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滿身灰」 披上「生態綠」 上燒鍋村環境美了 日子紅火了

2020-12-27 澎湃新聞

題記: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重要論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5年的綠色發展實踐,生動詮釋這一論斷的深刻內涵。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一幅幅新時代的綠色畫卷正在中國各地的美麗鄉村恢弘鋪展開來!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兩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開展著一場綠色變革……

2020年8月15日,恰逢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15周年之際,記者有幸來到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上燒鍋村進行實地採訪,在這個只有1千多戶村民的小村莊裡,記者親眼見證了村民們實實在在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這裡發生的完美轉變。村民們個個喜笑顏開,淳樸的面龐難掩發自內心的喜悅,對奔向小康的幸福日子滿懷憧憬。

點源治理,青山綠水改村貌

走進上燒鍋村,整潔乾淨的水泥路面,粉飾一新的院牆圍擋,高低有序的小松樹矗立道路兩旁,宜居美麗的新農村景象呈現在人們眼前,徜徉其間,令人不由得放慢腳步,想讓心靈在此靜一靜。

微風吹來,淡淡的松香撲面而來。村黨總支書記郭曉東迎面向我們走過來,話語中帶著油然而生的自豪:「歡迎來上燒鍋村實地參觀,我們這裡再也不是曾經灰頭土臉不敢見人的村子了,通過近幾年的資源整合,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改變,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的好政策。走,我帶你們去礦區轉轉。」

郭書記邊走邊介紹:「上燒鍋村由1268戶、11個村民小組組成的村落,下轄24個自然營子,擁有優質的石灰石資源,村委會有集體企業白石礦,年利潤過百萬。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運輸業、企業務工和種植業。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000餘元。說到白石礦,這還要從1983年說起,由於我們村有著豐富的礦產自然資源,村民們毫無節制的大肆開採,採石場遍布,漫天灰塵迷人眼,礦權設置不合理,開採不規範,對礦區和周邊地質生態造成破壞。山不綠、村不美成為我們的『心腹之患』『切膚之痛』,也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繞不開的彎、避不開的坎。於是,在1995年,工商、國土、安監部門先後介入管理,濫採濫挖行為得到有效控制,通過治理,2015年後,整個十家滿族鄉保留了14家有證礦山在有序運營中。今年3月10日,村委會與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籤署了《礦權整合意向協議》,從此,白石礦資源整合、產業升級就交給了他們。」

村委會主任李強指著礦區兩側栽種的樹木興奮地說:「看,這是我們種的小油松、柳樹,成活率達85%,綠油油的多喜人!從村子到礦區的路面進行了新擴建,將來還要鋪成水泥路。到目前,白石礦礦區在綠化治理中共植樹1.9萬棵,其中1.8萬棵油松,1000棵柳樹;硬化路面5萬平方米。現在整個村子的綠化面積達4.1萬畝,這項綠化工程還在逐步推進中,離青山綠水又邁近了一步。」

從灰塵飛揚到塞外綠洲,奇蹟的背後是一種精神力量。樹多了,地綠了,上燒鍋村讓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輪齊驅,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統一。

國企助陣 鋪就小康幸福路

赤峰,紅山文化的發祥之地,中華第一玉龍從這裡出土;

赤峰,契丹民族起源於西拉沐倫河畔,又神秘消失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

赤峰,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城市,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與探索的空間。

赤峰人都記得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天來到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看望了赤峰人,並指出: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習總書記的一番話就好似定海神針,更加快了喀喇沁旗優質石灰石資源整合落地的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成為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對生態環境,習總書記走到哪兒,強調到哪兒。

赤峰人踐行著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理論,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鄉村。為了更加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石灰石資源,促進企業與地方共同發展,喀喇沁旗人民政府經過多方調研考察,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於2019年12月27日與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籤訂了《關於建設300萬噸/年碳酸鈣精深加工項目戰略合作協議書》。

採訪當日,巧遇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院長程華正在礦區進行實地考察,程院長告訴記者:「本著優質資源優質利用的原則,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計劃投資7億元以上,用於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建設300萬噸/年碳酸鈣精深加工項目。前期先進行礦山治理,解決地質生態環境的遺留問題,實現資源合理開發,生態有效恢復,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2022年至2024年,中研新公司將要建設集產學研等高新技術於一體的300萬噸/年碳酸鈣精深加工生產線。項目全部建成投產達效後,預計年實現產值10億元左右,利稅2.5億元左右,可安排當地勞動力就業300人左右,同時帶動運輸、維修、餐飲等服務行業1000人左右就業,屆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會達到多方共贏的目標。」

當天下午,中國新型建材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樓子店鄉上燒鍋白石礦、內蒙古中研新材料有限公司,白石礦採礦證交接儀式在十家滿族鄉舉行,這次交接儀式,標誌著上燒鍋村集體所有制的白石礦從即日起正式交付第三方,進入資源管理整合階段。

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一定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環保督察組在2019年的督查中,提出了上燒鍋村白石礦礦權設置不合理、開採不規範、地質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旗政府非常重視,決定以整合促整治,如果整合不成按閉礦處理,同時誰開採誰整治,資源整合,勢在必行。未來可以給老百姓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

