像嗷嗷待哺的小雛鳥,張著胳膊像我跑過來,我也親暱地抱起兒子轉圈,之後,兒子步步不離地跟著我,奶聲奶氣地喊著我跟他玩遊戲,被玩具夾到了手,眼睛含淚地讓我給吹吹,嬌滴滴的樣子讓我母愛爆棚。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分離行為和重聚行為。 安全型依戀 寶寶在陌生環境中能夠安心探索環境,很快融入環境; 當與母親分離時會很傷心,不願意與母親分離; 當母親回來與寶寶重聚,寶寶會非常高興。
  • 鈴子山下散曲香
    李蔚文 09.陌上桑子 10.王恆豐 11.鈴子山人 12.鬱山閒人 13.彭中文 14.陳習堯 15.荷葉岸子 16.王再紅 17.彭 暉 18. 曾勁松 19.鄒其霖 20.彭益平 21.廖智慧 22.佘凌翔 23.王耕春 24.瀟湘客 25.
  • 琴韻書聲—鈴子古琴雅集 1
    今年4月,在煙臺市首屆市民文化節上,鈴子琴院被煙臺市文旅局授予「公益藝術培訓指定單位」,為自覺回饋社會,鈴子琴院於
  • 依戀障礙
    在臨床上,國際疾病分類(ICD-10)以及美國精神疾病分類中的兒童依戀障礙主要是兩類: 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of Childhood)和兒童脫抑制性依戀障礙(Disinhibition Attachment Disorder of Childhood)。
  • 大花倒地鈴
    我跟很多人不一樣,對它產生感情並不因為須彌葛,而是因為它的姐妹,我們南方野外常見的倒地鈴(點擊閱讀)。倒地鈴作為鄉土植物,一直就在身邊,儘管它是中草藥,可就是野草一枚而已。當然,並不是這個屬的植物的種子都有心形花紋,讓大家失望了,大花倒地鈴就真的沒有倒地鈴那款心型花紋的種子。我沒找到幹的果實,還好,有南門野客拍過它的果實,可以讓大家好好看看它的樣子。
  •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變態人生
    這兩類孩子看似成長路徑、人生成就完全不同,但是其內心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影片中的艾莉嘉,不幸全中,是自我破壞型和高成就型的綜合體。但是同時,正如我們開篇所提到的,我們討論這個話題,不是為了討伐母親,而是為了正視創傷來處,為了悲劇不再發生。
  • 風採鈴(介紹)
    身高、體重設定圖(2張)身為素還真之妻,與丈夫、兒子聚少離多;離開不夜天之後曾數次被對手捉為人質,遭到各路人馬追殺,甚至在孩子一出世便要分離。為了不給素還真帶來困擾,遂與化醜隱居在紫竹林,不問世事。角色形象編輯風採鈴歷代造型鑑賞初版(異數版)在霹靂異數第10集中風採鈴首次出場的使用的造型,從此蝴蝶結、齊劉海幾乎成為了風採鈴的經典形象代表,官方222期會刊中霹靂人物畫像所繪的風採鈴便是這一造型。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而安全感缺乏的孩子則有以下的表現:他們要麼過度怯懦,要麼膽大妄為,不顧自身安全;他們要麼過度黏人,要麼過度獨立;他們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他人的幫助;他們迷戀物品,渴求物質滿足,離開慰藉物就六神無主、寢食不安;他們不敢參與競爭,或者不能接受失敗;他們不願意接受不同意見,而是要求大家必須跟他意見統一。
  • 《挪威的森林》直子、綠子、鈴子,你愛那個子?
    《挪威的森林》中有三個經典的女性形象,直子、綠子和鈴子,並且無一例外的和渡邊有了親密的關係,但是自從人類發明了一夫一妻制之後,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飲
  • 【家長課堂】當孩子不再喊你「媽媽」,而是「媽」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媽媽都要經歷的:@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 「恰到好處」的母愛,是什麼樣子 ?
    其實,「恰到好處」的母愛,就是你幸福的樣子。因為在愛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好好愛自己。這樣,孩子才能坦然、快樂地接受你的愛。你快樂,孩子才快樂。你開心,這個家,才開心。
  • 如何養育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勇於探索未知,同時經常回到你身邊尋求聯結和安慰,那麼你就可以知道他屬於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