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察」全球經濟步入「無人之境」 「赤字貨幣化」熱辯的冷思考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 首席記者 歐陽曉紅 天天都在見證歷史的今天,明天什麼不可能發生呢?比如我們剛剛還在糾結是否要突破3%的赤字率紅線,轉眼就在激辯要不要赤字貨幣化(俗稱「直升機撒錢」)。

一夜之間,陌生的MMT(現代貨幣理論)和MP3(第三類貨幣政策)走到臺前,因為「赤字貨幣化」,其並非新論,但在2020庚子年非常時期,以及國家提出適當增加赤字率的背景下拋出來,寓意頗為深刻。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4月27日在一場會議上發言表示,可以用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適度地實現赤字的貨幣化,把財政和貨幣政策結合成一種新的組合,以緩解當前財政的困難,也可以解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問題。

於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印錢操作進入了人們的討論想像空間……「不能開這個口子」、「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飲鴆止渴」,一時間輿論沸騰。

反對「赤字貨幣化」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直言,開了這個口子,就從根本上放棄了對政府財政行為的最後一道防線。

反方的支撐理論依據是:由一個基本恆等式(費雪方程式MV=PQ)衍生而來的「貨幣數量論」;正方的理論依撐是MMT或MP3,認為貨幣數量指標不能準確衡量市場的流動性,貨幣數量的增加不會直接導致通貨膨脹。不考慮非常規操作,因為觸碰了法律「底線」,目前反方聲音更甚。

5月22日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昭示政策突出底線思維。

5月18日,劉尚希再度表示,4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的兩個「前所未有」,並用其描述和判斷當前的形勢——這是經過周密研究得出的結論。財政部當日公布的數據亦顯示「國內財政收支矛盾亦越發顯性」。

央行國際司相關課題組認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政府天然有濫用MP3和MMT的傾向,很可能帶來惡性通脹和經濟混亂;包括MP3和MMT面臨嚴格的制度約束,大多數國家明令禁止赤字貨幣化。「MP3和MMT是窮盡所有政策選項的無奈之舉,動用它們有嚴格的前提條件。」「當前引經據典地爭論赤字貨幣化,無太大意義!央行買和商業銀行買債,因為都是貨幣啊。」一位財政領域的資深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其邏輯有四:無論是財政還是央行都應依法依規做事,不能打破現有的法律制度;貨幣資金總量要符合社會總需求,資本性投資債券要有好的項目,能夠有收益;財政資金使用要有效率,不能為了GDP搞無效投資;政府投資要恰當,不能形成擠出效應,有收益的項目應更多的交給社會資本。

當然,假如央行印鈔直接投放給私人部門,以刺激消費呢?其與「赤字貨幣化」都是MP3的不同表現形式;如此,是否支持的人會多一些?

當世界經濟正在步入「無人之境」,是否需要跳出常規思維框架,在合法合規有效的市場約束前提條件下,留足彈藥,未雨綢繆?劉尚稀亦坦承:還是要有風險思維意識,政策選擇上做到有備無患。

是的,「不能簡單粗暴式地反對,理論上不支持赤字貨幣化,但確實有必要梳理清楚,做好應對預案。」一位前央行官員指出。

也因此,就此可能的邏輯鏈條是:梳理國際宏觀形勢及趨勢—常規宏觀政策是否有效—評估刺激規模及約束機制。

「無人之境」

兩個「前所未有」,即「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劉尚希認為,怎麼把中央對形勢的判斷轉化成政策方案和改革措施?當前這項工作還在進行之中;不能按照老的政策框架,按原有的政策路徑來思考。「否則,與中央研究判斷的形勢不相匹配。」

財政部5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財政收支矛盾尚未緩解。1-4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133億元,同比下降14.5%。;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596億元,同比下降2.7%。

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撰文稱,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其主要內涵是做好「加減乘除」法,第一條的「加法」是指:增加赤字規模,明確釋放積極信號,緩解財政收支矛盾,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

