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出三江口:雍正帝借諺語殺人,年羹堯真的比竇娥還冤

2020-12-25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最終決定對年羹堯動手,除了孫嘉誠之死,還有借李衛之口說出的一句諺語: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此時,年羹堯早已功高蓋主,就連雍正下令將士卸甲涼快涼快都無計可施,還要年羹堯親自下令才行。而此言一出,更讓雍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道說年羹堯真的早有反意?雍正遂連夜派圖裡琛前往西北大將軍行轅,向年羹堯宣讀了聖旨:

朕聞得早有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著即改授杭州將軍。

被貶杭州後,年羹堯依舊我行我素,百官聯名上折彈劾。雍正無奈,只好一步步將其貶至從九品城門官,最終賜其自盡而死。

可以說,在《雍正王朝》中,我們看到的是雍正對這段君臣關係的維護、懷疑和隱忍。而在殺年羹堯的問題上,雍正雖然出手果斷,但也充滿無奈。

但在歷史上,雍正對年羹堯之絕情,簡直可以說是翻臉比翻書還快。而這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也成了雍正對年羹堯的欲加之罪。

因為這句話壓根與年羹堯沒什麼關係。

雍正七年,雍正因曾靜案編纂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就是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親筆寫道:

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

這裡的「三江口」,指的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江交匯之處,差不多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而「嘉湖」指的是嘉興和湖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皇帝將會在三江口一帶出現,到時候他將把嘉興和湖州作為戰場,與清軍對抗。

但是,按照這個說法,這句話最初開始流傳應該是在康熙三十多年的時候。這時候的年羹堯才剛剛中進士,走入官場,怎麼能在三江口稱帝呢?而且,歷史上的年羹堯自始至終也沒有在江浙地區任過職,所以這句話說的並不是年羹堯要稱帝,而是江浙地區那些反清復明人士散播的言論,根本與年羹堯毫無關係。

但雍正把這句話用在這裡,意圖也很明顯,就是要找藉口打擊年羹堯。

此時是雍正三年,雍正已經針對年羹堯進行了一連串打擊,並將其親信進行撤換,隨即便免去了他的川陝總督一職,改任杭州將軍。緊接著,年羹堯呈上謝恩折,雍正遂不客氣地批覆道: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在這裡,雍正把一個三十多年前流傳的謠言強行安在年羹堯身上,話裡話外揣測對方是否要稱帝,話中帶刺,用心狠毒。這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緊接著,內外官員均認清形勢,開始爭先恐後地揭發年羹堯的罪狀。雍正順勢削其官職,並開列其九十二款大罪,最終賜其獄中自裁。