在上燒鍋村白石礦區,記者見到了忙碌的村民們,當提到白石礦進行資源整合時,他們的話匣子瞬間被打開,爭先恐後地說:「開村民大會時,郭書記已經和我們詳細介紹過了,如果不按規定整改,就會閉礦,這可是我們村集體的礦,一旦閉礦,不僅缺少了經濟來源,還要負責對礦區的後續治理。」「跟著國家的好政策走,肯定錯不了,現在我們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空氣都比過去新鮮多了。」「以前推開門除了土就是灰,現在推開門滿眼綠色,心情都不一樣!生活環境好了,我們的身體才能更好!」「郭書記、李主任說過,我們可能會成為國家企業的正式職工,還給上養老保險呢。」

……

你一句他一言,記者被村民們團團包圍。從老百姓的話語中表情中、一言一談中,真切地看到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看到了特別生動、特別鮮活的小康生活範本。

如今的上燒鍋村,綠意正濃,欣欣向榮,一派北疆好風光。上燒鍋村緊緊跟隨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白石礦資源有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蒸蒸日上、人居環境優美靚麗、村集體經濟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幅幅新時代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我們的面前徐徐展開……

記者:李娜

原標題:《脫下「滿身灰」 披上「生態綠」 上燒鍋村環境美了 日子紅火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真還綠 「榛」發展——吉林通化燒鍋村見聞
    8680次閱讀 作者:張博宇   來源:新華網       2020年11月19日 收藏   這幾天,想在擁有5000多畝榛子林的燒鍋村找幾顆零散的榛子
  • 「山綠了,日子也紅火了」——阿壩州壤塘縣開展生態扶貧工作小記
    「這個洞尺寸不夠,再挖深一點」「石灰水塗擦的高度不夠再加1公分」……4月25日,在壤塘縣上壤塘鄉康龍村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現場,納當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冬機正在指揮村民種植白楊樹。作為川西北阿壩生態示範區的核心成員,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增綠添彩,壤塘下足了功夫。
  • 河北涉縣:環境優田園綠鄉村富人文美
    大窪村位於涉縣更樂鎮張家莊片區,這裡雖然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保存完好的石頭民居文化,但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千百年來,這裡的群眾只能靠外出打工謀生。近年來,涉縣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各項決策部署,創新思路、特色推進,投資10多億元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鄉村產業發展、農民精神風尚提升等一系列措施,讓位於溝峪裡的300多個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環境變美了,道路暢通了,產業繁榮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鄉村振興,規劃先行。
  •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評之...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 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評之綠色發展篇  新華社記者高敬  這是中國越來越美的五年——藍天越來越多,江河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好……「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脫下「黑外套」,穿上「生態裝」,株洲藍天、綠地、清水悄然歸來
    脫下「黑外套」,穿上「生態裝」的株洲,灰天、黑地、汙水漸行漸遠,藍天、綠地、清水悄然歸來,並朝著綠色、生態積極轉型。水質提檔,70+娭毑「合唱團」天天來這駐點高歌1月12日,在湖南省株洲市淥江飲用水源保護區,在陽光的照耀下,清澈翠綠的淥江像一條綬帶漂入湘江。江邊的遊步道上,居民悠閒自在,跑步、散心、閒聊,盡享閒暇時光。
  • 【世界銻都重現「綠水青山」 】錫礦山的綠,正在不斷延伸
    歷史上長年的無序低水平開採,使礦區生態滿目瘡痍。 地表土壤汙染嚴重,植物生存困難,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年年造林卻不見林,連生命力極強的棗樹也無法存活,森林覆蓋率僅為8%。 「世界銻都重現『綠水青山』網上重大主題宣傳活動」,帶大家一起看看錫礦山正在不斷延伸的「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 森林裡飛出「綠富美」
    9月4日上午,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華豐村村民高桂梅指著鳳凰茶廠裡的茶園告訴記者,過去只會守著這片好環境,現在學會了利用這份好資源,「村裡林下經濟搞得火熱,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本來就不衝突!」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採集業、旅遊業等。「我們這裡樹多林多,今年還獲評了『國家森林鄉村』。」華豐村黨總支書記孫陽介紹,他們將鳳凰山合理利用起來,依託豐富的林業資源,因地制宜地加入「綠色」產業。  「以茶廠來說,我們通過『林+茶』模式,在鳳凰山3號山開發了30多畝茶園,加上其他山頭的茶園,總共100多畝。」
  • 包頭:城中草原還原生態之美 讓綠於民造福一城百姓
    正是因為始終把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作為城市建設的前提和出發點,歷屆包頭市委、市政府始終初心不改,高瞻遠矚,在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建設和寸土寸金的城市化進程中,舍利增綠,放眼未來,為城市留下了這片珍貴的草原,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環境財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更能體會賽汗塔拉城中草原的來之不易。
  • 紅色大地綠意濃——巴中市「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綜述
    地處渠江上遊、秦巴山麓的巴中,是國家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雙重生態功能區,也是國家和省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域。  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巴中這塊革命老區、紅色土壤上,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綠色,成為巴中「十三五」發展的底色!
