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老闆2018年說過要『活下去』,今天這3個字成了世界上說得最多的話,也是最大的安慰。所謂理想目標在顯微鏡下的小絲絲面前,其實最脆弱的是人。」這是鐵口斷房在某知名自媒體達人的後臺評論裡看到的一句話。當年萬科老闆鬱亮在秋季例會上一句「活下去」居安思危自省,沒過兩年,卻一語成讖,變成了整個房地產的現實,不知道現在作何感想?
相比較於萬科在深圳7分半鐘直播賣出288套公寓,銷售額達2.99億元,業內大呼萬科是「南坡萬」的宣傳浪潮,似乎許多人並不清楚,萬科在湖北有1萬戶的交房日期或被延遲,全年或會影響3.9萬戶的現實。
何止是萬科,長達三年多的樓市調控讓房企現金流壓力倍增,在房地產予取予奪的姿態走在被打回原形的路上的時候,今年一到二月份,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同比都下降了超過三成,如果折算成購房款來說,一套房的首付就已經虧掉了。「活下去」已經不再是一家房地產企業的善意提醒,而是整個房地產行業都在經歷的「至暗時刻」。
本來身體就不爽利了,疫情這隻黑天鵝更讓開發商開始「咳嗽」。這還是在服用了一些城市捐贈的樓市調控政策「擦邊球」的「止咳糖漿」、以及金融機構各種渠道的資金支持的「連花清瘟膠囊」後的病症,疫情之下,開發商的身體每況愈下。
頭部房企或者還能「活下去」,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他們也不得不以各種讓利於民的名義打折促銷,回籠資金。而中小房地產企業有先見之明的,選擇了急流勇退,一些還想火中取慄的,則只能在這個十二屬相輪迴的第一年,選擇當寒號鳥。
似乎聽到了寒號鳥的悲鳴,日前,兩位經濟專家都對房價暴跌表示了擔憂。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建議,頂層要做好預案,防止房價暴跌。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甘犁表示,從中長期看,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風險加大。
先不著急噴這兩位專家,而且請注意,以上兩位是經濟專家,而不是房地產專家。都是專家,代表的層面卻絕不相同。也就是說,房地產專家可以為開發商降價捶胸頓足,而經濟學家則是為房價大跌從經濟層面提供預警。
看看《安家》中房似錦的遭遇,我們許多人感同身受。家庭破裂,掙錢難,承擔父母的養老壓力,還房貸。而拋開《安家》對現實的映射,回歸現實。我們城鎮家庭房產淨值佔家庭人均財富已經超過七成,農村家庭房產淨值的佔比過半。
當所有的雞蛋都裝在了房地產一個籃子裡的時候,供房者唯一的選擇就是小心翼翼地呵護這個籃子,經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一旦籃子傾覆,想要逃離樓市賣房套現的人將會激增,大量房產上市又會刺激房價下跌。當房價跌破三成,供房者損失了首付,還要還高額房貸,只能選擇棄房斷供。
不要說買了房子就是資金避險的胡話了。權威數據顯示,家庭人均財產增長中的91%來自房產淨值增長。一旦房價大跌,買房避險就會成為笑話。你的生活質量會急轉直下,甚至連房似錦都不如。
經濟學家在經濟層面提出的警示就是,作為上下遊關聯100多個行業的巨大航母,房地產「擱淺」,房價大跌,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將會是消費進入「冬眠」,居民面臨就業和收入的負增長,這將是國人的不能承受之重。
作為經歷了超過二十年樓市考驗而「久病成醫」的購房者來說,其所有「醫生」的經驗只是來源於房價上漲,面對房價的突然暴跌,我們其實還都是「初哥」,並沒有想像中準備的那麼充足。
降房價是眾望所歸,但是房價速降不會是幸福從天降,而是災難降臨。頂層「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的樓市定調的深意,也就在於其並不是給開發商吃「定心丸」,而是給購房者吃「速效救心丸」。
房價畸高,房屋質量下降,購房者對把開發商「隔離」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其造成的影響遠不是鐵口斷房說得那麼簡單,只可能更嚴重,不可能更輕鬆。套用馬應龍痔瘡膏的廣告裡的那句話:「降房價,還得慢慢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鐵口會斷房。」我是鐵口斷房,今天的房地產信息心得的分享就是這樣。感謝老鐵們的賞光品鑑。如能關注點讚轉發,將不勝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