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紐約》有些片子,再爛,還是值得一看!

2021-02-08 紐約留學生網

【逆行日記】第18篇

我,小蓿(xu),或者你可以叫我Cloveray。

從會計轉fashion的作逼女一枚,20歲以後的生命只為了美和情懷,沒有生活的生命於我如深淵,沒有驚喜的城市於我如地獄,世俗於我是桎梏,即使從未能掙脫,也不放棄不遺餘力,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的脾性是我的死穴,也是我的生機。

我在紐約

我在匆匆的人潮裡逆行

只為和每一次被你擦肩而過的美好

不期而遇!

《紐約,紐約》,這個唬人的名字,看到它就容易讓人聯想起一部足夠drama的電影,這個名字仿佛在告訴你,這也許又是一個滿懷雞血和感動的電影,也許又是一個在這個魔法一般的城市裡得到事業和愛情的勵志電影。

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很容易造成在看電影時一旦無法被滿足,就會被狠狠罵成爛片的後果。

 

果不其然,我從電影院座位上起身的時候,旁邊又響起了我看的每一部文藝情懷片結束後會有的聲音:

"這誰拍的啊?也太爛了,再也不看ta拍的電影了!"

我對於「爛」這個字有些敏感,想趕快逃離這個會持續聽到這個字的環境。當有人用這個字去評價一部情懷片的時候,心口總會有一些淡淡的尷尬和失落。


 

老實說,我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喜歡這部片子,杜鵑這張從《中國合伙人》走到《紐約紐約》的全世界欠她五百萬的臉,美則美矣,卻讓我讀不出任何這個人物設定的意義。

我們眼中陽光明媚,熙熙攘攘的紐約卻生生在這部片子裡成了一個夢想和未來的熔屍爐,陰暗且帶著物慾的惡臭味。也許這樣的設定只是為了凸顯那個年代淘金熱潮背後的殘忍現實。但它用了紐約作為影片的名字,還重複地使用了兩個紐約,就好像強行拉著紐約為那黑暗的年代和那些做夢都想來美國發財的人代言。

這或許是很多人的習慣

懶惰的一定要拿現實當藉口

拜金的一定要拿金子當藉口

 



即使如此,我卻還是時不時地會去回想電影裡的鏡頭。大概是這位攝影師出生的導演,習慣了用最靜態、最幀節化的畫面來製造情感的煙霧彈,構圖和色調在電影屏幕亮起來的那一瞬間就把氛圍渲染得恰到好處。那個時代特有傷感瀰漫著整個105分鐘,如果你對於那個年代有情節、有回憶,那這部片子的一切就足夠一直緊緊抓住你。

可惜看這部片子的人大都在那個年紀懵懵懂懂,哪裡懂得,

那個年代的夢想

是無奈中開出的花



經濟前所未有地發展著,機會前所未有地湧現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多少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無獨有偶地就你和他成了掙扎著的悲劇,以前,那是沒有條件,以後那是機會泛濫,那個年代多麼好,什麼都是新的,卻十足地混亂著。

電影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曾經端舉著夢想,卻被夢想逼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這個過程太過煎熬,甚至都無法有憤怒或是責備,最後滋生出的只有一整個故事的無奈。

該爆發的說死就死了?!

該痛苦地不由分說的釋懷了?!

該出頭的還在原地打轉?!

這太不符合我們那對於電影結局大喜或大悲的習慣,然而什麼也不會發生,什麼也不會改變,一切到最後都不痛不癢,這才是真實發生的。

太不drama!

 


有誰會守著這種無奈一直傷懷?看電影的人要看的不是我們努力了那麼多,最後卻被告知一個無可奈何的結局,也不是想要窺探那個年代的黑暗和惶恐。所以我們對「紐約」這個主題的一貫期待在這部華麗麗的年代片裡被轉化成了大寫的尷尬。

 

有人說,它劇情不夠連貫,有人說它邏輯無法自洽,有人說它節奏太過緩慢,我覺得,倒不如說,這個標題太過噱頭化,給了你太多先入為主的猜測,可是,到最後影片都沒有給觀眾給出一個能自圓其說的意義,因此被扣上這麼多專業批判的帽子也是情有可原的。

 

與其,帶著對紐約的期待去看這部片子,不如忘了它的題目。


如果你是衝著

導演羅冬對於畫面處理的水準

監製關錦鵬一貫迷離華麗的風格

杜鵑無可挑剔的美

小天轉型的嘗試

或者你就是和我一樣

對無論什麼樣的情懷

都有些敬意

有些好奇

有些惶恐

有些共鳴

那它對你而言,大可是一部好片!