  • 農村人居環境「淨綠美」
    一把掃帚掃到底垃圾實現「日產日清」我省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在貧困村深入開展以「三清一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清理陳年垃圾、清理村內溝塘、清理畜禽糞汙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貧困縣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市場化運營,一把掃帚掃到底,做到垃圾日產日清。
  • 人居環境換新顏 山綠村美鄉情濃
    武鳴區府城鎮西廂村豐頭嶺屯天藍水清地綠的人居環境讓人心情愉悅。汽車輪胎成為武鳴區盧覃村盧巖屯村民美化村落的裝飾品。武鳴區盧覃村盧巖屯村容村貌在「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活動中得到提升。自「美麗南寧」鄉村建設活動開展以來,武鳴區堅持政府引導,體現群眾主體,通過整治鄉村環境,建設基礎設施,保護自然生態,提升鄉村風貌,促進農民增收,增強人民幸福感,實現了「清潔環境、美化鄉村、培育新風、造福群眾」的目標,初步實現「無山不綠,有水皆清」的鄉村生態美景。
  • 生態環境更美 綠色底蘊更厚
    原標題:生態環境更美 綠色底蘊更厚 ——「十三五」我區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創造全國典型  廣西良好生態的金字招牌內涵豐富,既有自然生態稟賦好的天然之意,又有生態環境保護好的實踐之功。「十三五」期間,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在「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生態保護和修復、環境監察執法、環評審批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案例和數據。
  • 這些節目與生態環境有關
    那麼,節目中有哪些與生態環境相關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吧!↓↓↓建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國家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創造性提出並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25%以上,我國絕大部分重要物種和重要生態系統在紅線內得到了有效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地和遷地保護成效十分顯著,朱䴉瀕危等級由極危降為瀕危就是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日前,生態環境部確定2021年環境日中國主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生態原鄉,這裡是大美銅梁
    憑藉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詩意盎然的原鄉風情、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態,銅梁先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區、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十大最美鄉愁旅遊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等標誌城市品質的榮譽稱號,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好生態是銅梁的核心資源與戰略優勢。
  • 「生態瘡疤」復綠煥新顏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在過去的一些項目建設、林木採伐中,對森林資源造成了一定破壞,如同一道道「生態瘡疤」。為了修復生態環境,今年7月以來,瀏陽統籌全市相關執法力量組建專班,緊盯時間節點掛圖作戰,全力以赴開展外業核查和案件查處工作。截至8月31日,國家林草局交辦我市的526個疑似違法項目全部核實查處到位,核實查處率100%。
  • 水清岸綠生態美 流水泱泱白鷺飛——零陵區2020年河長制工作紀實
    市民的褒獎就是對河長制引領治理的水生態文明成果最大的肯定。如今,生活在古城零陵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切身感受到,身邊的瀟水河、賢水河、黃溪河等流域,河水變清了、河道變美了,城市山水的容顏已經煥然一新。領導掛帥 高位推動 河長制工作責任進一步壓實全面推行河長制,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瀟水是湘江的源頭,永州的母親河。
  • 搬遷下山開民宿,打工夫妻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1年,泰順啟動第二階段生態大搬遷工作,曹成錦正是符合搬遷資格的村民之一。聽到村裡在山下給自己家準備了地基,後續還會提供免費外立麵粉刷、蓋瓦等優惠政策時,他和妻子高興不已。  2015年,山下的新房終於建成。曹成錦一家徹底搬下山,也成了左溪村最後一個搬遷戶。看著眼前嶄新的五層小樓,夫妻倆對未來充滿了期盼。
  • 做好「綠」文章 擦亮「金」招牌
    從額爾齊斯河到阿爾泰山,從福海的烏倫古湖到富蘊的可可託海,從「童話邊城」布爾津到「人間淨土」喀納斯……素有「金山銀水」之稱的新疆阿勒泰地區,近年來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綠」字做好大文章,擦亮生態旅遊這個「金」字招牌,秉持生態高顏值、發展高質量思路,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 邢臺繪「綠滿邢襄、水潤古城」生態畫卷
    近年來,邢臺市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著力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大力實施園林綠化、公園遊園建設、擴水建湖工程,鋪就「綠滿邢襄、水潤古城」生態底色。2017年以來,主城區新增喬木150萬株,相當於前10年之和。新增綠地2223公頃,較2016年增長68%,綠化覆蓋率提升了10.7個百分點。新建公園遊園68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升了46%。
  • 「綠哈達」西藏10年植綠1.5萬餘畝 共建青藏生態經濟體
    張偉 攝圖為13日,因參加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而頗受關注的女藝人王霏霏(左)來到西藏林芝,助力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及聯合利華力士品牌聯合發起的「力士·綠哈達行動」十周年。 張偉 攝中新網西藏林芝9月14日電 (張偉 趙延)13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及聯合利華力士品牌聯合發起的「力士·綠哈達行動」第十年來到西藏,在「雪域江南」林芝開展公益植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