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身化世一塵沙。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
——蘇軾《南歌子》
古人云:人生各自有窮通。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巔峰時不炫耀,低谷時不打擾,這是蘇軾留給世間的一個側影。
林語堂說:人生在世,無非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人在低谷時,何妨看開些,看淡些,給別人,也給自己多留些空間。
不委屈家人
人在低谷時,最直接、最現實的,便是經濟問題。蘇軾曾對人談及家中經濟的窘迫,他說,自己快五十歲了,才知道盤算著過日子。
蘇軾與夫人一起,精打細算地做了一番籌劃,根據黃州柴米菜蔬的價格,規定全家人吃用的花銷,每天不得超過一百五十錢。
每月初一取出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懸掛在屋梁上,每天早起用叉子挑取一塊後,便將叉子藏起來,誰都不許再動。
越是難熬的苦日子,越要學著給生活增添一點甜。在現有條件下,蘇軾總是想方設法地,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對美食和下廚,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即便是生活艱苦,也總能變著花樣給家人打牙祭。
在黃州,一家人實在吃不起牛羊肉,蘇軾發現當地人不屑吃豬肉,豬肉價格便宜得就像泥土一樣。
他索性買了許多豬肉回家,反覆燒制,研究怎麼煮豬肉才好吃,還得意地向世人傳授「東坡肉」的秘訣: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小火慢煮,熬出香味,像極了蘇軾的一生。
不麻煩朋友
世上沒有容易的人生,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人在低谷時,靠自己、不求人,儘量不給朋友添麻煩。
蘇軾曾因一首詩遭人無端陷害,這使得他不得不檢點自己的言行,以免再次讓人抓住把柄。
初到黃州的那些日子,他整天閉門不出,不見他人,就連飲酒也要提醒自己,不能喝得太多,以免酒後失言。
只有回到家,關起門來面對妻兒,才敢隨心所欲、暢談無忌,在這段跌入低谷的日子裡,許多朋友都不敢與他聯繫。
即便是寫給朋友的書信,蘇軾也往往再三叮囑:「看訖,火之,不須示人。」唯恐「好事者巧以醞釀,便生出無窮事也。」
好友王鞏,因受蘇軾牽連被貶廣西,卻並不因此而與蘇軾疏遠,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對於王鞏的遭遇,蘇軾深感歉疚。
自言:「每念至此,覺心肺間便有湯火芒刺。」他多次去信提醒王鞏,一定要「深自愛重」。
這種不與世態炎涼同步,不隨窮達貴賤變遷的友情,恰似寒夜的燈火,暖人心懷。
與自己和解
人生的低谷並不難過,真正難過的,是自己心中的那道檻。
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製造快樂的能力。它來源於三個方面,放下過去,面對現實和享受當下。
蘇軾是名滿天下的大才子,兩朝皇帝譽為宰相之才,達官顯貴延為座上之賓,烏臺詩案使他一夜之間跌落低谷,隨後更是被一路放逐,貶至「天涯海角」的儋州。
但是,蘇軾不會長時間讓自己悶著發愁,很快他便想方設法地自得其樂。
在黃州時,他每天都穿著布衣草鞋,出沒於山林原野之間,與田間的農民、水濱的漁父、山野的樵夫、市井的商販隨意地說笑談天。
有時他實在無事可做,就會獨自跑到江邊,撿上一堆石彈子,擊水取樂。
在寫給堂兄子明的信中,他透露了這種快樂人生的奧妙。
他說: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正是這樣一種豁達的心態,使他能於低谷中仍然自得其樂,蘇軾就像是一塊石子,被湍急的流水打磨掉稜角,生命也隨之變得圓融。
誠如王國維所言:即使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不計較天意
命運仿佛一個無法預測的怪圈。很多時候,害怕跌倒、害怕重來,是人們持續失敗的根源。
鼓勵自己走出舒適圈、告別安樂窩,在廣闊天空下激發自己的潛力。
把自己想像成一隻皮球,哪怕被命運狠狠扔在地上,也要奮力向上彈起來。
尼採說:那些殺不死你的,只會讓你變得更強大。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抱怨,命運待我們太薄?
很久以後,蘇軾他被重新啟用,回到京師做回了大官。遠離低谷,重新回到高處,蘇軾也沒有得意忘形。
蘇軾《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人生的起起落落,命運始終未曾將蘇軾打到,他用橫溢的才華和樂觀的心性,給了命運反手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