話外:

看電影的好夥伴來啦~~~一口抹茶醬一口麵包一口奶,看電影新標配!

記憶裡,永遠有我們第一口奶的香醇的味道,所以才有我們對牛奶深深的執著,媽媽笑著說,這麼大的孩子,一輩子都斷不了奶。對啊,我們就是對奶念念不忘。

後來,有一種味道,淡淡的澀,卻又有我們年少般的清新,嘗了一口,就欲罷不能,從此以後,這個味道的奶茶,冰淇淋,餅乾,蛋糕成了我們的最愛,抹茶啊,抹茶,說不出它哪裡好,可就是替代不了!


為了滿足像我一樣對牛奶和抹茶有著深刻的fear of lost,怎麼都吃不夠的人對於這兩者瘋狂的愛,蓿小胖開啟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的小生意。

純手工熬製抹茶醬,專業日本原料店購買的高品質抹茶,wholefoods有機超市購買的牛奶喝淡奶油,多次試驗後的抹茶與奶與糖的完美比例,糖分是比普通市售抹茶醬的1/4,香醇的味道喝順滑的口感完全來自於蓿小胖精心選購的原料和一個小時不停歇的手動攪拌熬製,是對食物的熱愛,也是對手作的耐心,才有了這麼一罐全紐約最獨一無二的「蓿的醬」!

每周限量發售,僅限紐約地區,欲購者需通過接頭暗號

「我要購買蓿的醬」

添加蓿小胖的微信~

(只有註明接頭暗號,有意購買,蓿小胖才會通過喲~)

一旦確認你是真心想要購買我的手作小成品,你不僅能得到滿滿一罐有愛又香濃的抹茶醬,還有機會來窺探蓿小胖作逼的小日子哦~ 

因每周空閒時間有限,因此抹茶醬製作的數量也有限,添加的微信的機會更是有限哦~預購從速~我在微信這端等著你!

抹香吐司條,抹茶口袋包,抹茶拿鐵,抹茶紅豆冰,抹茶可麗餅,抹茶冰淇淋

各種抹茶醬的具體吃法,請回復關鍵詞「抹茶」,查看推文《蓿的醬,特別篇》

麼麼噠~


第一次做,在朋友圈小小宣傳了一番,一個姑娘,加了她的微信,也從來沒見過她,第一次見她竟然是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客人。然後,得到了這樣的回覆,羞羞~~



 