如果以國際上的3%赤字率紅線為基準;中國2019的赤字率是2.8%,尚有空間;而且,僅就公開市場而言,目前資金充裕;且近日公布的四月工業增加值數據V型反轉,儘管經濟加速反彈可能是短期現象;這昭示當下宏觀調控政策可用的空間較大,未到動用「赤字貨幣化」政策選擇的那一步。

在馬駿看來,通過「借錢」還是「印錢」來彌補赤字,聽上去只差一個字,但其對宏觀經濟、財政可持續性、金融穩定的長期影響卻有天壤之別。如果政府是通過向市場發債借錢,借來的錢是要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這個還本付息的壓力就是對政府負債(赤字)的天然的約束機制。

不過,雖說宏觀政策的應對很給力,但迄今為止,中小企業、居民的資產負債表尚未得到修復。

由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牽頭組寫的一份全球貨幣寬鬆影響報告指出,由於本次全球性新冠疫情防控和未來經濟前景尚不明朗,財政赤字貨幣化也呈抬頭之勢,預計本次全球性貨幣刺激會「易放難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業和居民在疫情中遭受的損失並未得到直接彌補,部分企業仍面臨倒閉風險,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

與此同時,受貨幣寬鬆政策的影響,一季度中國實體經濟部門槓桿率從2019年底的245.4%升至259.3%,增長了13.9個百分點。「這波國內宏觀槓桿率攀升與其他國家的貨幣刺激無關,而是因為降準帶來的貨幣乘數上升,3月末M2的貨幣乘數為6.55倍,上年末為6.13倍。」上述報告稱。

該報告還認為:未來全球新冠疫情發展存在不確定性。疫情持續的時間越長、採取的防控措施越嚴厲,對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造成的損害就越深。一旦疫情出現惡化,則未來財政貨幣刺激還會進一步加碼。

此外,未來全球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根據IMF的最新預測,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收縮3%。如果疫情蔓延時間拉長,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還要下調3個百分點、2021年下調8個百分點。主要經濟體貨幣當局對新冠疫情下未來經濟發展也普遍預期悲觀。

該報告建議加強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打通最後一公裡;並提議通過提供財政補貼、財政擔保甚至財政注資,用市場化手段調動市場主體包括銀行類機構的積極性,助力民間部門修復資產負債表。

全球經濟步入「無人之境」的今天,如何打通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尤為突出。

常規宏觀調控是否有效

現在,囿於多國都在推動政府債務貨幣化,傳統政策空間在疫情面前似乎捉襟見肘。因此,能為政府開銷帶來資金的MMT或MP3等受到推崇,但背後潛藏的危機亦不容小覷。

不過,對大部分發展國家而言,常規宏觀調控政策的空間仍較為充分。利率調控和量化寬鬆是當前央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財政則是減稅降費、擴大支出。

上述報告指出,財政貨幣政策空間較大,加之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中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擁有較大迴旋餘地。但也面臨槓桿率上升、競爭性貶值(全球主要貨幣已步入了「比醜」的時代)、資產泡沫化等諸多挑戰。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吳曉靈解釋,目前中國的銀行信用體系運轉效率儘管有待進一步提高,但銀行貸款的能力和意願均在,傳導機制一直順暢。2007年至2017年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增長115%,帶動信用擴張413%,M2增長319%。這說明傳統的貨幣銀行學理論並未過時。

央行國際司課題組亦表示,傳統政策工具面臨約束。金融危機十年後,全球經濟再次面臨著新的挑戰,但傳統政策空間已非常有限。一方面,貨幣政策邊際效用遞減。另一方面,財政空間受限。發達經濟體公共債務水平處於高位,進一步財政刺激、提升債務比例將面臨政治壓力和市場壓力。

這個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MP3和MMT,兩者均強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同。支持者希望通過新的理論和實踐促進經濟增長。

不過,「目前宏觀調控政策依然有效,不要輕易觸碰赤字貨幣化的底線。」管濤稱,他認為,通過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或者由央行直接購債,是赤字貨幣化融資的典型方式。中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高通脹,均與財政赤字貨幣化有關。

