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就是如此迅捷的摧毀一個人,不留痕跡。
有一次我問我媽,如果患了不好的疾病那怎辦?她說,那不治了唄!我笑了笑,覺得我媽腦迴路清奇,可是如果真的發生了,現實並沒有那麼簡單,明知不可治,還是會治的,只是有太多太多複雜的情況。單選題、多選題、甚至沒有選擇,都要做抉擇!
我不是藥神劇照
《我不是藥神》作為一部現象級的影片,可以說直擊了社會醫療制度和風險保障制度,這個話題,應該是敏感的,影片能通過審核,上映播放,這也在向公眾傳達一些訊息,關注醫改、關注風險保障。
各行各業都會從《我不是藥神》中尋找角度,蹭個熱點,除了關注度高的醫改,剩下的一個就是風險保障,我們知道風險保障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保險。保險是一個被大家所厭惡的,但是這部電影上映之後,有人願意放下自己的偏見,可以好好的去了解一下,不再像條件反射那樣牴觸了。
看了《我不是藥神》中影片原型陸勇的專訪,他無疑中透露了一個秘密,一個關於保險的核心要素,大部分都沒在意,或者忽略了。
有人問,關於陸勇,如果之前買保險,要買什麼?
百萬醫療險或更好一點的醫療險,不過,對不起,他那個年代,還沒有百萬醫療險,他2002年被查出患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服用原研藥兩年,花費57.6萬元。那個年代醫保還沒有大面積實施,各地啟動的時間也不一樣,他的花費,拿今天來說,是一筆「巨款」了。
(百萬)醫療險: 可以對社保中自負部分以及其他社保不能承擔的部分提供保障,是社保的有力補充,可以為希望獲得更高醫療質量、享受更高醫療服務的您提供幫助。
如果發生在今天,他有了醫保,再買了一份(百萬)醫療險,那他最終可能只花費1萬元,或者都能報銷。
(百萬)商業醫療險作用:對醫保中所規定的報銷比例進行補償報銷,醫保中不能報銷的進口藥、靶向藥也可以進行報銷。
即使是昂貴的格列衛,在合理且必須的前提下,也可以進行一個報銷,直接用專利的都可以,後續的治療及門診買藥,也是都可以進行報銷(具體內容要看該醫療險的保險責任)。忽然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了,感謝這個時代賦予的便利!
說回關於陸勇關於在專訪中提到的一個重疾險的秘密,一個核心的要點。
重疾險:屬於健康保險的一種,區別於醫療險的報銷性質,重疾險是一種給付性質的保險,本質是解決收入損失或者收入補償問題。給付的費用可以維持和保障生活因重疾導致經濟上損失的來源。
疾病
多次賠付重疾險:相較於傳統重疾險單次賠付之後,合同終止。多次賠付,在單次賠付的基礎上,若再發生重大疾病,按照合同規定可再進行賠付,賠付次數依據該重疾險的保險責任。
那麼問題來了,目前市場上的多次賠付型的保險產品差距很大,實際能解決的問題程度也不一樣。
現代科技水平發展,醫療技術日益完善,人的壽命普遍提高,重疾死亡率下降,這樣情況下。傳統單次賠付型的重疾險,遠遠滿足不了人的需求,後續再次發生疾病的風險沒了保障,醫療技術日益完善同保險保障風險的矛盾,激發了一些早期因保險收益的人民群眾。所以保險公司也響應時代號召,順應人民群眾的呼聲,推出了多次賠付型重疾險。
但是,多次賠付型重疾險最為開拓創新的產品,市場上產品種類參差不齊,選購困難,選好了非常實用,選擇不好,又要說保險騙人了。一個事物,首先要發現問題,其次才是解決問題。
多次賠付重疾險面臨的核心問題:
不分組VS分組
首次發生的重疾按照合同中規定的要求賠付,但是第二次發生重疾就不是那樣啦!多次賠付型保險的核心問題找到了。
不分組:不把疾病種類劃分組別,第一次賠付之後,按照合同規定,第二次達到條款內容可再次進行賠付。
分組:把疾病種類劃分若改革組別,第一次賠付之後,第二次進行賠付時,同一組別的疾病不再進行賠付,若該疾病不在同一組,可再次按照條款要求進行賠付。
二宗君之前整理過目前保險行業市場上關於多次賠付型保險產品的內容,這裡就不再贅述,我將多次賠付型保險產品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產品:多次賠付型產品不分組,不把疾病種類分組劃分,賠付概率大大增加
第二梯隊產品:多次賠付型產品分組,把疾病種類分組劃分,將高發惡性腫瘤單獨分為一組,其餘科學分組。
癌症單獨一組
第三梯隊產品:多次賠付型產品分組,把疾病種類分組劃分,未將高發惡性腫瘤單獨分為一組,其餘科學分組。
科學分組
其餘對我來說,沒有看的必要,除非是條款特別寬鬆,賠付so easy!否則整理那麼多產品要累死,有我不也賣,除非你點名要。工程量巨大。
從保險的保障性角度來說,這類不分組的多次賠付,更加實用,保障姓保嘛!