「紐約留學生網「專欄作家/蓿小洋果子

微博:HeadToToe_Cloveray

Instagram: httchic

擁有原創微信平臺:HeadToToe

相關焦點

  • 評《紐約的一個雨天》:紐約是個溫柔的都市,適合談個戀愛什麼的
    這點就不用再說了,還是回歸這部電影。我今年年初出資源的時候就把這部電影下載了,但一直沒有看,最近在嘗試生活回歸正軌,其中一項我唯一能堅持的就是每周日看一部電影,於是這周日看的電影就選擇了這部。在看之前我搜索了一下評分,發現有些慘不忍睹。
  • 《紐約紐約》一部只有豪華陣容和特效的爛片
    剛看到《紐約紐約》這個名字的時候,小編以為這部電影肯定很高大上。而且從演員的陣容來講也極其豪華,有老牌戲骨苗僑偉,新版射鵰大火的小鮮肉楊旭文。還有新晉女神杜鵑,看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觀眾肯定被她那冷豔的容貌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還有就是從《綠光深林》就帥到現在的阮經天。
  • 這部電影, 叫《紐約紐約》
    瞧,有這麼多在紐約拍的華語片,這次真有一部直接叫「紐約」的電影。這部電影就叫《紐約紐約》。
  • 「爛俗」故事裡的倔強和夏天的紐約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鼓盆熱歌的故事,這才是它如此動人的原因。然後我開始陷入社會人生、出世入世,人生的意義,這些沉重話題的大思考。這兩部電影就是那種看著粗糙得像紀錄片似的,看著簡單得像什麼也沒說,看著就是打發時間的重口味色情片或者小清新文藝片,看著像是真槍實彈的A片或者橋段爛俗的類型片。卻真正地講出了兩個本質,9 Songs講了最純粹的愛情,就是突然的發生、愛欲燃燒,想要不停地擁有對方的身體,佔有她他的全部時光。結局不問。
  • 【電影】《紐約紐約》後天澳新上映!阮經天隨欲沉淪豪賭人生,杜鵑何去何從?
    路途(阮經天飾)是最年輕的五星級酒店領班,處事精明、為人仗義,無論是手下一眾小弟,還是打算開娛樂城的金小姐(葉童飾),都對路途很是信任。從美國歸來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僑偉飾)更是看中他,邀請他擔任紐約新酒店的負責人。為了去紐約,許多人懷著不同目的來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著迷的女孩阿鵑(杜鵑飾)。紐約夢能否如願以償?路途和阿鵑的愛情又將何去何從?
  • 懷念經典:《北京人在紐約》愛人的天堂和地獄
    它是從一部電視劇裡拷貝的,那就是90年代初風行一時的《北京人在紐約》!這部片子寫的是當時大量的覺得自己有本事的人,就想出國到國外淘金。93年的時候國內有股熱潮就是去美國淘金,因為改革開放讓人們見識到了西方的點點滴滴。覺得裡面有好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拼一把、搏一搏!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出現了大量的出國熱潮。有時候都陷入一種非理性的狂潮,同期有部電影《大撒把》就反映那個時候,不理性的出國熱潮。
  • 《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豆瓣評分8.5,值得一看!
    有關音樂和音樂人的電影一直都不乏精品,近兩年依然如此,無論是那部傳奇般的紀錄片《尋找小糖人》還是風靡一時的《醉鄉民謠》都堪稱佳作。音樂本身的魅力以及音樂人身上天然的理想主義色彩都具有某種感召的力量,使得這類電影往往顯得溫暖、雋永而勵志。這部《歌曲改變人生》也不例外。熱愛音樂且頗具才華的格蕾塔跟隨音樂人男友戴夫從英國來到紐約。在這裡,戴夫有著更好的事業機會。
  • 《紐約的一個雨天》如果你也碰巧喜歡下雨天
    《紐約的一個雨天》當開始看到電影預告時是很激動地,因為他的卡司真的太讓我喜愛了。甜茶、範寧和傻臉,再加上伍迪艾倫這個牛逼導演,我就覺得他會爆!但是後面因為ME TOO運動的原因,這部片子被擱置了,心裡還挺惋惜的,現在終於又能看了,又發現自己太膚淺,沒有真正看懂。
  • 《蜂鳥計劃》紐約放映卷西現身 爛番茄評分慘下降
    《蜂鳥計劃》紐約放映卷西現身 爛番茄評分慘下降 時間:2019.03.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阿煩 分享到:
  • 本周院線新片丨《帕丁頓熊》《木星上行》《北京紐約》等
    ·金 / 哈密斯·麥可 / 麥可·邦德主演: 本·衛肖 / 妮可·基德曼 / 休·博內威利 / 莎莉·霍金斯 / 朱麗·沃特斯 / 吉姆·布勞德本特 / 彼得·卡帕爾蒂 / 傑弗裡·帕爾默 / 蒂姆·唐尼 / 艾美達·斯丹頓 / 麥可·剛本 / 馬德琳·哈裡斯 / 薩繆爾·喬斯林 / 麥可·邦德 / 馬特·盧卡斯類型: 喜劇 / 家庭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語