學者餘初心撰文稱,正是認識到財政和央行是左右口袋說與穿一條褲子的理念危害,我國政府逐步按照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規範央行和財政的關係。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把中國人民銀行辦成真正的中央銀行」,首次規範了財政與金融的關係。《中國人民銀行法》亦明確禁止央行向財政直接融資。

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央行和財政是相互制衡與配合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央行的錢是貸款性質,而財政的錢來自納稅人,是公共支出性質,分別對應的是流動性和償付能力的問題。

財政與央行的關係本質上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所謂「財政金融化、金融財政化」曾一度甚囂塵上。在餘初心看來,變相透支央行,迴避約束的財政支出,使中央銀行承擔財政職能,出現公私不分、效率低下和通脹轉嫁,最終損害政府的公信力。財政赤字依賴貨幣政策放水,是飲鴆止渴。「當前討論特別國債和財政赤字要放在公共財政的大框架下討論。」餘初心認為。

其邏輯是,特別國債的使用並不存在明確的法律約束,迄今為止,特別國債的定義、發行方式、資金用途等,並無明確的法律依據。這次抗疫需擴大財政支出,是正當且易獲公眾及程序認可批准的,但提出了抗疫特別國債,不符合過去定義的特別國債要求,即所用項目能夠自行按期付息、到期還本。「這次疫情情況下,特別國債主要用於救助,是一般性支出,不必去說發行特別國債不會造成財政赤字的上升。」「對當下的中國來說,雖然疫情對經濟和財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衝擊,但從二季度開始,經濟復甦勢頭已經相當明顯,財政收支情況也會逐步好轉。」馬駿解釋,「而我國即使在嚴重的疫情衝擊之下,仍然保持了正的利率,傳統貨幣政策工具仍有較大的空間,因此並非適合MMT的應用場景。」

管濤說,目前,境內外投資者對於國債仍有旺盛的需求,政府債務負擔合理,貨幣政策也處於正常狀態且依然有效。財政政策遠未到窮途末路,也就不要輕易觸碰赤字貨幣化的底線。否則,可能又打開了潘多拉盒子,貽害無窮。

綜上,或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常規狀態下,我們傳統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較為充分;即使面對前所未有的疊加危機挑戰,從公開市場看,目前仍有不少的政策空間。但囿於國際宏觀形勢的嚴峻性,以及未來巨大不確性,做好研究準備工作,是否有備無患亦未嘗不可呢?

劉尚希說,他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時強調了這是特殊時期的應對,也強調了是「適度」。但有些人把「適度」去掉了,或是把「特殊情況下應對前所未有的衝擊」這個前提去掉了,最後變成我們要無限量的貨幣供應,我們要步西方國家的後塵,描繪出一個「惡性通貨膨脹,老百姓遭殃」的恐怖情景。很顯然,這不是在分析研究問題。

真假命題與「發錢」

其實,「這沒什麼好論證的。」浙商銀行原行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說,他指出,在當下抗擊疫情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研究的是怎麼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的宏觀刺激作用,財政政策如何才能精準地幫助大量中小企業渡過當前的困難生存下去,保住就業、保住復工復產的基本盤,同時避免以前大刺激的後遺症。」

劉曉春告訴經濟觀察報,理論研究、政策分析,與對需要實施的政策討論是不同的。即使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也需要考慮其對未來的可能影響。關於財政赤字貨幣化,在中國當下,我們不得不考慮地方財政會如何應對,即地方財政的紀律性。地方政府的隱性負債,以下不為例的方式清理過好幾次了,效果如何?有人說非常時期,需要非常之策。話沒錯,但非常之策,不等於可以無法無天。只有在非常時期依然能依據法律採取非常之策,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探索適應新情況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得益彰的有效宏觀調控方式。」劉曉春稱。

但不辯不明。當前是否實施、怎麼實施是一回事,要不要研究清楚,明確條件與控制原則又是一回事。

央行國際司課題認為,MP3的本質是貨幣政策財政化。MP3直接作用於支出環節,刺激消費和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更直接。MP3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根據獲得資金主體和資金投放方式可分為「赤字貨幣化」(直升機撒錢)、量化寬鬆支持財政赤字擴大、印鈔直接投放給私人部門、大規模債務減記等不同類型。