任何產品在保障品質的時候,很多人考慮的就是價格了,記住你首先要學會分析這款保險的品質如何再次看價格的,這一點記住尤為關鍵。
重疾險的賠付方式其實是分為四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是確診即賠,還有一些賠付條件是有相應的級別的。
重疾險賠付條件
確診即賠:對於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多個肢體缺失、雙目失明、嚴重Ⅲ燒傷,確診就能給付你相應購買的保障額度。
確診前治療過程:有些重大疾病先有輕微的一些疾病,緩慢的發展成重大疾病的,比如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償期、嚴重阿爾茨海默病、嚴重帕金森病、嚴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嚴重運動神經元病、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狀態持續一段時間:這個和確診前治療類似,也是由原來輕微的一些疾病,發展過來的。像腦中風後遺症、終末期腎病(或稱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急性或亞急性重症肝炎、腦炎後遺症或腦膜炎後遺症、深度昏迷、雙耳失聰、癱瘓、嚴重腦損傷、語言能力喪失。
實施特定手術:當一種疾病發展成重大疾病,需要手術才可以解鎖該疾病的賠付,如重大器官移植術或造血幹細胞移植術、冠狀動脈搭橋術(或稱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良性腦腫瘤、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
陸勇
陸勇在接受某欄目的專訪他是這樣回答:
欄目:你從2002年生病至今,看病花了多少錢?
陸勇:遠遠超過100萬。開始兩年就花了6、70。格列衛2.35萬一個月,一年是28.8萬,兩年就是57.6萬。還要做檢查、做配比,加上我一個月去兩次上海吃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因為一開始我吃瑞士藥的時候,白細胞只有1800,血小板75000,血項最低97萬,洗澡碰一下皮膚就都是紅點,後來吃中藥慢慢調理上去了。
2004年吃到印度藥(Veenat)的時候,壓力一下子輕了,只要原來兩個月的錢就能吃一年,經濟上負擔輕了很多。但我還是想著要做移植,就想著一次性解決。所以一大部分錢是找骨髓配對。先是通過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跟中華骨髓庫進行做對配,當時中華骨髓庫的樣本很低,只有兩萬個,也沒對上。
然後到臺灣慈濟骨髓庫去對,標本大概有20萬左右,他們的方式是每次給你找10個人,每個人500塊,因為要把這10個人全部找過來重新抽一次血、做一次檢查。如果不符的話,再去找10個人。這個過程很緩慢也很花錢,如果找100個人,已經花5萬了。如果找到一個低配相合的,再做高配,一個人就是1800。高配也合適的話,再匯9000過去做身體全面檢查。此外我還找過新加坡、香港的骨髓庫,花了不少錢。
欄目:最後還是沒做移植?
陸勇:其實2005年的時候匹配到一個北京的大學生,到現在她的名字我都記得。我和北京骨髓庫的主任聯繫,他們把她找來做了一個高配, 10個點全合,非常非常完美的骨髓。這個事情告訴我的時候,是我父親入葬的那一天。我父親出車禍是為了想給我治病多賺錢,那是2005年3月30日,4月5日入葬,回來的路上告訴我對上了。
我考慮了三點。第一是我父親剛剛走,如果我去動手術,家人照顧,等於家裡的工廠沒人管理,亂套了。
第二是我開始吃印度藥,藥費也降下來了,2005年可能是2500、2800一個月,負擔輕了,身體指標也還可以。
第三是有一位山西病友,在2004年的時候做了骨髓移植。移植之後復發了,又吃藥,又回輸供者的淋巴細胞。後來白血病治好了,但是肺壞掉了,去年剛剛做了肺移植。我上次去看他,人很瘦,整天掛著氧氣瓶,讓他出去一起吃晚飯,他都沒法出去。我們倆當時面臨同樣的困境,他選擇手術,我選擇吃藥,我真的感覺選擇是很重要的。
挑重點: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進行骨髓移植,儘管陸勇沒有選擇骨髓移植,一位病友選擇了這種方式,雖然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多次賠付型保險裡,有出現惡性腫瘤,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屬於惡性腫瘤。
那麼治療白血病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進行骨髓移植,換句話說就是重大器官移植術或造血幹細胞移植術,一位病友選擇了這種方法。
我當時看到這段採訪,下意識的想到:分在同一組的多次賠付型的保險是不賠的。
對一款多次賠付型保險,科學合理的分組是非常重要的,不然這種保險的實用性就大大降低,當然從追求概率的角度來說,任何分組都有它的意義。
Tips:在眾多的保險產品中,學會進行邏輯分析,才是挑選產品的重點,這樣一下子就能過濾掉大量的產品,能找到那些關鍵起作用實在的產品。很多人不會挑選產品也在於此。感謝陸勇無意間透露的這個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