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宇自稱是個擰巴的人,擰巴來擰巴去,糾結來糾結去,也就成了電影中的黃毛、劫匪胡廣生、混混頭子於城,還有這次《風平浪靜》中的宋浩。
他飾演的角色和他一樣,都在生活的戲法裡轉著圈,在迷霧中尋找希望。黃毛是和病魔抗爭,胡廣生是在和生存較勁,於城和理想中的愛情談了場空,宋浩與父親和內心的道德爭執不下。
而現實中的章宇呢,也經常和自己過不去,有時候擰得好,有時擰得不好。
章宇說,自己在對劇本的要求上面,其實有點偏執。經歷了疫情,他發現也許電影也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所以他也試著想把這個東西看得不要那麼重,否則自己的傷害和失望就會更大。
可他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嗎?
這個1982年出生的男孩子出生於貴州都勻,成績不好,只考到了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表演系,畢業後進入當地劇團。
後來,章宇並不能滿足與在本地進行自己的表演事業,他覺得只有北京才能滿足自己對藝術事業的狂熱追求,於是乾脆請了個假直接去了北京,也因此被劇團開除了,他唯一的後路,被斬斷了。
剛到北京的時候,他自己的經歷,就是那些他演的小人物的縮影。
一方面是房租壓力,一方面是戲約少,片酬低,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都很費力。
唯有表演,成了自我的救贖之道,就像他選擇的角色一樣,總是需要某種方式來實現自我的價值。
《風平浪靜》的結局,也無風雨也無晴,章宇的內心從掙扎到麻木,寫在臉上,是等待覺醒的憧憬。於是,有人說他這段表演表面風平浪靜,內心波濤洶湧。
洶湧和平靜是一對反義詞,可在表演上也是一對同義詞。在這段將犯罪,愛情和親情雜糅於一體的故事中,人物的基底本就是豐富的,而章宇的塑造,無疑給這個角色增加了幾分痛苦。
宋浩長久背負著的罪惡、壓抑的隱忍,無名之輩般的存活卻又渴望一絲掙脫現狀的那種無力,都被章宇很好的詮釋出來了。人物的絕望和觀眾的心隨著劇情和表演,一層一層推向了最高點,然後轟然坍塌,俄狄浦斯式的悲情結局讓觀眾的心揪在了一起。影片結束,你不禁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明明電影名為《風平浪靜》,內心卻久久不能平復。
宋浩的痛苦,沒有得到解脫,他和黃毛不一樣。
第一次對章宇產生深刻的印象是源自於《我不是藥神》中的黃毛。
黃毛來自社會底層,因為得了病不想耽誤家裡跑了出來。
章宇對黃毛的詮釋才是真正的「風平浪靜」。
《我不是藥神》中他飾演身患白血病的孤僻男孩,研究劇本後,他嚮導演要求,把15句的臺詞縮減到11句。在影片結尾,面對警方的追查,黃毛決定犧牲自己,保護程勇,讓其他患者有活下去的希望。那個含淚的笑容,賦予了人物獨特的靈魂,性格孤僻的黃毛,熱情、勇敢、仗義。
在《我不是藥神》中,章宇抓的最準的地方就是黃毛的孤而不獨。黃毛其實是個缺少家庭溫暖的人,但是他不缺少向死而生的勇氣,因為他年輕、無畏。
孤獨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獸,有飛蟲,但是黃毛所面臨的是,縱使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但是,正是因為如此,這些築成了黃毛在外獨自闖蕩時那種勇敢和堅韌。在劇情走向轉折點的時候,他剃去了一頭黃毛,露出了溫暖的笑容,這說明他在抗爭病魔的路上找到了家人和朋友,代表著一種新生。
而這部電影也是章宇的新生。
他憑藉《我不是藥神》入圍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同年,獲得智族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銳演員獎 。2019年10月22日,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名單公布,章宇憑在《我不是藥神》中飾彭浩(黃毛)獲最佳男配角提名。
後來,《無名之輩》中的胡廣生再次證明了他對小人物這種角色的拿捏已經遊刃有餘。
《無名之輩》中,他飾演悍匪胡廣生,通過一系列笨拙的行為塑造,加強了影片的喜劇效果。有人說章宇長得糙,所以每每扮演社會底層的人物都能演出他們身上那股野蠻生長的味道。但是,章宇演戲的特點是,糙中可見細節。
在他得知女主的癱瘓後,我們能看出他心理狀態的轉變。兇猛的眼神中慢慢溢出同情,片尾,他望向女主的柔情眼神,一下道出了胡廣生的真心,產生了擊中人心的力量。
沒有迎風而上,是章宇的第二次選擇。《我不是藥神》後,章宇拒絕了很多劇本,他知道,自己的成名,始於角色,也該終於角色。
章宇是屬於那種對自己要求很高的演員。在他的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角色的理解是層層遞進的,從早期的黃毛,到胡廣生,再到宋浩,章宇看到了角色身上最擰巴和掙扎的地方,和他們心底的顏色。而他本人,卻不願將自己過多的暴露在大眾面前,因為,只有角色才是他的保護色,也是他的棲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