換言之,是落在實操層面上,如何評估步入「無人之境」的全球經濟,即使目前我們不具備赤字貨幣化的條件,宏觀調控空間較大;但不妨研究清楚約束與監管機制。比如:可承受的財政赤字和赤字率規模是多少等。

2020年政府報告定調為: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新時代證券宏觀報告分析認為,今年赤字率擬超3.6%,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預計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此外,還將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這樣的話,和其他疫情國家赤字率動輒10%以上相比,我國的實際赤字率在合理範圍內,另一方面也確實說明了政府債務存在約束。

有人說,MP3是央行工具箱中最後的刺激工具,可將經濟從通貨緊縮、長期停滯或流動性陷阱中挽救出來。但MP3和MMT的支持方亦坦承,其有效性依賴於嚴格的前提條件。

正如經濟學家萬喆稱,「MMT對不對」或「財政赤字貨幣化應該不應該去做」是偽命題,包括「隱性的赤字貨幣化」到底是否要「轉正」的問題並不重要。

真正的問題是,約束和監管怎麼保證?比如,籌資機制、啟動機制、使用機制、退出機制的保證等。寬鬆是一種容易「上癮」的手段,一旦「嗑上」,很難「戒斷」。

萬喆解釋,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寬鬆、發力、刺激,都會有後果。即使是在「不得不用」的時候用上,能不能夠在「不得用」的時候退出來?「從已發生的情形看,恐怕有一定難度。」

深圳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行前副行長王永利認為,關鍵問題並非央行能否直接買國債,甚至直接給政府提供透支,關鍵是準確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準確把握政府(財政)是否需要擴大赤字、擴大多大的赤字,以及如何使用並保證這些資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只要財政赤字貨幣化使用得當,有好的經濟社會效果,央行直接提供貨幣本身並不是問題。」

在王永利看來,央行直接購買國債或向政府提供透支,都是最後的無奈的選擇。只要企業、個人、金融機構願意購買國債,央行就不應跑在前面,央行只能做最後貸款人。

在摩根史坦利董事總經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看來,兩會後「赤字貨幣化」之辯將告一段落。假設今年國債增發量5萬億,三箭齊發(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以及一般赤字擴大),力度可控無需「貨幣化」,只需貨幣政策配合,常規與創新工具空間足矣。

經濟實踐層面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行原行長李禮輝認為,要看可以承受的財政赤字和赤字率,需要發行的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規模。

考慮到應對疫情衝擊必然增加財政支出並減少財政收入,他建議2020年的赤字率控制在4%以下,財政赤字擴大到4萬億元左右,發行的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也以4萬億元為上限。此外,還要看特別國債及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是否具有發行市場,是否需要行政攤派並由中央銀行認購等。

「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概念爭吵可以歇歇了。」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說,他個人認為,特別國債還是商業銀行來買,利息會稍高於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特別國債可以充抵上繳的法定存款準備金。至於這筆資金乘數效應有多大,關鍵看(抗疫)特別國債用來幹什麼。

不過,「可考慮『直升機撒錢』支持製造業民企、中小微和困難家庭。」劉煜輝說,「當然,直升機撒錢的關鍵是要同等約束銀行的信用創造,不然白做了,起不到調整信用配置方向的效果。」

