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最終決定對年羹堯動手,除了孫嘉誠之死,還有借李衛之口說出的一句諺語: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此時,年羹堯早已功高蓋主,就連雍正下令將士卸甲涼快涼快都無計可施,還要年羹堯親自下令才行。而此言一出,更讓雍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道說年羹堯真的早有反意?雍正遂連夜派圖裡琛前往西北大將軍行轅,向年羹堯宣讀了聖旨:
朕聞得早有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著即改授杭州將軍。
被貶杭州後,年羹堯依舊我行我素,百官聯名上折彈劾。雍正無奈,只好一步步將其貶至從九品城門官,最終賜其自盡而死。
可以說,在《雍正王朝》中,我們看到的是雍正對這段君臣關係的維護、懷疑和隱忍。而在殺年羹堯的問題上,雍正雖然出手果斷,但也充滿無奈。
但在歷史上,雍正對年羹堯之絕情,簡直可以說是翻臉比翻書還快。而這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也成了雍正對年羹堯的欲加之罪。
因為這句話壓根與年羹堯沒什麼關係。
雍正七年,雍正因曾靜案編纂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就是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親筆寫道:
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
這裡的「三江口」,指的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江交匯之處,差不多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而「嘉湖」指的是嘉興和湖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皇帝將會在三江口一帶出現,到時候他將把嘉興和湖州作為戰場,與清軍對抗。
但是,按照這個說法,這句話最初開始流傳應該是在康熙三十多年的時候。這時候的年羹堯才剛剛中進士,走入官場,怎麼能在三江口稱帝呢?而且,歷史上的年羹堯自始至終也沒有在江浙地區任過職,所以這句話說的並不是年羹堯要稱帝,而是江浙地區那些反清復明人士散播的言論,根本與年羹堯毫無關係。
但雍正把這句話用在這裡,意圖也很明顯,就是要找藉口打擊年羹堯。
此時是雍正三年,雍正已經針對年羹堯進行了一連串打擊,並將其親信進行撤換,隨即便免去了他的川陝總督一職,改任杭州將軍。緊接著,年羹堯呈上謝恩折,雍正遂不客氣地批覆道: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在這裡,雍正把一個三十多年前流傳的謠言強行安在年羹堯身上,話裡話外揣測對方是否要稱帝,話中帶刺,用心狠毒。這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緊接著,內外官員均認清形勢,開始爭先恐後地揭發年羹堯的罪狀。雍正順勢削其官職,並開列其九十二款大罪,最終賜其獄中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