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歲的女孩子因不明原因住院,在她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雙手被捆綁著。而這一舉動僅僅是為了防止她拔掉針管。這個女孩子在小時候和父親比較親近,而妹妹則是站在母親那邊,她一直希望母親可以給自己同等的愛,但她卻失望了。
後來,這個女孩子長大成為了一名女士,她已經結婚了。然而,她的婚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她和丈夫的婚姻存在著非常大的矛盾。
她覺得自己和丈夫在社交場合中時,丈夫對她的態度是冷漠的,這讓她有一種被拋棄的心痛感。因此,這位女士覺得她和丈夫之所以會出現婚姻危機,完全是因為丈夫態度冷漠沒有重視妻子而造成的。
以上的案例來自《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以上這位女士的心理問題是她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害怕被人拋棄,也覺得自己沒有被傾聽,沒有被相信。
這樣的心理問題在她2歲被捆綁在醫院的床上時就已經有所端倪了,再加上她一直得不到母親的愛,所以她在結婚後想從丈夫這裡獲得自己曾經缺失的東西,也就是不再被拋棄的感覺。
所以這位女士的心理問題就是她自身內心深埋著的拋棄感,只要她能夠慢慢改變自己,那麼她的婚姻也會慢慢地變得和諧。
正如《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本書中所說的那樣:相信人的可塑性,即是改變的開始!人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都有可塑性,都有變得更好的潛能。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的作者是心理學博士莫妮卡·布裡永,近40年來,她一直為兒童和成人進行心理治療,並致力於對心理諮詢師的培訓和督導。她用自己40年的臨床經驗,系統而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這個複雜而有意義的問題。
無論是心理諮詢師,還是正在經受心理痛苦想要尋求幫助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和建議。
一、心理治療是一個雙人旅程:既需要來訪者改變的動力,也需要治療師的理論和技術
心理治療中的改變,是在關係的框架內發生的,並要藉由關係才能發生。要達到心理治療的改變,需要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一起來做同一件事。
只有雙方都參與其中,才是推動心理治療改變過程的關鍵。雖然從一開始雙方就確立了目標,但治療旅程往往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樣,是不精確的、充滿驚喜和曲折的旅程,雙方都在共同尋找相遇的方式,要真正的確定自己和對方的意圖一點也不容易。
因此,心理治療是一個雙人的旅程,這過程既需要來訪者有改變的動力,也需要治療師的理論、技術和自我人格的成熟。我們每個人都有可塑性,都有變好的可能,只是有時候,我們在知識層面上的匱乏導致我們需要藉助一點外力,這個外力就是心理諮詢師存在的意義。
那麼,心理治療是通過什麼方式來改變人的?又在哪些地方上改變了人?
1、心理治療過程中的四大幹預措施:
(1)沉默:心理治療師的沉默,往往讓有諮詢想法的人感到害怕,他們害怕別人在自己面前沒有任何反應。但現實恰好相反,心理治療師的沉默是幫助來訪者改變的主要工具。
沉默是心理諮詢師在向來訪者發出信號,邀請他傾訴思考、傾聽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沉默的意思是:我在傾聽你說話,我知道你還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但只要你給他們騰挪空間,他們就會出現!
這種沉默會讓來訪者面對自己,讓他明白答案就在他的內心。但心理治療師必須在沉默過程中,對來訪者的容忍能力保持敏感度,當焦慮情緒上升時可以適當地說幾句話,為來訪者提供支持。
因此,心理諮詢師在一開始時,更多是處於傾聽的狀態,在傾聽的過程中保持沉默,但是也需要在沉默中,維護好來訪者的情緒。
(2)調諧幹預:是指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情緒的幹預。調諧幹預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語言表達的方式,第二種是通過動作和姿勢的調整來讓來訪者感受到調諧。
例如語言調諧的方式,簡單的一個「嗯」字就可以讓來訪者知道我們是在傾聽他的說話,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3)賦予意義之前的幹預準備:心理治療師可以在傾聽當中通過幹預措施來刺激來訪者的聯想工作,為潛在的意義賦予做準備。
例如通過情感反應來引起來訪者對自身情緒的關注。當來訪者不帶任何感情地描述自己的經歷時,可以表現出驚奇,強調來訪者在飽含情緒的情境中缺乏反應。又或者在來訪者陷入痛苦情緒中時,用幽默的語言來幫助來訪者逃出痛苦的情緒等。
(4)對來訪者做出的解釋: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主要是促進來訪者思考能力的發展,是對來訪者的傾訴作出解釋,引導來訪者對說出的經歷進行思考。這種解釋該如何措辭,又該在何時作出至關重要。
因此,在訪談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主要是要根據來訪者的描述,激發和支持來訪者的反思與內省能力,讓來訪者能夠進行細微的改變,並逐漸改變自我的過程。
2、心理治療對人的改變有兩個層面的變化:隱性和顯性知識層面的變化
(1)隱性知識層面的改變:是漸進性的,體現在來訪者能更好地調節情緒,改善自尊和人際關係。
心理治療師在和來訪者的情感調諧中,觸發來訪者的隱性知識層面的改變。讓來訪者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改變自我的表徵,能更準確地解讀他人的意圖,從而改善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感覺沒有什麼進展,但這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沒有發生,這種改變是在潛移默化中緩慢運行的。
(2)顯性知識層面的改變:是來訪者自己或在心理治療師的解釋下,對自己的主觀經驗進行認識的結果。
來訪者在心理治療師的幹預下,會感覺愈發自信,說話愈發自如,從自己的言語中,有時還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不曾了解的方面。
來訪者在心理治療師的幹預下,達到意識覺醒,在情緒和反思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這是一種顯性層面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新的自我感就會形成。
二、《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幫我們改變,改變才能突破困境,得到成長
生活中的我們並不是因為某些事件而受到傷害,傷害我們的是這些事件在我們身上激發的東西,以及我們沒有能力在心理層面上處理這些事件帶來的影響,無法為其賦予意義。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可塑性,都有變好的可能的。只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藉助一點外力,而心理治療師就是我們需要藉助的外力。
遇到困境藉助外力並不可恥,有些困境只有改變才能突破,若不改變就會長此以往地被困擾折磨。
心理治療師就是幫我們去改變目前遇到的困境,這個困境或許不能有一時半會得到解決,但是在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我們對這個困境的了解慢慢加深,我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下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