相關焦點

  • 赤字貨幣化是什麼意思?財政赤字貨幣化爭論
    消息面:  最近,學界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討論逐漸升溫,「財政赤字貨幣化」引起熱議。4月27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一次會議上談到,「在疫情,也包括全球的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的『三低兩高』新態勢下,是否可以考慮財政赤字適度貨幣化?」
  • 專訪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經濟觀察)專訪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中新社北京7月12日電 (劉亮)2020年進入下半場,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  歐洲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高級研究員、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預計其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亞洲經濟整體表現要好於西方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
  • 匯添富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韓賢旺:全球經濟走出困境的標與本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量化寬鬆政策,往各自的經濟中注入大量新增流動性,主要目的包括兩個層面的意圖:一是短期內對衝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緩和經濟出現極度下滑的情形,這一衝擊主要來自需求側;二是緩解在疫情無法有效得到控制的情況下,經濟面臨中長期的需求和供給側雙重衝擊對私人部門的影響
  • 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解讀下半年宏觀經濟及前瞻市場
    後疫情時代「首席直播課」今天晚上8點,「一財知道」繼續開啟重磅直播——「首席直播」系列課程。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特別打造,數十位國內首席經濟學家聯合主講,第一財經廣播「一財知道」攜手播出。主講人都是國內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咖位高;涉及的內容足夠高端前沿;宏觀到微觀,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為中國經濟「把脈開方」,為廣大投資者「撥雲開霧」。
  • 瑞·達利歐:世界經濟滑坡導致債務貨幣化大量增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24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聯合各組委會成員機構舉辦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美國橋水投資公司創始人、聯席首席投資官兼聯席董事長瑞·達利歐表示,「新冠疫情引發的世界經濟滑坡導致美國和其他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的債務和債務貨幣化大量增加。即使新冠疫情退去,這種情況無疑仍將繼續。
  • RUC之聲|朱青: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我國財政的赤字問題
    3債務問題就是貨幣問題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一個問題即所謂的赤字貨幣化,說白了就是日本模式,日本央行可以直接在一級市場上購買國債。目前,日本M2佔GDP的比重全球第一,日本的債務負擔率也全球第一,這兩個全球第一絕不是偶然的。
  • 「首席觀察」資本的2021風向:極不平凡與「不急轉彎」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首席記者 歐陽曉紅一一個「極」字,有人稱之包含了波瀾壯闊、萬千風險、可歌可泣、輝煌成就等豐富內容。牽動全球資本目光的歲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以用「三個率先」——即「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勾勒出2020年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勢。
  • 【先知性信息】2016年預言「但以理」及「約瑟」將步入七山重要位置
    【先知性信息】2016年預言「但以理」及「約瑟」將步入七山重要位置摘自:國度復興報(香港)自1999年起,先知性長老使徒會(Apostolic Council of Prophetic Elders)每年於新年前聚集,一起禱告尋求神的心意
  • 風險自辯
    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肖鋼的講話,「不搞大水漫灌、不搞赤字貨幣化,也不會搞負利率。」2020年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正增長是大概率事件前有不搞大水漫灌,意味著資產價格需要重新評估,後又有尾盤券商集體大漲,結合大盤的分時走勢,今天的盤面需要各位朋友費一點腦子思考,畢竟資本市場最終能賺到的只能是個人認知的錢,別人替代不了。
  • 「任琳 張尊月」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複雜性分析——以亞太地區經濟...