  • 這部涉及CIA陰暗歷史、紐約黑幫的作品值得一看
    品欽雖然生於紐約長島,但常常被視為加州作家——《拍賣第四十九批》《葡萄園》《性本惡》的故事背景幾乎都與加州有關,甚至按照一些真假難辨的說法,他正是在南加州的海邊小屋寫出了那部石破天驚的《萬有引力之虹》。那麼紐約呢?這座品欽筆下極少涉及到的故鄉之城,到底對他的文學想像而言意味著什麼?
  • 《紐約紐約》今日上映 錯過這個片子,你將錯過今年最性感的電影!
    《紐約紐約》是關錦鵬繼趙薇的處女作《致青春》之後,再次監製影片。他與羅冬導演交情匪淺,在十幾年前,羅冬曾是電影《藍宇》的劇照師。此次為愛徒護航,關錦鵬更是找來了苗僑偉、阮經天、楊旭文三代「男神」,以及葉童和杜鵑兩代「女神「來聯袂出演,令《紐約紐約》成為一部卡司陣容超強顏值超高的影片。與此同時,與關導合作多年、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美術大師張叔平也加持護航,擔任影片的造型總監,黃金班底讓《紐約紐約》成為品質之作。
  • 紐約和洛杉磯你更喜歡哪個城市?
    1.洛杉磯沒車會死,紐約有車會死。在紐約你靠地鐵公交沒問題,畢竟紐約好玩的地方就在曼哈頓以及周邊一系列地區如法拉盛布魯克林等那一塊,再加上市區密度太高了,人多車也多,但是歷史遺留原因紐約市區的路都很窄,雙向單車道雙車道,我在北京內城胡同裡開都比那個強。但在洛杉磯靠公共運輸通勤,等著撲街吧。火車班次少+慢,地鐵線路少+慢。
  • 韓國人還是朝鮮人?Bittrex夢碎紐約
    來源:鏈向財經2015年6月,紐約金融服務部門(NYDFS)成為首個為加密貨幣領域制定監管框架的的先行者,紐約金融服務部門制定的BitLicense監管框架正式出爐。BitLicense是一個許可證制度,它規定了在紐約從事數字貨幣從事虛擬貨幣業務活動或居住在紐約的人員在紐約經營業務或開展業務時,都必須申請BitLicense,且無寬限期或極少例外。
  • 無他,一個平平無奇的紐約之王而已
    這次,兩位紐約老炮兒相聚於《假裝我們在城市》,用七集篇幅談論了五花八門的話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她談不到。這些話題首先基于勒博維茨在紐約生活幾十年的所見所聞,有些事激怒了她,同時也帶來靈感。而《假裝我們在城市》就像是三個老朋友的圓桌派,前兩位是話匣子勒博維茨和捧哏老馬,第三位則是緘默又倔強的「紐約城」。
  • 紐約紐約·continued
    紐約紐約·continued 傑夫菌米拍 創作 今年二月初到三月,初春的紐約依然寒春陡峭,大一下學期的功課沒那麼緊張,我冰冷的雙手依舊在不停地在大蘋果城的各個角落按下快門 器材:ILCE-7RM2 FE 16-35mm F4 ZA OSS紐約紐約·continued 傑夫菌米拍
  • 紐約文青女子圖鑑
    而《弗蘭西絲·哈》的港譯也挺有趣,叫《凡事哈》,表音又表意,最令人開懷大笑的則是臺譯,叫《紐約哈哈哈》。根據格蕾塔·葛韋格自己的描述,在紐約,像Frances這樣的人隨處可見。Frances是怎樣的人呢?粗暴點說,她是文青加「紐漂」,處在社會底層,又有一股近乎知識分子的清高。
  • 《紐約的一個雨天》老爺子又向紐約告白啦
    於是,兩人開始計劃並憧憬著周末的紐約之旅,蓋茨比了解那裡的每一條街道,熟悉街道上的每一輛馬車,甚至知道在酒店的不同樓層看到的紐約有什麼不同。儘管很多年過去了,躲避不及還是會被小時候「話不投機」的玩伴認出來,委屈自己的耳朵聽他喋喋不休地說個沒完,時刻根據他的腳步和說話的節奏揣測這是不是自己要聽的最後一句話;往前走一會兒,碰到了正在完成課外作業的同學們,友情客串一下,和自己對戲的正是初戀女友的妹妹;再走過幾個路口,可以到好哥們兒家中避雨,沒聊幾句便得知了他竟然不想和未婚妻結婚的瘋狂念頭
  • 盤點電影《紐約紐約》
    有時候我去飯店找爸爸,他忙就讓這個男孩帶我出去玩,於是他就帶我去新亞飯店吃早茶,喝果汁還有看電影,結果還是小學生的我芳心暗動,暗戀了他一陣子。再後來他就離開了,從此不知去向。在路途身上,我看到了這個男孩的影子,一樣的聰明帥氣,也一樣的善於撩妹。 那個時候有很多外國人來上海,上海人也很熱衷於換美金。有一天爸爸跟我說他學會了一句外國話,叫掐裡嗎尼,他還很得意的重複著掐裡嗎尼,掐裡嗎尼。
  • 《北京人在紐約》&《紐約人在北京》
    但每次他跟中國鄰居苦口婆心「美國不是你想的那麼好」,不是被批評「帶有情緒」,就是被指責「站著說話不腰疼」,《紐約人在北京》有他立此存照的意思:「我都快七十了,犯得著騙他們嗎?不就白紙黑字留點證據,等以後的人看到,說還是他說得對,是咱們沒聽進去。」    心裡被撞個窟窿只能寫作來填   但光和鄰居們打打嘴仗,並不能夠刺激一個年近七旬的人寫一部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