相關焦點

  • 雍正帝給年羹堯的口諭說「帝出三江口」,是指哪裡?實情如何?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時得一上諭,其中有一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此橋段並非二月河先生杜撰,歷史上雍正帝確實說過這樣的話,但並非是年羹堯被貶時期。小說中此言是雍正帝引用民間諺語,用意在於輿論引導,煽動百官對年羹堯的彈劾,從司法流程上達成對朝廷命官抓捕查辦的效果。
  • 雍正帝為什麼在年羹堯的上諭中說「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23期)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一個情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時的上諭,其中有一句是:「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那麼雍正帝說的這句話背後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本期話題:雍正帝為什麼在年羹堯的上諭中說「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
  • 雍正所說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該作何解?
    雍正帝在清代諸帝中較為迷信,尤其相信這一類天人感應的話,所以他很重視。所謂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其意思不難理解,「三江口」指的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水的入海口;「嘉湖」則是指杭嘉湖平原。至於讖語中的「帝」是誰?雍正帝不得而知,於是便將年羹堯派往杭州擔任將軍。
  • 秦腔全本《竇娥冤》
    《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悲劇劇情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
  • 《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
  • 年羹堯失寵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殺孫嘉誠,而是觸犯了雍正帝這條底線
    《雍正王朝解密》84:雍正王朝:雍正撤年羹堯職務,並非因孫嘉誠之死,而是因三個請求一、年羹堯得勝回京的種種表現,其實讓雍正帝很不爽,尤其是「卸甲」風波,以及後來的「年選」問題。雍正帝派孫嘉誠去求雨的時候,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腿,估計是老寒腿病犯了吧!其實雍正帝已經預感到了,而且孫嘉誠也是有備而來(這裡後面會專門有一期講到),所以,雨求下來了。至此,三個看起來並不是很有聯繫的人,此時聯繫到了一起,也湊成了三對矛盾:分別是年羹堯跟雍正帝之間的矛盾,孫嘉誠跟雍正帝之間的矛盾,以及年羹堯跟孫嘉誠之間的矛盾!
  • 秦腔《竇娥冤》
    秦腔《竇娥冤》 選段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 李娟<本視頻大約十分左右
  • 專題研討 |《竇娥冤》:從六月飛雪談起
    這才是真的冤。六月飛雪、血濺白練——《竇娥冤》的浪漫主義色彩及審美理想關漢卿對戲劇創作的審美理想體現在作家安排了竇娥的三樁誓言,以及劇尾竇娥鬼魂申冤的幻想節中,體現了美與善的結合、虛與實的結合、悲與喜的結合。
  • 奇鵬奇門遁甲|竇娥冤的故事梗概,竇娥冤的作者是誰
    「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雪三尺掩其屍、楚州亢旱三年。」這是被冤枉的竇娥在死前說的話,竇娥冤是史上最冤的冤了。
  • 都說竇娥冤,竇娥到底冤不冤?
    遇到特大冤情,就是XXL號的那種,我們會習慣性的說:冤枉啊,我比竇娥還冤
  • 蒲劇電影《竇娥冤》首影在河津受廣大市民歡迎
    蒲劇電影《竇娥冤》首影在河津受廣大市民歡迎。《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刊行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全劇四折,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竇娥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願一一實現。
  • 歌劇《竇娥冤》
    大型歌劇《竇娥冤》是中國最著名的悲劇之一。侶朋根據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的著名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改編,陳紫、杜宇作曲。
  • 雍正王朝:「帝出三江口」是反詩?錯,這是鄔思道跟雍正帝的暗號
    實際上他們倆的態度就是年羹堯的態度,當初得勝回京,雍正帝就新政問題請求過年羹堯。可惜提出的三個請求,包括削減軍隊,降低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都被年羹堯一一拒絕,雍正帝無奈,這才派孫嘉誠去西北。可是從孫嘉誠去西北的那一刻起,雍正帝就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種是年羹堯跟孫嘉誠合作的準備。
  • 感天動地《竇娥冤》——楊麗萍舞臺留影
    延伸閱讀:感天動地《竇娥冤》      近日,天津河北梆子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楊麗萍主演《竇娥冤》,憑藉紮實的基本功,為觀眾詮釋了這段中國式的悲劇改編成河北梆子後,在基本保持文本原貌的基礎上,又賦予傳統的道德觀念和人物內心的矛盾,立足點在於竇娥「孝」「冤」「憤」三種情感的遞進式爆發。竇娥的「冤」,是由她溫良賢惠、吃苦耐勞、克己事親的「孝」道引起;她的「憤」,則是由蒙受不白之冤,而又無處申訴的冤情造成,由此激發了她對黑暗勢力的憤恨和對蒼天的吶喊。
  • 《竇娥冤》原創課件及導學案
    元代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關漢卿不滿社會現實,不僅寫作劇本,有時還登臺演唱,借雜劇來揭露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1956年,關漢卿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有「中國的莎士比亞」之稱。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會吟詩,會篆籀,會彈絲,會品竹。
  • 竇娥冤:悲哀,可是沒有力量
    其實早就想聊聊竇娥了,因為我覺得她實在是冤,而中國讀者,則更冤。她冤,冤在無依無靠的小女子,含冤死了,卻連究竟是誰害死她的都不敢直說。而中國讀者,看著《竇娥冤》、《楊三姐告狀》長大,被層層累累的塵埃堆疊起來,深陷其中久了,呼吸都帶著瘀滯,真真比竇娥還冤。故事就無需贅言了吧?算了,還是簡述一下吧。
  • 《竇娥冤》排名第一!
    十大古典悲劇包括元朝的《竇娥冤》、《漢宮秋》、《趙氏孤兒》、《琵琶記》;明朝的《精忠旗》、《嬌紅記》;清朝的《清忠譜》、《長生殿》、《桃花扇》、《雷峰塔》。接下來大家不妨和小編一起深入了解吧!中國古典十大悲劇1、《竇娥冤》(元)關漢卿   《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刊行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
  • 感天動地竇娥冤——秦腔《陰陽鑑》
    《陰陽鑑》殺場一折基本保持了關漢卿原著第三折的風貌,分段式的劇本結構,語言精練樸實、淺顯而又深邃,曲詞不事雕琢、鋪陳直接情緒直白,無論是戲劇性還是文學性都相當高妙。齊愛雲的表演極富感染力,將竇娥被冤屈被壓迫的憤怨之情體現的淋漓盡致。她的演唱飽含情感,咬字行腔流暢自如,伴隨板式的變化,情緒層層遞進,一字一句如杜鵑啼血,痛人心弦,撼人肺腑。
  • 年羹堯被雍正帝處死,他的妻女後來下場是怎麼樣的?結局讓人顫慄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劇中的一個角色:年羹堯。年羹堯歷經康熙雍正兩大帝王,並且在雍正帝期間受其寵愛,年將軍的稱號在當時震懾天下。但豈知風雲驟變,年羹堯被雍正刺死,其妻兒的下場也十分的悽慘。在《甄嬛傳》一劇中,就有一個場景很直觀的表現了他的傲氣:年羹堯將軍在一次大戰後凱旋歸來,十分興奮的想見雍正,但是此時的雍正正在批閱奏摺,雍正身旁的太監就讓年羹堯在外等候,年羹堯心高氣傲,指使著太監給他搬來凳子,讓他坐著等雍正皇帝,這樣的行為是對皇帝的大不敬,要知道,從古至今,只有皇帝讓人等候,還沒有過別人坐著等皇帝辦事的,雖然事情的本質一樣,但是呈現出來卻是天差地別。
  • 西北王年羹堯被雍正除掉冤枉嗎?
    胤禛與年羹堯有雙重關係。第一,他們是郎舅關係,因為年羹堯的妹妹嫁給胤禛做側福晉;第二,他們還是主從關係。因為胤禛晉封為雍親王后,兼任了鑲黃旗旗主,因為年羹堯妹妹嫁給了雍親王胤禛,所以年氏一家的旗籍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中的鑲黃旗,按旗人的規矩胤禛為主子,年羹堯為奴才,胤禛在年羹堯面前以「本門之主」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