    當前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發生變化,全球治理秩序處於瓦解與重構期;全球治理體系面臨改革困境,治理赤字加劇;大國博弈輻射至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美國主觀「脫鉤」戰略的驅使下可能催生一個「平行體系」;區域一體化趨勢整體走強,成為制度複雜性的重要塑造力。制度複雜性研究符合當今外交決策的現實需要,本文將聚焦分析亞太地區經濟治理的制度複雜性現象。
  • 全球央行「開著直升機撒錢」,但免費的奶酪只存在於捕鼠器上!
    為了對抗全球疫情,不少國家選擇了直接派錢,如社會保障金領取群體每人一次性發放750澳元的澳大利亞;小企業主、個體戶等沒有發放9000歐元的德國;每人直接發放10萬日元的日本等等。「直升機撒錢」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指,央行提供資金給財政部,財政部通過稅收返還或其他名義行為派發給民眾,從而達到刺激經濟的目的。米爾頓·弗裡德曼這個簡明形象的比喻,啟發了後一代經濟學家,他們開始思考,或許在面臨通貨緊縮,同時常規貨幣政策難以發揮作用時:利率再降就為負了、量化空松政策也沒什麼效果的情況下,就到了「直升機撒錢」的時候。
  • 「三伏貼熱」的冷思考
    作者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冷靜地思考「三伏貼」的許多問題,為其長遠的發展考慮。這不禁讓小編想到《戰國策》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后》中「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三伏貼熱」的冷思考近些年來,「三伏貼」越來越受到百姓的認可,每伏的第一天,全國很多中醫院的門口就排起長隊,人們不為別的,只為接受「三伏貼」。
  • 正覺名相錯解:「無遮大會」只是辯法大會?
    正覺同修會對「無遮大會」一詞的認知來自玄奘的事跡,以為「無遮大會」只是公開辯法的大會。從各家佛學詞典的定義和經論的論述,「無遮大會」不是特指辯論法義的大會,而是五年一度平等行財施及法施的法會,因為不分賢聖道俗身份貴賤,所以稱為「無遮」,因為只涉及法施,所以可以包括說法、論法、辯法,兩者並行,但是不是單指辯法大會。佛教歷史上沒有「有遮大會」一說。
  • 打敗Off-White 成全球最熱,Nike 憑什麼?
    全球大流行之下,時尚產業或許會放緩速度,但 Lyst 榜單永遠不會遲到。近日,通過觀察和統計 Google 搜索率、在線購物平臺銷量以及社交媒體提及率等數據,全球時尚搜索平臺 Lyst 分析了每月超過 900 萬購物者的消費行為,最終公布了 2020 第二季度全球熱門品牌排行榜。
  • 疫情可能讓臺灣經濟內冷外冷,經濟連鎖反應「非常可怕」
    (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吳大任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消費信心」跟「內需產業」比較有關係,2018年臺灣經濟明顯看到「外冷內熱」,但如今這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民眾卻不敢出門消費,研判臺灣可能出現「內冷外冷」。
  • 在「無人之境」重溫久違的在場體驗?首場線上公共藝文實驗在線開啟
    而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重建思想的燈塔,又如何充分調度社會的力量關注和支持『無人之境』的復甦,是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這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藝術、文化對人的終極啟示。當暫停鍵被按下後,未來,它們重新生發的力量又是什麼?這是需要被觀察與記錄的。」汪莎說道。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藝文力研究所邀請了近百位藝文界重要嘉賓、藝術機構,帶領大家回到目前並無觀眾的「無人之境」——「無人劇場」、「無人園林」、「無人美術館」、「無人書房」將陸續以展演、演講的方式在線上向觀眾呈現。
  • 全球最後一代尊尼獲加【藍牌】桶強版 │ 致意全球最大「灣區經濟體」無限未來
    各具特色的城市地標展示全球最大「灣區經濟體」未來無限可期。廣州如同龍眼明珠,肩負推進新地緣融合發展,以成為全球最大「灣區經濟體」為目標,蓄勢待發、向前進行,開啟未來。由帝亞吉歐與駿盈酒業通力打造的全球首家威士忌精品店 Whisky Boutique,正是坐落於粵港澳 「灣區經濟體」 戰略之地 廣州。自 2016 年 12 月18 日開業至今三年來,已成為中國各精品店之標杆。
  • 立志做「巴西美團」的這家公司,在思考哪些問題?
    構建一個以「吃」為核心的生態系統。這家名叫 iFood 的公司被看作是巴西版「美團」,成立於 2011 年,擁有超過 1200 萬用戶,整合了近 7 萬家餐廳與 12 萬名送餐員,外賣服務遍布巴西 500 多個城市。今年 3 月,它的月訂單量超過 1700 萬單,牢牢佔據了 86% 的巴西外賣市場份額。
  • 陶冬:2021年全球經濟五大懸念
    來源: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作者:陶冬 2020年在驚心動魄中接近尾聲。百年一遇的疫情、十年一遇的金融震蕩、前所未遇的央行印鈔和聞所未聞的封城堵路,打造出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經濟復甦、拜登政府的能力、中國vs世界、聯儲政策、美元匯率,在筆者眼中是全球經濟的五大懸念,也是撬動風險資產價格的看點。一、全球經濟如何復甦史無前例的封城堵路,帶來了世界範圍的產業鏈斷裂,全球經濟在2020年上半年出現斷崖式下跌,下半年隨著產業鏈修復的進程,各國GDP均有大幅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