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花木蘭》這部作品,我的態度依舊是扼腕嘆息,我不認為它應該拿到豆瓣4.9的低分,我同時覺得許多豆瓣1星影評都帶有強烈的主觀偏見,理論根本是站不住腳的。
但即便如此,《花木蘭》已經在國內上映整整一星期了,而它的票房自始至終都維持在相對平庸的增長速率,如今也僅僅累計到2.1億。
怎一個慘澹了得---
要知道《花木蘭》是本年度迪士尼耗資最龐大的真人化創作,超2億美金,如果再加上宣發費用,那這部電影起碼得在全球獲得近5億美金票房才可能回收本金(折合票房分帳後)。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僅僅聚焦在「投入-產出」的經濟模型裡頭,我們會不假思索的得出「《花木蘭》讓迪士尼虧慘」的評判,認為這家世界娛樂巨無霸仿若將鈔票扔進了汪洋,是一種極其愚昧的行為表現。
但是,如果我們將《花木蘭》當做一門長遠的生意來看待,那這部作品又似乎有著「戰略謀劃」的一面,而其中的道理也和網際網路公司為了吸引用戶的到來,而開啟的「流量補貼」沒有多大差距---
在我看來,迪士尼或許在《花木蘭》身上「押對寶」了!
《花木蘭》在國內的口碑和票房雙慘澹已是既定的事實,但一個地域的票房態勢可不能作為另一地域的受歡迎程度的代表。
事實上《花木蘭》在北美地區獲得了鼎沸的聲浪支持,這不僅體現在電影上映後海外社交平臺曾一度掀起模仿花木蘭妝容的熱潮---
這更是體現於迪士尼在自家流媒體平臺disney+中收穫的鼎沸的數據業績。
具體來說,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9月4日上映當天,北美地區的disney+平臺曾因為海量用戶的湧進而短暫宕機;
2.截至9月12日,《花木蘭》已經累計獲得超900萬的付費點播用戶,再鑑於點播費用高達29.99美金(48小時觀看權限),也代表著《花木蘭》已經為迪士尼帶來了超2.6億美金的線上營收,足夠回籠一大半成本資金了(院線票房需要分帳,但流媒體則能夠百分百歸入自己口袋);
可以看到,甭管如今的《花木蘭》在北美以外的口碑和票房有多慘澹,但迪士尼想要收回成本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那如此說來,豆瓣4.9和國內票房停滯增長又有多大關係呢?被國內網友吐槽人物和場景設計已經嚴重背離了歷史真實,以至於讓人認為這就是「西方人對中國的刻板偏見」又有多大影響呢?
當然,《花木蘭》能夠收回成本也只是迪士尼戰略的一小步,甚至可以說是無足輕重的一步。
他們真正覬覦的還是流媒體平臺的白熱化戰鬥---
有稍微了解過網際網路視頻平臺的商業模式的網友應該清楚,甭管優愛騰也好,還是B站也罷,佔據他們運營資金最大頭的當屬對優質內容的補貼(UP主的流量扶持以及優質影視作品的版權購置)。
這是一筆無時不刻都需要支付的費用,而隨著平臺體量的膨脹,版權支出也只會越發高漲,尤其在面臨競爭對手窮追猛打的情況下,往往網絡視頻平臺都得背負每年高達數十乃至上百億的債務(如B站2019年全年虧損13億),如同黑洞般將各大公司牢牢的內卷在其中。
但他們不能鬆懈,否則最可寶貴的用戶資源便會被競爭對手給搶奪離去---
迪士尼所在的美國網際網路的網絡視頻競爭格局,顯然要比國內劇烈好幾個數量級。
畢竟包括網飛、華納、youtube、迪士尼等等都已然是千億美金俱樂部的大玩家了,而他們能夠予以優質作品的費用也出了名的慷慨大方(他們也不想,不過逆水行舟,不跟進就得失敗)。
而一部天價購置的版權作品能否創造價值,那就得從作品熱映期間的「獲客數量」來評判,就如同我們會為一部佳作購買一個月乃至一年的會員,然後因為對已經支付的「沉沒成本」的不舍而增加對該平臺的使用頻次一般(反正會員費用已經給了,不用白不用,但殊不知,用戶習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用戶的消費大多數情況都源於「衝動」,而能夠激發用戶衝動的作品,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作品---
從上述標準來衡量,《花木蘭》顯然就是一部佳作。
你們可別以為900萬用戶是一個小數目,這群用戶其實已經佔據disney+總用戶量的29%,而且需要注意,能夠點播《花木蘭》的用戶都得是購買了disney+會員的人群(每月需支付6.99美元)。
這也代表迪士尼借一部作品完成了數百萬會員用戶的積累,而單一部《花木蘭》就已經能夠讓會員和總用戶量的比率接近或超過1/3之多了!(對比B站的財報你就知道有多可怕,如今B站月活在1.72億,但月均付費用戶只有1300+萬,佔比不到1/10)---
毫無疑問,站在生意和戰略的角度來評判,迪士尼這一次絕對押對寶了,這部作品確實如同一劑強心劑般注入到迪士尼體內,讓他在日漸劇烈,甚至可以說是未來戰略重地的流媒體競爭中,收穫到了充沛的彈藥。
而如果再給迪士尼一次機會的話,我相信他們也會義無反顧的再來一遍---
當然,前塵已過不可「如果」,但對未來發展來說,迪士尼是很有必要繼續牢牢握緊《花木蘭》這枚戰略IP的。
所以剩下時間,甭管你們喜歡也好,討厭也罷,興許經由劉亦菲領銜的原班人馬的《花木蘭》續作,就快被提上製作日程了!